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论文

探究“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论文

探究“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杜志军

(滦南县文物管理所,河北 唐山 063501)

摘 要: 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实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文博产业以及馆藏文物管理工作来说,这一要求则体现在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上。为此,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希望能够对文博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互联网+”;文物保护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这一全新经济形态已经逐渐在文博行业中得到了体现,并为馆藏文物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如何利用“互联网+”有效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成为当前文博行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某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本文首先从业务逻辑的角度出发,即根据个人信用信息的四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征信历史、个人资产状况以及个人其他情况,构建较为全面的评价个人信用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

1.1 设置文物电子档案

目前,我国虽然对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也出台了《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仍然有很多宝贵的文物丢失或被销毁。针对这一问题,各文物保护单位需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重点文物的信息进行采集,并根据这些信息为文物建立电子身份档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馆藏文物的管理效率,同时配合监控设备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文物丢失或被销毁等情况,从而对文物实现全方位的保护。

1.2 开展文物虚拟展览

随着我国文博行业的不断发展,馆藏文物的展览活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这些活动体现了文物的利用价值,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这也不可避免地会使文物出现损坏,展览次数越多,损坏程度也就越严重。对此,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将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准确信息和历史故事输入到移动终端中,并在终端设备上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对文物进行再现,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制作三维数字化模型,从而达到虚拟展览的效果。这种展览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文物展览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同时也避免了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磨损,对于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不同频率上,利用基于厘米波的超宽带设备对被测液体进行测量,可以测得被测液体的散射参数曲线.散射参数曲线物理意义清晰,提取出的特征线性可分性好.感知机是二类分类的线性分类模型,具有模型算法简单、训练速度快和预测效果好等特点[10].因此,首次提出利用感知机和厘米波超宽带设备对液体进行快速安检,对常见液体危险品的识别正确率达到96%以上.

2 “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利用

2.1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馆藏文物的利用通常是以展览为主,要想让馆藏文物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就不能仅局限于实物展览,而是要以虚拟展览为依托,将各种馆藏文物展现给更多的受众。使受众能够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并喜欢上各具特色的文物,从而使博物馆形成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围绕文物进行创意性的设计与开发,并在各电子商务平台上展开售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其能够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对文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体验,让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1]

2.2 建立文博信息数据库

如果说展览是对馆藏文物的浅层次利用,那么文物研究工作则是对馆藏文物的深层次利用。由于文物本身价值较高,容易出现损毁的情况,文物研究人员通常只能够利用文物相关信息、资料来进行研究,而在文物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文物研究工作自然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此,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建立专门的文博信息数据库,采集各种文物的详细信息,通过图像、图片乃至三维动画来对文物进行描述,之后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这样一来,文物研究工作者就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更加全面、详细、准确的信息,进而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娟.“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物档案管理优化[J].山西档案,2018(3):60-62.

【作者简介】 杜志军(1971—),男,汉族,河北唐山滦南县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利用。

标签:;  ;  ;  

探究“互联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