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兴 225400)
【摘要】目的 静脉穿刺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技术,采用不同角度进针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疼痛,减少血管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静脉。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速度,缩短采血时间,减轻献血者疼痛,保留献血者,建立低危献血者队伍,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血站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069-02
随着无偿献血法的颁布与实施,献血已成为每一位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采血站医务人员,尽量减少献血者采血时的疼痛,消除献血恐惧,做到顺利采血十分重要。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最基础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也是血站采血人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术[1]。以往静脉穿刺采血研究多在临床,而血站血液采集有其特殊性,所需仪器设备和面对人群与临床有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更适合血站采血人员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研究不同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穿刺成功率和流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速度,缩短采血时间,减轻献血者疼痛,保留献血者,建立低危献血者队伍,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11 ~ 2013-9的献血者2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献血者的静脉充盈,有弹性,为了保证研究结果有可比性,本研究过程中选择的静脉都为正中静脉。为了确保所选对象的随机性,按梅花间竹的方法选出观察组10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18岁 ~ 43岁,首次献血为85例,重复献血为15例。对照组100例,其中男性76 例,女性24例,年龄18岁~54岁,首次献血为80例,重复献血为20例。材料、设备:南格尔一次性塑料采血袋(以下简称采血袋),BMS-BCS 全自动采血仪(以下简称采血仪)。
1.2 方法 观察组加大进针角度,用45°角进行静脉穿刺,采血方法为用安尔碘Ⅲ型消毒液,以静脉穿刺点为中心,用螺旋式动作从中心向外顺时针旋转涂擦,消毒面积不少于6cm×8cm,消毒完毕后立刻拔开采血针帽,迅速、准确以 45°角刺入静脉(拔开针帽3S内),固定针头位置,按“ STAR”键开始采血,在穿刺处贴上创可贴,嘱咐献血者进行握拳动作。对照组用传统 30°角进行静脉穿刺,消毒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1.3 评价指标
1.3.1 疼痛程度 根据国际上常用的MeGill疼痛问答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无痛,1级有痛感但不严重,2级疼痛轻微患者不舒适,3 疼痛患者痛苦,4级疼痛较剧烈有恐惧感,5级剧痛。将疼痛程度制成尺度表格, 于静脉穿刺后询问献血者后如实填写。
1.3.2 穿刺成功判定 按进针一次(即一次进针或退针后不再往前进针)即可顺利采血,视为成功,否则视为失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3 计算采血流速 每位献血者采血完毕后,采血仪将显示献血量和献血所用时间,可以计算流速=采血量∕采血所用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法献血者疼痛程度情况 两种采血方法,观察组研究对象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064,P<0.05)。
2.2 两种采血方法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两种采血方法,观察组进针一次成功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55,P>0.05)。
2.3 两种采血方法血流平均速度 两种采血方法,观察组血流平均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01, P<0.05)。
3 讨论
3.1 皮肤的血管及神经分布
皮肤血管非常丰富,可储纳人体血液总量的1/5,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的分支较细。临床上静脉穿刺时,选择的血管多在皮下组织,次之在真皮层。皮肤的神经分布特别丰富,既有感觉神经纤维,又有运动神经纤维。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真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因此静脉穿刺时患者对疼痛非常敏感。
3.2 静脉穿刺引起疼痛的机理
皮肤痛始于躯体皮肤或浅表组织,具有两种疼痛感受成分,即在伤害性刺激时,先出现刺痛(又称第1感觉、快痛、锐痛),约1 s后移行为放射性灼痛(又称第2痛觉、慢痛、钝痛)。刺痛的特点是产生和消失迅速,感觉鲜明,定位明显,常引起肢体的屈肌反射,这类疼痛易进行测量研究。
3.3 静脉穿刺角度与患者疼痛反应程度的分析
皮肤感受的疼痛程度与外在的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采用常规穿刺术进针时,一方面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受损范围大,再者针尖产生的压强相对较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因而痛觉增加;另一方面,针头从静脉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时间较长,也使痛觉增加。而大角度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小,皮肤受损范围小,针尖产生的压强大,进针速度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短,故而痛觉较轻,同时这种穿刺法减少了针头在皮下潜行的步骤,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小,所以临床穿刺疼痛不明显。
3.4 静脉穿刺角度与穿刺成功率的分析
如上分析,大角度静脉穿刺术产生的疼痛程度较轻,这样就减少了患者的屈肌躲避反射,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同时对操作者的情绪及稳定性也是一种鼓励,有利于穿刺的顺利进行,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常规静脉穿刺时,皮肤易随针尖前移,
本研究结果发现,45°静脉穿刺法无痛率明显高于30°静脉穿刺法。 这可能与皮肤感受的疼痛程度不仅取决于刺激强度,还与刺激作用的时间、作用面积有关。加大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较小, 皮肤受损范围小,针尖产生的压强大, 进针速度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短, 故而痛觉较轻, 同时这种穿刺法减少了针头在皮下潜行的步骤, 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小,所以穿刺疼痛不明显[2]。
本研究发现两种穿刺法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这与韦桂莲[3]等研究中的结果有差异,这是因为韦桂莲等研究的是临床上的静脉穿刺,选择的血管较小,而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血站静脉穿刺。 血站静脉穿刺选择肘部的大静脉,一般是正中静脉,其次是头静脉,静脉要充盈,有弹性,本研究结果说明了在静脉条件良好,静脉充盈,有弹性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的进针角度都能达到很高的穿刺成功率。 加大进针角度充分利用针尖刃面进针,进针缺口小,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小,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针头不易堵塞。采用加大进针角度、针尖略向左,从血管上方直接快速进针的方法,缩短了机械性潜行过程,使针头刺激皮肤时间缩短,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 由于缩短了针尖与皮下运行距离,故可缩短静脉回血时间,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4]。本研究还发现,45°静脉穿刺法血流速度比 30°静脉穿刺法血流速度快。对于此结果,我们认为,一方面疼痛能刺激血管收缩,由于45°静脉穿刺法比30°静脉穿刺法无痛率高,能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另一方面,献血者在无痛情况下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所以 45°静脉穿刺法血流速度比 30°静脉穿刺法血流速度快。
综上所述,在静脉条件良好,静脉充盈、有弹性的情况下,45°静脉穿刺法与30°静脉穿刺法的成功率是相等的,此时,采取何种穿刺方法要从保留献血者的角度考虑。经过研究,45°静脉穿刺法能减轻献血者疼痛,能让献血者放松心情,有一个愉快的献血经历,这对于保留献血者,建立一支低危献血者队伍非常重要;此外,采用 45°静脉穿刺法,血流速度比30°静脉穿刺法的血流速度快,可以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本研究也发现,在日常血站采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要注意,45°静脉穿刺法对静脉表浅者不适用,因为静脉表浅者进针角度过大,容易刺穿血管,引起血肿,严重的会导致穿刺失败,静脉表浅者进针角度一般呈10°~ 20°。
参考文献
[1]胡庆华,乇俊瑞.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山西护理杂志. 1998.12(5):200.
[2]贺永华,韩立晶,范月霞.静脉采血时进针角度不同对疼痛程度的
影响[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7):182-183.
[3]韦桂莲.无偿献血采血时的进针角度与献血者疼痛程度的分析
[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76-77.
[4]方庆风,盛凯,吴寒.进针角度对静脉穿刺相关因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3):329
论文作者:王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4
标签:静脉论文; 疼痛论文; 针头论文; 献血者论文; 皮肤论文; 角度论文; 两种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