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有机融入——谈北师大版思品教材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意论文,高远论文,北师大版论文,教材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我们要在德育教材中有机融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固本培元的文化基础工程。 一、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 1.如何理解立德树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首次把“立德树人”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可以看作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纲领、新的号角。“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这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所以要从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目标角度来看待“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把道德素养作为学生的必备核心素养,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树人,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正面积极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塑造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健康人格结构、必备知识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2.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在“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到底追求什么,要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它集中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也凝结着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价值观培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抓住了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培育,可以说就抓住了未来,也管住了长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德育教材以及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使少年儿童从小就知道崇德向善,好学知义,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同时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楹联牌匾……每个中国人的知识启蒙,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有形的、无形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我们的心智发展历程。我们应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珍惜好、开掘好、利用好,用其蕴涵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材的路径与方式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融入”方面做好文章。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主要课程的德育课教材,是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融入的主要“阵地”,必须系统研究融入教材的路径与方式,使之如盐入水,润泽心灵。 1.挖掘丰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典籍中,也流传于美德故事、古诗谚语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我们要注意挖掘其多样化的故事和深刻的伦理意涵,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美德的独特精神、鲜明特色和历史渊源。北师大版思品教材,选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经典文献、名言佳句、美德故事等,比如魏徵、苏东坡、宋濂等人的求学、交往、为人方面的故事,《论语》《礼记》等典籍中的警世名言,以及中医、书法、绘画等资料,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独特精神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在了解当代优秀人物如童第周、王选、郭明义等人的优秀事迹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学会担当。 2.自然有机融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进教材,只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起到作用。以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为例,北师大版思品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1课“适应新环境”的第2站“结识新朋友”中就提到交朋友要有真诚之心,信任之心;在八年级上册中第3课“诚实为本”、第4课“信任无价”中,通过古代“一诺千金”的典故、百年老店“真不二价”的匾额、“钥匙阿姨”“替夫还账”等故事以及“失去诚实,社会将会怎样”“我的承诺”等主题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诚信对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以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例,北师大版思品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与责任”这一站中,提到“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使学生思考他在家庭中、在班级中的责任;在七上第5课“积极投身社会”中提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在九上第7课“共建民族家园”的“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两站中,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责任感。这样,将“责任感”这一目标分散在家庭、社会、民族、社会各个维度,通过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3.践行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生命力都在于实践,在于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融化在学生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并且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一直坚持以初中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据,以综合性、循环上升的呈现为方法,提供适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帮助。在讲述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从小事入手,比如在引导孝亲敬老的板块中,设计了“发现感恩”活动,让学生组织讨论分享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设计了查阅“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的事迹资料活动,设计了“身体力行”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 三、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德育的根本目标 现阶段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文化产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少年儿童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从长远来看,这是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高意图与有机整合--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材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整合_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高意图与有机整合--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材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整合_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