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疲劳分析及防治_睡眠论文

中小学生学习疲劳分析及防治_睡眠论文

浅析中小学生学习疲劳及其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疲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减负”的今天,更应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关于“减负”究竟减什么?很多人将其简化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不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先生指出,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如教师体罚、训斥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等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减轻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提高质量,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而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也不失为一条良好途径。因为“疲劳”往往与“效率”、“质量”对立,只有中小学生解决了疲劳问题,他们才能获得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实践能力。

一、学习疲劳的概述

所谓疲劳(对中小学生来说疲劳主要是学习疲劳)是指由于活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而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在疲劳时,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超限抑制,也称保护性抑制或防御性抑制,是指当一个刺激的作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了神经细胞的兴奋限度,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降低,甚至使它自动停止工作,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其害。紧张的学习活动会使神经细胞特别是皮层细胞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之中,能量就会消耗过度而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废物产生过多而不能及时消除,于是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失去正常的功能,就会产生学习疲劳。在疲劳状态下继续学习,不仅不会有正常的学习效率,而且,皮层细胞会因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受到损害,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使心理活动遭到破坏。

疲劳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由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引起的。一个人学习的时间过长或超负荷运转,无论是肌肉还是神经系统或大脑,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的消耗比补充的快,废物的积累比排除快,这样就会打破生理功能的平衡,造成生物节律紊乱,最终造成人体器官活动能力的失调和降低。生理疲劳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失调以及肌肉痉挛,麻木不仁。轻度的生理疲劳可以通过意志的努力来克服,较为严重的则需要借助适当的休息来解除。

心理疲劳并不是由身体能量消耗引起的,而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因而难以形成他们的积极态度所致。对于自己不愿做的工作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那么就难免会引起厌倦。由于心理疲劳并非生理上的,因此,其外部表现不太明显,而具有内隐性。心理疲劳一般是指长时期地思考、焦虑、恐惧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之后,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有如下症状:(1)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2)学习、工作不起劲,什么都懒得去做,工作中错误多、效率低;(3)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芝麻大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大动肝火;(4)眼睛容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眩晕、头痛、头重、背酸、恶心等等;(5)易困,可是躺在床上又睡不着;(6)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要消除或减少这种疲劳,需采取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等方法。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显然是不同的。生理疲劳是为工作所累,不能再干;而心理疲劳则是倦于工作,不想再干。但二者也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种疲劳的产生总是有另一种疲劳相伴随。如极度的生理疲劳产生以后,会使人改变对所从事工作的态度,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使人精神崩溃,心理能力遭受破坏。与此相对,心理疲劳也会引起生理疲劳。消极的情绪不但有损于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疲劳主要是学习疲劳。在神经细胞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学习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比,即疲劳程度越低,学习效率越高,疲劳程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低。

二、生理疲劳的防治

1.保证睡眠时间

睡眠是大脑皮层自然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通过睡眠不但可以解除生理疲劳,防止超限抑制的发生,而且可以给正常的新陈代谢提供补充营养的机会,从而保证人体机能的和谐与平衡。可以说,睡眠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个体生命之需。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睡眠比个体的物质需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明确指出:“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眠,他明天就无精力了,这是蚀本之意。”

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不但不应过多地牺牲睡眠时间,而且越是学习紧张越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在临考之前或考试之中,以牺牲睡眠来“临阵磨枪”,只能是得不偿失之举。具体睡多长时间为宜,要因人而异,很难统一划定。但一般来说,从年龄与睡眠的关系可得到启发,详见下表:

年龄 6

7

8

9

10 11 12

睡时 12.311.511.211.010.510.29.8

年龄 13 14 15 16 17 18

睡时 9.6 9.26 9.08.76 8.5 8.2

事实上,睡眠的时间除了年龄以外,也和个人的习惯、学习的性质以及环境、气候、地域有关系。所以时间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为了保持睡眠的深度和定时,须尽量减少对感官的刺激(如噪声、强光、蚊虫骚扰等)和严格作息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如晚睡前洗脚等。

2.适当增加营养

营养不良会降低人体机制的兴奋限度,使之难以承受较为强烈或持久的刺激,影响人注意力的集中、进取精神和探求行动,从而降低人活动的效率。可以说,营养不良是产生生理疲劳的主要根源。只有充分保证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营养,才能提高人体机制兴奋限度,防止生理疲劳过早或过易地发生。因此,可适当让学生吃些蛋白丰富的食物,如补充乙酰胆碱,可以使人的记忆力明显增强。许多食物都含有这种成分,如鱼类、肉类、蛋黄等。

3.要讲究用脑艺术

一定的心理活动,总是发生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与此“无关”的其它区域总是处于相对的静息状态。当某种单一的活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会引起该区域的疲劳,从而降低该项活动的效率。如果善于变换活动内容或使活动内容丰富化,就学习而言,克服单学科独进倾向,使各学科系统安排、交叉进行,就可以达到轮换休息的目的,虽延长了学习时间也不致疲劳,因此我们称之为科学用脑。考生在复习准备时,一定要做到复习方式多样化,使之交叉,手脑并用,读写听说并行。关于此点,许多名人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间隙中,经常进行数学运算、阅读文学作品或背诵诗歌;列宁在感到疲劳时则习惯于读外语词典等。虽然仍在继续用脑,但在实质上却是一种休息,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因为它与躺倒睡眠相比,显然更能保证效率,有助于获得更多知识。

4.注意休息与锻炼

当疲劳出现后,必须进行适当的休息。而休息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为静止性休息,即指一般睡眠;二为活动性休息,即用另一种活动方式来代替原来的活动方式。经常坐着的人站起来走动走动是一种休息;经常站着的人坐下来也是一种休息。但一般来讲,活动性休息的效果好些。

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活动性休息的基本形式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灵敏度,培养意志的坚强性和进取精神。有利于适应更加紧张和复杂的复习考试活动,增强对紧张工作和工作时间的承受能力,推迟或减缓疲劳的产生。事实证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都较强。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使人体不断地分解和消耗能量,但经过恢复过程再合成的能量总是超过其原来具有的水平。生理学上称这种恢复过程为“超量恢复”。如果考生能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消耗和超量恢复的过程反复发生,体内就可以增加物质能量储备,体质就不断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5.改掉不良嗜好

不少学生为了逃避困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者采用服药物的办法,或者求助于烟酒,使自己陷入不良嗜好的泥潭。如有人认为香烟也是一种兴奋剂,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抽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抽烟作为一种消极刺激,会严重损害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抽烟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受性降低,思维的敏捷性受损并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影响人的智力活动。

三、心理疲劳及防治

1.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达到某种目的的主观原因。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在人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为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是可以抵御心理疲劳的。

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抵御心理疲劳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抵御疲劳。行为目标作为对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想,其意义和价值比就决定了动机的意义和价值。目标远大、高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和内在动机,推动了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正是“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一学科、某类书籍、某项活动特别喜欢,学习起来不知疲劳,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一种迷恋状态。甚至达到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兴趣不但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催化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疲劳的功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地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了解。因此,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舒心或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热忱产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防止心理疲劳的最后防线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人曾根据学习方法的性质将其分为疲劳学习法和快乐学习法两种类型。前者易于引起疲劳,因而学习效率较低;后者易于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因而学习效率较高。疲劳学习法的典型特点是简单、单调。某种单一的活动方式反复使用,写就不停地写,背就不停地背,最终引起大脑皮层某一部位的疲劳。巴甫洛夫就曾指出过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他说:“一切的人,尤其是不具有坚强的内在生活的人,在受到单调刺激的场合,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瞌睡和睡眠。”

快乐学习法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即进行同一学习活动,如记忆外语单词,可以出声地背,可以边背边写,可以进行翻译练习,也可以看外语小说。总之,可能采取各种方式,使其交替或结合使用。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大脑皮层某些部位的疲劳,而且可以增加活动的新异性,提高学习者的直接兴趣,并利用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的认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快乐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超级学习法”。他通过对人体生理及心理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伴以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节奏的、缓慢的、庄重又平静的古典音乐,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另外,情绪和意志也是影响疲劳的重要因素。否定的情绪,如不满意、憎恶、悲哀等,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消极心境,如怨忧、烦燥、闷闷不乐等,具有减力作用,可以减弱人的活动能力,使人意志消沉,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从而降低人们实践的效率和效果。心理紧张、焦虑等也是产生学习疲劳的因素,需要自身去调节,逐步克服。

标签:;  ;  ;  

中小学生学习疲劳分析及防治_睡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