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傅彩长才,务本求真创新——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价值取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命题论文,年中论文,价值取向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都体现出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正确把握和对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而且在借鉴课改以来阅读教考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思想要求,又呈现出对阅读本质规律的执著探索和对阅读水平科学考量的改革精神。阅读既是化育精神、建树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思维、沉淀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更是养成兴趣习惯、建构阅读知识、体悟阅读方法的实践过程。可以说,阅读对形成学生语文素养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元化多层面的。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观察今年各省市考卷,探究命题的价值取向,见证阅读评价和教学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发我们对阅读教学和复习的深入思考。下面是笔者对筛选的30份具有代表性的中考试卷所做的肤浅的探究,期望以此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素养提升取向
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试卷从选文上说,力求体现对学生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体现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水平的考量。课外阅读包括科技文和文学文化类作品各一篇,其考查目的分别着眼于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前者着眼于对科学视野的宽广度,对科学论断的思辨能力,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的考查;后者着眼于考查对人文思想的感受力,对作品内涵意蕴、哲思物理的体认能力。在考查侧重点上,注重体现不同体式作品的不同功用:科技文更注重对客观事物属性特征的把握,对文章观点及其与材料间关系的判断,根据需要搜集、筛选、获取重要信息等方面能力的考查;文学文化类作品则注重对生活世界中形象、情感、情境的体验,对真善美的初步鉴赏,对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品味等能力的评价。从选文到评价意向,都体现出提升学生素养的诉求。
二、科学发展取向
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今年的现代文阅读试卷,明显体现出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科学发展的命题意向。
1.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阅读心理过程十分复杂,解读文本需要丰富的阅读经验、宽广的生活视野、一定的认识水平,不同阅读水平的人的阅读结果会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大部分试卷顾及了初中学生的实际,把基本阅读能力如整体把握、概括理解、选取信息、鉴赏品味等作为考查重点,以命题人的理解去考查学生的现象大有改观。
2.致力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掌握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是说“多读书”的功用;“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一咏三叹,在无字处读书”,则是谈读书需要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方法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好读”是基础,“会读”就是效益。有许多题目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将习惯养成、方法掌握与阅读水平的考查有机融合,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示例原文: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旁注:描述拉车人的活动,“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例一】(湖北省黄冈卷)20.“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画线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参考答案】“病”“懒”“无精打采”写出了烈日暴晒下的柳树的状态。
【例二】(山东省东营卷)14.文中画线语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欲言又止;巧妙地表现出孔乙己承认欠钱又无力还钱,因而无言以对的尴尬无奈的心态。
例一在教示阅读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揣摩品味语句;例二既涉及对“引号”用法的考查,又测试学生揣摩特定情境下人物心理的能力,提示学生应关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做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3.培育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
【例三】(重庆市卷)17.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参考答案】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例四】(陕西省卷)16.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人文积淀。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在写游览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
【例五】(浙江省杭州卷)1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又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在应考复习中,不少教师给学生支的“绝招”是从选文中找答案,甚至用原文的词句作答。应付个别题目也许无可厚非,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勤奋深入的思维习惯,容易造成思维惰性,阻碍阅读能力的发展。上面的题目,有探究构思的,有领会内容的,也有提炼思想意义的,但无论考查哪方面的内容,其答案在选文中或者在字面上是找不到的,需要从文字的背后寻找答案,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新的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并组合语言呈现出来。
4.吸收国际阅读测评的成功经验,融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在选材方面的明显特点是改变了在一个阅读板块中只用一篇完整的文章作品的模式,使用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的趋势明显增强。有两种形式:一是一篇完整的选文加链接材料,这类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浙江温州卷;二是纯粹的非连续性阅读材料,有一个阅读话题统帅,下取若干独立材料,其后面设置测试题目,如浙江舟山卷“现代文阅读”的第(二)题,题目是“关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取嘉兴市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采取的措施、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全国政协委员米吉提等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和进行产业开发的阐述三则材料。浙江宁波等地区都采用了这样的思路和式样。
很显然,这种选材式样,是借鉴了PISA阅读测试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内容的思路,吸收了为个人应用、为公共应用、为工作、为教育而阅读的评价思想,尝试从培养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素质这一目标出发,着力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这类阅读题在今年的中考试卷中虽不多见,但从根本上说适应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有价值的尝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教学要求,相信这类试题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化并引起广泛关注。
三、创新思维与运用能力培养取向
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毋庸置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神圣使命”,其途径和载体也离不开阅读,即通过阅读使学生变得既底蕴厚实、视野开阔,又思维活跃、长于创新、富于智慧。今年,探索发现、应用创新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半数以上的试卷中,占据现代文阅读题目四分之一的比重,与往年相比分量又有所加强和提高。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类:一是探究发现类,借助情境或已有材料生成新的思想、观点或结论;二是创新想象类,在阅读中“放飞”思维,进行二次创造;三是实际运用类,将文本内容、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机结合起来。
【例六】(湖北孝感卷)20.探究下面两则材料,从阅读的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①在德国,孩子从出生就有婴儿书陪伴。当然这些书大都是塑料书或者是布做的,孩子可以把书带进浴缸,看小书漂浮。这是孩子阅读的第一块基石。②澳大利亚人外出带书可不是做样子。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马路边、草坪上、海滩旁、商店里、候机厅内,常见人捧书阅读的场景……
【参考答案】读书的兴趣(习惯)从小培养;喜欢读书(随性阅读,把读书融入生活之中);把阅读当享受。
【例七】(广东湛江卷)15.文章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
【参考答案】爱子心切隐忍包容;心理描写合情合理合境即可。
【例八】(贵州铜仁卷)22.……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参考答案】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和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
例六作为探究实践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既要准确把握选文《“悦读”的“姿势”》的思想主题,又需要学生对文本和链接材料进行细读,在比较和辨别中找出其共性和交汇点,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升华主题。例七巧妙抓住了作品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聚焦思维,瞻前顾后,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放飞想象,享受创造快乐。例八则要求考生由文本之内到文本之外,用领悟到的思想观点和对生活的体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语文要与生活联系,要“会读”“活读”才能“读好”的学习理念和阅读目标追求。
四、教学引领取向
充分发挥对阅读教学的引领、矫正纠偏、推动促进作用,是中考阅读命题责无旁贷的“担当”,这种作用一是表现在阅读选材设想意向上,一是表现在试题的设置上。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学好用好教材,正确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从选材意向上说,有接近40%的试卷选取了课内现代文片段作为阅读材料,与前两年相比数量有所增加。这是正确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科学定位范式与推广、基础与创新作用的明智之举。从命制的题目上看,多数试卷做到了“守正”与“出新”。一方面选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其中包括承载课程内容的作品,缺乏典范性、有争议甚至缺陷的课文不选;在试题命制上注重引导对体式特征和内容特色的阐释解读,规避偏难怪异。此之谓“守正”。另一方面回避课堂学习思路和已有结论,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转换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在崭新的视角和情境下,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此之谓“出新”。这种导向是反对死抠课本、背死答案,而应学好用好教材,并借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
2.遵循阅读心理规律,引领阅读教学改革
【例九】(山东东营卷)2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2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2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2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想?2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本文阅读设计的五个题目,既满足了解读作品的一般诉求,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了什么”“写的好在哪里”等,又体现了学生阅读的心理逻辑,即“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揣摩品味”。科学设计题目及其顺序,有利于使学生保持阅读思维过程的连贯性、层次性,从而做到客观评价。从具体题目的创设上看,第21题答案中四个方面的美只要答出两个方面就得满分,第25题则为学生感受语言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表现出对学生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的尊重,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导向。
3.构建阅读载体,促进阅读生成
阅读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阅读交流活动,即命题者、文本、作者、考生及其同伴多维互动、思想碰撞、合作探究的活动,因此阅读题目不应总是冷若冰霜、枯燥呆板的提问,而应去创建活动载体和阅读情境,构建立体的对话关系,有效激发思维活力,突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阅读的丰富生成。
【例十】(浙江温州卷)14.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适当的阐述。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我的看法和阐述:
【参考答案】示例:父亲的“打”,的确是爱的表现。……所以,这是迫不得已的“打”,是让“我”好好反省的“打”,是充满父爱的“打”。
此题提供了读书交流的情境,让考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富有创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试卷设置了诸如网上跟帖、角色体验、人物采访、辩论反驳之类的题目,不但做到了与日常阅读教学接轨,而且在更高层面的立意和境界上,实现了阅读能力的建构和科学评价。这种创新之举及由此产生的效益,是阅读教学本真的回归,也是语文素养考量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