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须用好手机媒体的隐形之力论文

青少年德育须用好手机媒体的隐形之力论文

话题

青少年德育须用好手机媒体的隐形之力*

李国锋 柳 玉 赵 军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凝结的智能手机亦是如此,其具有的开放系统、多种应用支持功能无疑给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打开了一个充满罪恶诱惑的“潘多拉魔盒”,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手机媒体也是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阿里巴巴的山洞”,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就我国青少年德育而言,固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式方法,但现实中,社会、学校和家庭确实存在不同程度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大全的德育目标定位、层次区分度不明显、以说服教育和德育知识传授为主等。放眼世界,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疯涌而现的新媒体平台,使互联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方式,“无人不机、无时不网”的“奇观”在中国,乃至全球成为一种新常态,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普及率达到历史新高度。在手机媒体这股汹涌的时代大潮裹挟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危机并存,手机媒体作为青少年德育的“隐形之力”越发显现且日益强大。挖掘手机媒体蕴含的德育潜力,切实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时代性、获得感成为意义重大的时代命题。

宋明道学是冯先生注目的重点,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学术最高最后的形态,更因为冯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的思想和人格中有着强烈的道学成分。众所周知,他的“新理学”就是以程颐、朱熹的思想融会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而成的。他的《新原人》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也吸收了很多道学家的人格修养学说。

一、手机媒体之于青少年德育

何谓手机媒体?专家学者们从信息传播、媒介技术、营销学等角度发表过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但尚无定论。但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把手机媒体理解为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个性化数据互联媒介。而且,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补偿性、分众化等多媒体特征,这也是它能够迅速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目前较为普遍的状况是,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隐形于学校和家庭的监管。在此情景下,手机媒体之于青少年德育的“张力”理应被更加重视。

(一)手机媒体陷青少年德育于危境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面对繁杂的信息流动和花样翻新的媒体平台,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难免陷入困顿和迷茫,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方式方法等面临着严峻挑战。

用来挑选锆石的样品11D11-1采自金门水库旁岩体内接触带人工露头(采样点坐标:E 113°35′02″,N 24°16′36″),岩性为花岗闪长岩。

从青少年成长成才看,手机媒体可以为德育所用。青少年时期充满激情与活力,面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本身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手机媒体的广泛普及一方面大大拓宽了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青少年带来了自由、平等的感官体验,相对于传统德育单一、教条的信息输入模式,高度自由与平等的手机媒体新模式满足了青少年的本能需求,有助于青少年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养成。另一方面,手机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接触的海量网络信息庞杂多变,无论是探索、获取还是分析信息的过程,都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更多以独立的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青少年德育必须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手机媒体的德育功能,使其为我所用。

从青少年德育模式看,手机媒体可以为德育增效。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实效性差等弊端多年来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置身手机媒体的汹涌大潮中,传统德育模式在保留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尊重手机媒体私人化特性,挖掘其后隐藏的有价值信息,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面临的思想困境,有的放矢,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分众传播、交换性强等优势,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融入手机媒体,丰富德育资源,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顺应数字校园建设,利用手机媒体变以言传身教为主的传统德育环境为“互联网+教育”的新型德育环境,可以获得不言之教的效果。

(二)手机媒体带给青少年德育以机遇

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以‘八个统一’为根本遵循和引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6]。这不仅高度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至关重要地位,也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另一方面,手机媒体“隐匿”的教育功能加剧了青少年失德现象。青少年道德意识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道德成本的估算是衡量其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由于行为主体呈现方式的不同,导致道德成本的差异性。同传统道德教育相比,手机媒体具有强大的“隐匿”教育功能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极易导致处于模仿阶段的青少年出现判断失误,引发道德行为缺位、越位、错位,甚至走向犯罪,极大削弱了道德的教化和惩戒功能。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指出,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失足未成年人不上网的比率仅为12.1%,主要集中在12岁至15岁。[2]不难看出,互联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仅日益突出且隐于暗处,其快速传播而又遁于无形的网络信息对居高不下的未成年人失德现象难辞其咎,是将青少年推向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罪恶黑手。

一方面,手机媒体传播的扭曲观念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塑造。由于监管不力,甚至“别有用心”等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手机媒体中充斥着一些反社会、宣扬暴力,乃至淫秽色情的网页和影音视频等,常冠以非主流等标签,这对于追求新奇、道德观念尚处于“半成品”时期的青少年来说诱惑巨大。以二次元为例,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以“二次元”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网络小说、视频、游戏的青少年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3亿、2.2亿和1.9亿[1]。众所周知,二次元文化主要是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以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宣扬的完美主义与现实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见二次元文化刻意迎合了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其过于自由、完美的人物背景架空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脱离了正轨而不能自拔,对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不断降低、淡化,甚至误入歧途。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诸多错误思潮纷纷改头换面,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张扬个性等旗号借助手机媒体广泛传播,甚至有部分青少年以能够接触到这类内容为荣。诸如此类扭曲,甚至错误的观念大有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围追堵截”之势,无疑形成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巨大障碍。

此外,手机媒体的“超主体性”将青少年德育置于“肉搏战”。通常认为,教育是由人从事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改造灵魂”的说服教育,教育主体—老师和家长—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我国德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严重分离:学校与社会伦理原则的分离、学校智育和道德训练的分离、社会合作精神和自私的低级动机的分离[3],造成了事实上青少年道德教育“意义上的丧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隐含式学习方式存在的手机媒体内容鲜活、情景生动,较易与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的内部世界发生意义,满足其内心和精神需求,因而手机媒体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明显的“超主体性”。这时,单纯依赖个人力量的传统德育模式捉襟见肘,教师和家长直面学生变得举步维艰,但他们也不得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个人力量)来应对手机媒体的挑战,青少年道德教育成为一场看不到硝烟的“肉搏战”。

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普遍“待机”时间较长,2015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学生为14.9小时、中学生为22小时、大学生为31.7小时[1],这说明手机媒体定有“过人”之处,因而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为拓宽青少年德育资源提供了可能。就学校德育而言,思想品德课无疑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要抓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将手机媒体技术适时适度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实时关注与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革新教学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德育教学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人,借手机媒体之力扭转传统德育无力、无助、无趣的尴尬局面,增强德育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锻造“金课”,淘汰“水课”。

二、借力手机媒体强化青少年德育新思路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8.17亿,占98.6%[4],这预示着手机媒体将是一处等待深度挖掘的德育资源。因此,“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要立足于大德育的格局,多维度、全方位盘活现有德育资源,推动手机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借手机媒体锻造青少年德育“金课”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凝结的智能手机亦是如此,其具有的开放系统、多种应用支持功能无疑给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打开了一个充满罪恶诱惑的“潘多拉魔盒”,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手机媒体也是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阿里巴巴的山洞”,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图4中可以看出,Sentinel-2数据所计算出的表层水分含量指数结果具有较好的地物细节特征,特别是农田地块信息完整,较MODIS模型产品结果大幅提高,空间分辨率20 m适合有针对性的农田干旱监测。

(二)依托手机媒体构建全员、全方位德育大格局

其一,要明确主体责任,打造全员育人新模式。德育过程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是一项课内外相衔接、线上下全覆盖的系统工程。因此教育主体要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包括家长、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和社会相关人员家长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少看手机,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及时互相沟通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发挥协同效应;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发挥优良家风、班风、校风“润物细无声”的德育魅力,助力孩子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的养成。

其二,要完善手机媒体监管体制,营造全方位育人新生态。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知识获取、观念养成、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完善的手机媒体监管体制是保障青少年形成正确网络认知、培育网络道德的第一道防御线。第一,要加快立法,建立健全青少年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动员多方力量,严格落实《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规范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条件、方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将规范青少年手机使用工作贯穿到各学段,“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8],谨防学生沉迷于手机媒体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第二,完善网络学习辅导机制,引导青年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打开方式。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由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心理趋势,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及时疏导学生上网的不良倾向,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塑造文明的网络人;共青团等社团组织要抓住国庆节、青年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统一组织或让学生自发组织多类型体育、艺术、文化活动等,转移学生对手机的过分注意力,增进师生感情,陶冶青少年情操;择优联合第三方手机应用平台,借助其强大的专业力量,适时推送与青少年德育相关的话题,激发青春能量,播下希望的种子,筑牢青少年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之基。

作为临床妇科十分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是因为女性盆腔位置出现的病症导致的急性反应出现,病情因素十分繁琐,临床反应也有所差异性,但是患者所存在的相同特征即为腹部剧烈疼痛。此病症和外壳急腹症十分相符,均具有短时间内发病的特点,所以在诊断过程中有所差池就会出现严重反应。妇科急腹症较为多见的反应即为卵巢囊肿蒂扭转以及急性盆腔炎等,特别是卵巢囊肿蒂扭转多发于年轻女性,要对其进行及早的救治和手术。

297 Role of hypoxia, glucose metabolism and fat metabolism in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update

总之,手机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必须聚焦学生,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正确认识、充分运用手机媒体这股“隐形之力”,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6-08-13)[2019-03-08].ht tp://cnnic.cn/hl wf zyj/hl wxzbg/qsnbg/201608/t 20160812_54425.ht m.

[2]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讯中心.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80%未成年犯罪与网络有关[EB/OL].(2011-06-16)[2019-03-08].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627.html.2011-06-16.

[3]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7-10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13].ht t p://www.cnnic.net.cn.2019-03-13.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03-20].http://www.moe.edu.cn/j yb_xwf 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03-25].ht t p://news.cnr.cn/nat ive/gd/20190318/t20190318_524547148.sht ml.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19-04-01].ht t p://www.moe.gov.cn/j yb_xwf 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本文系山东省2018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机制创新研究”(SDYY18109)及山东省2017年度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17-NDFX-03)研究成果。

【李国锋,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柳玉,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军,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责任编辑︱谷 月

标签:;  ;  ;  ;  ;  

青少年德育须用好手机媒体的隐形之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