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论文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论文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朱玉芹,邓绍艺,张 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33)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在云南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进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改革驱动力,在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供给侧”主体的基础上明确主体责任,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助力国家战略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献言建策。

[关 键 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以来,其理论地位不断提升,“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并作为未来五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强劲驱动力。云南如何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需要“供给侧改革”这一强劲驱动力的引领,助力云南谱写中国梦之云南篇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的素质,另一个是物的投入。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这本著作中把工人技能的提高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工人技能提升,必然会使他所完成的工作量增加”。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和卢卡斯则认为:教育是提升劳动力和创新的基石,教育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经济发展属于欠发达地区,教育也相对滞后,民族教育发展的步伐仍需努力追赶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在全国教育领域比较共性的供需失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或者是亟需人才的不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在少数民族教育领域这样的失衡现象尤为突出:党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资源,帮助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子到大学深造,然而毕业生毕业以后不愿回到落后的家乡,急需人才的地方有需求无供给;而留在大城市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竞争力不够强劲,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很难保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才培养产销不对路,供给和需求脱节,而解决之道就是由供给侧改革入手,在民族教育领域进行“补短板”,提供进一步的制度和政策支撑。

二、厘清少数民族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

少数民族教育,既有教育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首先,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带有鲜明的民族意识性、心理二重性、文化多元性的心理特征;其次,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体能等差异;再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层次、专业与经济发达地区有明显不同。鉴于此,一方面厘清少数民族教育的“需求侧”的需求才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供有效的供给;另一方面,厘清谁是教育供给侧的主体,谁应该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承担主体责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制度和政策的支撑。

(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学校是教育的供给侧

对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而言,接受有效的教育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唯一途径,利用“相关系数”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一论断,“相关系数”包括收入的相关系数、社会地位的相关系数、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等,相关系数如果等于1,表明上下两代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在代际间传递,没有任何改观;若等于零,则表明两代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一般来说这一相关系数一直处于0~1之间,对少数民族的家庭,若两代人之间的教育相关系数非常接近0,也就是原本没有受过教育的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贡献给总相关系数,从而拉动代际间收入与社会地位的相关系数,使这两项系数远离1,贫困就不会在代际间传递了。毫无疑问,学校及教师是提供有效教育的“供给侧”,然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教育程度的学生、配备什么样的师资、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是多少、设置什么专业、淘汰什么过时的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减少和压缩哪些学科、调研社会的需求、怎样把控专业和学科发展规模和速度等,都是作为供给侧的学校及教师的主体责任。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人口达367.5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2年,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补短板要做到:(1)着力增加教育有效供给。推进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增量提质,推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内涵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好“国门”大学。(2)改革完善教育供给结构。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管理的宏观、微观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民间、社会各主体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育供给能力。(3)加快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针对学校,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是供给侧

我国经济近些年来获得了大力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十分严重环境污染,环保部门的工作变得比较困难,如果能够很好地应用环境监测,就可以高效地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革新,才能推动科学研究。因此,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我们也不能养尊处优,毫无忧患意识,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率,如出现污染问题时要快速地分辨其污染类型并给出解决措施,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损失。

作为“供给侧”的学校要在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教学硬件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社会需求调研、专业设置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感、社会融入感、知识技能感的培养。

(三)针对社会,由学生、学校及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构成的“教育系统”是供给侧

基于以上分析少数民族教育的“供给侧”,分别是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学校,在明确各供给侧的主体责任以后,才能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

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供给侧,如果说适应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源于对经济的依存度,那么由于培养人才的周期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人才波动性需求而提供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就需要超前性和前瞻性。超前性和前瞻性还可以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每年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就业供需情况进行研究,及时向学校和学生发布研究报告,供学校设置专业、选择专业、就业及创业选择作参考。

三、从少数民族教育供给侧着手实施“补短板”

(一)从教育供给侧着手的意义

作为“供给侧”的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具有超前性与前瞻性,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强宣传,让少数民族民众认识到接受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途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办学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求学;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教育公平。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推行虽然走过了20多年,但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形成。2010年,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组织开展了首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但采取的是工程施工和监理市场主体自愿申请参加的方式,仅有137家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自愿申报进行信用评级。其中监理市场主体只有67家自愿申报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在市场主体申报材料的基础上,由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协会进行初审、复审和组织评审委员会终审,信用评价缺乏强制性和约束性,信用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实际的信用监管效果还不够理想,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没有形成,制约监理活动良性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少数民族教育“补短板”的要求

1.3 不同专业就业形势参差不齐。随着大家对热门专业盲目的追捧,报考热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当下不被大众看好的冷门专业,会因为社会对此类人才的紧缺造就该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专业所服务的产业不同,对口工作的岗位性质、社会地位不同,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待遇的悬殊无法改变,亦是造成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诱因。

(三)少数民族教育补好短板的措施

“教育系统”是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制造商,毕业生是这个供给侧的“产品”,这些“产品”需要社会需求来判定合格与否,需要“教育系统”遵循协调发展原则来供给。在这里,协调发展一是指教育内部层次、类型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如中等层次与高等层次的协调、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的协调,并且把控他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协调;二是指教育与整体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人力资源基础之间的协调,如区域性学校类型配置、专业设置、生源计划等;三是指学生个人发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定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定位之间的求同存异,既要突出个性,也要服务大局。

为什么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供给侧?因为相对于教育的需求侧来说,供给侧处于强势地位。供给侧不仅掌握教育资源,而且有资源的配置权。供给侧是通过教育政策、学校条件配置、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来实现教育供给的。供给侧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供给,需求侧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甚至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教育的供给侧要放下身段,理解包容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者的生活现状和文化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特殊困难。

情况 3.2.2 C1中恰有一个集合不是Y中顶点色集合,4,5,6中至少有一种色同时包含在每个C(ui)中,不妨设C(ui), i=1,2,…,10,则{1,2,5},{1,2,6},{1,3,5},{1,3,6},{2,3,5},{2,3,6}不是X中顶点色集合且至多有两个不是Y中顶点色集合。

土木工程的项目施工过程有很强的流动性,当前施工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造成了当前土木工程的施工地点往往不固定,施工中需要进行多次的移动。同时,土木工程中施工人员大都未能经过完善的训练和学习,专业施工技术的缺乏使得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使用存在不足,且施工人员流动性强。这两类问题往往造成了施工内容和施工质量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四、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引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大发展大繁荣

(一)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助于“精准扶贫”扶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云南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居全国贫困人口第二位,扶贫任务艰巨,因此,拟定了以下思路:(1)“精准招生”,通过政策倾斜,让贫困户子女拥有更多优质教育机会;(2)“精准资助”,让贫困户子女免费上学,不同阶段教育实行不同减免政策;(3)“精准就业”,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4)“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

(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助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云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凝聚了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基于以上目标,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助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1)加快普及学前教育;(2)优先发展基础教育;(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积极发展高等教育;(5)加强民族文化知识和双语教学;(6)完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录取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7)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有助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云南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责任重大。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能简单依托外来企业和资本注入,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强化人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包括提升人的现代服务意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教育水平,要在中心区域的规划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体现民众生活的丰富性和幸福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对实现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强劲驱动力。充分认识云南少数民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厘清少数民族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从少数民族教育供给侧着手实施“补短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引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泽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敖俊梅.民族教育政策文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熊文钊.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护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18-02

①本文系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8YGZ44)的研究成果。

◎编辑 冯永霞

标签:;  ;  ;  ;  ;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