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SK201804-2):创新高校思政队伍融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主观意识和客观实践两方面探索了“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机制。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队伍融合;机制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且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在高校的各个系统、各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大格局中进行的,因此必须体现“大思政”的时代要求,现实背景,每个学科、每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个环节都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义务,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机制体制,使立德树人工作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队伍是高校育人的主体,探索“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队伍融合机制,其本质是为了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从体制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等相脱离问题的理性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过程,在其静态的、量的层面,体现为不同层次的主体各司其职的状态。
第一,融合的主体系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从块上去粗划主要有职能部门( 单位)有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团委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从线上去细分,主要有职能部门的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按照人数划分,思想政治队伍至少存在着如下有实践意义的工作主体系统:个体系统,即具体的校内师生员工。其个体的特性、个体的行为习惯规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群体系统,即校内各部门、单位。它由一定量的个体组成,既有其中的个体成员自身的特性,也会有显性的或潜在的组织原则、组织制度与行为规范,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产生影响;整体系统,即校内全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生态要素的总和,也即本文所称的“大思政”格局。
第二,融合的工作职能:还需要注意“大平台”式校内、校际活动中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换言之,综合性“大平台”的参与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育人职责不同,其所传导的教育内容也不同,只有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与他人积极沟通、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过程,在其动态的、质的层面,其基本实践特性则是矛盾运动中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也即“协同育人”或教育合力的形成。
第一,主体职业身份融合“同向同行”:分工体系的各个方面分别发挥作用,并不能保证合力的形成,教育各环节和各方面的“同向同行”,必须通过各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基本要求。
第二,主体工作内容融合连接与互动,完善了思政工作内容的系统。
这种互动共享首先是信息的沟通,但关键却是能量的流动,也即指导、支持、配合和激励等能够实现促进措施的实际执行与交互作用。互动机制本身,包括责任分工、指导路径、沟通渠道、协作方式、激励措施等等。各主体之间的职能相互融合体现为一个个体或集体从事不同的职能,或者不同的个体或集体从事同一种职能。这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完善了思政工作内容的系统。
“大思政”格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通过全校系统为良性互动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必要机制,不仅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使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渗透到专业课程和综合性通识课程中,而且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组织、服务等综合性活动之中,从而调动了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思想政治育的积极性。
第三,主体工作效果融合:“8个融合”和实现“十育人”
随着主体的工作不断融合,“大思政”格局力图使思政工作达到“8个融合”,即相关部门思政教育职能相融合,思政教育在行政体系与教学体系相融合,思政主题教育与团学文化活动相融合,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融合,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融合,“互联网+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政工作相融合,“导师”队伍管理与思政工作主线相融合,思政督察员职责责落地与思政工作大格局相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化,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必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站位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呈现螺旋式发展的辩证过程,最终趋向达到“十育人”的目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党组于 2017 年 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大思政”格局进一步拓展为“十育人”,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而且对实施的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划。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的融合机制的探索。
(一)育人队伍深度融合。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各种主体必须打破行政壁垒、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因此领导机构的统一协调和分工就尤为重要。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有赖于领导机构的完善和有力。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基本架构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例如党委思想政治工作部,打破行政壁垒、统一规划调度思政工作队伍。
(二)工作内容深度融合。
第一,教育主题深度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领域,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文化节活动等阵地,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等项目。
第二,教育任务深度融合。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三)育人方法深度融合。
从实践来看,高校“大思政”格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高校“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队伍的融合必须多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等方法互融可视、互相借鉴。
(四)工作机制深度融合。
高校“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队伍的融合格局的构建与发展,互动效果是关键。互动机制的科学有效与否决定着互动效果。互动机制本身,包括责任分工、指导路径、沟通渠道、协作方式、激励措施等等。从实践角度而言,“大思政”格局若要使各部门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实现“同向同行”,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使部门之间打破壁垒,把协调合作的有效经验总结上升为机制固定下来,从而保障“大思政”格局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五)工作中介深度融合。
高校“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队伍的融合的客观基础是教育载体和平台。高校应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微博、微信、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这些载体本身就是大学生常用的通讯设备,便捷且快速、讯息丰富,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高校还应在不同层面搭建多元共享平台,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积极的协商对话、协同共建,才有可能达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共识,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真正落地。一是,大力建设专注于二者工作连通的对话平台,引导他们不仅在概念层面上的关系整合,还要深入到具体问题情境或活动,进行开放式对话,增进对共同关心问题的理解。二是,积极搭建学术对话平台,鼓励二者在学科理论、技术发展上深入交流,鼓励二者联合参加各个层次学术研讨、教学改革,支持二者相互间的理论渗透、技术交流、课程互补,激励二者在更广阔视域下理解、接纳对方。三是,提供联合专项研究平台。各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拓展研究视野,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富有代表性、前瞻性的热点问题进行联合研究。通过专项研究平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享学术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料资源,组成工作“联合舰队”,开拓二者融合的新领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戚如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通知
[4]朱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第七谈培育文化:切实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
[6]郑俊玲.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分析——兼论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7]赵君,张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作者简介:刘卉(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
论文作者:刘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思政论文; 高校论文; 格局论文; 队伍论文; 工作论文; 互动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