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针配合火针治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鹏涛

探讨电针配合火针治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鹏涛

通河县人民医院 1509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电针配合火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60例带状疱疹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予夹脊穴、阿是穴、后溪穴、支沟穴电针治疗,夹脊穴、阿是穴火针治疗;对照组30例,予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卡马西平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以两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VAS评分及随访1月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的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止疱时间相当(P>0.05),治疗组在结痂时间、脱痂时间、VAS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明电针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在改善皮肤症状、减轻神经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上,优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

关键词:电针;火针;带状疱疹;疱疹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acute herpes zost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60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giving clip Jiaji and Ashi points,after Creek acupuncture point,Zhigou acupoints electroacupuncture,clip Jiaji points,Ashi point acupuncture treatment;control group(30 cases),treated with valaciclovir hydrochloride,vitamin B1,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arbamazepine treatment,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0 days. With two groups of check blister time,time to crusting,de scab time,VAS scores and follow-up Januar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evaluation index. Results two groups stop blister for quite a long time(P > 0.05). The treatment group in scab,scab time,VAS scor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in improving skin symptoms,alleviating neuropathic pai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bett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Key words] electric acupuncture;acupuncture;herpes zoster;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沿神经分布的簇状水疱和剧烈疼痛为主的皮肤病,该病的病理是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后潜伏在脊神经后根,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如疲劳等),病毒被激活而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以相应神经节段的皮肤簇状疱疹和剧烈的神经疼痛为主要特点。近两年来,笔者采用电针配合火针治疗3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3年7月至2015 年5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门诊。本研究共研究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其中30例作为治疗组,30例作为对照组。在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1.33±16.418,平均就诊天数为5.60±2.3876天;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8.10±16.755,平均就诊天数为4.901±2.280,两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就诊天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有意义。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 001.8-94)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相当于带状疱疹。诊断依据:

  ①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②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2.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西氏内科学》)[2]和《皮肤性病学》[3]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①先兆症状为身体一侧的疼痛、刺痛、或灼烧感,局限于身体的特定部位。疼痛和灼烧感可非常强烈;

②皮损沿脊神经根分布,常累及几个紧密相邻的皮区;

③脐窝状水疱,有时为出血性的水疱或脓疱,成簇,紧密,基底潮红、深入皮肤,有渗出,疱壁较硬,水疱出现后,可随之出现红斑。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70岁之间;③出现疱疹在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一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电针配合火针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取夹脊穴(相应病变神经节段的)、后溪穴、支沟穴,以及阿是穴,按常规方法消毒后刺入穴位后,接青岛鑫升G6805-1型电针治疗仪,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电针治疗完后,用酒精灯将火针烧至白亮后点刺疱疹并挤出疱液,以及点刺夹脊穴。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2对照组

盐酸伐昔洛韦(丽珠威):口服: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口服:10mg,3次/日;卡马西平0.1g,2次/日。疱疹局部皮肤处理:保持皮肤的清洁,注意保护皮损。10天为一个疗程。

3评价方法

3.1观察指标

观察止疱、结痂、脱痂的时间(d),以及可视疼痛VAS评分和治疗后1月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其中止疱时间:患者的水疱停止增多的时间;结痂时间:患者水疱的结痂和干涸面积超过50%的时间;脱痂时间:指患者的痂皮完全脱落的时间;采用可视疼痛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强,100分为最大程度疼痛,0分为无疼痛。

3.2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4.结果

4.1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的比较

两组在止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结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脱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结果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抑制新发疱疹方面疗效相当;而治疗组在改善皮肤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

3.2疼痛评分(VAS),治疗前后VAS评分

两组在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结果证明,两组均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的神经痛,而治疗组在减轻神经痛方面优于对照组。

4.3 随访1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在治疗后1月随访中,治疗组仍有神经痛者为2例(6.7%),对照组仍有神经痛者为10例(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证明,治疗组在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上优于对照组。

5.结论

表明电针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在改善皮肤症状、减轻神经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上,优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

6.讨论

带状疱疹是门诊的常见疾病,四季皆可发病,尤其以秋季发病多见,50岁以上发病率为56.2%[4],随着环境污染及人体素质下降等因素,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5],该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在中医学归属于“蛇串疮”、“缠腰火丹”等病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肝脾湿热瘀滞于内,循经外溢而发疱疹,瘀滞于经络,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神经痛。西医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一线药物为阿昔洛韦等抗疱疹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是阿昔洛韦和L-缬氨酸形成的酯,口服后迅释出阿昔洛韦,生物利用度高达54.5%以上,其抗病毒作用强[6]。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和优势。临床上治疗神经性疼痛,常使用抗癫痫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但也带来不少的副作用。本研究选用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因其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等优点[7]。有研究表明,电针能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渗出,同时使机体释放3种阿片肽,降低疼痛反应。[8]经现代解剖研究证实,夹脊穴附近有脊神经后支分布,其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9]。针刺夹脊穴,可抑制上述神经组织的痛觉神经传导,提高机体痛阈。

火针是《黄帝内经》中“九针”之一,古称燔针、焠刺、烧针,火针疗法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部分。带状疱疹是湿热瘀滞体内,故中医又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火郁”之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故该病当引湿热火毒透达出体外为宜。根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轻者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拨引毒通彻内外”的理论,通过火针以热引热,使火热毒邪得以外泄,从而达到机体内气血通畅,正胜邪去的目的[10]。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及其产物,火针点刺疱疹,既可以排出疱液,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缩短病程,同时火针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故而能更好的消灭病毒[11]。同时火针可以诱导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HSP表达可减少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神经的损伤,从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12]。带状疱疹病起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并延伸至足少阳胆经。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故能疏通督脉气机,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同时也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善治痛症,亦能治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痛症[13]。支沟穴,别名飞虎(《针灸大成》。三焦属于相火,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火穴),清利三焦、舒筋活血、泻火解毒之功效。故支沟善治疗“火郁”之症,能清火中之火[14]。针刺支沟穴能激活不同的脑区[15],而不同脑区被激活后,在中枢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整合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作用[16]。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王贤才,主译.西式内科学(第10分册)[M].21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4:363

[3]吴志华.皮肤性病学第五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78

[4]严昆. 523例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5:81-82.

[5]黄洁,张国山,邓超,常小荣.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肝经湿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6:2035-2037.

[6]林国华,李丽霞,陈楚云,赵婷婷,刘悦,李茜. 火针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皮损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2:136-139.

[7]侯苗苗,杨洋,李振华,王媛,秦霞,王锐,张策,张宇. 电针刺激环跳穴缓解大鼠炎症性疼痛的方法[J]. 中国医学创新,2015,19:22-24

[8]朱俊平,张伟,杨怡,杨定彬. 穴位注射夹脊穴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1,06:863-864+923.

[9]刘银妮,张红星,黄国付,邹燃,魏巍. 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9,09:523-525.

[10]马子媛,刁婧文,马忠.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2015,02:70-73.

[11]黄蜀,周建伟,陈纯涛,代晓琴. 试论“火郁发之”——火针反治火郁性皮肤病[J]. 四川中医,2013,10:35-37.

[12]代晓琴,张承舜,陈慧珍,熊殷艺,刘素芬,黄蜀. 论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154-155.

[13]何二帆,张永臣. 后溪治痛症古今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19-2320.

[14]阳运秋. 林国华针刺支沟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2013,10:28-29.

[15]黄泳,李赣龙,赖新生,唐纯志,杨君军. 针刺支沟穴与非穴激活不同脑区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1:3-6.

[16]刘军平,徐春生,张威,李传富. 针刺镇痛机制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02:201-204+213.

作者简介:邓钊立,男,1987-06-01,广东省博罗县,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针灸治疗痛症;针灸治疗带状疱疹。

论文作者:刘鹏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探讨电针配合火针治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鹏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