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课堂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能用于做什么”“能怎样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备课和教案撰写,它是一个设计系统,始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但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设计又受约于《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等课程资源的分析。所以,认真进行教学分析是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分析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又有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取向,即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有三点:①知识通过经验建构而来;②学习产生于个人对知识的阐释;③学习是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意义理解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是: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总结起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动根据个体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外在信息、理解和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知识与信息的过程。第二,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学生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并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进行的建构;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还需要依据具体实例对已有经验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造。第三,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多元化的,主要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对事物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化学新课程教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及课程标准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充分挖掘知识类型、重点、难点、相互关系及其知识价值等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认知特点,精确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来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通常教学中,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前要进行教学分析。在教学分析中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深刻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才能在化学教学设计时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彩的学习情景和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1)教材内容知识类型的分析
教材内容的分析首先要确定教材所呈现内容的知识类型。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然一定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分析
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所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所学内容与前后教材、其他学科、学生已有知识等方面联系的分析,以及对所学内容在后续学习中运用和发展的研究等。对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层次分明、思维循序渐进,并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科技能;也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所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和工农业生产之中。只有这样,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获得更多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重点即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教师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难点即指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内容。一般教学中,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但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任何一节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在分析教材内容时,要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的最低要求确定教学重点,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特点及教学对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确定教学难点。只有准确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和科学方法进行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并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过程和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成效。
(4)教材内容知识价值的分析
知识的价值,简单的说是指知识对个体发展的有用性。任何知识都具有多重价值,包括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发展科学能力等方面的智力价值以及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情意价值等。如果在教学分析中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在积累和简单应用上,则在教学设计中就会把获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在教学分析中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能力、智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的提升上,则在教学设计中会把知识作为一种载体或媒介,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知识价值的研究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反映了教师把知识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的价值取向。
2.教学对象的分析
教学的起点应该从哪里开始?事实上,不同的学生,教学起点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教学的起点应该从学生的起始状态即学生的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方式等出发。
(1)学生起点能力的诊断
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的作用更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不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能力的过程。但由于遗忘等多方原因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已有的相关知识不清晰、不准确,相关技能不熟练、不到位,给新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准确诊断和分析学生学习新教学内容所具备的起点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知识完善和技能补充,确保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所必需的起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概念的理解及科学习惯的养成,特别是那些错误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它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的作用,比如影响对实验及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影响对教师及教材提供重要信息的阅读和理解等。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诊断和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起点能力外,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具备了什么前期知识,特别是要找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并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认识,找出知识新的生长点,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3)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或反映时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我们将认知风格也叫做“科学认知偏好”,具体可分为事实或记忆型、原理原则型、发问质疑型和应用型四种类型。事实或记忆型科学认知偏好者,喜欢记忆科学信息,并将科学信息以原样储存在记忆之中;原理原则型喜欢从习得的科学信息中归纳出原理原则或寻找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问质疑型喜欢对科学信息做出批判思考、质疑或评价,以深入探讨有关的科学知识;应用型喜欢以科学信息的应用性来评价或判断其价值,对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感兴趣。其中,具备发问质疑型或原理原则型科学认知偏好的学生,其科学学业成就显著优于记忆型或应用型的学生,而且他们在科学思维、态度、兴趣、技能、好奇心、创造力等方面均优于记忆型的学生。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即学习特点对于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化学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分析
课程标准是国家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分科课程标准除规定了学科课程目标外,还以具体的行为描述制定了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同时,在内容标准中还提供了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由于化学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框架结构、内容重心、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内容主题、内容标准、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大纲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时,要深刻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利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及探究建议、学习情境素材等内容,详细分析学生在经历某一课题学习后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并将基本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结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制订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景、确定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价。只有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使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体现课程宗旨,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分析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首要区别
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传统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备课。其中心任务是备教材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及考点内容,并且围绕着重点和考点一般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六个环节的内容撰写。在备课前,一般教师只是凭着经验从学生学过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进行课前准备,而不去分析学生真实拥有的基础知识和真正具备的基本能力,更不会去挖掘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教学目的设计和陈述中,一般都不具体、不清晰、不准确,叙述方式有时随心所欲,甚至五花八门,致使教学目的有形同虚设的现象出现。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一般比较重视概念的陈述和考点的挖掘,很少有情景创设,也不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及与STS的联系,更不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设计,致使学生学习出现了厌学的现象,学科教学出现了被动和无奈的局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在内容上的“繁、难、偏、旧”,在理念上的“重知识传授、轻理论探究”及在方法上的“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为了符合化学新课标的要求,其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由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以教学分析为首要环节和必要环节,特别强调了关注、体验、感受等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它有别于传统备课的关键是强调了教学分析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生起点能力、基础知识及认知方式等方面的诊断和分析,对教材内容在知识类型、重点、难点、相互关系及其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把握和挖掘,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探究活动建议及学习情景素材等方面的领会和应用,启发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视野,以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感悟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彩的学习情景和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体现课程宗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四、结束语
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有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托教科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确定适当的教学媒体,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