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心理卫生教育研究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卫生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大陆开展学校心理卫生教育及研究是近几年的事,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起来,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国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拟将这项工作现状作一透析。
一、关于心理卫生教育的内涵
心理卫生教育有多种名称。如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都涵盖在心理卫生教育的范围内,由于对心理卫生教育的内涵的理解不尺一致,各种提法皆有其侧重点。
主张“心理教育”者认为,心理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因而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心理素质教育,要以优化心理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德育成效的突破口,使学生德、智、体和个性谐调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而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智力训练等内容就不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对各种心理困扰者经有效诊断、澄清资源,切实补救而解决问题。主要以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注重问题的解决。“心理治疗”针对心理疾病患者,经由精神医学的治疗计划,达到治愈目的。主要以病人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注重治疗和预防。“心理辅导”以全体正常人为对象,关注对象的未来,注重预防和发展。坚持“心理辅导”观点者认为,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有以下几点区别:1.辅导是自下而上的,是一种服务,而教育是从上而下的。2.辅导是由内向外的,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满足和内在潜能的展现,而教育是由外向内传授的。3.辅导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重视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而教育则比较关心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共同性。4.用“心理辅导”这一概念有利于与港台学者沟通,因为他们常用这个提法。持相反意见者认为“辅导”与“教育”的上述区别是绝对的,“心理教育”并不排斥“为学生服务”,“因人施教”,“注重个别差异”等。
尽管各家所用名称不同,内容有侧重,但研究的核心问题都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本文所谈心理卫生教育就包含了上述各项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活动。
二、学生心理卫生的现状
国家教委198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1]。另据资料表明,1992年北京市16所大学中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在死亡的17例中有9例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占52.9%。1989年杭州市完成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7名学生中,有16.79%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大学生高达25.39%,高中生为18.79%,初中生为13.76%,小学生为13%。北京市某区调查资料表明,学龄儿童有行为障碍者占2.6~5.6%,有精神障碍者占2.2~4.3%,二者混合者占4.3~8.4%。近年来,上海等地有关科研机构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0%。许多中小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之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力感或高度焦虑,动辄离家出走,受到一点小小委屈便愤而自杀。集体离家出走或集体自杀的事件也时有耳闻。有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更有不少学生用算命,抽签(包括掷硬币)的方法来预卜未来。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活得太累等等。
面对上述状况,一些有胆识的教育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纷纷呼吁全社会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表明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情况
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卫生工作呈现比较喜人的景象。由于起步较早,并且处在知识结构和素质都较高的文化环境里,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4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的益友服务中心,1986年华东师大建立的学生问题咨询所,1987年深圳大学建立的学生心理指导中心,以及西安、杭州、南京、长春等地70多所高校先后成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仍在正常运转,这些都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典型代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1990年岁末,大陆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机构协助各高校开设心理卫生课程或讲座,积极开展咨询服务,通过晤谈、书信、电话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出现的失调和障碍进行疏导和治疗,避免了一些悲剧的发生。但是,即使是走在前面的佼佼者,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落后。目前,大陆1075所高校真正开展起心理咨询工作的还只限于几个大城市的几十所高校。
电话心理咨询较之心理门诊有着更广泛的优越性,更易为心态保守的中国人所接受。1987年,天津心理卫生中心顾问陈仲舜教授公开自己私人电话号码,办起了国内史无前例的“救命电话”——心理呼救电话;不久,广州出现了“自杀预防中心急救电话”;南京冒出了“青春热线”;1989年7月,“希望热线”在首都北京正式开通;此后,上海竟同时有60部心理咨询电话“热”了起来。据报道,前来求询者中80%是青少年,有的咨询电话每天接待多达80人次。
目前大陆的心理卫生教育事业尚属创始阶段,缺乏专业队伍,缺乏经济支撑,有些咨询质量不高,尤其是由于宣传和重视不够,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囿于传统保守观念,即使出现了心理障碍也认识不清,或不愿意前往咨询;有些领导或部门仍然把学生当中因心理或精神因素导致的问题视为政治思想或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专家们认为,仅靠教育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视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重视起来,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四、中小学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概况
在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率先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工作,一些中学还开设了心理卫生讲座或课程。如北京人大附中《现代少年》课程实验,上海闸北八中等学校的心理教育实验、北京新源里二小的心理健康课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尝试。湖南常宁宜阳小学1987年开始在单科单项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整体改革实验。上述学校是一些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典型单位,此外,还有一些市、区、县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为中小学心理卫生教育编写了教材,但是教材的科学性和衫性以及操作方法尚待改革。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加强信息交流,1994年4月10日在湖南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全国规模的中小学心理卫生问题专题研讨会。会议就中小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且组建了“全国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筹委会”。
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卫生教育中有几个热点问题:
1.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资料表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使孩子造成强烈的心理冲突;(2)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3)不良的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4)对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孩子的不良个性和脆弱心理;(5)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6)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与偏见,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个性遭受压抑,并难以和同龄人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7)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与变化,使其容易产生烦恼与忧虑,易导致心理异常。
2.心理卫生教育的目标
关于心理卫生教育的目标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卫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开发个体各方面的心理潜能,促进个体认识机能,情感机能和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因而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开发,如思维训练和自信心训练等。另外,他们还强调个性的作用,尤其是个性的个体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特别注意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第二种观点认为,心理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心理保健。他们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个体的身体、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出发,认为心理辅导与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因而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重咨询、辅导,以消除个体在认识、情感、人格和行为方面的不健康因素,从而极大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对初中生,重点在帮助学生平安地度过青春期。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辅导与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通过心理辅导与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使自己减少与社会,家庭及他人之间的冲突,注意学生自我意识和行为调节能力及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目标虽各有侧重,但总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主动地应用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及时解决自己的焦虑和困惑,开发学生自己的各种潜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启发学生的我意识。
3.心理卫生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关于学校心理卫生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学术界有多种看法。第一种是把心理教育独立出来,称之为“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立;第二种是把心理辅导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第三种是把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第四种是认为心理辅导与其它各种教育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差关系。国家教委目前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德育范畴。
4.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
一般认为,在小学阶段,主要的课题有学生的入学适应,即帮助学生适应正规的课堂学习、集体生活和遵守纪律;明确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与教师、同学友好相处;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矫正不良习惯等。而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指导的重要课题则是性教育、应试指导、个性塑造、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等。
5.心理卫生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从目前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增设心理卫生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或进行心理训练。(2)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卫生内容。如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力的培养和学习心理的指导,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其它各项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绪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人格培养方面的指导等。(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及特殊的心理历程,如早恋、升学或择业、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实施心理卫生教育的组织管理方式各地的思路与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建立了纵横贯通的教育网络与基地,并在各学校建立教科室;有的只在学校建立“健康指导站”、“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6.当前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心理卫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方兴未艾,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甚少,中学小学教师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要第一线的中小教师来承担,因此,培训心理卫生教育的专业人员并向全体教师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一项工作。否则学校心理卫生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
关于心理卫生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现在采取的是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补课”。即通过继续教育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如上海地区为全体中学教师开设“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课,为全体小学教师开设“小学生心理咨询”课,有的地区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心理卫生教育培训班。另一条途径就是“增课”。即在师范院校增设中小学心理卫生教育课,使师范生在毕业前就初步具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项研究已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注释:
[1]心理健康咨询报 1989年9月23日。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教育》199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