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探讨骨移植手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进程,各自的优缺点,及其未来发展。
1.髋关节置换术的历史沿革
1.1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
人工关节是指由多种不同的生物材料制成的假体,可以用来模拟人体关节。例如模拟肢体骨干某一部分或者作肱骨干假体、人工椎体、股骨干假体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指的是切离患侧关节的病损组织,然后尽可能的在避免大面积的损伤机体组织的情况下,将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人体患部关节的损坏部位,以恢复和改善原有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当前已成为人工关节假体应用中最为重要的一门技术,这项技术即人工关节置换术。这项技术能够使患者实现早期下床活动,减轻术后疼痛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有效减少恢复时间。在临床上已广泛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患者股骨头坏死以及股骨颈骨折等疾病。随着我们在临床上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手段、新的假体材料不断出现。本文仅根据其发展作简单综述。
1.2人工髋关节的历史发展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探索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1822年,英国人Anthony White为了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于股骨大粗隆下5cm行截骨术。在1876年,美国人Barton行股骨小粗隆上截骨术后3个月可以扶单拐行走。1840年-1860年间,美国JM.Carnochan多次尝试进行下颌关节置换术,采用橡木片置入,关节可以活动,后来由于橡木片被排出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这一手术是人工假体置换术的开端。20年后,奥利尔利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形成新关节面,首创关节面成形术。11年后,Gluck在德国用象牙制成的股骨头与髋臼作为置换材料,并应用骨胶作为粘合剂首次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1],给人工假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10年,德国人Dethert成功使用橡胶假体完成了全髋关节置换术。1919年,美国人Beel开始尝试采用经铬离子处理过的猪膀胱实施关节成形术。1923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鼻祖[2]Smith Petersen,设计了玻璃杯式关节成形术,又尝试应用其他材料做髋臼杯,均不如玻璃瓶关节的效果。1941年,美国的F.R.Thompson和Moore分别采用长弯柄股骨头和长直柄人工股骨头假体。从1946年到1958年间,Judet兄弟在法国采用短柄股骨头假体完成了半髋关节置换术,假体是由丙烯酸酯加热加压成直柄。假体由大粗隆下方穿出,术后的早期治疗效果满意,但后来由于患侧肢体长期承重、假体的磨损及断裂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导致长期治疗效果不佳。1952年到1957年间,人工关节置换的骨水泥技术的发展,源于丙烯酸酯骨水泥作为粘合剂做临床实验并且充分分析实验结果。1950年,Charnley作了关节之间存在润滑液的设想,并且进行了动物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的关节面内含滑液并且富有弹性,这种滑液可使关节间活动时产生的摩擦减轻,并能有效缓解活动时产生的关节磨损,因此采用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做关节置换的假体是优先选择方向。目前Charnley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作为评价髋关节置换术的金标准 [3]。
2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假体材料
2.1人工高分子材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骨水泥。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中,之后又出现硅胶及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等假体材料,不断有新的假体材料相继得到应用和发展。现在临床中常用的假体材料主要是骨水泥和超高分子聚乙烯,骨水泥主要用于固定假体材料,其质量、强度及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较为突出,但表面磨损率较高,且容易变形。近年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了耐磨损性能。仍是人工关节置换的主要假体材料。
2.2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常作为骨科内植入物。早期的人工关节置换采用的是不锈钢材料制作,虽然强度高,但生物相容性差、不耐磨损。后来在关节置换术中逐渐不被采用。上世纪40年代所使用的代表性合金钴铬钼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的人工关节置换,特别是那些磨损度高的部位,比如髋关节,股骨头等。70年代,金属钛引入人工关节置换,纯钛的优点在于弹性模量较低和抗腐蚀性能良好,缺点就在于不耐磨损,极限强度较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来发展了有良好抗腐蚀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比重低的钛合金,目前主要使用改进后的钛合金。钛合金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三代,主要为了改变具有钛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使之能更接近人体皮质骨,也有效减少了有毒金属的含量。钛合金不耐磨损,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的非关节摩擦面。
2.3生物陶瓷
上世纪60年代引入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表面亲水性而且发生排异反应的几率低,磨损率极低等特异属性[4]。然而这种材料仍然有缺点,生物陶瓷脆性高导致在关节置换的患者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便之处,陶瓷材料性价比相对金属材料低,价格高。当前研究阶段主要用于制作髋臼假体、人工股骨头假体或关节表面涂层。
3 骨移植手术
3.1骨移植手术的优势和问题
骨移植手术的目的在于利用自身骨质移植到坏死部位,避免了异体移植会产生的排异反应,但患者行骨移植手术关节稳定性相对于髋关节置换术较低,经济要求偏低;但骨移植手术后患者患部疼痛发生率较高并且程度较重,术后功能恢复视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而定,骨移植手术虽然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情进展和保护关节,相对于髋关节置换而言,游离自身骨质治疗不能完全缓解疼痛,并且需要很长的忍受协调的阶段。另外患者需接受多处手术,手术时间长,须吻合血管,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而且存在感染、转子下骨折、深静脉栓塞、小腿腓侧感觉缺失、小腿无力和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12年 蔡敏不能完全缓解疼痛,需要很长的忍受协调的阶段。另外患者需接受多处手术,手术时间长,须吻合血管,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而且存在感染、转子下骨折、深静脉栓塞、小腿胖侧感觉缺失、小腿无力和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圆援 猿援 圆摇 骼骨瓣移植术摇 该手术可以带旋骼深血管,也可以。疗效较差,一般不作为治疗中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治疗方案。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在对运动量和生活质量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考虑选择骨移植手术。
3.2骨移植手术的展望
在骨科研究中,骨移植手术曾经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的福音,但手术实际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而且存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对这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未达成共识。骨移植手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讨论空间。随着微生物技术、骨移植手术在科学领域内的迅猛发展,微分子生物治疗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虽然自体骨移植手术目前仍有较大地争议,将来的外科手术仍然可能向微生物治疗方向发展,髋关节置换术也会逐步地采用微创技术,这是早已达成共识的。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骨移植手术会不断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性,争取在临床上像关节腔技术一样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森林.人工髋关节磨损测量及相关临床研究[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 2010年.
[2] 杨磊. 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基础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
大学,2016年.
[3] S. Gravius,D. Wirtz,U. Maus,S. Andereya,R. Müller-Rath,T. Mumm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to the Hip Joint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State of the Art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OrthoMIT” Pro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Smart Interventional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Traumatology[J]. Z Orthop
Unfall,2007,145(05):.
[4] 高辉.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基于SC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年.
[5] 杨丹.载阿仑膦酸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球盘摩擦学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蔡敏 李宏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期刊论文],2012年.
论文作者:鲜佳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关节论文; 假体论文; 置换术论文; 手术论文; 人工关节论文; 磨损论文; 股骨头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