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痔疮
痔疮是肛管、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淤血肿大,出现便血、疼痛、肛门瘙痒、痔赘脱垂等症状。根据痔生长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①内痔,位于直肠下端,一般不会漏出肛门缘;②外痔,位于肛管内,在肛门缘可以摸到痔赘;③混合痔,位于齿状线附近,是内外痔的静脉丛曲张并贯通形成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群体中,痔疮患病率为49.14%,在所有肛肠疾病患者中占比98%以上。其中,45-65岁是痔疮的高发年龄段,65岁以后患病率不断下降。
2.痔疮的发病原因
(1)基本病因。①肛垫下移。肛垫的静脉血管丰富,能控制肛管打开或闭合,完成排便动作。当肛垫的弹性减弱,发生充血、下移、增生现象,就会形成痔。②静脉曲张。肛垫的静脉丛比较特殊,没有静脉瓣,周围组织松弛,很容易充血、淤血,会形成静脉曲张,再加上外界因素影响,就会形成痔。
(2)诱发因素。①慢性疾病影响,例如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心脏病、肝脏疾病等。②不良饮食习惯,主要是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低,导致大便干结。③排便习惯改变,例如用力排便、长时间排便等。④妊娠、肥胖、重体力劳动等影响,也会提高痔疮发生率。
3.痔疮反复发作的原因
(1)运动少+辛辣。对于久坐人群,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盆腔血流减缓,痔静脉充盈曲张。运动不足不利于胃肠消化,由于粪便下行缓慢,容易出现便秘现象,并且压迫静脉,导致痔静脉压力升高。爱吃辛辣食物,这些食物不易消化,会刺激胃肠和肛门,引起疼痛、出血等情况。
(2)压力大+久站。人体在站立时,肛门位置低,在引力作用下静脉回流受阻,直肠静脉丛易扩大、曲张,血管压力增大而形成痔疮。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少,胃肠内容物排不出去,就会出现大便干结、宿便等现象,加重痔疮症状,甚至造成肛裂。
(3)紧身衣+腹泻。部分女性朋友为了保持良好身材,喜欢穿着紧身衣,使用束身腰带。由于腹部动脉和下腔静脉受到压迫,会影响膈肌、胃肠运动,造成腹胀、消化不良,引起痔疮复发。此外,不合理使用减肥药,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长期腹泻刺激肛周组织,也会导致痔疮反复发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痔疮的治疗方法
治疗痔疮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无症状的患者,关键在于改善生活习惯;二是有症状的患者,消除或减轻症状;三是以保守治疗为主,以手术治疗为辅。
(1)药物治疗。①局部用药能减轻疼痛,改善肛周瘙痒、出血、刺激、排便困难等症状,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氢化可的松、硝酸甘油软膏等。②口服用药能缓解疼痛、控制感染,促使痔疮消退,常见药物有布洛芬、乙酰氨基酚、抗生素等。
(2)手术治疗。①痔切除术,适用于II-III度内痔和混合痔,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②血栓外痔剥离术,适用于血栓性外痔。③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适用于III-IV度内痔,保守治疗失败的II度内痔和环状痔。
(3)其他。①注射硬化治疗,向病灶处注射硬化剂,促使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能缩小痔块,适用于I-II度出血性内痔患者。②胶圈套扎疗法,在内痔根部绑扎胶圈套,阻断痔块的血液供应,促使缺血、坏死、脱落,适用于I-III度内痔患者。③红外线凝结疗法,利用红外线照射内痔,促使其变硬、萎缩,治疗I-II度内痔的效果较好。④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使用带有超声探头的直肠镜,对痔上方的动脉缝合结扎,阻断血液供应来缓解症状,适用于II-IV度内痔患者。
5.如何防止痔疮反复发作?
(1)正确排便习惯。①排便时间控制在3-5分钟,如果大便干燥使用软化剂。②每日排便1次,如果大便不干燥、排便不费力,2-3天排便1次也可以。③不要用力排便,排便时不要看书、玩手机。④摄入足量纤维素,可选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或口服纤维素补充剂,每日补充20-25g。
(2)注意肛周清洁。患者治疗后,不要使用盆装水清洁肛门,最好用流水冲洗,每当肛门产生不适,就用水冲洗。保持肛周清洁,能减少细菌、寄生虫、虫卵,防止痔疮复发。
(3)加强运动锻炼。对于伏案工作、久坐的人员,应该在工作之余多走动,促进肛周静脉血液回流。下班之后,可以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瑜伽等活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痔疮复发率。
(4)避免腹压增高。痔疮反复发作,和腹压增高有一定关联。腹压增高时,痔静脉回流受阻,就会导致复发。因此,对中老年人群而言,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如门静脉高压,降低痔疮复发率。
综上所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文章指出痔疮的发病原因和反复发作的原因,介绍了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防止痔疮反复发作的相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帮助痔疮患者更好地预防疾病复发。
论文作者:雷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痔疮论文; 内痔论文; 静脉论文; 肛门论文; 适用于论文; 反复发作论文; 外痔论文; 《健康世界》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