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威慑战略及其在俄罗斯的重新强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战略论文,核威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结束后,人类度过了50年难得的冷和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在新科技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曾经被人为封闭的两个世界。然而,新千年的世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太平: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自居,不断抢占冷战结束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如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构筑坚固的战略防御系统(NMD、TMD计划的实施);俄罗斯经过现实的碰壁、蒙羞后,又作出重振大国雄风的政治抱负。而俄罗斯在实现这一抱负的进程中利用的基本手段就是足以与美国抗衡的核武器。这样,冷战时期常用的核威慑又重新启动了。因此,在21世纪初,重新探讨核威慑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就试图在分析核威慑战略的基础上,对俄国重新强化核威慑战略进行具体的考察,以期揭示出部分大国间微妙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外交服务。
一、核威慑理论
所谓威慑,就是“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1](p.1306 )在英语中,威慑源于动词“deter”,它的意思是使某人决定不做某事。[2](p.391)因此,核威慑就是利用核武器使对方感到恐惧, 不敢决定做一些过份的事情。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来,核威慑就成为核国家常用来恫吓对手的有力武器,如朝鲜战争、奠边府战役、古巴导弹危机,以及中苏关系紧张时期,都是核威慑集中表现的证明。以上实例只是核威慑的具体表现,而核威慑理论则与它们有很大的区别。核威慑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理论,它有自己的有机构成,有自己的特点,当然,还包括核威慑带来的后果。
在具体分析核威慑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核武器成为威慑的重要工具的原因。核武器之所以成为威慑工具的最佳选择,其根本原因乃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破坏作用。且其破坏特点是空前复杂严重:杀伤破坏范围空前增大,大规模毁伤顷刻形成;有延期、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及心理影响大;杀伤破坏程度严重等。[3](p.15—16 )用军事术语来讲,一颗2万吨当量的核弹空爆,可以使大约7平方千米范围内85%的暴露人员在几秒钟的瞬间,受到中度伤害,丧失战斗能力。如果要用常规弹药达到这样的杀伤破坏效果,则需要动用720门112毫米榴弹炮发射333600发炮弹。所以,当美国首先拥有了原子弹以后,对称霸世界信心十足。汉斯·摩根索在1948年写道,“从军事实力角度看,只要垄断原子弹,就可以使美国拥有强大的优势。”[4](p.2)二战后,美国就曾想利用其超级武器,对苏联的主要工业中心进行打击,这就是由美国军事计划联合委员会通过的432/D号计划。当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这项计划搁浅。随后在1949年,苏联也拥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从此,两国走向核对峙、彼此核威慑的时期。
以下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核威慑理论。
1、核威慑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物质力,即核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以及遭受核打击时的防空系统的状况、反应的时间和疏散居民的能力以及陆运、海运、空运的机动性等。在这些内容中,核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最为重要。在核对峙时期,核武器的数量应以在遭受敌方第一次核打击后具有报复的能力为标准,方可产生有效的威慑。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具此能力,因此,其核威慑是较为有效的。至于核武器的精确度,非常容易理解,此处不再赘述。另外,防空系统也不可小视。美国为什么在当年要劳民伤财地去发展“星球大战”计划而今又制定NMD、TMD计划?其重要根据就是确保在敌人发动对己方第一次核打击的时候,将其核弹拦截在本土、本区域之外,从而加强本国打击对手的决心——因为这样将使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所以,俄罗斯坚决反对NMD 计划以及对美俄1972年制定的《反导弹防御条约》的修改,因为如果美国计划得逞,俄罗斯的核威慑将大打折扣。
除了物质力外,另一部分就是意志力。核战争造成的后果与前核战争相比,将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因此,这对试图发动核战争的人来说,在意志上,不能说不是一次考验。所以,基辛格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威慑力量就不单是来自物质关系,而且也是来自一种心理关系:当我们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又有使用这种力量的意志时,威慑的力量就最大。当某一方的冒险意志不坚强时,不论它的威慑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的威慑力量的效力总是最小的。”[5](p.125)因此,一个核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威慑力,必须在物质力与意志力上同时具备,正如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W ·罗斯托所说:“我们的军事实力和我们为了重要的民族利益与目标可以利用这些能力的意志,是我们一切非军事政策的必然背景。”[4](p.58)不过,就意志力的产生来说,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意志力除了受战略制定者个人因素影响外,却主要由核战争的损失与获胜利益对比来决定,这是理性人制定政策的自然逻辑,而由于核战争会带来人们难以容忍的破坏作用,所以人们动用核武器的意志力往往比较弱,这是冷战时期核威慑的重要特征。
2、核威慑的对象
核威慑的对象一般来说都是非常明确的,对象的不同,在制定整个核威慑战略中,对其可能进行核打击的程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在冷战中,美国在制定对苏核威慑战略中的作用肯定强过对印度、对古巴的程度。即是说,如果美国与这些国家进行核战争的话,那么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强度与范围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核威慑的对象是对本国安全最具有挑战的国家。处于转型中的国家由于其盟国、对手都不明确,核威慑对象往往模糊不清,其威慑的效力也就大大降低,因为它除了拥有事实上的核力量外,基本上没有配套的迎接核打击的具体措施,这在苏联解体后的俄国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后文就是着重分析俄怎样在确定目标后制定一系列核威慑战略政策的。当然,对象不明确,同样会造成核威慑,只是其能量变小而已。
3、核威慑的目标
核威慑不是为威慑而威慑,它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它通过自己强大的、能给敌方造成致命损失的核武器力量和决心的显示来恐吓对方,使对方的行为不可过火,以在实际交往中有利于己方,从而达到可能通过战争方可达到的目的。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决定了核武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防御上,核威慑这个语词也体现了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核威慑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确保国家不受外国侵犯,但有一个现象是,当核国家间关系紧张的时候,也就是核威慑被应用得最充分的时候,其原因就是核威慑试图通过可能的核进攻来达到现实的防御的目的。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敢用核武器逼迫苏联,那是因为苏联在古巴一旦建成导弹发射基地,美国的地缘安全将不复存在,可以说,这是关乎美国生存的重大问题。而对苏联来说,在古巴部署导弹是战略进攻的一部分。在相持一定时间后,苏联的进攻退却了,美苏的地缘政治利益又恢复到了平衡的状态。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利益时,主要是从利益对比的角度出发的。正因为由核威慑追求的目标所决定,冷战中,美苏对抗的结果却是双方势力范围大致保持平衡。当然,笔者的这种观点,似乎只是从后果来推导原因,犯了单向思维的毛病,其实,这种表现出来的目标是在政策制定者主观上进攻与防御斗争的结果,否则战后杜鲁门政府就不可能制定出“扣杀”的计划来。因此,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主导目标而言。
4、核威慑的后果
这可以说是任何核战略专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它关系到目标是否实现、副作用是否过多。但它不同于其目标,目标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它不一定会实现,而后果却是任何行为所必然带来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状态。从历史的角度看,总的来说,核威慑在冷战中带来的重要后果是世界的和平,这可能是任何核战略专家都始料不及的。当然,这种和平,是以长期紧张为代价的,因为“威慑理论的中心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把赌注下在武力上,下在完善武器上,也就是下在军备竞赛上。”[4](p.16 )核威慑另外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促成了核军备竞赛。因为产生核威慑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数量上足够、精确度更高,要试图赶上或不落后对手的核武器,只有尽可能在科技与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再生产更多的精确度更高的核武器。另外,核威慑还会产生诸如核污染、核扩散以及双方被拖垮、被拖弱等等后果。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这一切后果都是源于目标的防御性特征上,倘若目标的进攻性特征占据主导,那后果将变得简单:爆发核大战,人类在核大战中毁灭。这是一种可怕的后果,它不得不令政治家们深思。所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说,“除了和平,别无出路。”[5](p.10)
二、俄罗斯重新强化核威慑的过程
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76%的国土、52%的人口、近80%的经济潜力,但是自独立以来,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到1996年,俄罗斯的经济总产值仅为美国的5%,退居到世界的第20位, 只相当于土耳其的水平。这在以科技为主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今天,俄罗斯在国际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不断受到侵蚀,国际环境不断恶化,北约已经东扩,并且将继续东扩,科索沃战争使俄罗斯更感到腹部被插上了一刀,这对1993年就提出要复兴俄罗斯、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大国地位总目标的俄罗斯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增强国内凝聚力、实现总目标,只有靠其依然显赫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核武器。所以,俄罗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核武器、利用核威慑的计划。
苏联解体后,俄国与西方曾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口惠而实不至,对俄罗斯的援助非但不能兑现,反而不断压迫俄的生存空间。现实迫使俄罗斯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1992年5月,俄提出东西并重的“双头鹰”外交政策,并于1993年11月,在《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中提出“积极防御”战略,强调攻防并重,尤其在核威慑的运用和发挥上,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加强了核威慑的力度。基于此,俄罗斯决定:一、将核力量的防御范围扩大到同俄保持着集体安全条约的独联体国家;二、将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范围扩大到向俄罗斯发动武装进攻的核大国的盟国和参与或支持核大国向俄罗斯发动武装进功的核大国的盟国;三、核武器不仅用来遏止核战争,也用来遏止大规模常规战争。俄罗斯的这一系列政策的转变,是俄罗斯强化核威慑的开始。
1995年,北约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决定东扩。1997年,北约确定波、匈、捷为第一批发展成员。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态势,俄罗斯再次强化自己的核威慑战略。1995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研究所提出《对付俄国安全主要威胁的构想》,认为“北约是俄国安全的主要外部威胁和潜在敌人,用武力对抗北约东扩是一次紧迫的任务。”叶利钦总统也在1996年6 月的《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提出,俄“奉行现实遏制原则,要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坚决反击侵略”。1997年12月,俄在《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中对“核威慑”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一、在俄周围保留或建立强大的军事集团对付北约东扩对于俄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二、保持足够的核力量,用以对付侵略;三、确保核遏制的力度,防止核战争、大规模常规战争和地区战争的爆发;四、在俄遭到入侵,且俄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受到威胁时,保留动用核武器的权利。
1999年3月,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 俄罗斯针锋相对地举行了为期100多天的军事演习,俄用实际行动表明,俄的主要威胁来自西方, 因此,更加强调自己的王牌——核武器。[6]1999年10月5日俄联邦安全会议通过了新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在谈及俄外交政策时指出,“在必须对付武装侵略时,在解决危机局势的所有其他措施已经用尽或者无效的情况下动用俄罗斯现有的各种力量和手段,包括核武器。”[7] 1999年2月4日进行的国家安全会议扩大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国家军事学说草案,该学说与1993年军事学说相比,“对使用核盾牌的态度有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些条款曾在西方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它们规定,不仅在侵略者使用核武器时俄可以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而且在反击使用常规武器的大规模侵略时,在俄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危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核武器。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后面就是莫斯科,已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可以按下核按钮。”[8]至此,俄强化核威慑战略的政策转变基本完成。
三、俄强化核威慑的特点
1、战略的背景:国力虚弱
现在的俄罗斯经已沦入了中等强国地位,国内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进展乏力,民族矛盾重重;而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恶劣,“自华沙条约解散以来,美国的一切行动都以俄罗斯为敌人,利用它严重的经济危机来彻底动摇这个国家”。[9] 面对强大的异国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虚弱的俄罗斯无力用常规军加以抵抗;面对国内政治危机,尤其是民族分裂主义战争,俄政府显得有些犹豫不定。要对付这些棘手的问题,俄国剩下的唯一能让世人害怕的只有核武器,正因为有了它,普金才敢在俄“白杨—M”试射成功后说, 他反对别国用武力语言与俄罗斯对话。[10]由此,我们可以预计,俄罗斯的核威慑战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2、核威慑的基础:意志力强
面对北约的攻势,俄罗斯还能退却吗?倘能退却,还能退多少?传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在不断缩小,北约东扩一旦到达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在俄国与西方之间已经完全没有缓冲区域,俄国的疆土直接暴露在对己虎视眈眈的西方面前,俄国人心中经过几个世纪积淀起来的心理安全将丧失殆尽。对俄国来说,再退一步,都是对期待重圆大国梦的俄罗斯生存空间的挤压。核威慑的防御性特征在目前的俄罗斯核政策中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核威慑的防御性特征在目前的俄罗斯核政策中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冷战时期的核威慑致力于不断制造精确的、杀伤力大的、数量多的核武器,以求在技术、实力上占优势,那么今天俄罗斯的所作所为则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决心或者说用核战的可能来威慑其认为应该威慑的对象。因此,俄罗斯核威慑坚强的意志力对已经有了强大的核威慑物质基础的俄罗斯,可以说如虎添翼,难怪俄罗斯重新强化核威慑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
3、威慑对象模糊
应该说俄罗斯1993年和1995年安全构想的威慑对象是较为明确的,但到了2000年,新军事学说则删除了这些字眼,它没有指明谁是俄的敌人,无论这个敌人是集团或某个国家。但这是不是可以认为俄真的模糊了其威慑对象呢?其实不然,俄罗斯新安全构想、新军事学说一出台,首先吃惊的不是东方而是西方,这在前面已有例证。俄罗斯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外交上的考虑,因为俄罗斯在现实交往中还有求于西方,还需要与西方打交道。因此,我们暂且把这种模糊叫理论模糊。
四、俄罗斯强化核威慑的后果
1、能否达到自己的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能否被威慑住。俄罗斯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峙中,俄国处于守的地位。而在核时代中,“攻守孰利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清楚:有利于进攻,而不利于防守。” [11](p.197)既然核时代的战争是攻易守难,而现在的形势恰恰是俄处于守势,美处于攻势,倘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意孤行,继续向俄进行挑衅,这就会加强俄将核威慑变为核打击的可能性,这也就更增加了美国遭受核打击的风险,对于重视民意的西方领导人来说,是不愿去冒这样的政治风险的。况且,俄目前不安定的因素很多,其生存空间又已缩小了很多,因此,美国进一步压缩俄国势力范围的动机已经大不如以前,倘它真要偏向虎山行,那它面临的核风险要大得多。既然如此,按照正常逻辑分析,俄的基本目标是能够达到的。但问题是,美俄这种攻守地位一旦形成,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紧张状态,除非美国退却或俄国投进美国及其盟国的怀抱,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2、是否会引起核军备竞赛?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核威慑带来的必然后果。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不使用核武器,所以都要在对方会使用它的假定下部署兵力。”[5](p.145)为了确保在核战中获胜,只有在数量与精确度上多下工夫。美国已在着手研制NMD、TMD,俄国新安全构想、新军事思想一出台,更会成为美国下定决心研制并部署的决心。虽然美国先前找的理由一直是针对一些胡作非为的国家,但正如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所说,“事实上许多专家倾向认为,美国部署境内反导弹防御体系是为了对付俄罗斯的战略弹道导弹,实际上在美国情报部门提交给国会的关于2015年前美国可能受到核打击的威胁的报告中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份报告已登载在英特网上。”[12]所以,美国的行为又将促成俄国也研制防御系统。这种效应可能还会波及其他核国家。如果这样,21世纪不会太平。
3、俄国是否就有恃无恐呢?
俄罗斯愿以有限核战与美国交锋,而美国则犹豫不决,因为一旦美国加入有限核战争,则必将向全面热核战争转变,如果美国战略制定者还有理智的话,它是不敢加入进去的。虽然俄罗斯看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为所欲为。俄国当政者也希望发展经济,将经历了十来年动乱的受尽苦难的俄罗斯人民带出苦海。在和平的环境中,在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俄国还不能不看西方人的脸色,俄罗斯这次新军事学说没有写明核威慑对象,就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既然如此,俄国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国际交往中的有利形势,谋取经济发展的好处,而美国所要做的是利用俄国有求于己而努力将俄国纳入自己的战略考虑中。如果是这样,再加之双方领导人的外交能力,就可以遏制或减弱轮番升级的核军备竞赛,这种后果是美俄乃至世界人民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