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将自然景物引入写作的几点教法
檀 仪
摘要: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常出现没有素材可用的现象。有人开玩笑说:“每逢高考,屈原不停地跳进汨罗江,司马迁不停地遭受腐刑,李白一次次地让高力士来穿靴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写作能选择的素材面非常狭窄,而且非常陈旧,写作和生活是脱节的。学生写作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写假话,抒假情;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写自己的生活,缺乏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阅读量少,因此要达到“我笔写我心”的目标,就成为了非常艰难的挑战。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如何将自然景物引入写作教学展开讨论,以期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自然景物;写作教学;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是机械地教学生读和写。当然,读是知识储备和内化的过程,是感情的积累和体验的过程,属于间接体验;写是思维的生成与创造,是情感的迸发与释放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特别强调积累和记忆写作的素材。
其实,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接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大自然里的。这里面蕴含着大量写作素材,就看我们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怎么运用了。我们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自己的生活对接起来,在看大自然的风起云涌,云卷云舒,沧海桑田时……不妨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生活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以各种自然物作为载体,从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下面,笔者就将如何把自然景物和人联系起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物,在物的身上寻找和人相似的精神
我们中国历来是诗歌的创造大国。而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派,它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潜,这类诗多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归隐生活。古人过得如此洒脱、不羁,皆因“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也,他们表达的情感和自然物已然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在田园风光里,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笔下的各种意象已经被人格化了,能读懂诗人的内心,和诗人俨然是心灵息息相通的朋友。
求学生涯中,我们应该读到过很多咏物言志的诗。在这些诗歌里面,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高尚的情怀、高雅的志趣,也能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如王冕的《墨梅》、宋濂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刘禹锡的《爱莲说》……这些自然物具有了强烈人格的魅力,充满了某种性格特质,历来被人所赞颂。
高中的古诗鉴赏也要求学生能够识记一些比较常见的意象以及它象征的含义。比如君子四友“梅兰竹菊”代表高雅、清高的君子风范,飞鸿象征着无边的思乡之感……这些基础为学生们从大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素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课堂上,曾要求学生们阐述“落叶”这一意象具有的人格特征,学生们很快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请看这些写作的片段:
片段1:落叶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它以不畏牺牲自我的感情,深情地投入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他知道她这是为守护下一个春天而奉献自己,正如龚自珍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片段2:为了奔向自由的彼岸,落叶不顾大树的挽留,毅然挣脱大树的怀抱,飘向那未知的世界。她飞舞着,旋转着,在落叶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向往自由的无谓和洒脱。正如鲁迅所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片段3:看那可悲的落叶吧,只要你离开了大树的怀抱,你就失去了你赖以生存的根基,你的飞舞是暂时的,看似无比自由,你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随风而飘,随风而逝,命运终究会跌落在万丈的深渊。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因为双脚离地而被敌人扼杀的情形……
细读这些文字,我们明显地感到这一自然现象所蕴含的哲理是多么地强烈。这些文字有的着力表现落叶可贵的奉献自我的精神、为自由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也有表达落叶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可悲。这样的写作论证饱含了学生的智慧,充满了灵动,总比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新闻人物要有张力得多!
二、抓住事物的某一特征,善于发现描写的角度
读了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中发表的著名的水与草的比喻: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得不为俞敏洪老师的思维所折服。因为他的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折射出人生应有的姿态。首先是人生如水,在我们还没有达到冲破困难障碍的时候,我们只能默默地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自己的能量足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冲破阻碍奔向梦想的海洋。我们可以看出,俞敏洪的这个比喻其实就是看到了水在流入海洋前所要经历的各种大坝的阻拦,然后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大坝可以永久蓄水而不泄水。从这个角度看,与人在成长过程中挑战困难的过程十分相似。
草与树的比喻,其实就是从它们的功用来看的,草总是被人践踏,而树总是在为人提供一片阴凉,所以人要把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不要甘心做条不能自我控制命运的小草。这些语句形象、生动、富于哲理。
我们教师这样给学生分析了这些拟人的角度以后,学生必然能从作者观察的立足点、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重点来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这样,学生们自然就会去打量周围的事物。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的前期准备和积累也就完成了。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请看学生们关于笔者给他们提供的观察对象——瓦片所得出来的感悟:
片段1:只有经过烈火焚身,才能始终坚挺如一。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就是像瓦片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不是折磨我们,而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磨练机会,如果我们能够经历了困难的烈火焚身,那么我们的人格才有可能像瓦片一样不会变形(从瓦片的生产角度出发)……
片段2:只有懂得合作才能共赢,才能遮风挡雨。那密密麻麻的瓦片为我们架起了一层保护膜,我们才不会被风吹雨打。你看,并不是所有的瓦片是摆放一致的,有部分的瓦片是朝上的,组成了一条很好的水槽在导水往下流;有的是朝下的,很好地把水分摊到旁边的水槽里(从房顶上的瓦片的摆放位置出发)……
片段3:有个成语叫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瓦片从高高的房檐落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为外力压迫而改变自己原则的身影,“晃荡”一声,碎了自己。破碎的瓦片掉了一地,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小小的、弯弯的弧度,多么倔强的瓦片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当初的容颜(从碎瓦依然保留弧度的角度出发)……
不难看出,落笔之处无不看出了瓦片身上那些人的精神。从一片瓦的生产需要经过烈火煅烧,我们感受到了一片瓦的完成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南方的瓦房能够挡雨,这是经过了瓦片的紧凑、有序、组合排列才能产生的效果;破碎的瓦片身上依然有条弯弯的弧度,这不正是那些不为强权所折腰的仁人志士吗?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这是多么形象的阐释。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所谓的哲理也就是把人的思想附加上去,把物拟人化了。读罢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我们怎能不佩服学生们的智慧呢?
实践证明,指导农村学生把自然物写入作文中是一条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这些自然物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诗意化的写作方式,写出来的文字更加具有张力,更富有生活气息,也更能打动阅卷教师了。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535400)
论文作者:檀,仪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自己的论文; 瓦片论文; 自然物论文; 学生们论文; 生命论文; 这是论文; 片段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