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消费内生性增长可能性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生性论文,可能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国内外经验都显示,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增长具有明显的平稳特征。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而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风险。一方面,人民币有长期升值趋势,外需能否长期维持高增长很值得怀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高投资的方式会增加金融风险。因此,如何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应该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消费问题,重点在如何提高内需上,内需的启动带有很大的内生性,因此有必要在工业化背景下对支撑消费增长的核心因素做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清晰地认识消费问题,有利于国家进行因势利导,采取合理措施提升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笔者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5年的数据,做出了消费、投资、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
主流经济学中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核心要素[1]。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资收入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构成中占70%以上,工资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因此,笔者先以工资代替居民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然而,工资水平从长期看是由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收入在短期又受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分3个步骤对消费问题展开实证分析,一是对我国工资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二是预测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劳动力供需和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分析我国未来近期,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政策导向将对收入和消费产生的影响。
2 工资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如果以工资代替收入,对我国过去15年内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速和工资增长速度进行线性回归(由于1998年发生洪灾和2003年发生非典,这2年的数据不包括在内),结果显示,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这说明,在我国,工资的增长是支持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支出增速与工资增速线性回归拟合图如下页图2所示。
尽管存在失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仍一直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工资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从增长速度来看,1990~2004年.以当年价计算的人均工薪收入年均增长为 13.9%。而工薪收入始终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占总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2]。
3 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
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7~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劳动力工资面临上升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和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如表1和表2所示。
以“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供求为例,假设GDP增速存在高(10%)、中(9%)、低(8%)这3种可能[3],新增劳动力需求按照过去13年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格局最迟在2009~2010年间出现。笔者认为,未来5年内,我国GDP总体增速保持8%~9%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新增劳动力供不应求局面在2008年前后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因此,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向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工资的内生性加速上涨是未来的趋势。新增劳动力供需格局在“十一五”期间转变趋势图如图3所示。
表1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我国人口出生率
年份/年 出生率/‰ 年份/年 出生率/‰
1957 34.03
1983 20.19
1962 37.03
1984 19.90
1965 37.88
1985 21.04
1970 33.43
1986 22.43
1975 23.01
1987 23.33
1978 18.25
1988 22.37
1980 18.21
1989 21.58
1981 20.91
1990 21.06
1982 22.28- -
表2 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
年份/年出生率/‰ 年份/年 出生率/‰
1991 19.681999 14.64
1992 18.242000 14.03
1993 18.092001 13.38
1994 17.702002 12.86
1995 17.122003 12.41
1996 16.982004 12.29
1997 16.572005 12.40
1998 15.64 -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4 未来相关政策因素对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4.1 扩大消费有利于劳动力要素价格的提高
1990~2004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达8.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比GDP增长率低0.6个百分点。这期间,工薪收入一直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占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变动量仅约5%。而从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看,1990年为15.9%,2004年该比重降至12.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动情况如下页图4所示。
低劳动力成本虽然是竞争的优势,但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低收入,特别是广大的劳动要素所有者工资收入不能相应提高,必然会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步增长。劳动要素所有者工资中的大部分会转为消费,但这一部分工资被人为长时期地、大范围地压低。因此就出现商品大量积压,难以实现供求均衡,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数增加,消费难以启动。我国80%的居民的消费能力太弱,其实质是这部分居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劳动要素价格太低[4]。“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政策提出了要理顺资源、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适当扩大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家将通过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及时调整工资指导线等手段,提高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其次,2006年后,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对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再次,“十一五”将逐步加强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等工作,进一步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此举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未来预期,使大家敢于消费,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需动力。
4.2 建设新农村将促进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
以上谈到是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问题。实际上,我国人口的大部分(约70%)还在农村。在我国存在消费与收入的二元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很大。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整整落后10年。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民增收缓慢,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所过剩的工业品供给无法由低收入水平起决定因素的低收入需求来吸收,因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一个较大的购买空挡区域,而这个消费区域中集中了我国目前大量的过剩产业。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城镇居民中高收入者这3个层次并没有很好地联接起来,其间的离散性成分居大,从而导致消费缺乏热点[5]。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的比较表如表3所示。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大大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水平低,成为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十一五”规划强调了扩大内需的方针,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其中重点包括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伴随一系列有关三农政策的出台,国家将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例如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将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此外,在各方努力下,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也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差距开始缩小,2006年有望进一步缩小。这些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调整消费格局和扩大消费支出都将具有重要作用。
表3 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的比较表 元
年份/年
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人均
人均GDP
人均纯收入可支配收入
19972090.15160.36054
19982162.05425.16308
19992210.35854.06551
20002253.46280.07086
20012366.46859.67651
20022475.67702.88214
20032622.28472.29111
20042936.09421.6
10561
5 小结
实证分析表明,工资是解释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变量。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说明,我国将逐步由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向有限供给和长期的劳动力短缺转变,这种转变将促使我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这种长期的上涨趋势有利于我国消费的内生性增长。同时国家未来近期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也将进一步促进收入和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