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哲学和经济学的结盟——读《市场经济运行的哲学透视》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一书论文,经济运行论文,透视论文,努力实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列宁语)在这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中,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等同的,两者之间需要一个结合点或是中介学科,这个中介学科就是经济哲学。严格地说,经济哲学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一门新学科,色诺芬、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蒲鲁东、马克思、熊彼特等,都对此有过贡献。但是,明确地把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把经济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近现代才开始的。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现象: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主流派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批判,并从中引发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问题。与之相应的是,另有一批学者推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经济哲学力作。如J·鲁宾逊的《经济哲学》、F·哈恩的《哲学与经济理论》、M ·霍利斯的《理性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哲学批判》等。可以说,这是经济哲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哲学的生命力源于社会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理解、说明现实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正在进行,哲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扎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探索、思考、升华,为哲学的发展开拓出一个广阔的空间。
例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哲学和经济学结合上的论证,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哲学分析,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对经济发展与道德变迁、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等进行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不仅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遇到的重大实践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陈铭书、刘明贵同志主编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哲学透视》一书,对此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全书15章,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绪论里, 作者论述了哲学和经济学的密切关系以及实现哲学经济学结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济学之所以是哲学的基础,是因为:其一,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政治结构及文化结构的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只能到经济结构中去寻找。离开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失去了根基。其二,经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最重要形式。经济活动就是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三,经济规律是社会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正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某一领域规律作了正确揭示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社会经济规律的揭示,使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牢固的基石上。没有对社会经济规律的正确揭示,绝对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四,经济观念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形式。经济观念包括经济思想、经济认识、经济意识,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哲学以经济学等具体科学为基础,反过来又为经济学提供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作者指出,世界观决定经济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必然有什么样的经济观,经济观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体现一定的世界观。任何经济学家也都要受到一定哲学的影响,不论经济学家是否意识到,他们都不能不在其研究工作中以某种哲学作为指导:依靠哲学所作出的一般规律,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观点、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等等。在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观。
关于建立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问题,作者指出,建立经济哲学,就是具体地实现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为国际无产阶级创立的科学世界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而且也是经济学问题,是两者的结合。建立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性的改革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理论课题,而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哲学或经济学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经济哲学才能给予回答。实践呼唤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的产生。
该书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哲学分析。首先从对哲学上的极性范畴和中性范畴的分析着手,指出,在经济的问题中,经济关系系列的范畴是极性范畴,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管理方式的范畴是中性范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极性的,而市场经济则是中性的,因而从哲学上来分析,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作者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的“接口”。但是,必须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公有制经济在质、量和发展的范围等方面占主导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是在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中实现的,并且有多种实现方式。作者指出,搞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必然是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个人收入上的差异。但是,差异过大,就会产生负作用,就会造成两极分化。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一方面我们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倡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杠杆来调节个人收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三章,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竞争中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如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与企业规模扩张的矛盾,市场集中度与市场进入的矛盾,市场竞争的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关系,市场竞争与市场运行规则的矛盾关系,市场与价格的矛盾关系,宏观调控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关系,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关系,等等。作者还特别探讨了经济发展与道德变迁这一“热点”问题。指出经济行为具有伦理意义,经济行为是以利益追求为目标和动力的人的行为,它内在地包含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益体现着经济行为的价值意识,社会效益体现经济行为的伦理意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行为具有不同的伦理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伦理意义是公正、公平、效率、竞争、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和追求道德进步的关系?作者认为,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道德进步,又引起消极的东西。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弘扬积极面,抑制消极面,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否认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推动作用。总之,在这一部分,作者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力揭示出上述矛盾关系的辩证性质,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条分缕析,从宏观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既具有哲学论证的思辩色彩,又具有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特征。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四、十五章。作者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一般模式入手,具体论述了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哲学底蕴。作者指出市场经济的一般必须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避免两极分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我国各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市场经济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一种办法;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态势;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也起着内在的制约作用。
总之,该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所作的哲学透视,涉及面广,论述深刻透彻,对哲学与经济学的结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尽管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仍不失为一本难得的经济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