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中的几个新问题_学科评估论文

当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中的几个新问题_学科评估论文

当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几个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问题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新的推动和发展,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理论体系、应用成果和综合服务项目。在步入“九五”时期和既将迈入新世纪的关键阶段,党和国家及社会生活向社会科学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用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能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们必须对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进行反思和改革。

众所周知,当代的社会科学事业具有下述功能:第一,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人的思想文化机制,从而为改造社会和建设思想文化事业提供科学方法。第二,预见社会的未来趋势,揭示人类的思想行为前景,从而为政府和部门的发展规划提供论证、预测、咨询和决策服务。第三,调节、控制和引导社会群体的思想活动与实践行为,发现隐深的障碍与症结,揭析思想文化心理世界的矛盾和偏向,向政府和公众阐明这些重要隐患和问题,以期实现政策调整、改革完善、思想引导、管理调节、人际沟通和精神文明传播,使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内在整合、内外协调与相互合作,从而减少失误偏颇和内耗浪费,最优化配置和使用人力物力资源,获取最优化效率。为了进一步实现上述功能,满足市场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多重需要,社会科学事业应当首先从科研管理这个枢纽部位入手,进行硬件改革、软件创新和配套完善举措。

本文拟就下列问题,浅抒个人的认识和建议,以期引发同行的兴趣和思考,共同关注和致力于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发展这个建设性工程。

一、学科和成果

我国的社会科学工作,在学科设置上仍然沿用旧模式,既按一级学科名称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及子机构(所、系、中心),少数所、系、室按二级学科分类命名。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呈现的多层级、交叉性、精细化、边缘性等特点伴之而来的新趋势,国外的社会科学学科设置突破了以一级学科为主的笼统樊篱,已经侧重于以二三级学科和交叉性边缘性学科为主的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学科定位定向方法。特别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整体发展的大潮流,已经涌现了相关的上百个新兴交叉性学科。学科的精细化和交叉性,既突出了学科的最优化重点,又体现了该集约化学科借鉴融汇相关学科多元方法的最优化手段,从而有利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崭新层面上深入探索本学科内外的重大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调整学科名称,淘汰那些大而无当、陈旧老化的一级学科,侧重于以二级、三级学科名称来设置方向明确、目标可行、具有时代特色和交叉性质的相应研究分支。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哲学所分化成立了“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经济所强化了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短缺经济学等次级学科的研究,人口学所增加了人口素质学、表述人口学、人口结构学和民族人口学等新学科,社会学所增加了行为社会学、闲暇社会学、企业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妇女社会学、未来社会学等新学科。就地方社会科学院而言,尤其应当将诸如哲学(所)、历史(所)、民族宗教学(所)、法学(所)、经济(所)、文学(所)、社会学(所)、情报(所)等笼统模糊的一级学科(机构)名称取消,代之以有地方特色、自身优势和时代应用气息的二三级学科与交叉学科(名称)。这样便于突出重点,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容易树立鲜明独特的学术形象。同时,还可优化配置人才和物力资源,避免机构重复和学科撞车,有利于研究机构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力量拿出拳头产品。

从学科性质上看,地方社科院的基础学科设置,应体现下列特点:1.新兴交叉性前沿性。2.独特的地方文化优长性。3.与本院本地区的应用学科关系密切,且具有支撑性和互补性的基础学科。在学科布局上体现主次轻重,将主导力量投入对现实问题的决策性、预测性、咨询性和应用性研究之中,把带头学科、优长学科和重点应用学科置于中心视野。

关于社会科学的成果(鉴定评估和转化应用等)问题。在自然科学成果的鉴定评估方面,国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标准系列:1.根据以美国的SCI即“科学引文索引”为主的5个索引文献库的索引频率和范围,来评估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这些文献库邀请当今世界各国各学科的资深专家组成专家团,来对世界各国的重要科学出版物中的创新成果进行遴选、复核(甚至委托某些权威实验室进行实证检验)。通常,评选过程要经过三轮滚动式筛选程序。2.根据相关学科的专家与杂志出版物作品引用该成果的人次、序位等综合量化指标,来判定一件成果的学术反响程度和重要性。3.由委托的、自愿的或合作性的著名实验室所做的关于某项理论成果的实证检验结果,来对该项成果的科学实在性进行判决性评估。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虽然国际学术界也参照上述的标准体系(如经济学科),但更多的社会科学专业无法进入诸如SCI 这样的以自然科学和实证科学、技术科学为主的国际文献库,尤其在我国,尚缺少此类国家级的文献索引出版物,目前多以《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系列”的引录作为间接评估指标。这几种文摘复印出版物,多由刊物编辑遴选被引录的成果,缺少同办一流学者的直接参与,因而目前它们仅能反映部委和行业上的若干重要成果概况,无法充任国家级的社会科学权威文摘。另外,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体及其思想心理和社会行为,它们缺少稳定性、直接观测性和可重复实证性,它们的活动周期较长,且受到来自自身的、他人的、历史的、精神的、物质的等多个变量因素的影响,随机性、偶然性和多元化倾向极强,于是很难被模型化。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社会科学界和国家有关部门试行下列办法,以推进社会科学成果鉴定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

1.建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配合,创办一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索引》(月刊)杂志,由国内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方面的高水平专家组成专家评议团,来严格遴选中国社会科学家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成果之文摘索引资格和作品项目。同时,该评议团可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组织互补协作,共同承担对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系列申请晋职的候选人之成果材料进行集体合议,改变目前由少数几位专家推荐的非规范性做法,以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鉴定水平和评估质量。在社会科学界实行院士制度,更有益于此项工作。应注意对评议团成员、基金评委和院士等不同系列的专家进行适度分散和辐射交叉配置,不要让一人身兼数种职衔身份,避免由此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倾向。特别要善于从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间选拔上述成员。

2.申请鉴定评估个人成果的作者,还应同时出具国内外有关文摘、索引(出版物和文献库)引录自己的成果原件材料,以期全面地展示申请人的学术成果之专业性影响,有助于评审机构做出实事求是的学术估价。

3.对于社会科学的应用性成果,其评估标准应当以下列几个方面来变通匡定:(1)以上述1、2项内容为依托。(2)该成果的专利权、著作权情况。(3)该成果应用于政府和企业决策、咨询、管理调控、 预测、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多级性量化、半量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总之,上述的成果评估标准比较客观和合理,避免了以往实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计分表》所带来的种种局限性(内容看似精细和量化,实则在具体条款中添加了抽象性因素,智仁相见,难以把握和取得共识;面面俱到,模糊了具体成果的重点、性质和闪光点;标准教科书化,不利于揭析成果的创造性特点,等等)。笔者相信,只要坚持社会科学事业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和国际性方针,积极与国际学术接轨,改进完善相应的体制、规范、政策和运行程序,就会逐步激发和解放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产品创造力,为宏伟的“九五”计划和跨世纪的辉煌远景目标贡献更多精品!

二、经费、项目和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科学事业如何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如何逐渐摆脱计划体制下被动的“等、靠、要”、“封闭式研究”和“书面成果循环模式”等等现象,主动地追踪、捕捉和把握“象牙塔”之外的广阔机遇,从中觅取资金、信息、(客户)需求、人才、项目,用市场战略来研究问题和发展繁荣自身?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严肃检验和严重挑战!对此,笔者经过慎重调查和分析思考,谨提出下列建议,以资做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克服经费短缺、项目稀少、成果单一、人才渐匮、与现实相对隔离等困难的有益性参考。

1.主动出击,走向社会和世界,投标申请竞取省市级、部委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的重点课题与基金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党和政府与企业等实际部门的委托性、合作性、招标性课题或项目。这样,采取多条腿走路、以学术性理论课题为主导、以应用性服务性项目为补充,可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多年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政府无法大幅度增加对各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拨款,民间和企业人士与团体等方面,更极少向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投资赠款。当然,这是一种暂时性的功利之举,我们不必耿耿于怀。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现有拨款数额,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自选项目或院级指定性课题的调研需要。为此,我们希望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从上述的国内官方项目、国内民间和企业项目、国际项目基金三种渠道里争取经费,保证自选课题和指定项目连绵进行。其中,搜集了解上述三大领域的有关组织机构名址、宗旨、项目、申请与投标标准、申请期限等信息,是头等重要的准备工作。第二,研究者(早请人)的专业素质、学术成果、文化水平、承担过的项目、获奖及国内外交流合作经验等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硬件内空。第三,申请人是否能寻到最合适的专家推荐人及合作伙伴与单位,专家推荐意见的可信度和强度,也是比较重要的软件内容。据我们所知,我们社会科学院就有一些中青年同志,成功地从上述三种渠道获得了可观的项目资助,这对广大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是个良好的启示。

2.项目的种类、设计、执行和完成问题。上述解决经费问题的多渠道延揽国内外资助的办法,表面上是用项目来吸引研究经费的竞争行为,深层则仍然意味着用人才的科研智慧来同外界同行竞争。说到底,经费与项目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而涉及的项目种类、设计、执行和完成等问题,主要是人才的队伍组合与智慧合作过程。其中,项目的种类可分为官方学术性委托与招标类、官方行政性委托或招标或合作类、民间社团和企业性委托或合作或招标类、国外基金会招标与合作类、私人基金赞助类、研究者自选类等等。依项目资助目标可分为研究资助、出版资助、访问考察和会议资助、深造及训练研究资助、研究加调查出版资助,等等。为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结合招标组织与基金会的项目性质,来认真选择所申请的项目种类。关于项目设计,兹不赘述。笔者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代科研课题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层次性、定量性、应用性等特点,因而我们无论是设计课题内容还是选择与设计项目名称,都应力求体现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应用背景和理论生长点,体现交叉性、层次性和模型量化性,注意设计方面的术语规范性、操作精细性、构思逻辑性、现实指对性、实践可行性和学术必要性。这些环节的表述和操作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课题与项目的审批、实施和完成质量。

3.人才问题。对科研人员的管理(选拔、聘任、晋职、奖惩、职务调整、考核、培训等),是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也是培养、激发和提高科研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人才的培养、评估、激励和选拔使用等工作,应当定期进行科研人员的系统状况(知识、品德、能力、成果、学术参与程度和努力程度等)的考察、考核与评估。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奖惩、升降、调整、督导、资源和政策性倾斜扶植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从而优胜劣汰、推动中间力量,形成推力—拉力—吸引力—向心力等动力氛围,诱导科研工作者积极进取、平等竞争、发奋创造、潜心钻研、奉献精品。

如果缺少这些动力机制,多数科研人员就会感到失望和灰心,推动动力和目标,极易松懈进取意志和清苦治学的韧性,而放任自己得过且过;使那些执著于学术而忘我奋斗、艰苦探索的有志人才感到沮丧不平,感到献身科研无助于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和离心力,可能会攀高枝而另就,或被高薪单位挖走。所以,对科研成果和人才素质行为的定期考核,是实施奖惩机制和体现竞争精神的重要前提。奖惩机制则是激励人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产出更多精品的主要驱动力。人才及其成果、声誉,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瑰宝。它们可以给集体带来深广持久的精神吸引力和物质资源利益,为该机构的新人才培养、中青年延揽项目和树立集体的学术形象而增添源源不断的能量。

综上所述,人才是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和科研机构的顶梁柱,是体现学科优势、成果质量的唯一主体,是吸纳经费、延揽项目、打出集体形象和拳头产品的主要力量,笔者建议,实行科研人才梯队制度,依不同梯队给予不同的奖励、优惠和扶持;同时要重视对优秀成果和前沿水平研究的奖掖表彰,激励科研工作者走向社会、迈向国家级乃至国际性学术圈等高水平阵列。唯有从内部改革和人才激励着手,我们才有可能赢得市场和社会效益,赢得光荣艰巨和前景美妙的新世纪。

标签:;  ;  ;  

当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中的几个新问题_学科评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