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网络论文,BB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网络交往特征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技术的易传输、高保真、容量大、处理快等特点,使网络交往呈现出新的特征。李正风等人撰文指出,赛博空间不仅影响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的演进,而且“意味着人类生活观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与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相互促动”。它“将真正促进人类行为规则的创新,并由此推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1]。我国学者王雅林也曾指出:“网络技术的神奇功能将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无限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把‘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从而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快捷性和交往深度。”[2]史蒂夫·罗伯茨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物理位置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友谊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来自心心相应,而不是因为他们住在一个城镇。而且,通过网络,人们无需见面便可以交流关系。”[3]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超越了阶级的限制。电脑网络作为架构人际关系的媒介,与电话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不仅可以当做私人间的通讯工具,也使得个人得以获取与传播有关公众事物的各种讯息。有的学者还认为,网络化的交往方式使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扩大和提高了个体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由此个体之间的同质性减少,异质性增强[4]。由此可见,学者们在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虚拟性与沉浸性的特质,无疑为人们的交往与沟通突破这些限制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而使网络交往具有新的特征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仅仅探讨了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换句话说,网络技术虽然为网络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人们究竟将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发挥得如何,还需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即从实证研究看,网络交往的特征还只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结论,或只能称之为一般性结论。因此,在网络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另一种主要交往方式的今天,对网络交往进行全面研究,弄清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网络交往的具体化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交往依托于不同的网络空间,如聊天室、电子邮箱、BBS等。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其交往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不能用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加以概括。为此,从2000年初开始,笔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BBS站为个案,对BBS电子空间中的网络交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BBS是高校校园局域网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网站的重要版面,可以说只要有网站,就必有BBS。高校BBS的功能大体一致,一般支持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工具箱、系统资讯、精华公布栏等内容。其中分类讨论区、处理信件、上鹊桥是BBS提供的交流场所。分类讨论区是BBS交流功能的集中体现,其意义在于任何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将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张帖(Post)到分类讨论区中,让其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回复主帖(Re)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探讨。在Post与Re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网上交往;处理信件是在该BBS范围内传递信件,其功能类似于E-mail;上鹊桥实际上是一个聊天场所,既可以支持双人密谈,也可以支持多人对谈。
本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网为依托。哈工大校园网于1997年建成。哈工大校园网络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WWW浏览、拨号接入、电子公告牌等服务。
哈工大紫丁香BBS站(简称哈工大BBS)设有系统讯息、工业大学、兄弟院校、电脑技术、休闲娱乐、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谈天聊地、国内转信等10大类约140余个版面。自2000年5月30日起至目前为止,共有9282个注册用户,来访用户达189万人次,平均每天发信3000封左右。
1 研究设计
(1)理论假设及调查过程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基于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在实现着网络交往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具有新的特征。
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是通过先后进行的两次网上调查完成的。第一次为试调查,时间为2000年12月15日。此次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哈工大BBS上的互动关系状态,因此,调查将10个分类讨论区(共138个版面)作为调查范围。在对当日发布的2046份帖子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诸如系统讯息、站内服务等一些讨论区中,并没有通过回帖的形式建立起讨论关系,因此,这些讨论区可以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此外还发现,回帖和主帖的间隔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主帖在发布后的几分钟内(甚至是1分钟)立刻就有回帖应对;而有的主帖却在几天后才有人回复,在这种情况下,只选择一天作为研究的时段显然不足以反映互动关系状态。因此,根据试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本着“既要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又要体现出很强的互动关系”的原则,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后,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01年3月5日—3年11月。调查的范围是“工大论坛”、“飞扬的梦”、“计算机学院”、“动画漫画”、“音乐天地”、“聚会生日祝福”、“网络技术与应用”及"CAD/CAM"等8个版面。这8个版分别代表了校园生活、院系资讯、体育运动、休闲、文学艺术、交往、网络、电脑等八大分类讨论区。在这七天8个讨论区中共发帖4068份,有作者552人(包括回帖在七天内,而主帖却在七天外的作者),这552位作者就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和样本。
(2)样本的矩阵表示
由于本研究使用社会关系矩阵法来研究BBS交往特征,因此,首先需要将通过回帖体现出的讨论关系在关系矩阵中标示出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给样本编制1-552的序列号,并建立一个横行为主帖者,纵列为回帖者的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第二步,将每一份帖子中反映出的讨论关系用作者编号进行矩阵的坐标表示,例如,2号回复给4号的帖子表示为(2,4);在这七天中无人回复的帖子,用(i,i)表示。例如,4号发布的某个帖子,七天中无一人回复,则此帖用(4,4)表示。第三步,将所有帖子的坐标点在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重复出现多次的坐标点按实际次数标明,没有讨论联系的记为0。以一个有4个样本构成的B网为例,如果其讨论关系如下:2号回帖给4号2个帖子,4号发布的其他3个帖子无人回复,3号所发的2个帖子无人回复,1号回帖给2号1个帖子,2号回帖给1号1个帖子,4号回复给1号1个帖子。那么,其所有帖子用坐标点依次标示为:(2,4),(2,4),(4,4),(4,4),(4,4),(3,3),(3,3),(1,2),(2,1),(4,1)。所有帖子在矩阵中的标示方法如表1所示。如此,4068份帖子中的每一份都可以在关系矩阵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用这种方法进行标记的矩阵我们称其为矩阵A,亦是原始矩阵。由于每一个样本至少发帖一次,因此在A矩阵中,不存在其横行、纵行、对角线同时为0的情况。为了统计的方便和深入,我们矩阵A进行了转化,得到了矩阵B。具体做法是:不论讨论次数的多少,有回帖联系的记为1,无回帖联系的记为0,这实际上得到了一个0-1矩阵,也是社会网测量的标准矩阵。将表1关系转化为矩阵B,如表2所示。
(3)研究变量
规模 罗纳德·伯特认为,“网络的概念毫无疑问,也许就是其规模,规模是个人网络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对于特定的个人、群体或是法人和公司,其网络包括所有一起直接联系的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特定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他的网络规模”[5]。在表2中,与1号有讨论关系的是2人(2号和4号),因此,其规模为2。如果一个作者,他既不回复别人的帖子,其帖也不被别人回复,那么,他的交往规模为0。
表1 矩阵A
表2 矩阵B
密度 指讨论网中实际有的连接线数与可能有的连接线数之比。它是一个从相互有直接关系的点是多还是少的意义上来说明网中关系的密切程度的相对指标。用公式表示为:Density=∑∑Zij/N2-N(N为样本数)。本文的实际连接线数用矩阵中坐标点的个数来度量,即实际有的连接线数是该网的连接矩阵中所有格值之和。以表2为例,其密度=4/42-4=0.333。
凝聚度 它是实际有的对偶关系数与可能有的对偶关系数之比,是通过计量对偶关系相对数量来测量网络凝聚力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G=2×∑∑(Zij+Zji)/N2-N。本文的实际对偶关系数用互相具有回复关系,即互选关系的对数来测量。所谓个体间互选关系的对数,即个体A回帖给B,且B也有回帖给A的情况为1对。在有N个点的网中,最多可能有的对偶关系数为(N2-N)/2,实际有的对偶关系数是互相具有回帖关系的对数之和。
点出度 某一点的点出度是当连接线有方向时,自该点引出的连接线的数目。它是连接矩阵中与该点对应的行的格值之和,即一个人回复他人的人数之和。在表2中,1号的点出度为1,3号点出度为0。
点入度 某一点的点入度是当连接线有方向时,以该点为终点的连接线的数目。它是连接矩阵中与该点对应的列的格值之和,即一个人被他人回复的人数之和。在表2中,1号的点入度是2,3号的点入度则为0。
连接度 某一点的连接度是该点连接线的数目或(在连接线有方向时)进出线的总数。它是连接矩阵中与该点对应的所有格值之和。当连接线有方向时,一点连接度即为该点的点出度与点入度之和,连接度是描述一点与其他多少点有直接关系的数量指标。本文中,一个人的连接度是回复他人与被他人回复的所有人数之和,即一个人与他人进行讨论的次数。
此外,由于每一个讨论区的样本是不同的,实际上在每个讨论区中均形成了一个讨论空间,每个讨论区的样本数就是在该讨论区内的交往成员数。所选的8个讨论区合称为全部讨论区,实际上,全部讨论区是个虚拟结构。(见表3)
表3 BBS讨论区的编码
编码
讨论区名称 样本数
B0全部讨论区 552
B1动画漫画 32
B2计算机学院
153
B3CAD/CAM
22
B4飞扬的梦 82
B5工大论坛
301
B6音乐天地 85
B7聚会生日祝福 96
B8网络技术与应用37
2 调查结果的描述和解释
(1)BBS交往规模
从表4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各BBS讨论区的规模值存在着差异,但是经过比较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特征。首先,BBS讨论区的平均规模局限在5人的范围内。平均规模最大的是全部讨论区,其值为4.94;平均规模最小的是"CAD/CAM",其值为1.18;其他各讨论区的平均规模大多集中在2-4的范围内。其次,除"CAD/CAM"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网外,其他BBS讨论区均有20%强的调查对象在本讨论区与5个或5个以上的人进行过讨论。在“网络技术与应用”讨论区中,这部分调查对象所占的比例是10.8%,而在"CAD/CAM"讨论区中,没有调查对象与5个或5个以上的人进行过讨论。再次,在各BBS讨论区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规模值为0的成员。无疑,规模为0的讨论网成员没有与他人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亦即没有建立起讨论网络。最后,从BBS讨论规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中可以发现,有的成员与30人以上进行过讨论,有的甚至与60余人讨论过,但是,也有从未与他人进行过讨论的人。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BBS讨论区成员的交往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
表4 BBS的交往规模
(2)BBS空间中交往的密度与凝聚度
根据密度的测度公式,在一个讨论区中,如果个体与个体之间均发生讨论关系,密度值大的网络密度高,表明个体接触到的群体规模大,亦即个体所接收的回帖内容范围广,个体从中获取的信息量亦大。反之,如果仅有少数个体之间有联系,密度值低,则该网络密度低,个体接收回帖的范围小,从中获取的信息量也小。从讨论网的密度公式可以看出,密度值D在大于0,小于等于1的范围内。从图1提供的数字看,密度值最大为0.0605,最小为0.0055。
图1还标示出了讨论网中关系的另一特征。数字表明,在低于100个样本的讨论区中(B1、B3、B4、B6、B7、B8),凝聚度值超出了10%,表明平均在100个个体中,10对以上的个体互相间有讨论往来。而在高于100个样本的讨论区中(B2、B5),凝聚度值低于6%,表明平均在100个个体中,有不到6对的个体互相间进行过讨论。实际上,根据原始矩阵的数据看,有一定数量的、互相间有讨论往来的个体的互动频次超过了一次。
图1 BBS讨论区密度与凝聚度
网络密度、凝聚度的统计结果较之现实社会的交往而言,数值是较低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是,在每个BBS讨论区中,可供讨论的话题多,样本的数量也较多,因此,人们可选择的讨论对象范围广,选择易分散。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样本数小的讨论区中,密度、凝聚度值也不大,这说明讨论区的发育程度还很低,没有形成稳定的持续的论题。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关系是个体间的讨论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其密度、凝聚度是较稳定的,可是,在BBS电子空间中,这种讨论关系的建立随着讨论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密度、凝聚度亦是动态的,其密度、凝聚度的即时状态取决于BBS电子空间中的成员所发布的讨论话题是否能够引起他人的普遍关注。
(3)BBS讨论网的点出度、点入度与连接度
表5描述的是BBS空间中成员间的点出度、点入度与连接度的情况。首先,根据点出度值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BBS空间中,都有一些人从未给他人发过回帖,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在"CAD/CAM"网最高,达到了36.4%,在“聚会生日祝福”和“工大论坛”讨论区最低,分别占17.7%和17.6%;给5个以上的人发过回帖的成员所占的比例,在“聚会生日祝福”讨论区中最高,达到了18.7%,而在"CAD/CAM"讨论区中,没有成员给5个以上的人发过回帖。
其次,根据点入度值也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BBS讨论区中,都有成员从没有收到过他人的回帖,这部分成员所占的比例在"CAD/CAM"讨论区中最高,达到了50%,最低的在“聚会生日祝福”讨论区中,也超过了20%,可见,有相当比例的成员所确立的讨论话题没有人参与;收到5人以上回帖的成员所占的比例在“聚会生日祝福”讨论区中最高,为22.9%,在"CAD/CAM"讨论区中,没有人收到过5位以上人的回帖。
最后,根据连接度值可以看出,与人进行过五次以上讨论的成员所占的比例最多的是在“飞扬的梦”讨论区中,占38.0%;比例最少的是在CAD/CAM讨论区中,占9.1%;无论在哪个BBS讨论区中,与他人进行过一次讨论的成员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进一步体现出了BBS成员交往范围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度值为0的成员所占的比例等同于规模为0(见表3)的成员所占的比例,这是因为在BBS空间中没有与他人发生过讨论联系的成员是固定的。
BBS空间中成员交往的点出度、点入度和连接度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成员讨论关系的构成状态,有些成员是通过回复他人的帖子来建立起自己的讨论网络,而有的成员却依靠被动的接受他人的回帖来形成自己的讨论网络,也有的成员兼而有之。那么在BBS电子空间中,点出度和点入度对于讨论关系的建立,哪一个具有更大的意义?经过对表4的数据比较发现,在数值为0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个BBS电子空间中,其成员的点入度所占的比例均大于点出度。这表明BBS电子空间中,成员中的多数人的讨论关系是通过回复他人的帖子而不是通过接收他人的回帖实现的。
3 结论
通过对本次实证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在BBS电子空间中进行交往的成员在交往的规模、交往的连接方式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质。这是与互连网交往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紧密相关的。但我们所关心的,并不仅仅通过实证数据对互联网交往的一般性特征的进一步验证,而是在于在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关系结构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着网络交往的特点,具有怎样的特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基于BBS电子空间的交往特征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理论上的阐释。
(1)BBS互动关系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动态人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大多被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个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来的,蕴涵着各种各样内容的关系。”[6]但是因特网的出现,为人们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根据人际关系的定义,在BBS电子空间中,由成员间的讨论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结构,实质上是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形式——网上人际关系。从网上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看,它不同于现实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业源形成的网络式结构,而是通过网络互动产生和扩展出来的一种“网缘性”社会关系。网上人际关系的结构,随着作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与现实社会相比,它是动态的,欠稳定的、弹性的结构。
(2)交往对象的选择性: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网络技术的易传输、高保真、容量大、处理快等特点,协助人类超越时间、地理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交往的规模,增加了交往的频率,加快了交往的速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正通过网络逐步地走向全球化”,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在高度现代性的条件下,自我认同和全球化中的转型,是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辩证法的两极……由高度现代性所导入的时空分延的层次如此广阔,以致‘自我’和‘社会’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在全球性的背景下交互联结了。”[7]从人际交往研究的角度出发,网络技术为交往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和技术支持,亦即从技术理论上,每一个BBS电子空间中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的最大值都可以是N-1(N=样本数)。虽然本次调查数据中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的最大值(见表3、4)与技术提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网络交往范围扩大的事实。
实证调查数据还表明了网络交往范围的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从表3、4中还可以看出,60%以上的成员更倾向于在5人以内的范围里进行互动,可见,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实际交往范围并不象技术提供的那样无限大,而是在无限的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和确定,即是说,网络交往范围在最大化的同时亦具有可选择性。所谓可选择性,是个体可以有选择地与他人建立人际交往,有选择的投入情感,有选择的与他人保持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8]。关系的这种可选择性,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都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在互联网空间中,可选择的范围扩大了。究其原因,人们交往对象范围的确定,可能与现实中社会互动的日常惯例和网络成员的讨论话题的吸引力等因素不无关系。
(3)讨论关系形成的环节和过程
虽然网上讨论关系与现实社会中的讨论关系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但是,讨论关系形成的环节和过程却是不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讨论关系的形成过程是:问题者选择讨论对象。所谓问题者,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讨论关系的人,是讨论关系形成的始发者。而讨论对象则是讨论关系中的被选择者。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者有权选择与哪个人建立讨论关系,对问题者而言,讨论对象是明确的、可选择的。但在BBS中,讨论关系的确立过程则是:主帖者提出话题,其他的BBS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对此话题进行讨论。这里的主帖者既包括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者,也包括主观上仅仅是为了发布某些信息,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讨论关系的人。主帖者能否成为问题者,关键在于讨论对象的选择与否。在此过程的正向环节中,无论是那种意义上的主帖者在提出供讨论的话题后,并不能确定哪一个他人可以与其建立讨论关系,对问题者而言,讨论对象是广泛而又不确定的。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建立起讨论关系。但是,对于原来意义上的讨论对象而言,却可以在众多的供讨论的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回复,进而与发帖者建立起了讨论关系,显然,现实社会意义上的讨论对象成为了关系形成的始发者,进而被选择的发帖者成为了问题者。可见,在BBS中,讨论关系形成的过程和方向与现实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表5 BBS讨论区的点出度、点入度与连接度
(4)交往的独立性、主观性与被动性
毋庸讳言,随着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个人交往的独立性亦大大增强了。这是由于全球化客观上增加了个体认同的选择机会,这便使个人主观上的自主性较之以往更加突出了”[9],当代社会哲学大师吉登斯曾作如是说。网络交往不再受到年龄、性别等身份地位限制,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自由地建立起交往的网络,因此,在线交往可达致对为了功利性目的而进行的“虚假交往”的消解,易于实现交往理性的最高境地——心灵沟通。但是,通过上面对网上人际关系的形成环节和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基于BBS的网上交往在独立性与主观性大大增强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被动性的特点。其被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仅仅是为了发布信息的主帖者,主观上并没有于他人进行讨论的需要,但是却被动地成为了他人的讨论对象。其二,在现实社会中拥有建立讨论关系主动权的问题者却成为了被讨论关系中的被选择者,而现实社会意义上的被选择者却成为讨论关系建立的主导和关键。实际上,BBS中大多数成员的点出度大于点入度的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个结论。
虽然从总体而言,一个人的选择意味着另一个人的被选择,即个体的主动性意味着他人的被动性,但是,从交往的始点——问题者在讨论关系中的地位看,无疑,其被动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基于BBS的网上交往的独立性、主观性与被动性的特征表明,个体可以更加主动、独立地与人进行交往,但是能否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却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网络行为的认可。而网络虚拟形式网络中的行为带有鲜明的符号色彩,这对交往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人际互动的时空特征
BBS电子空间中的人际互动符号化为帖子与帖子间的“帖际”互动的特征,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其间所呈现出的时空特征。从空间上看,此时的人际互动跨越了地理的界限,可以实现不在同一物理场景中的人际互动,吉登斯早已将这个特征阐释得淋漓尽致。吉登斯在捕捉现代人日常的生活经验时,使用了“时空的分隔”的概念。他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是被“到场”所支配,即对事物及人物之掌握要受制于当事人是否在场这一因素。现代性的出现及科技之日新月异,改变了空间与人类的关系,人的互动已不再受制于必然在场这个条件,当事人与“不在场之存在者”的联系变得习以为常。“地方”这个字汇已被冠上了一个奇异的含义,因为在一个特定场所进行的活动可随时受远方的人和事所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抽离”的概念,抽离泛指一个脱离了社交关系建构及人际互动需要必然在场这个先决条件,反而在无限的时空中再将二者整合的过程[10]。从时间上看,人际互动具有异步性特征。在对帖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回帖与主帖的间隔时间非常短,仅仅在几分钟(甚至是1分钟内)就完成了一次讨论,互动的即时性很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某些帖子回复的是1天、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前他人发布的帖子,互动具有滞后性。在回复之时,也许发布者早已退出了交流的场景,此时的人际互动变成了人——帖子(符号)的互动,可以说,人际互动的异步性特征更形象地表述了“缺席”的含义,此时与之互动的他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存在。
根据BBS电子空间中人际互动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特征,我们可以将吉登斯的“当事人与‘不在场之存在者’的联系也是平常的”论断加以改换,提出一个与此相补充的观点——“当事人与‘不在场(缺席之不存在者’的联系也是可能的”的。这样看来,吉登斯所说的“缺席”,既可以表现为“他人”物理空间中的不存在,亦可以表现为他人时间上的异步性,或是时间上的不存在。这样,“缺席”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空间上看,网络技术弥合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使空间与在场分离,它创造了一种面对的是没有“他人”存在的情境,身体的空间性已不再成为互动的制约因素。从时间上看,实现了人际互动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在BBS电子空间中,通过发布帖子和对帖子的回复,人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结构——“网缘性”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通过地缘、业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动产生和扩展出来了一种突破传统地域社区限制的网上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会相比,它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弹性的结构。它的产生,使网络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在线交往的范围实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方面,网络技术使交往对象可以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在交往实践中,人的交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首先是社会中的日常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交往对象是有限的。其次,网络交往在体现出独立性、主观性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被动性的特征。BBS讨论网的形成,不仅对传统的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而且其中呈现出的网上交往的新特点,更进一步丰富了网上交往理论。
标签:bbs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人际关系理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矩阵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