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48例患者中治愈26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治疗后各种心电图异常表现均明显减少。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44-02
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心肌炎,有30%的心脏标本有柯萨奇B病毒抗原,其病原病毒以柯萨奇B(CVB)病毒占首位,其所致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者可出现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有的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加剧,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在旦夕,有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但其潜在发展所致扩张型心肌病3/4起病5年内死亡[1]。现对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为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期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25岁,平均年龄15±3.5岁。病程2~8周,平均 3.2±0.5周。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症状
胸闷39例,心前区隐痛16例,心悸17例,气促10例,发热3例,少尿3例,昏厥1例。
1.3 诊断
发病同时或者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史,如伴有病毒分离PCR-CVB-RNA阳性和或双份血清中和抗体效价4倍升高者,x线、超声检查存在心脏扩大。ST-T改变,R波降低,病理性Q波和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频发早搏等,伴有心包炎者常有ST段上升。
1.4 治疗方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限制体力活动。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每日10~15mg/kg,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C2~4g+10%葡萄糖液40ml静注,每日1~2次。辅酶A(50~100U)、三磷酸腺苷(20~40g),细胞色素C(15~30mg)单用或联合应用+5%~10%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点滴。10%氯化钾1.5g+普通胰岛素8U+10%葡萄糖溶液500 ml组成的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液)静滴,每日1次,10~15d为1个疗程[2]。抗生素治疗,一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800万U+5%~10%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四周症体征消失,心电图、心酶谱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体征有一定的改善,经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均没有好转。
2.2 治疗结果
48例患者中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48例患者中治愈26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治疗后各种心电图异常表现均明显减少。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心肌内血管,同时由免疫机制产生的心肌损伤。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其结果是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以病毒性心肌炎多见[3]。可流行性发病,也有散发病例。多数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情程度不同,轻者可无症状,严重可发生猝死。病程在3~6个月。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胸痛、呼吸困难及水肿;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表现;也可有肌肉疼痛、发热、关节痛及晕厥等症状。心界扩大,窦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低钝、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奔马律、交替脉及心衰体征即两肺湿性哕音、肝大与颈静脉怒张等。
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限制体力活动大约6个月。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要卧床休息到体温正常后3~4周,同时适当活动四肢的肌肉,以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积极防止着凉感冒等呼吸道及肠道感染,避免病毒的再度侵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咽痛、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等,有无改善,一旦出现心跳过快、严重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或心功能不全的迹象时,宜尽快就医[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促使心肌摄取和代谢葡萄糖,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激化状态,以利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大剂量的维生素C具有增加冠脉血管血流量、心肌糖原、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清除自由基,修复心肌损伤的作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有增多趋势,其发病之广泛。危害之深,主要原因由于迄今为止尚缺乏有效的抗柯萨奇B病毒药物。心力衰竭多为难治性,可用洋地黄与利尿剂。由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因洋地黄类药物易于中毒,故应用时宜谨慎。明显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往往合并存在,或相继发生,因而应用适当抗生素及时控制细菌感染值得考虑。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细菌感染,不提倡使用。一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要积极控制已有的感染,及避免再次受病毒或细菌感染,使病情加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反复呼吸道感染,可选用胸腺肽、转移因子及中药等药物治疗。
对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配合充分的休息和心理调节,对症治疗,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减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避免心肌炎后遗症的发生,降低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谭一菁,王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181-182.
[2]赵燕,刘爱玲,许耀,等.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9):695-696.
[3]唐锋,李曙光,王湄川,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0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0,30(3):8-10.
[4]倪卫.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8):1429-1430.
论文作者:于立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心肌炎论文; 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葡萄糖论文; 体征论文; 病毒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