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_认知科学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_认知科学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专题讨论)——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文化产业论文,专题讨论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8-0005-12

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学与经济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认知科学与鉴识科学发生了跨学科的整合与重构。①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必须正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重构,以及学理、学术与原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与发展基础。这涉及全球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与中国跨越发展的大国崛起创新基础的话语权建设问题,涉及中国国际竞合力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涉及全球化与全球语境超越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的经济学、文化学及其跨学科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的时代前沿重大创新问题,涉及版权经济发展的经济原理研究与文化原理研究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一、从物质经济到非物质经济的经济学与文化学融合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

文化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系列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变化:经济学从物质经济到非物质经济的基础理论核心定律与十大原理变革——从边际效益递减的“戈森规律”② 到代际效益递增的“逆戈森规律”③,从“看不见的手”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到经济自组织演化功能的生物学理论基础④;经济学从生产原理到生长、创新与演化原理的变化;经济学核心理论的资本理论的变化——资本从物质财富的货币价值体系发展为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组织演化系统⑤;经济学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森林法则”竞争原理到信息对称与“优者多赢”版权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海盗法则”与“天人法则”的竞合原理变革;从福特式垄断性大工业、大商业物质经济、物质资本到微软式全息性非物质经济大文化、大信息资本创新原理、组织机理的变革。金融的本质是垄断,垄断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信息与文化,这使金融、信息与文化成为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与创新体系,使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学从生产原理到创新原理的演化;经济学从劳动力主体竞争原理的研究到智力与知识、文化、服务、人文主体系统对称结构博弈原理的研究⑥;经济学从土地生产力要素竞争原理的研究到环境、资源、生态系统生产力要素对称结构博弈原理的研究⑦;经济学从科技、技术竞争原理的研究到信息、数字对称结构博弈系统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物质资本竞争原理的研究到金融服务系统对称结构博弈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产品竞争原理的研究到服务博弈组织系统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先赋物质资源比较优势原理的研究到内容后赋资源综合创新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物质财富资产形态原理的研究到产权经济、版权经济博弈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个体市场主体竞争原理的研究到个体群企业、产业、区域、国家产权结构、股权结构组织演化主体博弈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物质利益最大化竞争原理到权益最优化竞合原理的变革;经济学从市场均衡原理到博弈对称原理的变革;经济学从后殖民轴心体系单向竞争结构原理到多元、多边自组织系统博弈结构原理的变革;经济学从垄断性组织原理的研究到复杂性(非线性、非对抗、非接触)博弈结构原理的研究;经济学从市场竞争形态的研究到竞技场博弈形态的研究。

经济融入文化后,归属于文化与文化学原理的文化产业研究基础理论也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文化从文本到田野形成文化人类学的内容产业研究基础;文化从纸媒到网络形成文化传播学的内容生产研究基础;文化从宫廷社会、文官制度到产权制度、版权经济的变革形成信息社会文化产业的研究基础;文化从传统的诗学创造到“科玄”之争融合的科学创新形成文化创新的生产机制;文化主体从知识分子到中产阶级形成从大学教授俱乐部到达沃斯文化的知识经济创新基础,高校从教学、科研到创新、服务形成知识经济、知识服务的创新引擎与创新基础;文化从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与民俗社会、风俗时尚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创新体系形成文化生产力创新结构;文化从创意内容到创新系统形成后赋资源的文化产能创新结构;文化从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到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业哲学,形成从修辞工具到创新工具的创新体系;文化从文史哲的人文科学,经管法的社会科学,到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思维科学的认知科学,边缘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创新理论、创意理论、战略理论、对策研究的软科学学科群,形成文化力的科学创新体系。

二、当代世界后殖民文化三大定律的反思与人文科学的重构

当代世界文化的三大定律,一是欧洲影响学的文化渊源论与文化传播论,二是美国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文化一体论与单极论,三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文化生存论,都是后殖民经济体系中贸易化、资本化、金融化的西方单边轴心化后殖民文化体系。文化产业与版权经济的发展,不过是这一“寻底竞赛”⑧ 单极化后殖民文化演化体系的理论诠释与经济折射,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以来“擅理性,役自然”的反自然人文观与科学观、技术观,与达尔文社会学以来的反人文社会观、文化观,形成了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欧洲大陆法系市场经济主体演化的工业化、城市化、贸易化的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并由此形成“森林法则”的文化、经济、管理、法律体系社会科学结构,继而又发展为“优者多赢”的美日韩太平洋新经济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非物质化、金融化“海盗法则”的后殖民经济与版权经济的文化、贸易、金融、管理、法律体系社会科学结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共识”的自主创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中国的跨越发展与和平崛起,正在超越这一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以确立文化领航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的文化复兴体系。这包括全球化开局的和谐发展观、自主创新观、科学发展观、人本价值观的科学发展文化创新体系的确立,它们都是在探寻打通古今中西与融合经济文化的竞合、和合多元文化发展道路与自主创新复兴道路,以期形成“天人法则”的文化领航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道路,形成融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天人法则”自然观、生态观、人文观与科学发展观创新体系为一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结构。

这包括反思文化学、反思人类学、反思社会学的人文重构;包括科技哲学、产业哲学的文化重构;包括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的理性思辨;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的和谐乐章;包括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科学思辨与创新发展;包括文化传播的互动互融与文化创新的跨学科发展;包括科技融会的自主创新与文化创新;包括生态学的兴起与生态文明的跨学科整合;包括整个社会人文的重构与本土文化复兴之路的科学发展。

古老中国的文字、文本、文化教育与文官制度,形成了儒化、汉化、王化、教化、风化的人文传统与文化承传体系,亚洲的复兴形成了儒家文化加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生产力要素的文化创新体系,中国“天人法则”的和谐文化与科学发展,正是基于这一文化创新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以期形成东西兼容与今古融合的信息化、知识化、贸易化、服务化、非物质化文化自主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伟大民族复兴的科学创造与创新基础。

这使文化与经济形成了正关系,人与经济、文化形成了正关系,经济、文化与生态、人文形成了正关系,生态、人文与创新、发展形成了正关系,国家与民本、人本形成了正关系,民本、人本与经济、文化形成了正关系,民主与自主、民本与民智形成了正关系,经济、文化与国家形成了正关系,国家与全球化形成了正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正是要寻找这一正关系的创新基础并破解这一正关系的创新难题。

三、当代世界后殖民经济三大定理的反思与社会科学的重构

当代世界后殖民经济三大定理,包括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非均衡资源配置的“资源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定理;物质资本边际效益递减非均衡市场要素竞争的“戈森规律”国际分工定理;工业化、城市化重化物质阶段不可逾越论的“霍夫曼定律”现代化国际分工定理。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非物质化发展与自主创新中,基于文化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优化结构,已变为环境、智力、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制度、文化生产力等九要素的综合创新体系与比较创新优势,物质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的“戈森规律”已变为非物质资本代际效益递增的“逆戈森规律”,而由重化物质工业化、城市化引导的现代化已转变为由非物质化、知识化、信息化引导的现代化。整个经济也在由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上层建筑为基础的文化经济,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经济与版权经济。

文化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已由修辞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⑨。而资本已由简单的货币增值系统转向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复杂性组织系统。这需要我们重新来研究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研究其后的资本原理与产业原理,产权原理与经济原理,文化原理与创新原理。同时这也使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了以知识、科技、信息、制度、组织、服务、创意、创新、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使以工业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管理、媒介管理、文化管理、服务管理、贸易管理、信息管理的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同时又使欧洲大陆工业体系的“森林法则”殖民经济“庞大商品堆积物输出”⑩ 的法学体系,经过太平洋信息社会“海盗法则”后殖民经济版权博弈法学体系,转向东方儒学法制化“天人法则”竞合、和合、平行、多元合作与开放发展的法学体系;以期形成经济与文化的正关系,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正关系,创新与发展的正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正关系,经济文化演化与资源配置生产力结构优化的正关系。这正是当代社会科学重构的发展目标与创新宗旨。

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造成了只有修辞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文官制度,缺乏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经济社会,形成了近代中国落伍的三大难题。一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经济难题,二是李约瑟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近代落伍”的科技体制难题,三是罗伯特所提出的“为什么近代中国停滞”的产业经济难题。三大难题,都有其深刻的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不足的学科误区与创新鸿沟(11)。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后面,只形成了文本经院与文官制度,而没有产业经济与经济体制的链接;指南针的发现,只用于看风水的小农生产方式庄园经济建设,而没有玻璃工业(望远镜)的航海术与海洋贸易的拓展,即使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仍然难免于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国门的命运,这也是国家经济、管理、法律的科学认知跟不上所致,可见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创新鸿沟所形成的历史障碍,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有多么难于逾越。(12)

新中国的三大发明,胰岛素的生物技术由于缺乏国家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技传播体制,被他人拿去了此项技术的诺贝尔奖;核武器的发明,由于缺乏核工业能源基础的链接,又使我们新能源的开发落伍于他人;卫星上天,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的链接,又使我们失去了全球化信息社会与文化传播、版权经济博弈的先导性。

如上种种,不仅可以见出技术发明后面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而且还有深入其后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还有经济文化原理话语权建设的自主创新基础的重要性,还有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科学创新基础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与文化思辨上,还要有更为深入的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文化软实力,软科学与软技术的融合。近百年前“五四”新文化始,其实就已开始了“科玄”之争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探索,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上,却把中国陶玉工艺、纺织园艺、汉学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发明体系划在核心层之外,本身就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教育、医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够市场化,不等于教育咨询与健康产业不能够产业化与贸易化。这一认知误区也是由于社会科学经、管、法的文化创新研究不够所致。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13),也由于没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础研究深度,缺乏中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系统与文化资源元素体系的深入发掘,而有些空心化,缺乏中国文化资源动员与文化创新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这又需要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跨学科发展,做出更为深入的社会科学创新与重构。

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当代认知科学、鉴识科学的重构

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又带来了对认知科学与鉴识科学的挑战与创新。比如,人类学从后殖民经济话语比较研究体系走向反思人类学全球语境的文化研究体系;文化传播理论从欧洲渊源学后殖民文化比较研究体系走向反思文化学全球语境的文化创新体系;社会学从达尔文社会学的“森林法则”走向反思社会学“天人法则”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经济学从后殖民经济的资源比较优势与“戈森规律”等非均衡国际分工的物质经济体系走向反思经济学的“逆戈森规律”十大经济原理批判的非物质经济创新体系。(14)

认知科学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还体现在经济学市场经济由“杠杆原理”的物理学资源配置原理,走向了组织生产力研究的生物学主体优化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非对称性创新优势文化博弈原理,出现了演化经济学等生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融入了生物学最新研究原理与生物技术的DNA信息认知研究成果。包括对经济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认知体系,也融入了对生物组织物质与信息元素融合的认知原理。(15) 还有对资本能量交换组织系统的认识,也揭示了经济学与生物学原理的内在联系。(16) 这对于非物质产业、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经济的研究尤为重要。经济学也在由对物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关注,由对简单的物权财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权、版权、产权价值体系优化体制、制度的关注,由对商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资源、生态、信息、内容、文化、版权、产权的经济演化体系的关注。对金融安全技术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融入了对于生物安全技术、文化安全技术与危机管理及其组织系统、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于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研究,也融入了社会科学经、管、法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知识资本、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创新,优化与发展,也融入了产、学、研认知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而产业组织的文化创新系统,学科、学术与大学的科学创新基础,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基础,都与认知科学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大科技计划组,超级计算机信息技术计划组,DNA技术生命科学计划组,纳米新材料计划组,认知科学计划组,以认知科学为创新基础,形成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装备了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文化创新的认知科学原理与理论、思想、学术、技术来源。(17)

文化产业的认知科学融合,还包括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文化创意学、文化社会学四大认知科学的融合与传播理论、创意理论、创新理论三大认知理论的融合,形成产、学、研的文化创新体系与认知科学基础。

鉴识科学,包括评估、规划、测绘、鉴定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认知体系,还包括文化鉴定、文化评估、文化测绘、文化规划的鉴识科学融合,与文化金融精算的统计数学、计量数学与精算数学技术体系,这都将进一步促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与认知鉴识科学的发展。

综上,在文化创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与文化领航的科学发展中,文化产业应该作一级学科建设与跨学科兼容创新体系的二级学科建设,包括文化产业总体科学与文化力软科学的一级学科建设,文化产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鉴识科学的二级学科建设。文化产业文、史、哲、经、管、法及创意理论、创新理论、传播学、人类学与文化评估、文化规划、文化鉴定、文化测绘的三级学科建设,已形成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与应用创新研究的科学结构,形成文化力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

注释:

① 皇甫晓涛:《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与当代四大科学的发展》,载《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七卷。

② 有关“戈森规律”的资本理论,参见[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第1—22页,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③ 有关“逆戈森规律”的文化资本理论,参见皇甫晓涛:《文化资本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④ 陈劲、王焕祥:《演化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⑤ 皇甫晓涛:《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创新问题的思考》,载《光明日报》,2009-04-28。

⑥ 皇甫晓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载《文艺报》,2009-06-06。

⑦ 皇甫晓涛:《城市革命:环境经济新战略》,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⑧ 美国当代学者威廉·K·塔布在《寻底竞赛》一书中曾提出文化产业是全球化的“寻底竞赛”的重要观点,参见[美]麦克尔·哈特等:《控诉帝国——21世纪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肖维青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⑨ 有关观点请见皮特·德鲁克关于1750年前后东西方的知识的分析体系([美]皮特·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⑩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14)(16) 皇甫晓涛:《文化资本论》,第9、120—123、51—53页。

(12) 关于中国四大发明认知科学的文化反思,详见皇甫晓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载《文艺报》,2009-06-06。

(13)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07。

(15) 刘次全:《三维遗传信息和第三遗传密码》,载《科学文化评论》,2005(2)。

(16) 熊澄宇:《科技融合创新拓展文化产业空间》,载《瞭望》,2005(2)。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_认知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