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糖蛋白含量的研究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糖蛋白含量的研究

一、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叶糖蛋白含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其凤[1](2020)在《绿茶多糖对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茶在中国是产量最大的茶叶种类,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年大量低档绿茶滞销,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对低档绿茶的加工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关注,消费者对肠道健康产品如益生菌、益生元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以低档炒青绿茶为原料提取多糖,研究了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 TPC)对大肠杆菌DH5α、ATCC 25922和嗜酸乳杆菌CCTCC AB2010208生长的影响,为开发其作为“益生元”奠定基础。结论如下:(1)gTPC的分子量分布为3.55×106 Da(19.97%)和1.76×105Da(80.03%)。g TPC的单糖组成有鼠李糖、岩藻糖、核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摩尔比为3.01、15.53、26.12、1.43、3.85、24.35和21.78,其蛋白质部分由16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含量6.47%,蛋白质含量5.56%。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g TPC中存在吡喃型单糖,且糖苷键主要以α-构型为主。(2)gTPC对大肠杆菌量依赖性,但两种大肠杆菌对g TPC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于大肠杆菌DH5α,g TPC浓度4mg/m L时,抑菌率最大55.75%;对于大肠杆菌ATCC 25922,浓度1mg/m L时,抑菌率最大50.75%。超过最大抗菌浓度时,g TPC抗菌能力的下降,可能由于过量的多糖水解被大肠杆菌作为营养物质利用。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可知,g TPC的处理破坏了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导致表面孔的形成,胞质泄露,粘附性变差。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绿茶多糖对大肠杆菌细胞完整性的损伤能力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越高破坏能力越大。对大肠杆菌细胞外膜和内膜通透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绿茶多糖浓度为4mg/m L时,对大肠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的影响最大,但是对细胞内膜无影响。最后,0.50~6.00 mg/m L g TPC处理过的大肠杆菌细胞内活性氧浓度对比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5.11%、26.57%、33.72%、38.19%、10.87%,造成细胞结构进一步损伤。(3)研究测定添加不同浓度g TPC、海藻酸钠和菊粉对嗜酸乳杆菌酵液中的菌落数和OD600nm值的影响,发现三种多糖对嗜酸乳杆菌均有促生作用,增殖效果依次为菊糖>海藻酸钠>绿茶多糖。三种多糖发酵液中的总酸含量的区别只有0.15g/L左右,说明对嗜酸乳杆菌产酸量基本无影响。短链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gTPC对嗜酸乳杆菌产乙酸、丙酸和丁酸均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海藻酸钠后对丙酸产量有影响,对乙酸产量有抑制作用;菊粉对嗜酸乳杆菌发酵产乳酸和乙酸的促进效果、产丙酸的抑制效果都较明显。g TPC、海藻酸钠和菊粉的添加对嗜酸乳杆菌增殖有促进效果然而总产酸量没有明显改变,这种情况可能归因于这三种多糖对于嗜酸乳杆菌产某些短链脂肪酸促进而对另一种短链脂肪酸产量有抑制作用。

罗游[2](2020)在《番石榴叶多糖活性分析及分离鉴定与发酵提升》文中研究表明番石榴叶为姚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叶。番石榴叶常用于治疗腹泻、积食腹胀、牙龈肿痛、湿疹和糖尿病等。本论文研究了番石榴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特征和消化特性;通过体外实验结合动物实验评估了番石榴叶多糖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最后,通过固态发酵技术提升番石榴叶多糖的产量和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辅助提取法可以高效提取番石榴叶多糖,在响应面优化条件下(超声功率404 W,提取温度62℃,超声时间20 min),番石榴叶多糖的得率为1.00±0.04%,提高了约1.5倍,与预测值0.96%接近;多糖的糖含量为64.42%,糖醛酸含量为9.13%,不含蛋白。(2)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番石榴叶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其半数清除浓度值(IC50)分别为46.49μg/m L,102.82μg/m L和175.52μg/m L;体外降血糖实验结果显示番石榴叶多糖具有潜在的降血糖作用,番石榴叶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16.28μg/m L),但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49.13 mg/m L)。(3)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用50 mg/kg和100 mg/kg番石榴叶多糖灌胃4周,发现番石榴叶多糖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症状,主要表现在:(a)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提高糖耐量和控制体重丢失;(b)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糖化血清蛋白、肌酐水平;(c)显着提升糖尿病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增强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降低丙二醛含量;(d)对糖尿病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胰腺组织有积极的保护作用。(4)采用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法从番石榴叶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杂多糖GLP-1,糖含量为89.69%,平均分子量为812.83 k Da,主要由葡萄糖(59.37%)、阿拉伯糖(14.49%)、半乳糖(14.25%)、半乳糖醛酸(4.58%)、鼠李糖(4.19%)、甘露糖(1.73%)和葡萄糖醛酸(1.39%)组成。糖苷键类型包括(1→4)和(1→6)链接的葡萄糖,(1→6)链接的半乳糖,(1→3)链接的鼠李糖,(1→5)链接的阿拉伯糖,(1→3,6)链接的甘露糖以及(1→)链接的葡萄糖末端。GLP-1结构复杂,可能具有三股螺旋结构。GLP-1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5)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实验显示GLP-1在胃液中呈现絮凝状态,胃消化液对GLP-1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平均分子量由812.44 k Da降低至802.83 k Da。GLP-1在小肠液中复溶,平均分子量略微下降。消化液中还原糖含量增加,但是在胃肠消化液中均未检测到游离单糖,说明GLP-1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分子量降低是由分子链间糖苷键断裂引起的。经胃肠道消化后,番石榴叶多糖GLP-1仍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IC50=904.89μg/m L)和较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力(IC50=37.89μg/m L)。(6)巨大芽孢杆菌和红曲霉发酵番石榴叶均能显着提高多糖的得率,增加糖醛酸和结合蛋白含量,以及增强多糖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固态发酵过程中,多糖的产量和生物活性呈动态变化,存在最佳发酵拐点,发酵后多糖分子量下降。巨大芽孢杆菌发酵番石榴叶,发酵3天的番石榴叶多糖得率最高为3.53%,是未发酵番石榴叶的1.30倍,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佳;主要多糖组分的平均分子量从697.61 k Da下降至633.28 k Da。红曲霉发酵番石榴叶,发酵7天的番石榴叶多糖得率最高为2.54%,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佳,主要多糖组分的平均分子量从893.88 k Da下降至672.76 k Da。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纤维素酶与番石榴叶多糖释放、高分子量多糖降解和低分子量多糖的生成密切相关。番石榴叶多糖可开发成功能性食品或辅助降血糖药物。固态发酵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糖生产、提取和改性等方面。

杜涓[3](2020)在《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制备、抗氧化活性评价及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蛋白是一种糖类与蛋白质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生物大分子,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某些微生物中,具有增强免疫调节、抑制肿瘤、降低血糖、抗氧化等作用。如今在许多植物中,如大豆、甘薯、山药、裸燕麦等提取出的糖蛋白生物活性已被研究证明。发酵麸皮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所制备的小麦麸皮,菌酶协同发酵可以使小麦麸皮的纤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目前对麸皮的研究多集中在多糖,多酚,阿魏酸等活性物质上,国内外对发酵麸皮糖蛋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从发酵麸皮中提取出糖蛋白,并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功能活性及结构组成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菌酶协同发酵麸皮,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提取分离得到发酵麸皮糖蛋白并对其体内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最后经柱层析法对糖蛋白进一步的纯化,并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制备本试验采用呼吸袋发酵技术,菌酶协同发酵麸皮,单因素法设置不同的复合菌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含水量,以蛋白含量和多糖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复合菌添加量0.1%,纤维素酶添加量2g,发酵温度28。C,发酵时间3天,含水量40%。通过热水浸提法得到发酵麸皮提取物,醇沉并筛选得出最佳乙醇浓度100%、Sevage法去游离蛋白、透析分离得到发酵麸皮糖蛋白(FWBG)。2.发酵麸皮糖蛋白的验证通过一系列颜色反应检测该糖蛋白含蛋白质和酸性多糖、不含鞣质和淀粉。SDS-PAGE电泳检测表明FWBG为单一条带,且考马斯亮蓝染色和糖染条带位置一致,分子量大致在40 kDa,验证其为糖蛋白。3.发酵麸皮糖蛋白抗氧化活性评价利用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其还原力评价FWBG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FWBG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对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其还原力越强,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对FWBG进行体内抗氧化活性分析,选取FWBG的实验安全浓度:0.05mg/mL、0.1mg/mL及0.2mg/mL。验证FWBG在AAPH诱导的氧化应激中对斑马鱼胚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浓度的FWBG(0.05mg/mL,0.1mg/mL,0.2mg/mL)协同处理后,较AAPH组斑马鱼胚胎的存活率显着提高,FWBG可以保护斑马鱼免受AAPH的伤害。采用DCFH-DA、DPPP、AO荧光染料处理后再用荧光显微镜拍照并分析荧光强度发现FWBG在斑马鱼体内还具有清除ROS,降低脂质过氧化以及细胞死亡率的作用,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且与其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4.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分离及结构表征采用DEAE-52纤维素柱纯化FWBG,以上样浓度(5mg/mL、10mg/mL)、洗脱剂(蒸馏水、0.1、0.2mol/LNaCl)及流速(0.5mL/min、1mL/min)为单因素,蛋白质和多糖的吸收峰为检测指标,对最终的洗脱条件进行确定。最终确定上样浓度为10 mg/mL,洗脱剂为蒸馏水和0.1mol/LNaCl,洗脱速度0.5 mL/min,经过DEAE-52纤维素柱洗脱纯化后得到一个主组分FWBG-1。分析FWBG-1的红外图谱、氨基酸组成、单糖组成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4000-400 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光谱中FWBG-1表现出多个典型的多糖和蛋白质的吸收峰,并且得出FWBG-1糖蛋白糖链是吡喃糖的β-型糖苷键结构;该糖蛋白包含有17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的含量较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FWBG-1含有10种单糖,各单糖组成的摩尔百分比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4.18:0.57:0.28:0.21:0.07:33.33:4.59:31.29:25.31:0.16,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达到33.33%;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FWBG-1的形貌,其表现出凝集比较分散的片状结构,且表观呈现大小不均、表面光滑的圆形球体。

施云龙[4](2020)在《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菌病害和低温是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因素,对茶叶品质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以茶树炭疽病和冻害为研究对象,探索茶树抵御这两种胁迫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寻找可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利用的抗性相关分子标记,以期加快茶树的抗性育种进程,实现多基因有效聚合,促进茶树高抗多抗育种,为茶树高质量生产提供基础。本文以‘龙井43’为主的多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双重转录组、基因克隆、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平行反应监测(PRM)、色差分析和叶绿体荧光参数(Fv/Fm)测定等技术,研究茶树炭疽病感病叶的真菌多样性,揭示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活力,为活体或者离体实验提供致病菌;建立茶树炭疽菌有伤接种和快速感染的方法,开发茶树炭疽病抗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了解关键基因、蛋白和植物激素的作用,明确茶树和炭疽菌的互作机制;开发茶树多品种抗冻性快速评价体系和相关分子标记,为抗寒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真菌多样性结果显示,茶树健康叶中枝孢属Cladosporium、柱隔孢属Ramularia丰度较高,炭疽病发病叶前中期炭疽病菌属Colletotrichum的菌群比例显着上升,发病中后期炭疽病菌属的菌群比例稍有下降,而假拟盘多毛孢属Pseudopestalotiopsis显着增加。炭疽菌属是茶树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属,假拟盘多毛孢属菌群在中后期显着增加,与前者共同作用,扩大病斑和形成其它病症。(2)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初代分离菌回接后,对新感染病斑再进行组织分离的方法,相比单一使用组织分离法或者稀释法,杂菌较少,效果最好。本研究分离的9株菌株中有6株是炭疽病菌,分离率67%。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涉及45种纯化菌株的种类,主要优势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或其复合种。(3)两个易感病品种(‘龙井43’和‘浙农139’)健康叶和感病叶的转录组分析表明,‘龙井43’叶片检出差异表达基因1621个,‘浙农139’则达到3089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和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这两条重要的KEGG代谢通路中,同时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活性、细胞壁变化等GO通路。对ALD1、NPR1和PR1等多个关键基因进行克隆,明确其核苷酸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在线分析,预测其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模型。HPLC结果显示茶树感染炭疽病后内源性水杨酸含量显着提高,qRT-PCR结果表明感病叶中的ALD1、NPR1和PR1等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在茶树上第一次证实PR1蛋白和内源性水杨酸是炭疽病感染过程的关键化合物,它们对茶叶抗炭疽病的免疫激活反应起关键作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建立改良的有伤接种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茶树抗病性判断方法,检测表明:‘LCS’、‘4-52’和‘4-147’属于抗病品种,WM1、WM3和‘FZ-0’属于易感病品种。番红固绿染色法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可能源于细胞壁变化的快慢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量。建立2个茶树品种(‘LCS’和‘WM3’)和5个时间点(0 h、12 h、30 h、72 h和120 h)和炭疽菌TJB44的具有时间分辨的双重转录组数据库,结果表明:共有7425 DEGs参与茶树抵御炭疽病的过程,主要集中在细胞壁相关、次级代谢产物、酶类、植物激素、过氧化物、信号传递、转录因子、PR蛋白等过程,抗病性强的品种可能在感染初期能快速响应炭疽菌入侵信号,通过细胞壁的变化和植保素的产生等对炭疽菌的定植有减缓和阻止作用;共有3697个DEGs参与炭疽菌入侵过程,发现炭疽菌的致病能力与植物毒素(Cerato-ulmin、Cerato-platanin)、果胶裂解酶等破坏茶树细胞壁的酶类、伏鲁宁小体、CAP20蛋白和CFEM效应子等显着相关。PRM蛋白质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茶树几丁质酶(CHIT)、类甜蛋白(TLP)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72h处理组显着上调,这些酶降解炭疽菌细胞壁成分,与转录组结果一致;‘LCS’健康叶PR1蛋白含量显着高于‘WM3’;处理组该蛋白含量减少,而PR1基因显着上调,可能是PR1蛋白由于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作用而被消耗,消耗量大于合成量。双重数据库揭示了炭疽菌入侵和茶树防御的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为深入研究茶树和炭疽菌互作分子机制提供基础。(5)使用田间观测法测定47个茶树品种的冻害系数(H),有效判断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差异。茶树枝条在-15℃冷冻2 h后置于室温5 h,其Fv/Fm、psbA基因的表达水平、色差中的绿红(a)指标与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差异相关。研究发现,a指标冷冻前后的比值Ra和Fv/Fm冷冻前后的比值RFv/Fm与H呈现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H=30.03-10.82Ra(n=47,P值<0.01)和H=60.31-50.09RFv/Fm(n=47,P值<0.01)。qRT-PCR结果显示抗冻性强的茶树品种在冷冻胁迫后仍能保持较高的psbA基因表达水平,有利于D1蛋白的从头合成和维持光系统2(PSII)活力。这些指标能快速评价茶树品种抗冻性,有利于加速茶树抗冻能力筛选进程。

王萍[5](2019)在《罗勒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罗勒中提取多糖,正交实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酶法与Sevage法合用除蛋白,用H2O2脱色素,乙醇分级沉淀获得分级多糖,研究分级醇沉罗勒多糖刺激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和抑菌能力的活性。利用阴离子交换柱色谱法和凝胶柱色谱法对罗勒除蛋白后分级醇沉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从而获得均一多糖;并针对均一多糖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方法:1.罗勒多糖的提取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罗勒粗多糖,采用正交实验选择最优提取工艺,酶法与Sevage法联合使用除蛋白质,用H2O2脱色素,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对多糖进一步分级沉淀以获得分级醇沉多糖。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对罗勒粗多糖及分级醇沉多糖进行多糖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罗勒多糖中蛋白质含量。2.罗勒多糖的分离纯化采用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和Sephadax G-100凝胶过滤柱层析对80%醇沉罗勒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以期得到罗勒均一多糖(Ocimum basilicum L.polysaccharide,OBP)。3.OBP的结构分析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对OBP进行纯度检验和分子量测定,采用完全酸水解法和气相色谱法对OBP进行单糖组分分析。对OBP进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扫描,检验其是否有核酸和蛋白质残留并通过OBP的特征吸收峰确定其官能团。4.罗勒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采用MTT法检测分级醇沉罗勒多糖刺激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和体外抗菌能力。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OBP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运动能力的影响,MTT法检测OBP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对小鼠脾脏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体外抗菌作用。结果:1.由正交实验结果所得,当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2h,温度为90℃,提取3次,多糖提取率最高。500g罗勒药材经水提醇沉得到46g粗多糖,提取率为9.1%,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含量为26.21%,考马斯亮蓝法测得蛋白质含量为33.73%。粗多糖采用酶法联合Sevage法除蛋白,脱色后分别用30%、50%、80%乙醇沉淀,得到6.05g、4.095g、3.64g分级醇沉多糖,得率分别为13.15%、8.9%、7.91%,此过程会有一部分多糖损失。分级醇沉多糖含量分别为27.5%、36.78%、19.11%。2.除蛋白、脱色后80%醇沉多糖经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和Sephadax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纯化得罗勒多糖纯品OBP。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鉴定OBP为均一多糖组分,重均分子质量(M W)为15.751KDa。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含量为95.6%。3.OBP经完全酸水解,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OBP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岩藻糖、阿洛糖、甘露糖、半乳糖组成,相对摩尔比为2.18:4.025:2.38:0.15:1.7:0.357。OBP在260nm和280nm均没有紫外吸收,说明OBP没有蛋白质和核酸污染。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OBP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4.30%醇沉多糖抑菌效果最佳,50%醇沉多糖促进脾脏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显着,而30%醇沉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最强。细胞划痕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OBP都对A549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其中当药物达到400μg/mL时,抑制率最大。但是OBP对A549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OBP的浓度为250500μg/mL时,具有较好的促进脾脏细胞增殖作用。OBP对巨噬细胞的最佳刺激浓度为250μg/mL。各检测菌中,OBP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没有抑制作用,对普通变形杆菌ATCC4902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的抑菌效果最为显着MIC为2.5mg/mL,对藤黄微球菌ATCC10240、粪肠球菌ATCC29212、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肺炎克雷伯菌ATCC13882、MRSA 1和MRSA 2的MIC较弱均为5.0mg/mL。但是OBP仅能抑制菌株的生长,不能杀死各菌株。结论:1.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该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酶水解法联合温和的Sevage法除蛋白,先用胰蛋白酶将糖蛋白水解并将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后用Sevage法去除蛋白质,条件温和,除蛋白效率高,且不易破坏多糖结构。H2O2脱色素多糖损失率低。用分级醇沉初步达到分离多糖的目的,将多糖划分成三个分子量范围不同的组分,操作简单,多糖损失率小,多次醇沉可以去除部分溶于乙醇的杂质,进一步纯化多糖[1,2]。2.由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图观察,OBP峰型单一对称;从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洗脱曲线看,OBP为蒸馏水洗脱组分;苯酚硫酸法测得OBP多糖含量达到95.6%。推测OBP为均一中性多糖,分子量为15.751KDa。3.OBP不含蛋白质和核酸,是由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阿洛糖、甘露糖、半乳糖组成的均一杂多糖。4.罗勒多糖中的大分子成分可能具有相对较好的抑菌活性,对巨噬细胞的增殖也有较好的促进;但在刺激脾脏细胞方面,罗勒多糖所含中等大小成分可能有更好的效果。OBP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转移作用,但是不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OBP能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对细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能杀死细菌。

张宏玲[6](2019)在《生姜糖蛋白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目前,对于生姜的姜辣素、姜精油等活性成分研究较多,对于生姜糖蛋白的研究较少。糖蛋白是一种重要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本课题对采用超高压辅助法提取生姜糖蛋白(Ginger glycoprotein,GGP),采用活性炭粉末对GGP进行脱色纯化,得到GGP-1;采用DEAE-52纤维素进行进一步纯化,得到GGP-1’;对GGP-1’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及GGP的ACE抑制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确定了超高压辅助法提取GGP的最优工艺:超高压时间5 min,超高压压力200 MPa,料液比1:47.32 g/mL,提取时间4 h。2.确定了活性炭对GGP进行初步脱色纯化的最优工艺:活性炭添加量0.1%、吸附时间50 min、吸附温度40℃。3.对GGP-1进行DEAE-52纤维素纯化,获得均一的GGP-1’;β-消除法鉴定发现GGP-1’中存在O-糖肽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GGP和GGP-1’中存在多糖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含有吡喃环;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GGP-1’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比GGP的高,GGP-1’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分别为8.551 g/100g和40.943%。4.GGP和GGP-1’均有抗氧化活性,且GGP-1’的抗氧化性较GGP有所提高。GGP具有ACE(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0.83 mg/mL。

阿荣[7](2019)在《燕麦醪糟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醪糟是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目前醪糟的种类日益丰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且由于醪糟酒精度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醪糟行业的发展。燕麦醪糟中含有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免疫调节活性被公认为是多糖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本文系统研究了燕麦醪糟制作工艺的优化、多糖提取、脱蛋白工艺优化;结合两种多糖分离方法DEAE 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和Superdex G-100凝胶柱进行多糖分离纯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分子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FT-IR对多糖进行红外光谱扫描,通过一维、二维NMR解析了燕麦醪糟多糖的结构,同时评价了燕麦醪糟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对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的生长影响以及体外免疫调节等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粒度的燕麦、黄米进行发酵制成醪糟产品,通过对其总糖、还原糖、多酚含量、总抗氧化性、pH值、感官评定的测定得出80 目的燕麦、黄米发酵醪糟为最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的料液比为1:3、燕麦与黄米添加比例为3:7、加曲量为8%。2、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了燕麦醪糟多糖的最佳醇沉工艺参数:乙醇浓度为85%、醇沉pH值为8、醇沉时间为20 h,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量为 11.09 g/L。3、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了燕麦醪糟粗多糖的Sevage法脱蛋白最佳工艺条件:Sevage试剂与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3:2,氯仿与正丁醇体积比为5:1,振摇时间为20 min,除蛋白次数2次。4、采用DEAE-Sepharose FF色谱柱和Superdex G-100凝胶对燕麦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其洗脱最佳流速为1.0mL/min、最佳洗脱浓度梯度为0→0.2mol/L→0.4 mol/L→>0.6 mol/L NaCl缓冲液进行冲洗,上样最佳浓度为10 mg/mL。在最终扩大缓冲液浓度至2.0 mol/LNaCl后得到三种白色的燕麦醪糟多糖组分LCPS-1、LCPS-2、LCPS-3;经过Superdex G-100凝胶再次纯化后只有LCPS-2的HPGPC洗脱峰呈单一、对称正态分布,并且测得多糖组分LCPS-2是分子量为49.99 KDa的高纯度多糖组分。通过单糖组成分析,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是构成LCPS-2的主要组分,并含有少量葡萄糖和甘露糖。NMR 证明,LCPS-2 中含→5)-α-L-Araf-(l→α-L-Araf-(1→3,6)-β-D-Galp-(1→的多糖片段。5、燕麦醪糟多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抗氧化性强弱顺序为:LCPS-2>LCPS-1>粗多糖。在实验范围内,随着燕麦醪糟多糖浓度的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力逐渐增强,其中LCPS-2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LCPS-2浓度达到6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总抗氧化力分别达到90%、31%和20.6 U/mL。选择抗氧化能力最强的LCPS-2在体外与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共同培养后,发现LCPS-2对于Lovo细胞生长没有抑制作用。6、LCPS-2的免疫活性评价结果表明,LCPS-2在50~400 μg/mL范围内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范围内均能增强对中性红吞噬能力,提高NO分泌含量(P<0.01)。LCPS-2各浓度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y水平、NK细胞杀伤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LCPS-2浓度为200 μg/mL时,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的CD3+亚群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CD8+亚群水平升高不显着。

艾于杰[8](2019)在《抗氧化活性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多糖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茶多糖生物活性和结构具有品种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两种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的茶多糖,即高抗氧化活性茶多糖(迎霜多糖,T1)和低抗氧化活性茶多糖(云南大叶种多糖,T2)。两种茶多糖经过DEAE-52、Sephadex G-150凝胶柱层析分离后分别得到四种不同的组分(T1-1、T1-2、T1-3和T1-4与T2-1、T2-2、T2-3和T2-4),选取中性多糖组分(T1-1和T2-1)与得率最高组分(T1-3和T2-3)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一性进行测定后发现,T1-1、T2-1、T1-3和T2-3均出现单一对称峰,说明为纯度较高的多糖,可用于后续功能与结构的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测定结果:T1和T2清除·OH的IC50值分别为1.25mg/m L和2.66 mg/m L,T1-1和T2-1不具有清除·OH的能力,T1-3和T2-3清除·OH的IC50值分别为1.94 mg/m L和3.09 mg/m L。迎霜清除·OH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测定结果:T1和T2清除O2-·的IC50值分别为0.60 mg/m L和1.43 mg/m L,T1-1和T2-1清除O2-·的IC50值分别为1.05 mg/m L和1.17 mg/m L。T1-3和T2-3不具有清除O2-·的能力,迎霜清除O2-·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清除DPPH能力测定结果:T1和T2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0.06 mg/m L和0.11 mg/m L,T1-1和T2-1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6.55 mg/m L和8.01 mg/m L,T1-3和T2-3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3.43 mg/m L和3.65 mg/m L。迎霜清除DPPH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铁离子(Fe2+)螯合能力测定结果:T1和T2对Fe2+螯合能力的IC50分别为0.24mg/m L和0.31 mg/m L,T1-1和T2-1对Fe2+螯合能力的IC50为0.10 mg/m L和0.15mg/m L。T1-3和T2-3不具有螯合Fe2+能力,迎霜对Fe2+螯合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差异性分析表明,除粗多糖T1和T2对DPPH清除作用存在显着差异(P<0.05)外,无论是不同品种同种组分之间(T1和T2、T1-1与T2-1、T1-3与T2-3),还是同一品种不同组分之间(T1-1与T1-3、T2-1与T2-3),在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DPPH、螯合铁离子(Fe2+)能力方面,各茶多糖组分间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迎霜品种抗氧化能力强于云南大叶种品种。2茶多糖基本组成结果不同品种相同组分之间,即T1和T2、T1-1和T2-1、T1-3和T2-3在中性糖、糖醛酸和蛋白质含量上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茶多糖基本组成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半抑制浓度与中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糖醛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清除超氧阴离子(O2-·)的半抑制浓度与中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与中性糖和糖醛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螯合铁离子(Fe2+)的半抑制浓度与中性糖和糖醛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3茶多糖结构分析结果红外扫描结果显示,T1-1和T2-1为中性多糖,T1-3和T2-3为酸性多糖,四种组分均含有α-型糖苷键,且含有葡聚糖结构。紫外扫描结果显示,经纯化后的四种组分仍含有蛋白质。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四种组分均含有以CC、CCC和COC为主的骨架结构。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茶多糖的分子量集中在0.5 KD135.8 KD之间。建立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其最佳条件为:色谱柱TC-C18(4.6 mm×250 mm,5μm,Agilent Technologies Inc.USA),柱温35℃,波长250 nm。流动相:A为纯乙腈,B为含有0.045%磷酸二氢钾-0.05%三乙胺的10%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曲线:94-94-88-88%的B洗脱溶液分别对应0-4-5-20分钟。柱前衍生HPLC与糖腈乙酸酯衍生GC方法对比研究表明,PMP柱前衍生化HPLC是更为全面、快速和精确的测定茶多糖单糖组成的方法。单糖组成测定结果表明,T1-1与T2-1含有甘露糖、葡萄糖、木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5种单糖组分,单糖摩尔比分别为0.4:15.6:0.2:5.6:0.7和0.7:7.0:0.2:5.8:2.2。T1-3和T2-3含有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分,单糖摩尔比分别为0.5:1.7:1.1:8.6:2.0:3.9:3.8和0.4:1.0:0.9:8.7:2.0:3.0:2.9。甲基化和NMR测定结果表明,T1-1与T2-1具有相似的结构组成单元,主要以→4)-Galp-(1→与→4,6)-Glcp-(1→为骨架;→5)-Araf-(1→、→6)-Glcp-(1→为分支的聚合结构,Glcp-(1→、Galp-(1→存在于支链末端和主链的非还原性末端。T1-3与T2-3具有相似的结构组成单元,主要以→4)-Glc A-(1→、→4)-Galp-(1→、→2,4)-Rhap-(1→和→4,6)-Glcp-(1→为骨架;→5)-Araf-(1→、→6)-Glcp-(1→为分支的聚合结构,Glcp-(1→、Galp-(1→存在于支链末端和主链的非还原性末端。四种茶多糖均为以1,4-连接为主链,1,6-连接残基为支链的聚合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T1和T2为平整的较为稳定的片状结构,T1-1与T2-1空间构象表现为团装或片状的聚集体,T1-3与T2-3空间构象表现为无规则颗粒状或片状组成的聚集体。刚果红测定结果表明,粗茶多糖及纯化后各级多糖均不具有三股螺旋结构,而是一种无规则卷曲构象。4构效关系分析结果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与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NMR分析表明以上各种单糖均为多糖骨架主链与支链的重要组成单元,所以茶多糖表现出的抗氧化活性为各种单糖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比不同品种相同组分间的一级结构发现,含有更多的分支且支链中含有更多→6)-α-D-Glap-(1→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更高。

杨夕廉[9](2019)在《苦荞中新型糖蛋白的制备、固定化及对茶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苦荞(Fagopyrum tartaricum(L.)Gaertn)是蓼科中荞麦属的主要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糖蛋白是生物体内一种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从营养价值丰富的苦荞中提取出糖蛋白,并进一步研究它的结构、性质,以及探索它的功能特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脱脂苦荞粉为原料,先后通过水提醇沉、除蛋白、透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分子排阻层析后得一新型糖蛋白BGP4-I。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检验其纯度,达到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级别,其平均分子量约为123.43 kDa,最终得率为2.3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镜(SEM)、氨基酸自动分析、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FTIR)、圆二色性(CD)、核磁共振(NMR)、串联质谱等分析方法对BGP4-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BGP4-I表面光滑,结构紧密,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含有17种一般氨基酸,富含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碳水化合物组分主要成分为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糖胺。此外,通过使用β-消除反应证明了BGP4-I中O-糖肽键的存在;CD光谱的解卷积表明存在α-螺旋和β-结构;血细胞凝集试验结果表明BGP4-I不是凝集素。最后,基于Nano LC-ESI-MS/MS分析氨基酸序列和以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作为底物测定酶活性,BGP4-I被鉴定为一种新型的β-葡萄糖苷酶。以戊二醛(GA)交联二氧化硅和胺基双功能化Fe3O4纳米粒子(Fe3O4@SiO2–NH2-GA)为载体对BGP4-I进行固定化,固定化产率为90.98%。通过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固定化BGP4-I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且对固定前后BGP4-I的最适反应条件、稳定性、动力学等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前BGP4-I显示出相对耐酸嗜热,且对某些底物的特异性是独特的,固定后BGP4-I对pH和温度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固定前BGP4-I的Km和Vmax值分别为31.28 mM和286.53μmol/min,固定后BGP4-I的Km和Vmax值分别为43.03 mM和284.9μmol/min。在重复使用7个循环后,固定化BGP4-I显示出51.8%的残余活性,而当分别在4℃和25℃下储存15 d后,固定化BGP4-I亦能保存约81%和60%的残余活性。将固定化BGP4-I作用于绿茶和红茶茶汤中,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其特殊性挥发成分和含量,发现无固定化BGP4-I作用和固定化BGP4-I作用的茶汤,特征性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有明显的变化,绿茶和红茶茶汤分别提高了约16%和48%。此外,在茶汤本身富含黄酮苷的基础上,固定化BGP4-I的作用促使绿茶和红茶茶汤中杨梅素、山奈酚和槲皮素等黄酮类糖苷配基的含量分别增加了约65倍和5倍。综上所诉,茶汤的固定化BGP4-I辅助加工是增强香气成分含量和有效水解黄酮苷以释放黄酮类糖苷配基的一种绿色和可持续的方法,该方法可提高茶汤的整体风味品质以及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利用。

龚桂萍[10](2018)在《枸杞多糖的分步沉淀法纯化及各组分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枸杞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多糖是枸杞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传统的枸杞多糖分离纯化方法为柱层析色谱法,操作复杂、得率低、部分糖组分丢失。现有的枸杞多糖活性研究以粗多糖活性为主,很难确定主要的活性成分,限制构效关系研究。本研究首次采用分步沉淀法分离纯化枸杞多糖,得到枸杞多糖所有组分,系统地评价枸杞多糖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全面研究枸杞多糖的构效关系奠定基础,并为枸杞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枸杞经水提、醇沉、除蛋白透析、冷冻干燥得枸杞粗多糖,再经(8-14 kDa MWCO透析得到大分子LBP-I和小分子LBP-O。LBP-I经分步沉淀得到LBP-I-1、LBP-I-2和LBP-I-3三个多糖组分。LBP-I-1、LBP-I-2和LBP-I-3分别经分子筛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三个较纯枸杞多糖组分LBGP-I-1、LBGP-I-2和LBGP-I-3。2.运用气相色谱法、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技术手段分析枸杞多糖各组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LBP-O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72.8%);LBGP-I-1(分子量3.19 × 104 Da)单糖组成主要为阿拉伯糖(21.95%),葡萄糖(51.22%)和半乳糖(17.07%);LBGP-I-2(分子量2.92 × 104 Da)单糖组成主要为阿拉伯糖(19.35%),葡萄糖(32.26%)和半乳糖(35.48%);LBGP-I-3(分子量9.12 × 104 Da)单糖组成主要为阿拉伯糖(48.15%)和半乳糖(44.44%),属于阿拉伯半乳聚糖型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得糖含量依次为71.56%、36.23%、55.52%和81.42%,考马斯亮蓝法测得蛋白含量依次为1.56%、60.54%、40.1%和18.5%。3.通过还原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H2O2诱导HepG2损伤的抑制作用三方面考察枸杞多糖各组分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枸杞多糖抗氧化活性最强组分为小分子LBP-O,还原力为1.23,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95.34%,O2-·自由基清除能力为74.65%,H2O2诱导HepG2细胞经LBP-O处理,细胞活力为96.32%。表明LBP-O是抗氧化活性主要活性成分。4.采用脾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评价枸杞多糖各组分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枸杞多糖促进体外脾淋巴细胞和LPS或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最强组分为阿拉伯半乳聚糖组分,脾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56、1.94、2.3;枸杞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能力,酸性磷酸酶活力和NO释放量作用最强组分为阿拉伯半乳聚糖组分,阿拉伯半乳聚糖处理的RAW264.7吞噬指数、酸性磷酸化酶活力、NO释放量分别1.9、1.55和22.85μM。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组分(LBGP-I-3)是免疫调节主要活性成分。5.枸杞多糖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组分为阿拉伯半乳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53.21%,进一步研究阿拉伯半乳聚糖抑制MCF-7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抑制MCF-7生长是通过阻滞MCF-7细胞周期于G0/G1期,改变线粒体功能,激活氧化应激,调节MAPKs信号通路实现的。

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叶糖蛋白含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叶糖蛋白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茶多糖对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茶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茶多糖的提取
        1.1.2 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1.1.3 茶多糖的理化性质
        1.1.4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1.3 多糖的益生作用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绿茶多糖的提取及理化性质表征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绿茶多糖的提取
    2.4 绿茶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2.4.1 分子量的测定
        2.4.2 单糖组成的测定
        2.4.3 氨基酸组成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2.4.4 光谱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绿茶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2.5.2 绿茶多糖的单糖组成
        2.5.3 绿茶多糖的氨基酸组成
        2.5.4 绿茶多糖的光谱分析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茶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配置
        3.3.2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测定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大肠杆菌形态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大肠杆菌形态
        3.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
        3.3.6 大肠杆菌外膜通透性的检测
        3.3.7 大肠杆菌内膜通透性的检测
        3.3.8 大肠杆菌活性氧水平检测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gTPC对大肠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3.5.2 大肠杆菌菌体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5.3 大肠杆菌菌体内部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5.4 gTPC对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5.5 gTPC对大肠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影响结果
        3.5.6 gTPC对大肠杆菌细胞内膜通透性影响结果
        3.5.7 gTPC对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的影响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绿茶多糖对嗜酸乳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配置
        4.3.2 菌落计数
        4.3.3 嗜酸乳杆菌发酵液OD600nm值的测定
        4.3.4 嗜酸乳杆菌产酸量的测定
        4.3.5 嗜酸乳杆菌产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平板计数法测定绿茶多糖对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4.5.2 光密度(OD)法测定绿茶多糖对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4.5.3 绿茶多糖对嗜酸乳杆菌产酸量的影响
        4.5.4 绿茶多糖对嗜酸乳杆菌产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番石榴叶多糖活性分析及分离鉴定与发酵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2.1 多糖提取
        1.2.2 多糖分离纯化
        1.2.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番石榴叶的药用价值
    1.4 微生物发酵生产多糖的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番石榴叶多糖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2.3.2 多糖提取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3.3 番石榴叶多糖热浸提
        2.3.4 番石榴叶多糖化学组成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番石榴叶粉末的表观形态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超声辅助提取各变量对番石榴叶多糖得率的影响
        2.4.2 超声辅助提取番石榴叶多糖响应面优化分析
        2.4.3 最优条件下超声辅助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法比较
        2.4.4 番石榴叶多糖的化学组成分析
        2.4.5 超声处理对番石榴叶结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番石榴叶多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3.4.2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测定
        3.4.3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测定
        3.4.4 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淀粉酶活性测定
        3.4.5 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3.4.6 番石榴叶多糖降血糖作用分析
        3.4.7 统计学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5.2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3.5.3 番石榴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3.5.4 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淀粉酶能力
        3.5.5 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力
        3.5.6 番石榴叶多糖体内降血糖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番石榴叶多糖纯化与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石榴叶多糖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分离
        4.3.2 番石榴叶多糖化学组成分析
        4.3.3 番石榴叶多糖分子量测定
        4.3.4 番石榴叶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4.3.5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
        4.3.6 甲基化分析
        4.3.7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8 核磁共振(NMR)分析
        4.3.9 三股螺旋构象分析
        4.3.10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11 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分析
        4.3.12 体外降血糖活性评估
        4.3.1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番石榴叶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4.4.2 番石榴叶多糖化学组成
        4.4.3 番石榴叶多糖分子量
        4.4.4 番石榴叶多糖单糖组成
        4.4.5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结果分析
        4.4.6 甲基化结果分析
        4.4.7 FT-IR谱图分析
        4.4.8 NMR谱图分析
        4.4.9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4.10 SEM结果分析
        4.4.11 体外抗氧化能力
        4.4.12 体外降血糖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番石榴叶多糖的体外消化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模拟胃消化
        5.3.2 模拟肠消化
        5.3.3 各消化阶段多糖分子量测定
        5.3.4 消化体系中还原糖测定
        5.3.5 消化体系中游离单糖测定
        5.3.6 抗氧化活性测定
        5.3.7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多糖的平均分子量变化
        5.4.2 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还原糖和游离单糖的变化
        5.4.3 多糖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5.4.4 多糖在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固态发酵提高番石榴叶多糖产量和活性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菌种及培养基
        6.2.2 原料与试剂
        6.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固态发酵番石榴叶
        6.3.2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提取
        6.3.3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组分分析
        6.3.4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分子量测定
        6.3.5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FT-IR分析
        6.3.6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SEM分析
        6.3.7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抗氧化活性分析
        6.3.8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6.3.9 发酵过程中关键降解酶活力测定
        6.3.10 发酵前后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组分含量分析
        6.3.11 发酵前后基质微观形貌分析
        6.3.12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发酵时间对番石榴叶多糖产量的影响
        6.4.2 不同发酵程度的番石榴叶多糖的化学组成
        6.4.3 不同发酵程度的番石榴叶多糖的分子量分布
        6.4.4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的FT-IR分析
        6.4.5 发酵番石榴叶多糖的SEM分析
        6.4.6 发酵程度对番石榴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影响
        6.4.7 发酵程度对番石榴叶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6.4.8 巨大芽孢杆菌发酵番石榴叶过程中相关降解酶活力变化
        6.4.9 红曲霉发酵番石榴叶过程中相关降解酶活力变化
        6.4.10 发酵前后番石榴叶木质纤维素组分含量变化
        6.4.11 发酵对番石榴叶表观结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制备、抗氧化活性评价及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麸皮概述
    1.2 菌酶协同发酵
    1.3 糖蛋白研究概述
        1.3.1 糖蛋白的定义及分布
        1.3.2 糖蛋白的提取
        1.3.3 糖蛋白的分离除杂
        1.3.4 糖蛋白的纯化
        1.3.5 糖蛋白的结构
        1.3.6 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1.4 本实验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制备
    2.1 前言
    2.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和药品
        2.2.3 仪器和设备
    2.3 方法
        2.3.1 麸皮的发酵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
        2.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蛋白含量的测定
        2.3.5 综合得分的计算
        2.3.6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提取分离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复合菌添加量对发酵麸皮糖蛋白含量的影响
        2.4.2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发酵麸皮糖蛋白含量的影响
        2.4.3 发酵温度对麸皮糖蛋白含量的影响
        2.4.4 发酵时间对麸皮糖蛋白含量的影响
        2.4.5 含水量对麸皮糖蛋白含量的影响
        2.4.6 醇沉浓度筛选
    2.5 讨论
    2.6 小结
3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验证
    3.1 前言
    3.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和药品
        3.2.3 仪器和设备
    3.3 方法
        3.3.1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定性检测
        3.3.2 SDS-PAGE电泳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定性检测
        3.4.2 SDS-PAGE电泳检测
    3.5 讨论
    3.6 小结
4 发酵麸皮糖蛋白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剂和药品
        4.2.3 仪器和设备
    4.3 方法
        4.3.1 发酵麸皮糖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
        4.3.2 发酵麸皮糖蛋白体内抗氧化活性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发酵麸皮糖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
        4.4.2 发酵麸皮糖蛋白体内抗氧化活性
    4.5 讨论
    4.6 小结
5 发酵麸皮糖蛋白的纯化及结构表征
    5.1 前言
    5.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剂和药品
        5.2.3 仪器和设备
    5.3 方法
        5.3.1 DEAE-52纤维素前处理及装柱
        5.3.2 DEAE-52纤维素的装柱
        5.3.3 DEAE-52纤维素上样、洗脱
        5.3.4 FWBG-1的红外光谱分析
        5.3.5 FWBG-1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5.3.6 FWBG-1的单糖组成分析
        5.3.7 FWBG-1的扫描电镜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FWBG的DEAE-52纤维素纯化
        5.4.2 FWBG-1的红外光谱分析
        5.4.3 FWBG-1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5.4.4 FWBG-1的单糖组成分析
        5.4.5 FWBG-1的扫描电镜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6 总体讨论与结论
    6.1 总体讨论
    6.2 总体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1.2.1 危害和发生规律
        1.2.2 炭疽病菌的鉴定和分类
        1.2.3 分子机理研究
        1.2.4 防治措施
    1.3 炭疽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1.3.1 炭疽菌侵染过程
        1.3.2 炭疽菌相关分子模式
        1.3.3 效应子
    1.4 植物对炭疽病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细胞壁
        1.4.2 植物超敏反应
        1.4.3 R基因
        1.4.4 PR蛋白
        1.4.5 水杨酸
        1.4.6 植保素
    1.5 茶树抗冷指标的研究进展
        1.5.1 生理生化指标
        1.5.2 分子指标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2章 茶树病害叶片真菌多样性测序和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和处理
        2.2.2 试剂与设备
        2.2.3 真菌总DNA提取和检测
        2.2.4 ITS序列片段PCR扩增和检测
        2.2.5 测序文库制备和高通量测序
        2.2.6 测序下游分析
        2.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质量
        2.3.2 测序质量和物种注释结果
        2.3.3 物种组成结果
        2.3.4 真菌多样性结果
        2.3.5 物种差异结果和主要优势菌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茶树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和处理
        3.2.2 试剂和设备
        3.2.3 改良PDA培养基平板配制
        3.2.4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3.2.5 病原菌致病力测试和菌株保藏
        3.2.6 病原菌菌种分子鉴定
        3.2.7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3.3.2 致病力测试结果
        3.3.3 菌种分子鉴定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茶树炭疽病转录组分析和水杨酸相关基因克隆表达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处理
        4.2.2 试剂和设备
        4.2.3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4.2.4 cDNA文库建立和高通量测序
        4.2.5 转录本组装,功能注释和下游分析
        4.2.6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验证
        4.2.7 水杨酸含量HPLC法测定
        4.2.8 基因克隆和测序
        4.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茶树炭疽病感染症状
        4.3.2 RNA提取质量
        4.3.3 转录组测序结果
        4.3.4 实时荧光定量结果
        4.3.5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4.3.6 水杨酸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炭疽菌与茶树互作双重转录组的构建和相关蛋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处理
        5.2.2 试剂和设备
        5.2.3 接种叶片染色观察
        5.2.4 互作双重转录组的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5.2.5 测序下游分析
        5.2.6 茶树叶片总蛋白质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5.2.7 蛋白质前处理
        5.2.8 目的蛋白PRM定量验证
        5.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叶片有伤接种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5.3.2 叶片有伤接种的染色观察结果
        5.3.3 茶树叶片RNA和总蛋白提取质量
        5.3.4 互作双重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和比对
        5.3.5 茶树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分析
        5.3.6 炭疽菌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分析
        5.3.7 PRM蛋白定量验证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茶树抗冻评价体系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和处理
        6.2.2 试剂和设备
        6.2.3 冻害情况的田间调查和统计
        6.2.4 冷冻处理
        6.2.5 Fv/Fm参数测定
        6.2.6 psbA和 psbD基因表达研究
        6.2.7 色差测定
        6.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茶树冻害发生情况
        6.3.2 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冻性情况
        6.3.3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Fv/Fm参数的影响
        6.3.4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PSII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6.3.5 不同茶树品种抗冻性对于叶色变化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2 展望
附录
    附表
    附图
    附录1 PRM验证蛋白序列
参考文献

(5)罗勒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罗勒的研究进展
    2 多糖的概述
    3 多糖的提取方法
        3.1 热水提取法
        3.2 酸、碱提取法
        3.3 微波辅助提取法
        3.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5 酶提取法
    4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4.1 脱色素
        4.2 除蛋白
        4.3 无机盐等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4.4 多糖的纯化
    5 多糖的结构分析方法
        5.1 化学法
        5.2 仪器分析法
    6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6.1 抗肿瘤
        6.2 免疫调节
        6.3 抑菌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罗勒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取罗勒多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2 正交设计结果与分析
        3.3 罗勒多糖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罗勒多糖的分离纯化
        1 试验材料和设备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2 罗勒多糖除蛋白
        2.3 罗勒多糖脱色及分级醇沉
        2.4 离子交换柱分离
        2.5 凝胶柱层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罗勒多糖除蛋白,脱色及分级
        3.2 离子交换柱和凝胶柱分离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OBP的结构分析
        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紫外光谱扫描
        2.2 红外光谱扫描
        2.3 单糖组成
        2.4 分子量
        2.5 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OBP的紫外扫描光谱
        3.2 OBP的红外扫描光谱
        3.3 OBP的单糖组成
        3.4 OBP的分子量
        3.5 OBP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
        4 讨论
    第四章 分级醇沉对罗勒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1.1 样品
        1.2 细胞株及菌株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体外免疫活性检测
        2.2 体外抑菌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脾脏细胞增殖试验
        3.2 巨噬细胞增殖试验
        3.3 抑菌试验
        4 结论
    第五章 OBP生物活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1.1 样品
        1.2 细胞株及菌株
        2 方法
        2.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OBP对 A549 细胞运动能力
        2.2 抗肿瘤试验
        2.3 体外免疫活性检测
        2.4 体外抑菌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OBP对 A549 细胞迁移的作用
        3.2 OBP对 A549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3 体外免疫活性检测
        3.4 抑菌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6)生姜糖蛋白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姜的研究概述
        1.1.1 生姜的化学成分
        1.1.1.1 姜精油
        1.1.1.2 姜辣素
        1.1.1.3 生姜多糖
        1.1.2 生姜的药理作用
        1.1.2.1 抗炎作用
        1.1.2.2 抗肿瘤作用
        1.1.2.3 抗氧化作用
    1.2 糖蛋白研究概述
        1.2.1 糖蛋白的提取
        1.2.2 糖蛋白的纯化
        1.2.2.1 色谱法
        1.2.2.2 膜分离法
        1.2.2.3 电泳法
        1.2.3 糖蛋白的结构
        1.2.3.1 糖链的释放
        1.2.3.2 糖链的分离纯化
        1.2.3.3 糖链的结构测定
        1.2.4 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1.2.4.1 抗氧化活性
        1.2.4.2 抗肿瘤活性
        1.2.4.3 免疫活性
    1.3 立项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项背景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超高压辅助法提取生姜糖蛋白工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3.1 提取工艺
        2.2.3.2 生姜的预处理
        2.2.3.3 GGP的提取
        2.2.3.4 GGP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2.3.5 多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2.2.3.6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测定
        2.2.3.7 多糖含量的测定
        2.2.3.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9 综合得分的计算
        2.2.3.10 紫外扫描
        2.2.3.11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GGP提取的单因素结果
        2.3.1.1 超高压时间对GGP提取效果的影响
        2.3.1.2 超高压压力对GGP提取效果的影响
        2.3.1.3 料液比对GGP提取效果的影响
        2.3.1.4 提取时间对GGP提取效果的影响
        2.3.2 GGP的三元二次正交
        2.3.2.1 GGP提取的回归模型的建立
        2.3.2.2 GGP提取的三元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
        2.3.3 GGP的紫外扫描
    2.4 本章小节
3 生姜糖蛋白的脱色工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3.1 GGP的脱色
        3.2.3.2 GGP脱色的单因素试验
        3.2.3.3 GGP脱色的正交试验
        3.2.3.4 验证实验
        3.2.3.5 蛋白质及多糖含量的测定
        3.2.3.6 GGP脱色率的计算
        3.2.3.7 GGP蛋白质保留率的计算
        3.2.3.8 GGP多糖保留率的计算
        3.2.3.9 脱色试验评分标准
        3.2.3.10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脱色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1.1 活性炭添加量对GGP脱色效果的影响
        3.3.1.2 吸附温度对GGP脱色效果的影响
        3.3.1.3 吸附时间对GGP脱色效果的影响
        3.3.2 脱色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
        3.3.3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生姜糖蛋白的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3.1 GGP-1 纯化工艺
        4.2.3.2 DEAE-52 纤维素的处理
        4.2.3.3 多糖吸光度值的测定
        4.2.3.4 纯度的鉴定
        4.2.3.5 糖肽键的测定
        4.2.3.6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4.2.3.7 红外光谱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GP-1的DEAE-52 纤维素纯化
        4.3.2 GGP-1'的纯度鉴定
        4.3.3 GGP-1'糖肽键的鉴定
        4.3.4 生姜糖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4.3.5 生姜糖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生姜糖蛋白的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5.2.3.2 还原能力的测定
        5.2.3.3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5.2.3.4 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姜糖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5.3.2 生姜糖蛋白的还原能力
        5.3.3 生姜糖蛋白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5.3.4 GGP的 ACE抑制活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燕麦醪糟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燕麦的营养价值和功能
    1.2 醪糟
        1.2.1 醪糟的营养成分
        1.2.2 醪糟的功能
        1.2.3 醪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多糖
        1.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1.3.2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3 多糖的结构鉴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燕麦醪糟制作工艺条件优化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谷物曲制作要点
        2.2.3 原料不同目数设计
        2.2.4 燕麦醪糟原料添加量的确定
        2.2.5 多酚含量的测定
        2.2.6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2.2.7 总抗氧化性的测定
        2.2.8 感官评定
        2.2.9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2.10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原料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2.3.2 原料粒度对醪糟品质的影响
        2.3.3 燕麦、黄米添加比例的确定
        2.3.4 料液比的确定
        2.3.5 加曲量的确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燕麦醪糟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燕麦醪糟样品的前处理
        3.2.2 乙醇沉淀法提取样品中的多糖成分
        3.2.3 乙醇浓度的选择
        3.2.4 醇沉pH的选择
        3.2.5 醇沉时间的选择
        3.2.6 正交试验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乙醇浓度对提取多糖产量的影响
        3.3.2 醇沉pH值对提取多糖产量的影响
        3.3.3 醇沉时间对提取多糖产量的影响
        3.3.4 多糖提取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燕麦醪糟多糖蛋白质清除工艺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4.2.2 Sevage法除粗多糖溶液中蛋白质
        4.2.3 正交试验设计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实验的影响结果
        4.3.2 Sevage法除蛋白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燕麦醪糟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DEAE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
        5.2.2 燕麦醪糟粗多糖的分离纯化单因素试验
        5.2.3 燕麦醪糟多糖DEAE离子交换柱分离方法
        5.2.4 多糖凝胶纯化系统纯化
        5.2.5 多糖纯度和相对分子量测定
        5.2.6 LCPS-2多糖的凝胶纯化
        5.2.7 单糖组成分析
        5.2.8 燕麦醪糟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5.2.9 燕麦醪糟多糖核磁共振分析
        5.2.10 燕麦醪糟多糖的甲基化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EAE-sepharose凝胶对燕麦醪糟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5.3.2 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分析相对分子量
        5.3.3 燕麦醪糟多糖的Superdex G-100凝胶分离纯化
        5.3.4 LCPS-2的红外光谱分析
        5.3.5 单糖组成分析
        5.3.6 多糖甲基化分析结果
        5.3.7 LCPS-2的核磁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燕麦醪糟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与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1 材料
        6.1.2 试剂与耗材
        6.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燕麦醪糟多糖的抗氧化性测定
        6.2.2 燕麦醪糟多糖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测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燕麦醪糟多糖清除DPPH·能力
        6.3.2 燕麦醪糟多糖总抗氧化力
        6.3.3 燕麦醪糟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6.3.4 燕麦醪糟多糖组分体外抗肿瘤活性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燕麦醪糟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体外激活作用
    7.1 实验材料与设备
        7.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7.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NO释放实验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7.2.2 小鼠淋巴细胞的制取
        7.2.3 LCPS-2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7.2.4 LCPS-2对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
        7.2.5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NF-γ水平
        7.2.6 LCPS-2对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7.2.7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LCPS-2对NO含量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7.3.2 LCPS-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
        7.3.3 LCPS-2对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7.3.4 LCPS-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的影响
        7.3.5 LCPS-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8)抗氧化活性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茶多糖的研究概述
    2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EAE-52 柱层析分离
        3.2 Sephadex G-150 凝胶柱层析分级及纯度鉴定
        3.3 茶多糖的基本组成分析
        3.4 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3.5 茶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3.6 茶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7 茶多糖对Fe2+螯合能力测定
        3.8 茶多糖基本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茶多糖的结构对比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外光谱分析
        3.2 紫外光谱分析
        3.3 拉曼光谱分析
        3.4 相对分子量分布分析
        3.5 HPLC分析单糖组成
        3.6 GC分析单糖组成
        3.7 甲基化分析
        3.8 NMR分析结果
        3.9 茶多糖SEM分析
        3.10 茶多糖刚果红分析
第四章 抗氧化活性茶多糖构效关系
    1 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基本原理
    2 茶多糖溶解度与抗氧化活性
    3 茶多糖分子量与抗氧化活性
    4 茶多糖糖基组成与抗氧化活性
    5 茶多糖糖苷键的类型与抗氧化活性
    6 茶多糖高级结构与抗氧化活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苦荞中新型糖蛋白的制备、固定化及对茶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糖蛋白的研究概况
        1.1.1 糖蛋白的提取
        1.1.2 糖蛋白的纯化
        1.1.3 糖蛋白的结构分析
    1.2 苦荞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苦荞新型糖蛋白的分离纯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苦荞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苦荞粗糖蛋白的分离
        2.2.3 苦荞新型糖蛋白的纯化
        2.2.4 SDS-PAGE分析
        2.2.5 苦荞新型糖蛋白的纯度及分子量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苦荞基本成分分析
        2.3.2 苦荞新型糖蛋白的提取及纯化
        2.3.3 苦荞新型糖蛋白的纯度及分子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荞新型糖蛋白BGP4-I的结构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3.2.2 热稳定性测定
        3.2.3 蛋白组分测定
        3.2.4 多糖组分测定
        3.2.5 紫外和红外光谱测定
        3.2.6 圆二色性测定
        3.2.7 核磁共振测定
        3.2.8 糖肽键特征分析
        3.2.9 血细胞凝集检测
        3.2.10 质谱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3.2 热稳定性分析
        3.3.3 蛋白组分分析
        3.3.4 多糖组分分析
        3.3.5 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
        3.3.6 圆二色性分析
        3.3.7 核磁共振分析
        3.3.8 糖肽键特征分析
        3.3.9 血细胞凝集检测
        3.3.10 质谱鉴定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GP4-I的酶学性质及其固定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BGP4-I活性测定
        4.2.2 pH和温度对游离BGP4-I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2.3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的影响
        4.2.4 动力学参数
        4.2.5 底物特异性
        4.2.6 Fe3O4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4.2.7 BGP4-I的固定化
        4.2.8 固定化BGP4-I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和温度对游离BGP4-I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2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的影响
        4.3.3 动力学参数
        4.3.4 底物特异性
        4.3.5 Fe_3O_4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及BGP4-I的固定
        4.3.6 红外光谱分析
        4.3.7 扫描电镜分析
        4.3.8 pH和温度对固定化BGP4-I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9 固定化BGP4-I的动力学参数
        4.3.10 固定化BGP4-I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储存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BGP4-I对茶汤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茶汤的制备及香气成分的萃取
        5.2.2 气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5.2.3 保留指数值测定
        5.2.4 供试样品液的制备
        5.2.5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5.2.6 数据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定化BGP4-I对茶汤中香气成分的影响分析
        5.3.2 固定化BGP4-I对茶汤中黄酮苷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0)枸杞多糖的分步沉淀法纯化及各组分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糖的研究现状
        1.1.1 多糖的概述
        1.1.2 多糖的提取
        1.1.3 多糖的分离纯化
        1.1.4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枸杞多糖研究进展
        1.2.1 枸杞多糖分离纯化
        1.2.2 枸杞多糖生物活性研究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分步沉淀法纯化枸杞多糖及各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耗材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枸杞多糖组分的制备
        2.3.1.1 枸杞多糖的提取
        2.3.1.2 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2.3.2 枸杞多糖各组分理化性质测定
        2.3.3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枸杞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2.4.2 枸杞多糖的理化性质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枸杞多糖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还原力测定
        3.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3.3.4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5 体外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枸杞多糖各组分还原力测定
        3.4.2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4.3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3.4.4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4.5 枸杞多糖各组分体外细胞抗氧化活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枸杞多糖各组分的免疫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耗材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1 1%(w/w)Triton X-100溶液配制
        4.3.2 红细胞裂解液
        4.3.3 1mg/mL硝基苯磷酸
    4.4 实验方法
        4.4.1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功能的影响
        4.4.2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小鼠体外脾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
        4.4.3 统计学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功能的影响
        4.5.2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体外小鼠脾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主要配制试剂
        5.2.1 30%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
        5.2.2 电泳缓冲液配制
        5.2.3 Western blot上样缓冲液配制
        5.2.4 Western blot转印缓冲液配制
        5.2.5 1×TBST溶液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细胞活力测定
        5.3.3 集落形成实验
        5.3.4 细胞周期分析
        5.3.5 细胞形态观察
        5.3.6 AO-EB和DAPI染色
        5.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5.3.8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5.3.9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5.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11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assay)
        5.3.12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枸杞多糖各组分对癌细胞活力影响
        5.4.2 LBGP-I-3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5.4.3 LBGP-I-3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5.4.4 LBGP-I-3诱导MCF-7细胞凋亡
        5.4.5 LBGP-I-3对MCF-7线粒体的影响
        5.4.6 LBGP-I-3对MCF-7细胞内抗氧化酶的影响
        5.4.7 LBGP-I-3对MCF-7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4.8 LBGP-I-3对MCF-7细胞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叶糖蛋白含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茶多糖对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研究[D]. 姚其凤.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番石榴叶多糖活性分析及分离鉴定与发酵提升[D]. 罗游.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发酵麸皮糖蛋白的制备、抗氧化活性评价及分离纯化研究[D]. 杜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茶树抗炭疽病和抗冻机制及评价研究[D]. 施云龙. 浙江大学, 2020(01)
  • [5]罗勒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生姜糖蛋白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D]. 张宏玲. 渤海大学, 2019(02)
  • [7]燕麦醪糟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D]. 阿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抗氧化活性茶多糖构效关系研究[D]. 艾于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苦荞中新型糖蛋白的制备、固定化及对茶汤的影响[D]. 杨夕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10]枸杞多糖的分步沉淀法纯化及各组分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D]. 龚桂萍. 西北大学, 2018

标签:;  ;  ;  ;  ;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茶糖蛋白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