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利用一篇篇文质优美的佳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对学生实施美育,使他们得到美感的熏陶、感染、启迪和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领会意境美 体会文字美 创造精神美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中学语文教学对象为青少年,其审美观、情感正处于培养的最佳阶段。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一篇篇文质优美、历代传诵的体现着一定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的佳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现在我就语文教学浅谈几点。
一、发挥想象, 领会意境美
所谓意境,即为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仅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教学中应带领学生抓住客观景物认真体悟。如《金色花》这篇散文诗诗人泰戈尔选取充满温暖折射母爱的印度圣花作为孩子回报母爱的依托,营造了温馨、甜香、神圣的氛围。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展现了轻松愉悦气氛。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明白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观沧海》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美离不开景与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情与景中去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虚写的景,是作者登高远眺后想像的景,这一意境,雄伟壮阔,气吞山河,更包涵丰富感情的景。在此,情与景就有机地融合,构成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境。意境的感受,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优美的意境能够诱发读者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又能把读者带进更为广阔、更加生活的意境。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颐指江山动人的图画就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也会给我们留下美的感受。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二、品味语言,体会文字美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品味语言,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语言的生动性,有助于感知形象美。如济南的山美水也美。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含着点热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这简直是冬天里的春天!“河水是这样澄清”,“空中、半空中、天上”“又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抬起头来“慢慢往上看”,“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好一个水晶的世界!这水晶的世界,正是美的结晶!(《济南的冬天》)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更犹如画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出者……”(《醉翁亭记》)还有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天门山,是多么壮阔;那“满眼都是红叶”的香山,又是何等醉人!这些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再现了祖国大好山河如诗如画的季节美、雄壮美、色彩美的形象和深远、明丽、朦胧的意境,明快、愉悦的情感拨动着读者心灵的琴弦。
三、引领升华,创造精神美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逐渐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
论文作者:李润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意境论文; 美育论文; 学生论文; 使他论文; 形象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境界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