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音论文,语言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重音每个语言都有,有的语言里重音有别义作用,见例(1):有的语言里重音一般没有别义作用,但仍然存在,比如对比重音,见例(2)。以下底线表示重读音节。
(1)重音有别义作用(英语)(2)对比重音(上海话)
名词:content 动词:content我不姓王,我姓黄。
重读的音节,一般较长,韵母发音完整(不弱化),而且有一定的调型,(Fry 1955,1958)或较宽的调域。 (沈炯1985,Liu and Xu 2005)不过,在有调语中(如汉语、日语),因为声调有别义作用,重音的语感不一定明显。现有的重音研究,一般以讨论词重音为主。(王志洁,冯胜利2006)词以上的重音,包括短语重音和句重音,研究仍然不多。本文主要讨论词以上的重音,简称语句重音。
2 语句重音理论
本节介绍过去四十年里的一些主要的语句重音理论。
2.1 Chomsky and Halle(1968):两条语句重音规则
Chomsky and Halle(1968)讨论的是英语。他们提出两条语句重音规则,即“复合词重音规则” (Compound Stress Rule)和“主重音规则”(Nuclear Stress Rule),转述于下(底线表示按规则获重音的词)。
(3)复合词重音规则(Compound Stress Rule):
在复合词[A B]中,如果B本身是复合词,则B重,否则A重。
例:[A B]blackboard黑板
[A[B C]]stone black-board石头黑板
[[A B]C]black-boardstore黑板店
(4)主重音规则(Nuclear Stress Rule):
在[A B]中,B重。
例:[A B]many people很多人
[A[B C]]many old people很多老人
[[A B]C]many people arrived很多人来了
Chomsky and Halle(1968)没有讨论其他语言的语句重音,也没有讨论为什么复合词和其他结构的重音规则不同。因此,对他们来说,如果一个语言的所有结构都是右重(包括复合词),或者复合词右重,其他结构左重,都是完全可能的。
2.2 Halle and Vergnaud(1987):重音参数
Chomsky(1981)提出,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可以用有限的几个参数来概括。根据这个理论, Halle and Vergnaud(1987)提出,不同语言的重音变化,也可以用有限的几个参数来概括。有关的两条重音参数见(5)。
(5)重音参数(Halle and Vergnaud 1987):
[+/-bounded] 重音域的长度是否有限[left/right] 域内的重音在左首还是右首比如,上文(4)的重音规则,可以翻译成下列参数组合:
(6)主重音规则(Nuclear Stress Rule):
[-bounded,right] 重音域的长度无限,域内的重音在右首
可以看出,Halle and Vergnaud(1987)的重音规则不完全依赖于句法。比如,复合词的重音参数,有的语言可以选左重,有的可以选右重。同样,非复合词的参数,也可以有的语言选左重,有的选右重。所以,理论上说,有的语言可以和英语的重音完全相反,复合词是右重(不是左重),其他结构是左重(不是右重)。不过,Halle and Vergnaud(1987)的讨论,仍然以词重音为主。虽然他们认为语言的语句重音可以有变化,但是并没有进行具体讨论。
2.3 Duanmu(1990):辅重规则(Non-head Stress)
Duanmu(1990)提出,Chomsky and Halle(1968)的两条语句重音规则,可以合并为一条规则,见 (7)。语句重音由横线表示。
(7)辅重规则(Non-head Stress):在句法结构[A B]中,一个是中心成分,另一个是辅助成分。
语句重音应该在辅助成分上。
例:[X YP][YP X][ZP[X YP]
辅重规则的运用效果和Chomsky and Halle(1968)的两条规则基本相同,例子见(8)。
(8)辅重规则举例
复合词:
[A B]black-board黑板
[A[B C]]stone black-board石头黑板(不是[A[B C]])
[[AB]C]black-board store黑板店
短语:
[P NP]in school在学校
[V NP]watch movies看电影
[AP(F)NP]pretty(F)woman美丽的姑娘(不是[AP N])
以上的例子,复合词的[A[B C]]与Chomsky and Halle(1968)的分析结果略有不同,不过Duanmu (1990)的分析似乎更符合语感。短语的[AP(F)NP],采用的是较新句法分析,(Pollock 1989,Ritter 1991,Cinque 1993)中心成分是词缀成分F(类似汉语的“的”),而不是传统的名词N。关于辅重规则在汉语中的作用,端木三(1999)有所讨论。
2.4 Cinque(1993):累积重音
Cinque(1993)提出,语句重音跟句法的深度直接有关。重音从句法的最深处(最内层的括号)开始,一步一步积累而成。见(9)。“*”号的高度,表示重音的强度。
(9)累积重音
第一步第二步
第三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inque(1993)的分析,非常类似于Duanmu(1990)的辅重规则,因为在一个句法结构中,辅助成分总是比中心成分深,见(10)。
(10)
辅助成分比中心成分深,是因为辅助成分是短语结构,可以继续分枝。而中心成分是词(或语素),不能继续分枝。
2.5 Ladd(1996):语言的语句重音可以不同
根据Duanmu(1990)和Cinque(1993)的理论,语句重音完全可以从句法结构推出,所有语言皆适合。Ladd(1996:174)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accentuation…is a matter of the grammar of specific languages rather than of universal principles”(“重音由各个语言的语法决定,而不是由普遍规则决定”)。Ladd没有具体讨论不同语言的语句重音到底可以有多少变化,但是他给了一个假想的例子,见例(11)。
(11)语句重音差异的假想例(大写词表示语句重音):
语言A语言B
This is book REDThis iS BOOK red这是红书
I bought car NEWI bought CAR new我买了新车
He has nose BIGHe has NOSE big他是大鼻子
例(11)的目的是想说,两个语言在句法结构(主要指词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语句重音也可以不同。 Ladd还举出几个具体例子,将在下面讨论。
2.6 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焦点重音
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的理论与Duanmu(1990)和Cinque(1993)相似,认为语句重音基本上可以从句法推出。不同的是,前人讲的一般是无焦点的语句重音,而焦点重音要分开处理, 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则指出,普通语句重音和焦点重音可以同时处理。
对焦点(focus)的定义,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采取Chomsky(1971)的说法,即焦点指“新的语义成分”,一般可以从问答句的回答来判断。焦点可大可小,大至整句,小至一词。在例 (12)中,焦点成分用底线表示。
(12)焦点(新的语义成分):
a.问:今天有什么新闻?答:张三买了书。
b.问:谁看了电影?答:张三看了电影。
例12(a)的回答,整句都是焦点。例12(b)的回答,只有“张三”是焦点。两句回答句法结构相似,但是语句重音不同,前者在“书”上,后者在“张三”上。
在整句焦点时,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的语句重音规则与Duanmu(1990)和Cinque (1993)的相似,见例(13)。
(13)主重音落在最低的“被选辅助成分”上(Assign main prominence to the first selectional dependent)
例:[XP X],[X XP],[XP[XP X]]
或:主重音落在最低的“被管辖”成分上(Or:Assign main prominence to the category that is lowest in the asymmetric c-command ordering)
例:[XP X],[X XP]
以上“被选辅助成分”及“被管辖”成分类似Duanmu(1990)的“辅助成分”,而“最低”成分类似Cinque (1993)的“累积重音”。例(12)a的“书”是最低辅助成分,也是语句重音,所以分析与事实相吻合。
在焦点小于整句时,语句重音如何处理呢?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提出一条“去重音规则”(de-accent rule),转述于(14)。
(14)去重音规则(de-accent rule):
上文有指的词,重音将减弱(Anaphoric material is de-accented)。
(15)“去重音”的表示法
例12(b)的回答中,“看了电影”有上文所指,所以要去重音。在树形图中,去重音的部分用括号表示,见例(15)。
有括号的部分,重音规则将忽略,所以,例(15)中只有“张三”可见,因此“张三”获语句重音。
3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的理论,都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首先,为什么辅助成分要重读?这个问题没有解释。第二,为什么有强调的词,重音可以高于一般的语句重音?这个问题也没有解释。第三,以前有人注意到,常用词往往比非常用词的重音轻。比如,Fidelholtz(1975)举出过下列例子。其中,“进口”的常用词是 import,而非importation“进口(过程)”。
(16)常用词:information信息astronomy天文学
非常用词:importation进口gastronomy美食学
以上的information-importation这对词,结构相同,但前者有元音弱化,后者没有。同样,astronomygastronomy这对词,结构也相同,前者也有元音弱化,后者没有。为什么常用词比非常用词的重音轻,前人的重音理论也没有解释。
以上的理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说明语言是不是非要有重音。在讨论语句重音时,一般列举的都是有重音的语言。是不是有的语言可以没有重音呢?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4 信息一重音原则(the Information-Stress Principle)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语句重音理论,叫作“信息—重音原则”,对这些问题作出统一的解释。首先,我们考虑对比重音,见例(17)。底线表示有对比重音的词。
(17)对比重音:
a.我不姓王,我姓黄。b.我抽香烟,不吃香烟。
例17(a)中,“王”和“黄”有对比重音。例17(b)中,“抽”和“吃”有对比重音。有对比重音的词,读得重,调域也宽,感觉上非常明显。可以说,所有的语言都有对比重音,而且对比重音的用法都一样,即有对比的词读得重,其他词读得轻。比如,没有任何语言用相反的对比重音,如例(18)所示。
(18)我姓黄,不姓王。
在例(18)里,有对比的词“黄”和“王”轻读,其他词重读。可是,尚无任何已知的语言用这种读法。
可是为什么所有语言都用例(17)的读法,而没有语言用例(18)的读法?答案很简单,即有对比的词信息量大,其他词信息量小,而信息量大的词要重读。虽然这条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能解释很多问题。Duanmu(2005)称为“信息—重音原则”(Information-Stress Principle),定义于(19)。
(19)信息—重音原则(the Information-Stress Principle):
信息量大的词要比其他词读得重。
上文例(17)中,有对比的词信息量大,是重读。例(18)中,有对比的词没有重读,所以听上去不自然。
那么信息量是如何决定的呢?根据申农的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Shannon 1948)一个符号的信息量,是由这个符号出现的几率决定的。我们可以用(20)来定义信息量。
(20)信息量(information load):
一个词出现的几率越高,信息量越低。
一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越多,每个词的出现几率就越低,其信息量也就越高。
信息量的定义,实际上是说,越出乎意料的事,信息量越大。这个概念不难理解。试看例(21)的几条消息。
(21)a.中国乒乓球得了冠军。 b.中国足球得了冠军!
c.一个昏迷了七年的病人醒过来了!!
例21(a)的消息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没有什么新信息。例21(b)的消息不是意料之中的事,其可能性比例21(a)小得多,所以信息量高。例21(c)的消息,更是在意料之外,所以信息量最高。
下面具体看信息量在语言里怎样推算。先考虑一个英语例句,见例(22)。我们主要考虑最后两个词的信息量。
(22)(He has)acar.
(他有)一车。
词类:
冠词名词
选择: 2 成千上万
每词出现几率:
很高很低
信息量: 很低很高
英语的单数,只有两个冠词可用(a或the),而名词却有成千上万。因此,在冠词位上,每个词出现的几率很高,每个词的信息量很低。而在名词位上,每个词出现的几率很低,每个词的信息量很高。同样,请看中文例(23)中的最后两个词的信息量。
(23)(张三买了两)条 鱼。
词类: 量词名词
选择: 少 多
每词出现几率: 高 低
信息量:低 高
在“条”这个位置上,可以使用的词很少,如“条”、“斤”、“箱”等。在“鱼”这个位置上,可以使用的词要多得多,如“鱼”、“狗”、“皮带”、“裤子”等。所以,在“条”这个位置上,每个词出现的几率较高,每个词的信息量较低。而在“鱼”这个位置上,每个词出现的几率较低,每个词的信息量较高。
赵元任(1961)、袁毓林(1999)讨论过词的选择数量和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和词序的关系。Ladd (1980a)还讨论过信息和重音的关系,不过,Ladd的讨论局限于复合词,这点下文还会谈到。
在结束这节前,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信息量大的词要说得重?这里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袁毓林曾向本人提出过,即“信息一重音原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说话人把信息量大的词说得重些,是为了表达清楚,让听话人理解起来方便。根据这种解释,“信息—重音原则”可以进一步追溯到Grice的“对话合作原财”,(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Grice 1989)即说话的内容要“不多不少”(Quantity),“真实”(Quality),“有关”(Relevant),“清楚易懂”(Manner)。不过,这一解释有几个问题。首先,这个解释只是假设,没有任何证明,也很难加以证明。第二,除了强调或对比重音以外,汉语的重音到底在哪儿连语言学家都不十分清楚,一般的说话人恐怕也不清楚,很难想象人人都能有意识地运用重音来改进表达。第三,一个人自言自语时,与对话合作完全无关,但是同样遵守“信息—重音原则”。第四,对话合作原则没有定义信息量,无法判断哪个词该重,哪个不必重,仍然需要信息论来补充,特别是词类及语法结构和信息量的关系(见下文)。
对“信息—重音原则”的第二种解释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种非意识的本能行为:当说话人想到信息量大的词时,也许有关的神经系统也就更兴奋一点,发音时也就重一点。正如人高兴时会笑,首先是一种本能,并不是为了让人知道你很高兴。同样,人睡觉闭眼睛也是一种本能,并不是为了让人知道你很疲倦。
5 用“信息—重音原则”解释有关重音的一系列现象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信息—重音原则”如何解释有关重音的一系列现象。
5.1 Duanmu(1990)的“辅重规则”
我们先讨论辅重规则,因为很多其他现象,都可以从辅重规则推出。辅重规则认为,任何一个句法结构,都由中心成分和辅助成分组成,可以用[X XP]或[XP X]表示,其中X是中心成分,XP是辅助成分。可是,为什么XP要重呢?答案在于信息—重音原则,分析见(24)。
(24)信息—重音原则和辅重规则
X(中心)XP(辅助)
级别词短语
数量少多
几率高低
信息低高
重音弱强
中心成分是词级单位,很难扩展,数量再多也是有限的。辅助成分是短语单位,可以扩展,所以数量是无限的。因此,中心成分出现的几率高,因而信息量低。相反,辅助成分出现的几率很低,信息量很高。因此,辅助成分要重读。
5.2 Chomsky and Halle(1968)的“复合词重音规则”
Chomsky and Halle(1968)提出,复合词应该左重。根据本文的分析,这是因为复合词的左边是辅助成分,右边是中心成分。根据辅重规则,辅助成分应该重,即左重。而上节已经讨论过,辅重规则本身可以从信息—重音原则推导出来。
5.3 Chomsky and Halle(1968)的“主重音规则”
Chomsky and Halle(1968)提出,非复合词的结构,应该右重。根据本文的分析,这是因为在英语里,这些结构的右边是辅助成分,左边是中心成分。请看下列例子,底线表示语句重音。
(25)buy cars买车in school上学
根据辅重规则(最终源于信息—重音原则),辅助成分应该重,所以这些结构是右重。
有些例子,辅重规则的分析结果,比Chomsky and Halle(1968)的“主重音规则”更简单。请看 (26)的例句:
(26)主重音规则:Mary saw a rabbit马丽看见一只兔
辅重规则: Mary saw a rabbit马丽看见一只兔
根据主重音规则,只有“兔”有语句重音。根据辅重规则,“马丽”和“兔”都有语句重音,因为“马丽”和“兔”都是辅助成分。具体说,“a rabbit”是“定语短语”,其中“a”是中心成分,“rabbit”是辅助成分。“saw”是动词短语的中心成分。整个句子,是个“时态短语”,中心成分是动词的时态,主语是辅助成分。
例(26)这个句子,“马丽”的确有重音,与辅重规则所推导的结果相同。主重音规则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再加一条规则。这条规则,Halle and Vergnaud(1987)把它叫作“Stress Equalization Convention”,其作用是给某些成分补加重音。因此,辅重规则的分析更简单,因为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结果,不需要再加一条规则。
5.4 Cinque(1993)的“累积重音”
根据Cinque(1993)的“累积重音”分析,句法位置越深的成分重音越重。上面已经讨论过,“累积重音”和“辅重规则”基本上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辅助成分可以扩展,而中心成分不能扩展,因此,辅助成分的句法位置总比中心成分的深。
5.5 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的“焦点重音”
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的理论分两个部分。在整句都是“焦点”时,其语句重音的推导,与辅重规则基本相同。在焦点小于整句时,先将非焦点部分排除不计,然后在剩余部分推导语句重音,方法仍然与辅重规则基本相同。所以,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非焦点的部分可以排除不计?
所谓非焦点部分,也就是上文已经提到过的部分。根据信息—重音原则,这些部分没有新信息,也就是说,信息量很低,所以不用重读。
5.6 复合词之间的区别
上面提到,根据Chomsky and Halle(1968)的复合词重音规则,复合词应该左重。可是,英语有不少例外,如例(27)所示。
(27)Madison Street麦迪逊街Madison Avenue麦迪逊大道
Madison Road麦迪逊路Madison Drive麦迪逊车道
同样是街名,如果用“Street”,则重音在左,否则重音在右。这个现象,光用句法结构很难解释。
Ladd(1980a)提出,复合词的重音,不应该根据句法结构来解释,而应该根据语义来解释。语义少的词要轻读,语义多的词要重读。从英语的街名来讲,“street”是最常见的词,而“avenue”,“road”,“drive”等相对少见。常见的词,出现几率高,信息低,不重读。不常见的词,出现几率低,信息高,要重读。Ladd的结论是,英语只有一条重音规则,即右重。复合词的正常情况也是右重,但是如果右边的词是常用词(如路名的“street”),信息量小,则去掉重音,变成左重。
Ladd的建议,和信息—重音原则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不过,我们不必说复合词的正常情况是右重。相反,我们可以说,复合词的正常情况是左重,除非右边的词的信息量大,改成右重。根据我们的说法,英语仍然只有一条重音规则,即“辅重规则”。
虽然Ladd和本文都使用“信息—重音原则”,而且都只用一条重音规则,但是Ladd的理论还是不够简单。首先,他的“右重规则”是多余的,不能从“信息—重音原则”推出,而“辅重规则”可以直接从“信息—重音原则”推出,不必另外假设。第二,英语的绝大多数短的复合词,包括随意新造的,的确是左重,比如oatmeal,shoe store,pancake,等等。
如果英语的复合词原本是右重,这类例子就不好解释。Ladd的说法是,短的复合词可以被作为一个名词对待,而名词的重音一般在左边,所以,短复合词以左重为主。可是,其他的短结构,如red cars, old man,new book等,却很少左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复合词跟其他结构还是不一样。Ladd的理论要分别解释,而“辅重规则”不用再分别解释。
5.7 词类的重音区别
不同的词类,重音往往不同。首先,代词一般不重读。其次,所谓的虚词或“语法词”,即介词、量词、冠词等,也不重读。而实词,如名词、动词,一般要重读。还有一个现象,名词往往比动词读得重。下面我们看信息—重音原则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代词对辅重规则来说是个问题,对Chomsky and Halle(1968)的“主重音规则”及Cinque(1993)的“累积重音”规则,也都是问题。代词一般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即辅助成分位置。按照辅重规则来说,应该重读,而代词一般却是轻读。
用信息—重音原则,可以解释代词的特殊性。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对说话人来说一般已经很明显,或者上文已经提到过。因此,代词的信息量一般很低(除非有对比重音),不用重读。
虚词或“语法词”(介词、量词、冠词等),也不重读。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根据现代句法理论,虚词都是中心词,而根据辅重规则,中心词不重读;其次,虚词的数量一般有限,而实词的数量要大得多。比如,英语的介词只有十来个,而名词成千上万。因此,每个介词出现的几率很高,信息量也就很低,而每个名词出现的几率低得多,信息量也就高得多。所以,介词一般轻读,名词一般重读。
名词和动词都是实词,但是也有重音区别,这点前人有所注意,(Ladd 1980b:90-92;Hayes 1995:376)但是没有好的解释。根据本文的分析,这个现象同样有两个原因。首先,动词一般是动词短语的中心词,根据辅重规则,中心词不重读。名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两者都是辅助词,要重读;其次,动词的数量少于名词。比如,在电子词典CELEX中(Baayen等1993),英语有4909个名词语素,但只有1628个动词语素。因此,每个动词出现的几率较高,信息量也就较低,而每个名词出现的几率较低,信息量也就较高。所以,动词一般比名词读得轻。
5.8 强调和对比重音
一个句子,实际上任何一个词都可以重读,以表达不同的强调,见例(28)。底线表示有强调的词。
(28)她买了一本书。她买了一本书。她买了一本书。
她买了一本书。她买了一本书。她买了一本书。
这种强调词,有对比的含义。比如,第二句的含义是,“她买了一本书,不是他”。
根据Duanmu(1990)的“辅重规则”或Cinque(1993)的“累积重音”,语句重音完全按照句法结构来判断。例(28)的句子既然句法结构一样,语句重音也应该一样。要解释强调重音,必须再加其他规则。但是,如果采用“信息—重音原则”,就不用再加其他规则,因为有对比的词信息量大,所以重读。
5.9 语句重音的灵活性
Hayes(1995)指出,词重音一般相对稳定,而语句重音却非常多变。这个现象,“信息—重音原则”也能解释。词重音与语义一般无关,最多或有或无,但一般不会变位。而语句重音在哪个词上,往往由环境和说话人决定,所以不一定有固定的位置。
5.10 词频效果
上面说过,常用词往往比非常用词的重音轻。(Fidelholtz 1975)常用词有元音弱化(变成或),非常用词没有。有关例子重复如下。
(29)常用词: information信息astronomy天文学
非常用词:importation进口gastronomy美食学
Chomsky and Halle(1968)、Duanmu(1990)、Cinque(1993)、Zubizarreta and Vergnaud(2000)等对这个现象都没有解释。从“信息—重音原则”来说,答案却有。常用词出现频率高,信息量相对低。非常用词出现频率低,信息量相对高。所以,常用词一般不如非常用词重。
一个词常用不常用,可以因人而异。比如,Fidelholtz(1975)举例说,trombone“长号”对长号手来说,是常用词,第一个元音可弱化变,但对其他人来说trombone不是常用词,第一个元音不弱化,用。同样,对多伦多的人来说,Toronto是常用词,第一个元音可删除,读。对其他人来说,Toronto不是常用词,第一个元音保留,读。
5.11 小结
“信息—重音原则”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它可以推导出复合词重音规则、辅重规则和其他人提出的语句重音规则。同时,“信息—重音原则”还可以解释一系列其他重音现象。
6 重音和语言分类
语言理论一般要解释两个问题,一个是所有语言的共性,一个是不同语言的差异。现在很常用的一个理论是Chomsky(1981)的“原则与参数”理论(Principles-and-parameters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语言的差异是有限的,可以用一组参数来概括。下面举两个例子:音节理论和音步理论。
Blevins(1995:219)提出,一个语言的最大音节,可以用几条参数来概括。主要的一些参数如 (30),同时列出英语的参数选择。
(30)音节参数:(Blevins 1995:219)
参数 英语选择
是否有复声母? 有
是否有复元音? 有
是否有韵尾?
有
是否有复韵尾? 有
词首是否可有额外辅音?(有)
词尾是否可有额外辅音?有
关于复声母和复韵尾的变化,还可以有其他参数限制,这里省略。
音步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参数。(Prince 1983;Halle and Vergnaud 1987;Hayes 1995等)主要的参数见(31)。
(31)音步参数:
a.结构
i.长度:最多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长度不限
ii.音节敏感性:长音节可以/不可以出现在无重音的位置
iii.重音位:音步的重音在首位/末位
iv.重音位要求:重读音节必须/不必有长韵母
b.构建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c.重复性:只建一音步/可建多音步
d.构建处:只加工新音节/可加工旧音节
e.边缘处理:音步/词/短语的左边/右边的第一个音/音节/音步/词可以忽略不计
用参数来解释不同语言在语音上的变化,是极其普遍的思路。近年来发展的“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Prince and Smolensky 1993)用不同的“限制排列”(constraint rankings)取代了参数,但基本思路相同,即语言有不同的类型,可以用参数或“限制排列”来概括。但是,如果“信息—重音原则”是正确的话,起码在语句重音这个领域语言之间没有参数变化。同时,Duanmu(in preparation)还提出,在音节结构上语言之间也没有参数变化。因此,语言理论也许比人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7 语言之间的语句重音区别
如果语句重音规则是普遍性的,那么不同语言就不应该有语句重音方面的变化。可是不少人认为,不同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语句重音规则。比如,Ladd(1996)认为,语句重音不是由普遍规则决定的,而是由各个语言自己决定的。因此,同样句法结构,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有不同的语句重音位置。下面讨论他举的一些例子。
第一组例子来自俄语和英语的比较。俄语有的问句,语句重音在动词上,不在宾语上。下面是两个例子。有语句重音的词大写。
(32)俄语问句:语句重音在动词上
a.Ona SPIT?她睡觉?b.Ona KUPILA knigu?她买了书?
英语问句:有宾语时,语句重音在宾语上
a.Did she SLEEP?她睡觉了吗? b.Did she buy a BOOK?她买书了吗?
这组例句,似乎说明俄语和英语有不同的语句重音规则。但是,这些例子中,俄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比如,英语有助动词提前,而俄语没有。即使是语义相同的句子,句法不同时,语句重音也可以不同。(18)的英语例子,可以体现这个问题。
(33)a.You saw WHAT? 你看见什么?b.What did you SEE? 什么你看见?
这两句问题,是英语的两种提问方法,语义基本相同。可是它们的语句重音不同,一个在“什么”上,一个在“看见”上。所以,句法不同的句子,不应相提并论。
Ladd的第二组例子来自罗马尼亚语和英语的比较。罗马尼亚语中,每个分句的重音落在同一个词上。英语中,每个分句的重音落在不同词上。
(34)罗马尼亚语:
[...o sa vedem]ceAVETI,sicenuAVETI
[...我们看看]什么你有,而什么不你有
“[...我们看看]什么你有,什么你没有”
英语问句:
[...we'lll see] what you HAVE, and what you DON'T have
[...我们看看] 什么 你有,而什么 你没有
“[...我们看看]什么你有,什么你没有”
这组例句,罗马尼亚语和英语的重音的确是落在不同的词上。但是,这两个语言的句法还是不完全一样。因此,这样的句子,仍然不应该相提并论。
Ladd的第三组例子来自英语本身。同样结构的句子,语句重音有时在主语,有时在谓语。
(35)语句重音在主语:存现句
a.My UMBRELLA broke. 我的伞坏了。b.The SUN came out. 太阳出来了。
c.His MOTHER died.
他妈妈死了。
语句重音在谓语:行为句
a.My brothers are WRESTLING. 我弟弟们在摔跤。b.Jesus WEPT. 耶稣哭了。
c.The professor SWORE.
教授骂人了。
这组例句,其实句法也不一样。存现句的主语,一般认为是源于动词后。试看下列例句:
(36)存现句
a.坏了一把伞。b.出太阳了。c.很早就死了妈妈。
而行为句的主语,是源于动词前,不能出现在动词后。因此,Ladd的第三组例子,也不能说明不同语言的语句重音可以随意变化。
8 结论
虽然语言的词重音有一定的变化,但词以上的重音(简称语句重音)是相当有规律的。每个语言都有语句重音,而且都遵循同一条原则,即“信息—重音原则”。信息量大的词要重读,信息量小的词不用重读。这条原则,可以解释一系列重音现象,包括普通语句重音、焦点重音、对比重音、重音与句法的关系及重音与词频的关系。
本文的分析还说明,语言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参数”的,是普遍相同的。这一结论,可以使语言理论更加简化。
标签: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