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究台湾青年的心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心态论文,重视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态、民意,顾名思义指心理状态、民众意愿;因具有“社会温度计”与“政治水晶球”的功能,在研究及影响地区政局走向中正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今年台湾地区更换领导人选举中新新类青年人的狂热“挺扁”,使我们深感正确对待台湾青年一代的逆反心理,努力减少他们的疏离感,大力增强他们的祖国情、民族心,凝聚对祖国的向心力,作为跨世纪青年教育与青年研究的重大课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到我们面前。
一、透过陈水扁“胜选”看台湾岛内的青年学生
空前紧张、激烈的台湾地区更换领导人选举,随着翻搅台海浪涛的李登辉的黯然下台与民进党陈水扁的粉墨登场而落下帷幕。这次选战中李登辉祭起“打宋弃连保扁”大棒,与百变阿扁的“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等营销策略里应外合,关键时刻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先生的辞官挺扁发酵效应,从而造成“年轻选票及知识分子选票的大量流失”。(注:参见2000年3月20日台湾《中央日报》。)本来估计基本上只能拿到三成三左右选票的民进党,几乎用了五成的力量来全力争取以青年为主的中间游离票,才奠定了陈水扁最后险胜上台的基础。(注:参见2000年3月19日台湾《中国时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新选民的倾力相挺,就没有陈永扁黄袍加身的今天。
台湾这次选举中增加的20岁到23岁的新新选民约150万人,几乎占岛内1546万选民总数的一成。根据台湾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于今年1月、2月对“总统”选举的抽样调查,新新选民比其他年龄段选民都拥扁;陈吕配的支持率达到三成九,宋张配二成八,连萧配一成八;另有一成一尚未决定。虽然新新选民的投票意愿比其他选民都低,有二成一表示不会去投票或要看情况而定;对于选情的关心度也较之其他选民要低9个百分点。然而新新选民的政治态度却强烈倾向于民进党,其支持率在岛内选民中最高,达到三成七;而倾向于国民党者只有二成一,这与岛内其他选民支持国民党比支持民进党者多11个百分点的情形刚好相反。(注:参见2000年3月6日台湾《联合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实习报纸《大学报》,今年2月底在台湾对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20所大学大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也有类似结果,有37.6%的大学生支持陈水扁位居榜首,宋楚瑜得到16.8%的支持位居第二,其他人选的支持率是:连战4.2%;许信良2.2%;李敖1.3%;其他2.2%;未决定者35.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生大部分支持陈水扁;但男生看好陈水扁当选,女生却看好连战。年青大学生支持陈水扁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改革”力足、施政政绩和政党轮替说。(注:参见2000年3月3日台湾政治大学《大学报》。)换句话说,这纯粹是陈水扁的个人“魅力”,而并非完全是支持民进党。
台湾青年大学生作为学历高、资讯多、牵挂少、自主强、影响大的特殊群体,其大多数为声称走“新中间路线”的陈水扁的“改革”姿态,及他在台北市执政期间在市府广场举办年轻人的飙舞等活动所迷倒。陈水扁的“改革”诉求正好迎合了大学生们对国民党黑金社会的不满与“变天”的期待,陈水扁在唇枪舌战的犀利言词亦“魅力”四射,为“选人不选党”的青年大学生们所青睐。3月中旬台湾竞选进入白热化的节骨眼上,头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光环的“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公开辞官挺扁以求“组成一股力量来改造台湾社会”;大选前夜又以录音带现身说法,鼓动大家站出来支持“跨越断层的理想候选人”陈水扁,从而为吸引青年学生并争夺最后游离选票、扶持陈水扁以微弱票数险胜上台铺平了道路。李远哲牌在诱导青年学生选票挺扁胜选中居功厥伟。岛内前“教育部长”吴京教授对李远哲做法“深表遗憾”,尤其为“年轻人随着一、二句口号投票,却连候选人的政见都不清楚”而深感忧虑。(注:参见2000年3月16日《台湾日报》。)学生中的有识之士也认为,诺贝尔奖得主不等于十项全能;以个人好恶摆第一、唯“爽”而投票是新新族群主观心智的缺陷。(注:参见2000年3月17日台湾政治大学《大学报》。)
1966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县,自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就追随陈水扁的罗文嘉,从担任民进党中央党部文宣部主任,至这次扁营竞选指挥中心副执行总干事,在推销陈水扁上台的选战中因精于撩拨众多少男少女的心弦、赢得了不少年轻选票也立下汗马功劳。(注:李冬:《罗文嘉助扁上台千禧愿成真》,《香港经济日报》2000年3月29日。)
二、目前台湾青年学生的政治走向
台湾青年学生的政治走向,主要指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政治的兴趣、参与及对政府的评价与行为等等。如表1、表2所示,台湾中山大学陈文俊教授指出,1993年时台湾青年学生中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台湾人的分别约占30.3%与6.5%,而占53.4%的大多数人双重认同是中国人与台湾人。在两岸关系上主张统一者占33.6%,主张“台湾独立”与“一中一台”者分别为4.6%与5.2%,大多数主张维持现状,占47.0%,这显示当时的台湾大学生“大多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并具有“主张维持现状并稍偏统的立场”。(注:陈文俊:《台湾的民主化:回顾、检讨及展望》,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96。)7年后,台湾“中华文化协会”对20所大学的岛内“大学生看两岸”民调发现,高达7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而自认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只有23.5%。(注:参见2000年6月4日台湾《中央日报》。)7年中认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比例增长了近3倍。
1997年底台湾“中华文化协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社会治安、“国防”安全、福利政策、环境保护、弱势团体与两岸关系。社会治安成为岛内头号热点问题,暴露了恶化的政党之争、猖獗的黑金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沦落及学校管理功能的萎缩;而两岸关系的位居倒数第一也并非完全出于学生不关心。据1997年11月许祯元对台湾三军六校“××爱国教育”的抽样调查,原被学生认为“最满意的课程设计”的“两岸关系”,只因“不感兴趣、讲授技巧不佳与内容无说服力”而“最不受欢迎”。(注:许祯元:《影响军校政治学习因素的探讨》,《复兴岗学报》,65期,1998年12月。)
根据1999年5月邱雅芳、吴佳蓓对台湾23所大学的调查,台湾青年学生多数对“一国两制”缺乏了解,选择“不同意”与“极不同意”者占59.7%,选择“同意”与“非常同意”者占13.5%,选择“无意见”的占26.8%;对台湾与大陆未来关系的走向,赞成统一与“台独”的分别为14.9%与25.2%,赞成“维持现状”的占57.4%。(注:台湾屏东师范学院,《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校园论坛论文集》,333页,1999年5月。)这与1998年3月的“当代校园精英国是建言”问卷调查结果相当,主张加速两岸统一、追求“台湾独立”与维持现状者分别占14.6%、20.8%与56%。其中追求“台湾独立”者较97年上升7.5%,而维持现状者下降了11.5%。(注:新华通讯社:《台港澳情况》,1998年第14期。)这反映多数台湾大学生与台湾民众一样求稳定求和平,倾向于维持现状。但与1993年相比,在李登辉分裂路线的主导下,不少年轻人明显从主张维持现状并稍偏统向偏“独”靠拢,主张“台独”的比例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表1 台湾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单位:%
认同自己
认同自己
调查时间 两者都是
无意见或拒答 来源
是中国人是台湾人
1993.02 30.36.553.4 9.8
文献8
2000.05 23.372.9
文献9
表2 台湾大学生的统独倾向单位:%
调查时间
中国统一台湾独立维持现状其他来源
1993.0233.6 9.8
47.0
9.6文献9
1997
13.3
67.6 文献12
1998.0314.620.8
56.1 文献12
1999.0514.925.2
57.4
2.5文献11
教育是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走向的关键所在。1998年9月,台湾新编教科书《认识台湾》正式使用。这是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歪曲历史,图谋抹煞年青一代的中国人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割断两岸传统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纽带,系统地、全面地推进“脱中国化”,而令“统”者痛、“独”者快的严重分裂步骤。由此民进党等分裂势力趁机在岛内各地以大学生等为对象,大肆举办各种研讨会、研习营、民主大学等,抓紧灌输“台独”理论,使“现状台独”成为台湾主流。“独派人士占据了多间大学的系所……有些大学对反‘台独’的,硬是让他分数不及格,毕不了业。现在台湾的大学生,十个有九个是主张“台独”的,他们把‘台独’当作一种革命的、浪漫的憧憬”。(注:李雪严:《独派千方百计争夺台湾青年》,香港《镜报》月刊,1999年2月号。)在“全台疯狂比手语,满街尽是拉票人”的这场选战中,高雄的海青工商学校等地还发生多起,学生因不赞成老师在课堂上为陈水扁拉票、不投阿扁票,而受到师生辱骂“变态”、“孬种”并遭围攻之事件,(注:参见2000年3月16日《台湾日报》。)为媒体号称“永远第一”的陈水扁的假象迷惑,有的扁迷不惜花去1万多元新台币从头到脚武装自己,戴扁帽、穿扁袜,甚至在脸上用口红写个“扁”字……。(注:参见3月31日台湾政治大学《大学报》。)
1993年以来宁波大学和台北市宁波同乡会、中国文化大学等单位已连续5次,举办了甬台两地青年大学生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并3次组团59人赴宝岛参访联谊,我们所接触的台湾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在台湾被称作“新人类”、“新新人类”属。从他们在开营式上“来到父母的故乡,我们要做一个海绵”的誓言,到珍藏《邓小平文选》带回到台湾;从中兴大学校园内学生自发挖成的祖国版图形人造湖,到呼唤“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从关注百年未遇特大洪灾、主动捐款,到相拥难别:“希望大陆不要抛弃我们‘外省青年’”、“不要打仗”、“我们血脉、亲情、乡情的纽带是永远不会分离的,即使海峡相隔也无法阻挡”……,无不烁耀着他们的故乡情、中国心。但在李登辉分裂路线主导下,台湾青年学生中歧见横生、分化加剧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着。随着“两国论”的出笼、民进党的上台,随着绵里藏针、软拖待变的陈水扁的"5.20"亮相,与具有中国意识和统一意识的岛内第一、二代的日渐凋零,世纪之交台湾青年学生的政治走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切不可等闲视之。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促进统一、振兴中华的生力军和后备军。最新的岛内大学生看两岸民调显示,急统与急独者都不到一成,而以主张逐渐和平统一者居先。(注:参见3月31日台湾政治大学《大学报》。)台湾青年的民心所向、政治追求,攸关台湾地区的未来发展,攸关地理回归与人心回归,攸关祖国的完全统一。青年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是同龄青年的主体、社会变革的先锋。因此重视研究并努力把握台湾青年学生的心态、民意,不仅是正确认识、有效教育台湾青年的重要基础,是凝聚民心、推进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杠杆;而且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有限期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