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试论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将人的本质力量内化于教育活动之中,以真善美为尺度,形塑理想的人。通过塑造新人改造社会、建构理想,而改造了的社会又为人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不是被动地像雕塑家雕塑般地塑造个人,而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人为手段来形塑个人,它是借助于主体来形成主体的过程。在形塑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建构,完成自我选择。所以,教育活动是一个主体与主体、心与心的交流过程,是通过主体,营造主体性的活动,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新的主体的过程。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经受陶冶,得以升华,故教育实践的结构并不止于德性的形成与知性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共同得以发展。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与子女教育、家庭生命历程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作为主线将人类的教育活动贯穿其中,从而将人的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还包括家长与家长之间、子女与子女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注:王长民《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载《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 然而人在家庭环境中的成长主要接受的还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总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这种爱本身构成了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所以,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形式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业,但实质上总是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而对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到底应负什么样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家庭教育的重心是什么等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理论上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理论水平的落后状况,实践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威胁着21世纪中华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仍对子女形成一定的影响,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应大力加强。“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中国家长心系子孙、情系儿女已成为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刻骨铭心地融入了民族的灵魂,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子女们悬着一颗拳拳挚爱之心。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子女问题上,从来都是最具有牺牲精神的。《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中国历来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子不教,父之过”已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浸入了民族的肌肤,溶进了华夏儿女的血脉。完全依靠学校,终难成就育人大业,人的成长是自然成长与社会成长的统一,濡化与教化是形成人的过程的两翼。大学教育作为一种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对年轻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影响,尤其是科学熏陶、理性培育等方面特别见长。然而,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成人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最高宗旨乃形成完整的人,成人成才是社会的崇高理想,也是家长们的共同愿望。孩子们进入大学后,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有了更为广泛的积累,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要求是多方面的。当代大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基础,但在真正的科学精神、治学品质、人际相处、求实进取意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憾,浅尝辄止、好逸恶劳、追求享受、贪图虚荣在部分青年学生身上有一定市场。培养21世纪的理想一代,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求真、向善、崇美是大学教育的使命,也是广大家长面临的当务之急。不能成人焉能成为社会之栋梁?故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是基本的思想道德品德教育,包括责任感、全面的科学精神、使命感、孝敬心、进取心以及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未来的心态等。做人与做学问理应达到统一,爱国与敬业更应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品质。

其次,德性熏陶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理性培育与德性熏陶始终是教育的两根支柱,人类文明的进程决不止于科学的一脉独张,技术理性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并不必然给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人类文明的大厦需要德性与理性共同构筑。千千万万的大学生父母们有责任从自己的子女身上开始建构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也有义务将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传授给下一代,并在他们心中点燃希望之火。家长对子女负有主动引导之职责,对于大学生子女,父母尤应加强价值引导。也许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无力充任引导孩子成长的角色,其实,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价值的熏陶、文化的认同、选择。理性不能代替德性,在道德教育、价值引领方面,家长完全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对子女开展生动的薰染与教化。家长的道德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

大学生家庭教育既要服从于一般家庭教育的规律,又显示出其自身的特性。

1.情感性。大学生与父母血缘上的天然联系使得子女的成长时刻凝结着父母的心血与辛劳。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负责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精神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支持。子女对父母而言,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形。父母的生命在子女的成长中得到延伸,子女的进步是父母最大的慰藉。与浓烈的亲情相伴的是强大的感染力量,父母引领正确,则子女沿健康轨道成长,父母引领不当,则子女向不良方向发展。与中小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大学生在外求学远离父母,突然离开家庭娇宠的氛围,情感上与父母的联系一时难以割舍。大学生中父母难舍、思家心切的现象普遍存在。此时,大学生应将对父母的眷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转化为对校园、对同学、对新的集体的爱,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加以升华,达到新的超越。对大学生父母来说,应鼓励孩子全面发展,重视孩子的个性成熟与道德成长,重视实践锻炼,重视品德修养,身体力行,鼓励为主。

2.互动性。互动性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家庭教育尤甚,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的阶段,知识领域迅速扩张,交往范围日渐扩大,在信息社会来临的时刻尤其如此。米德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前喻文化,即未来是吾师,成人应向年轻人学习。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人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优势日见明显,成年人甘当学生乃明智之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互动性特征就更加显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成为家长与子女皆应采取的态度。大学生能言善辩,这本来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父母教育子女带来了颇费“口舌”之弊端。在家庭教育中唇枪舌剑者不在少数,尤其在子女择业、恋爱、交友等敏感问题上家长们更是费尽心力。只有建立在真理水平上的教育才能打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也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领域,大学生与家长同是普普通通的人,在真理面前同样平等。

3.民主性。人的主体意识已迅速崛起,个人尊严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权威式的家长地位彻底动摇,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父母在教养子女问题上的任何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自己与子女的对立,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家庭教育。加强与大学生子女的沟通更是家庭最需开展的活动。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从未忘却过对成长中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年轻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著名作家傅雷先生就从未放弃过对在外求学子女的教育,其父子间的通信极具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傅雷家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教典册,其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真理的光芒。正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与子女间才谈得上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以真诚交流为前提。贝多芬说过,只有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家庭是互动的群体,伴随着交流而发展。交流要有质量,贵在真诚。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大学生们都应该保持自己一份开放包容的心态,既能接受别人,也应能创造条件让别人接受自己,其中特别应注意让别人理解自己真实的情感。家长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可是,爱作为一种情感是有层次区分的,有原始的爱,盲目的爱,也有理性的爱,关怀的爱。我们反对朴素的爱,提倡理性的爱,这是真诚的爱的必然归宿,只有将真诚的爱上升为理性的爱才能在子女身上找到支撑,产生共鸣。

4.超越性。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取向是适应还是超越,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成,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生成。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而教育下一代则是人类特有的崇高事业。家庭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家庭教育活动的展开以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为指向。如果说活动、行动、过程等概念还停留于一般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域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论则在哲学层次上形成了真正的认识上的飞跃。实践概念的引进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人对外部环境的改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性、现实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人学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线索。(注:唐正东《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新探》,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页。)“ 实践中人创造了环境、创造了社会关系、也创造了新的个人,人们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整个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具体的历史价值的实现过程。”(注:唐正东《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新探》,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 期。)人的生成既是历史的展开,也是历史的形成过程。人的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实践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它的否定性和扬弃性,人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断否定着自己的生存状况,创造着自己新的状态和环境。

“永恒的超越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类永远不能满足现状而把超越的目标指向未来,人类只有追求超越、不断创造才能获得自我的发展与解放。”(注:邹广文《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人以何种方式展开自己的活动也就以何种方式塑造和表现自己。家庭教育是培养造就人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物质精神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对人的自身的要求愈来愈高,对人的形成、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家庭教育正在向回归人的实践的道路上步步逼近。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超越性特征是家庭教育实践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家庭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建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形成大学生的批判、否定精神为目标,以辩证的发展观作为家庭教育的原则,关注孩子的变化,注意历史过程中家庭本身的变化。总之,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学生家庭教育应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未来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标签:;  ;  ;  ;  

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