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

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

孙梅[1]2004年在《由一维到多维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性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大量文献的调研得知,强双光子吸收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由一维到多维具有双光子效应的化合物,培养并解出4个新化合物的单晶。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电喷雾质谱,有机质谱,IR等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论文分四章: 第一章,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首次通过膦酯固相反应合成一维链状双吡啶分子,得到两个单晶,用单晶X射线对其进行了表征。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荧光性质(固体荧光、液体荧光),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溶剂效应并计算出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做了双光子测试,具有双光子荧光。并用双光子荧光参比法,测出双光子吸收截面。首次将双吡啶链状分子做为高分子聚合引发剂,在飞秒激光器下,引发聚合得到周期性微结构,并通过量化计算合理解释了引发聚合机理。 第叁章,以上述双吡啶分子进行超分子自组装得到配位聚合物,培养出两个配位聚合物单晶。其固体紫外与固体荧光均比自由配体红移,可能由于金属离子参与配位后,冗电子进入金属的d轨道,比配体易形成激基络合物,使得光谱红移。该配位聚合物有良好固体荧光和热稳定性。 第四章,合成五种树枝状化合物。研究了其电子光谱,单光子荧光,单光子荧光寿命,双光子荧光和双光子吸收截面。含吡啶取代基的多枝化合物的双光子荧光很弱,但含给电子取代基的叁枝化合物的双光子荧光较强。发现多维化合物双光子吸收截面比一维化合物双光子吸收截面大100GM左右。

杨洁[2]2008年在《聚合物微光子器件的激光细微加工研究》文中认为飞秒激光诱导的双光子激发叁维微细加工在叁维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具有纳米级分辨能力的飞秒近场加工、金属表面浮雕结构的制作等等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应用,尤其在光子集成器件(光子晶体、微型波导阵列等)的加工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拓宽双光子可加工材料的范围,在深入研究现有紫外光刻胶材料双光子可加工性的同时,开发具有大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新型材料,合成新型、复合体系材料和功能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并行双光子微细加工的技术可行性是目前双光子叁维微细加工技术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用具有良好双光子吸收和引发性能的DBASDMB分子作为引发剂,通过witting反应制备,并在实验中改善实验条件对提高产率和纯度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探索,得到了纯净的产品。合成过程中所有的化合物都以~1H-NMR谱进行了表征。通过测量其吸收、透射谱、荧光发射谱及双光子荧光光谱对其线形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合成的有机分子做引发剂,以环氧丙烯酸酯为单体,环氧透明树脂灌增胶为添加剂,可以制作出具有一定硬度和厚度而透明的聚合物固化薄膜。在此薄膜中,利用飞秒激光器做光源,进行叁维周期微结构的制作,可以在固化的薄膜内部获得双光子吸收引发聚合而二次固化形成的根据模型设计的的叁维结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拓展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叁维加工器件的种类和性能。

张献[3]2006年在《新型双光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及在光聚合和生物荧光探针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双光子吸收诱导的光物理过程和光化学反应有着不同于单光子过程的本征特点,这使得具有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自从1999年S.R.Marder等人利用合成的D-π-D结构的双光子材料做引发剂成功的引发聚合反应以来,由于其在光子晶体制备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双光子聚合微加工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双光子聚合引发剂是完成双光子聚合反应的关键一环,在此方面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双光子引发活性吸收截面小,与需要引发的聚合体系相容性差等仍然是制约性因素。因此,寻找和开发新的具有较好引发效率的双光子引发剂仍然是双光子聚合微加工研究中的重点。我们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双光子材料和双光子聚合的工作,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聚合反应装置,合成了一批新的双光子材料,并对它们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同时采用这些新的双光子材料作引发剂,除了少数由于激发波长或溶解度的原因未聚合外,其它化合物均成功引发了聚合。另外,我们首次以紫外光聚合机理为模版研究了双光子引发剂和单体间的光谱变化,初步推断了双光子聚合反应机理。 双光子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双光子激发过程使用的波长在生物光学窗口(600-900 nm)的范围内,避开了生命体系所不能承受的紫外-可见光损伤;其次由于生物组织对这一光波段的线性吸收与Rayleigh散射均比较小,因此可以在深度叁维空间的任意位点上引发特定的光物理过程和光化学反应。因而我们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双光子材料(两个咔唑分子)和小牛胸腺DNA及单核苷酸相互作用的光谱变化,推断了它们的结合方式。通过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我们分别采用烷基胺基、二苯胺基为推电子基,吡啶和二苯并噻吩及5,5'-螺硅芴为电子受体,苯乙烯,二苯乙烯,2,5-二甲氧基-1,4-二乙烯苯基,3,6-二乙烯二苯并噻吩基和9-乙基咔唑为共轭桥共设计合成了20个双光子材料,其中四类化合物:叁苯胺类化生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叁枝化合物和螺硅芴类化合物用于双光子引发的聚合反应,另外两个是用于生物荧光探针的咔唑类化合物。在合成中,我们采用TiCl4_促进的傅-克反应(Friedel-Grafts)首次得到了二苯并噻吩和5,5'-螺硅

张明亮[4]2003年在《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检索和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发展现状,并详细综述了目前的双光子聚合微加工研究和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种类。通过分子设计,首次将具有优秀光电功能的咔唑和吩噻嗪引入了目标分子,合成了八种新型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并成功地引发了聚合反应。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分子设计,合成、表征了八种新型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优化了Vilsmeier单甲酰化和双甲酰化反应,能以85%以上的收率高效地合成单醛和双醛:我们首次在室温固相下进行Wittig反应,四种目标产物的收率在80%以上。 2.详细研究了八种引发剂的电子光谱、溶液荧光及它们的溶剂效应(Lippert方程);它们的单光子荧光量子产率均在50%以上;讨论了固体发光光谱、荧光寿命与结构的关系。 3.用飞秒激光器测试了八种引发剂在叁种溶剂中的双光子荧光光谱,发现五种化合物能发出强蓝紫光;用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平方关系证实了双光子激发的荧光;用Z—扫描技术确定了它们在532nm的双光子吸收系数β和双光子吸收截面σ;并用双能级模型从理论上计算了论文中八种引发剂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4.四种具有结构代表性的化合物成功地引发了双光子聚合反应,得到了结构规整的叁维微结构(2 μm),完全满足人工晶体的加工要求;讨论了聚合反应机理,用电化学方法证实了引发剂分子中电子密度相对较高的事实。

延云兴[5]2003年在《新型强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周期性微结构的制作》文中指出近年来,双光子聚合反应的光化学和物理过程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诸如光限幅、双光子上转换激射、双光子荧光显微术、叁维光存储以及叁维微加工正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些应用主要依赖于双光子吸收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平方成正比,在紧聚焦的情况下,吸收仅限于入射光波长的立方(λ~3)的微小体积内。这些特征使基于双光子吸收的聚合反应成为制造具有叁维空间选择性的光子晶体、微机械、零域值激光器以及多通道光波导的有效工具。 对于自由基引发的双光子聚合反应,聚合速率与引发聚合反应的激光能量域值以及引发剂分子的吸收行为有关,其激发波长一般为单光子吸收波长的两倍。虽然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传统的紫外光引发剂引发聚合树脂在叁维微加工方面得到了初步的展示,但由于引发剂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δ比较小(一般地,δ≤10×10~(-50)cm~4 s/photon),因此聚合系统显示出较低的光敏度。目前,双光子聚合反应的聚合机理以及引发剂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有效的引发剂分子并不多见。基于此,Albota和Reinhardt等人提出利用增大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方法来提高引发剂分子的光敏度。即,增加共轭链的长度、提高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强度和提高π共轭中心母体的平面性来增大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根据这个设计方法,一批带有大共轭电荷转移体系的引发剂分子被合成出来。量化计算表明,增加带有同一结构基元分子的维度有利于提高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最近报道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在D-π-D,D-π-A,D-π-D-π-D和A-π-D-π-A结构框架下,设计合成了二十余个新的引发剂分子,并系统地研究了其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总结了一些规律。实验证明,这些化合物分子都是较好的双光子吸收材料和有效的双光子引发剂,其引发聚合反应的激发波长覆盖从600到830nm,相应的双光子荧光范围从蓝紫光到黄光范围。通过量化计算得到了分子在气相时电荷转移态的电荷密度转移图,有效地解释了其聚合机理,结论和Cumpston等人的理论相吻合。

刘金浩[6]2014年在《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文中研究说明因为双光子吸收属于叁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双光子聚合仅发生在激光焦点处。因此利用入射损耗小、在介质中穿透力强的近红外激光作为光源的双光子聚合微加工(TPPM)可制备任意的叁维微结构,且微结构分辨率已突破瑞利判据的光学衍射极限,达到十几纳米,是一种先进的3D打印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加工光子晶体、光波导等光学元件。TPPM加工用于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的3D水凝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TPPM引发剂多为疏水性,TPPM需在有机溶剂体系的树脂中进行,导致加工的3D水凝胶微结构中残留有机溶剂。因此,研制水溶性的高活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主客体化学组装和亲疏水组装的方法来制备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并对制备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光学性质和引发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合成了C2v型的疏水性高活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2,7-二(4-戊烷氧基-苯乙烯)-蒽醌,采用2-羟丙基-β-环糊精为主体与其组装,制备水溶性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WI),WI在波长为780nm处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为200GM,引发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单体聚合的阈值为8.6mW(引发剂在树脂中的摩尔分数为0.03%)。在激光能量为9.7mW,扫描速率为30μm/s下,加工了类似于细胞支架的3D水凝胶。其次,以泊洛沙姆(PF127)与2,7-二(4-戊烷氧基-苯乙烯)-蒽醌和之前本课题组报导的具有高引发活性2,7-二(4-二甲氨基-苯乙烯)-蒽醌进行亲疏水组装,制备水溶性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PF127与2,7-二(4-戊烷氧基-苯乙烯)-蒽醌亲疏水组装后的复合物在波长780nm处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为160GM。引发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单体聚合的阈值为11.2mW(引发剂在树脂中的摩尔分数为0.03%)。用PF127与2,7-二(4-二甲氨基-苯乙烯)-蒽醌组装复合物作为引发剂、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作为单体进行了双光子聚合微加工,聚合阈值为6.9mW(引发剂的摩尔分数为0.03%),在激光能量为10.5mW扫描速率30μm/s下,进行了不同结构的3D水凝胶的双光子聚合微加工。在激光能量为11.4mW,速率为60μm/s和100μm/s下加工天津大学校徽。

邢金峰[7]2007年在《蒽醌和蒽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双光子聚合叁维微加工成功地利用了双光子吸收的特点,使聚合仅限于焦点附近极小区域内,加工分辨率高,而且双光子聚合的光源为近红外激光,长波长的入射光损耗较小,在介质中穿透性好。因此,利用该技术可在含有光引发剂、聚合单体和交联剂的树脂体系内进行深层次的叁维光刻,即叁维微加工。双光子聚合的核心部分是双光子聚合的光敏引发体系,它决定了双光子聚合的引发效率,对降低双光子聚合叁维微加工的激光能量和提高加工速度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的紫外光聚合引发剂双光子吸收截面较小,需较高的激光能量才能引发聚合,导致聚合反应难以控制,且易造成对微结构的光损伤。因此,新型高效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开发成为双光子聚合研究的热点。各种新型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不断被报导,具有比传统的紫外光聚合引发剂更好的引发效果。然而目前报导的双光子聚合引发剂仍难以满足进一步降低双光子聚合激光能量和提高加工速度的要求。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合成新型高效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研究它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光学性质、双光子聚合引发特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活性与双光子聚合分辨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聚合单体对双光子聚合特性的影响。以期发现新的规律,寻找新的方法,促进双光子聚合叁维微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由七章组成,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本章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阐述了光聚合和微加工、双光子吸收过程和应用、双光子聚合叁维微加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双光子聚合叁维微加工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对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论文的分子设计。分别设计了C2V型的D-π-A-π-D (I_1-I_4)和A-π-A-π-A(I_5-I_7)型蒽醌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与D-π-D-π-D(II_1-II_3)和A-π-D-π-A(II_4-II_5)型蒽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第叁章:合成了C_(2v)型蒽醌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I_1-I_7),研究了它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光谱性质。I_1和I_2显示出强的电荷转移谱带和低的荧光量子产率,且在800 nm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分别为1635和995 GM。I_3, I_4, I_6和I_7双光子吸收截面较小,均小于100 GM。第四章:合成了C2v型蒽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II_1-II_5)。研究了它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光谱性质。II_1荧光量子产率较低,且在700-850 nm之间双光子吸收截面远大于其它蒽衍生物的,最大吸收位于750 nm,为466 GM。第五章:本章包括四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蒽醌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引发聚合特性。I_1, I_2和I_6引发活性较高,在树脂中用量为0.03 mol%时,引发聚合的阈值分别为2.02、2.53和2.53 mW。I_1和偶苯酰在树脂中的含量为0.05 mol%时,引发聚合的阈值分别为2.02和12.72 mW。二是蒽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引发聚合特性。II_1和II_2具有较高的引发聚合活性,在树脂中用量为0.18 mol%时,引发聚合阈值分别为0.64 mW和1.6 mW。偶苯酰用量为0.18 mol%时,引发聚合阈值为6.37 mW。II_1的引发聚合活性比偶苯酰高一个数量级。提出了II_1和II_2高引发聚合活性的机理。含有0.18 mol% II_1的树脂在1000μm/s扫描速度下,仅用2.53 mW的激光能量即可聚合成连续的线。II_1比I_1具有更高的引发聚合活性。叁是引发剂引发聚合活性与双光子聚合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高的引发聚合活性有助于提高双光子聚合分辨率的规律。使用II_1作为双光子聚合引发剂,在50μm/s的扫描速率和0.80 mW的激光能量下,将双光子聚合的分辨率提高到了80 nm。采用高活性引发剂提高双光子聚合分辨率的优点在于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降低了聚合的激光能量。理论计算表明,随着聚合能量降低,特别是低于0.8 mW时,分辨率将急剧提高。四是聚合单体对双光子聚合特性的影响。单体对树脂的双光子聚合阈值和分辨率均有影响。双光子共聚合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双光子聚合的分辨率。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第七章:测试与合成部分。

武杰[8]2007年在《新型苄叉环戊酮类双光子聚合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设计合成了多系列新型苄叉环戊酮类双光子聚合敏化染料,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双光子光聚合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1.合成了一系列不对称苄叉环戊酮类染料1-5,以飞秒钛蓝宝石激光器为光源,用上转换荧光法测定了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发现它们的吸收截面均在10-48 cm4 s photon-1的数量级上。有较强给电子能力取代基的化合物比有拉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与相应引发剂匹配时敏化聚合效率更高。2.通过引入苯乙烯结构,在已有染料BDMA基础上合成了一个共轭链更长,同样具有D-π-A-π-D结构的化合物6,实验结果表明,此化合物因为π共轭结构的增长,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程度增加,导致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增大。同时,与碘鎓盐引发剂DPI匹配,它具有和BDMA相当甚至更高的敏化聚合量子产率。3.以叁苯胺为中心,将多个苄叉环戊酮发色团连接在一个分子中,得到了一系列多枝苄叉环戊酮类染料。发现随着发色团数目的增加,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加,并且表现出发色团之间的协同增强效应。与常用的敏化剂BDMA相比,具有更高的引发聚合效率。4.叁个系列的苄叉环戊酮类染料均作为光敏剂,应用于双光子光聚合体系,可以得到周期性的叁维微结构,最高分辨率达到了约140 nm。5.以苄叉环戊酮类染料BDEA为例进行了此类染料的水性化研究。通过甲基-β-环糊精对BDEA进行包结,得到了在水中有较高溶解度的包结物BDEA-Me-CD。该包结物相比染料BDEA,双光子吸收能力没有明显下降,在有些波段还显着提高。与碘鎓盐DPI的包结物匹配,得到的水溶性光敏引发体系效率也较高。将此体系用于水溶液中的双光子光聚合,初步得到了可控的聚合结构,说明该体系在水溶性双光子聚合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郭福全, 胡治元, 付新建, 张其锦, 黄文浩[9]2009年在《新型双光子引发剂光聚合行为及微器件制备》文中指出针对800 nm的激发光源设计合成了3种具有D-π-D分子构型的新型二苯乙烯衍生物(分别命名为BPSBP,BESBP和BCSBP)作为双光子引发剂。利用飞秒激光研究了该系列双光子引发剂的双光子光聚合行为,着重讨论双光子引发剂浓度对聚合阈值和双光子引发剂浓度、聚合能量及曝光时间对聚合分辨率的影响。综合影响聚合分辨率、系统加工效率和微器件表面质量的因素,以浓度为32μmol/g的BPSBP作为双光子引发剂的聚合体系,在9×10~5mJ/cm~2的聚合能量下制作出了亚微米级的叁维周期微结构等微器件,并用电镜(SEM)进行了表征。

李姝静[10]2007年在《新型功能性环糊精包结络合物及高分子方面的应用》文中指出目前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发展环境友好化的水溶液方法取代传统有机溶剂的工业生产改革势在必行。环糊精的包结作用在这方面提供了一条很有效的路径,通过合适的环糊精包结作用可以将疏水性的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产物,而不必经过任何的化学修饰。本论文工作旨在利用环糊精包结络合作用,发展水溶性聚合物方面的新材料和新技术。1.通过甲基环糊精(Me-β-CD)和油溶性光引发剂安息香双甲醚(DMPA)包结络合作用,制备得到了新型光活性包结物(IC-1),主客体分子组成比2:1,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结物IC-1保持了DMPA原有的光化学活性和光聚合引发效果。研究了包结络合物IC-1光化学反应和引发光聚合反应动力学,发现环糊精包结作用对反应过程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使得凸显笼效应。得到IC-1包结络合物引发AM光聚合的动力学方程为: Rp= K[IC-1]0.62[M]1.37[I]0.5[Me-β-CD]0,并提出了反应机制和测定了反应量子效率。2.通过Me-β-CD和非水溶性碘鎓盐DPI的包结络合作用,合成了水溶性光活性包结物(IC-2),主客体组成比为2:1,缔合常数为9.2×104 (L/mol)2。对比研究发现环糊精包结络合对碘鎓盐DPI光化学具有显着增效作用,由于环糊精的H给体作用,使直接光解具有更高的光生酸能力;由于CD包结络合产生的分子邻近效应,使光敏光解产生更快的电子转移反应速度。光敏聚合动力学结果表明染料敏化的IC-2体系具有很高的引发聚合效果,适用于水介质光聚合反应体系。通过以上代表性实例证明,表明采用这种CD包结络合技术为制备水溶性产品提供了简便有效的生产途径。3.利用超分子技术进行分子组装,得到包含甲基环糊精(Me-β-CD)、光敏剂(FL)和引发剂(DPI)的新型叁元络合物(IC-3)。应用稳态和动态荧光光谱研究了叁元络合物形成过程和相互作用,发现在水溶液中存在快速的静态淬灭和慢速的动态淬灭二种方式,而在聚合物膜中仅存在静态淬灭,淬灭效果随络合物的形成而增长,应用修订的Stern-Volmer方程分析了络合物形成过程,得到缔合常数Ka为145 L/mol。研究了叁元络合物(IC-3)体系的光化学反应,发现在聚合物膜中给体FL和受体DPI的电子转移过程和随后的光化学反应速度及量子效率完全取决于络合物的形成,反应遵循单线态分子内电子转移机制,具有很高的反应性和自由基生成效率。IC-3引发光聚合实验表明,转化率瞬间(≤10 s)可达到最大值。应用飞秒钛宝石激光器,800 nm激光作用下研究了叁元络合物(IC-3)在可聚膜中的双光子聚合引发作用,聚合反应结果表明IC-3络合物是一种有效的水溶性双光子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采用IC-3为引发剂的双光子聚合成像体系,制作得到线宽为500 nm的微结构。从以上结果值得指出,利用提高光化学自由基生成效率可以弥补商品双光子引发剂吸收截面小的不足,从而拓宽了获得具有实用意义的双光子引发体系的途径。4.利用甲基环糊精的包结作用,实现了水溶性单体和疏水性单体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应用该方法合成了新型疏水改性阳离子型叁元共聚物P(AM/DMC/POEA)系列产品。通过高岭土污水模拟体系的絮凝实验和对日落黄染料工业废水模拟体系的脱色实验表明,疏水作用显着提高了这类聚合物的吸附和絮凝作用,使污水沉降速度和染料处理能力成倍地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水溶液均相共聚合的新方法,可以制备高性能两亲性功能高分子材料。5.研究了主体环糊精聚合物(β-CDE)与客体疏水改性丙烯酰胺共聚物P(AM/POEA)构成的超分子结构高分子识别体系。1H NMR和2D-NOESY谱结果表明主客体聚合物相互作用,通过高分子链上环糊精空腔和疏水体POEA形成包结络合物进行,导致宏观溶液粘度大幅上升,增粘的幅度可通过疏水体含量和外界因素调控。透射电镜显示此类缔合聚合物体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实心球状多分子聚集体。以上结果表明,利用主客体聚合物相互作用是一种有应用意义的溶液流变性能调节手段。

参考文献:

[1]. 由一维到多维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性质[D]. 孙梅. 安徽大学. 2004

[2]. 聚合物微光子器件的激光细微加工研究[D]. 杨洁. 吉林大学. 2008

[3]. 新型双光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及在光聚合和生物荧光探针中的应用[D]. 张献. 山东大学. 2006

[4]. 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 张明亮. 安徽大学. 2003

[5]. 新型强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周期性微结构的制作[D]. 延云兴. 山东大学. 2003

[6]. 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D]. 刘金浩. 天津大学. 2014

[7]. 蒽醌和蒽衍生物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邢金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7

[8]. 新型苄叉环戊酮类双光子聚合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武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7

[9]. 新型双光子引发剂光聚合行为及微器件制备[J]. 郭福全, 胡治元, 付新建, 张其锦, 黄文浩. 中国激光. 2009

[10]. 新型功能性环糊精包结络合物及高分子方面的应用[D]. 李姝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7

标签:;  ;  ;  ;  ;  ;  ;  ;  ;  ;  

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