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思考论文_李朋辉

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思考论文_李朋辉

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在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会对矿山原有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造成较大的影响,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增加了难度。本文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原则、特征为基础,挑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起到影响的不同因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原则

引言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矿产的开采力度也在逐渐增强,在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保障程度低、矿山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在开采出大量的矿物的同时又抛弃废弃物的过程中,矿山的原始地形地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对开采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了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避免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平衡矿山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研究分析针对性治理措施。

1 当前矿山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欠账较多。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矿山多以国有为主体,生产利润全部上交国家,但又因为当时缺乏对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企业自身难以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同时,小矿山数量众多,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式开采,没有及时进行矿山环境恢复,现在好多矿山已经关闭,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矿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开采活动所引发的地面坍塌、滑坡、裂缝、露天矿边坡的碰裂、爆裂等引起的较大的冲击波和飞石带来的破坏,对已经遭受到破坏的地质结构造成了较大的灾害影响,直接危害着开采活动前后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地质结构严重破坏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不止限定在矿区及周边,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对其他看似相距遥远而无关的区域带来较大的地质灾害,甚至给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质量工程造成危害。矿区的地质构造被破坏,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频率,矿山开采是对山体岩层破坏的行为,开采作业严重的打破了矿区边缘岩体内所原有的应力和平衡状态,岩体失去最初的稳定性,逐渐崩落、倾倒坍塌、滑落等,而土地破裂下沉无法耕作,地下水系统破坏,人畜饮水困难等现象使得周围的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缺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起较晚,近两年才受到社会高层的重视,因此各种法律法规和配套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都比较缺乏。虽然在《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有相关法律条款,但目前并不全面,与现实差别大,可操作性不强。有些部门或地方即使有一些规章,但很难做到具体落实。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依然严肃。

1.3 社会不重视。矿场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意识普遍存在,因此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人们对地质环境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同时政府财力有限,无法做到对矿山环保的有效投资,同时,矿山企业自身对恢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觉悟不高,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新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又出现,恶性循环,很难根治。

1.4 地质环境各项基础资料的调查研究不够。目前,全国地质灾害已发生的和隐患情况,矿山开采和其他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地面沉降情况等都急需进行详细的调查,得到具体数据并通过认真分析,找出防治的办法和途径,为各级政府提出合理的决策依据。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2.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所以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地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完成防灾减灾的任务。

2.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紧抓矿山治理的重点和关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在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工程措施要配置合理,进而根治地质灾害。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使生物措施可以广泛应用在矿山环境治理中。

3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3.1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从国家到地方,应在修改《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或细化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内容,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如《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条例》、《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地质公园管理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或办法等,使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建立指挥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为把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在行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前提下,组成政府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机构,负责组织、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检查考核,对工作中失职且不能进行有效恢复治理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3.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基于地质构造。现要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的矿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全面收集矿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底层岩性以及工程地质等相关的地质资料,并分析矿体的留存条件等特征,地质构造遭受开采破坏的情况,地表土地和土地资源被破坏的情况,矿山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分析研究矿区所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因、发育程度以及具体的表现特征,地质构造引发的多种问题对施工人员、公共财产、自然环境、周边设施的影响程度。

3.4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受破坏程度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对需要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矿区,进行开采中各项开采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地质评估,结合治理矿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就开采活动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等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危害的发展趋势、综合防治的难度等进行分析评估。依据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分析结果,制定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所需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3.5 建立矿山环境监测机制。应建立环境监测机构,作为各级政府的技术支撑单位,同时配备一定的技术力量和必要的监测仪器及设备,健全监测网络,随时监测,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具有时效性和科技性的基础资料和治理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矿区额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造成一定的破坏。分析地质构造对矿产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的影响,使矿上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治理工程的部署更加科学全面且有针对性,更好的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平衡矿区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祝启坤.黄玉清.宋征.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01).

[2] 王羽.冯五一.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J].金属矿山,2009(S1).

[3] 陈丽新. 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J].中国矿业,2011(02).

论文作者:李朋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思考论文_李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