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视角下工业对生态影响的处理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机制论文,生态论文,工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圈及其发展
现代意义的“大城市圈”人口下限为2500万,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在我国,已有三个城市圈逐步形成城市框架的基本布局,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和京津城市圈。长江中游武汉地区、山东半岛、湖南湘中长株潭等也在规划各自的城市圈战略并积极发展,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
二、工业对城市圈发展的主导作用与环境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比重在逐步增加。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技术和信息更加容易获得,文化教育较发达。由于这些有利的条件,工业会自发向城市集中。进一步地说,以一个发达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面积更庞大的城市圈,工业发展空间更大。
表1 三次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 单位 %
年份 总比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2000 100.0 4.8
66.062.6 29.2
2001 100.0 6.1
56.550.5 37.4
2002 100.0 5.4
59.652.7 35.0
2003 100.0 4.0
69.861.3 26.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然而,对环境生态影响最为严重的也是工业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呈现。可以说,城市圈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吸引各个工业项目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因为工业项目在破坏环境生态减少无形资产量,从而抑制了城市圈长远的经济发展。
表2 国家工业污染相关参数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工业废水排放量 415
433
439
459
(亿吨)
工业废气排放量138145160863175257198906
(亿标立方米)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81608 88746 94509100428
(万吨)
环境污染投资总额占
1.13 1.14 1.30 1.39
GDP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城市圈范围内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处理机制
1、单个工业项目对城市圈生态影响的处理
城市圈是由若干群内子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然而它终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各个城市加入到城市圈中,是希望借助圈内整体的力量,使自己的经济更好发展。然而,每个有可能造成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工业项目,不可能只对城市圈的所有区域都有经济利益,还存在污染和破坏环境等外部性。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它有临江的上下游城市荆州、咸宁。假如在荆州开发的一个工业项目对处于它下游的咸宁造成污染,而咸宁为此又不能受益或者得到补偿,那么咸宁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整个城市圈内部的其他合作。
因此,在城市圈中,对于某一个可能污染它的大型工业项目,需建立生态环境破坏的外部性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机制使外部性内部化。首先,中央及省政府需要对城市行政区划作出适当调整,将一些环境污染矛盾大的地区划归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使外部性转为内部化;第二,城市圈内部的各市政府,要广泛开展区域性的协调会,就城市圈全局性重大的工业项目选址、环境污染补偿问题等进行协调。
仍以荆州和咸宁市为例说明。政府作出决策在荆州临江建立一个科技园区,其中有若干工业项目,这些项目会对江水造成污染。这时需要分析该园区给位于下游的咸宁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从而将科技园区所得的收益中拿出适当资金对咸宁给予补偿。环境及经济分析如下:
表3 武汉城市圈中荆州、咸宁城市环境经济影响分析
荆州市科技园对环境的影响对咸宁市经济的影响
污染对水质化学成分影响 污水处理费用增加;
环境监测费用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种类减少;
生物资源损失
污水、漂浮粉尘对人类健康影响疾病治疗、
医疗防范费用增加
污水对农作物影响农作物产量降低
污水对旅游业影响景观生态遭破坏,
游人减少
其中成本计量主要以机会成本来计算。例如:旅游减少的收入损失;受损地区人民疾病治疗需要的费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费用等。
反过来,城市圈协商决策机构在设立科技园前,就需要将以上估量的成本算入总成本之中,来衡量该科技园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大小,以确定是否上马该工业项目。
2、集群工业项目对城市圈生态影响的处理
整个城市圈的工业企业宏观布局既关系到资源、能量的有效利用,又关系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问题。城市圈决策机构应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和生态水平,合理规划工业的地域布局,分别发展不同的工业类型。城区由于交通、通讯等均比较方便,可以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类型,如电子产业。山区和城镇应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在工业宏观布局的大前提下,城市圈相关机构在制定政策时还应当考虑企业之间的兼容性,将各个工业项目有机组合。过去工业项目都是利用“资源-创造产品-排出废物”的老路子。而在城市圈的视野下,随着地理范围的扩大,可以将一个企业排出废物能当作另一个企业资源的这样一类企业安排在同一个区域组成生态工业园,形成甲资源→甲产品→甲废物→乙资源→乙产品这样的可持续生产模式。显然,在城市圈的范畴内,政府更容易规划形成生态工业区。
在城市圈内,政府可以协调形成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等三种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层面,政府选择典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在区域层面,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在城市圈层面,政府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主要依托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生态试点城市、生态保护区域的建设。
四、结论
生态环境与城市圈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区域性,它们都不能被分割成一个个点。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二者可以有效结合,着眼于“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圈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维护各子城市的环境资产,在子城市遭受另一子城市损害时给予补偿,并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