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媒体市场的现状与趋势_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新闻媒体市场的现状与趋势_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新闻传媒市场现状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新闻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传媒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闻传媒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闻传媒市场是指新闻传媒商品的流通领域和交换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传媒市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开发行的报纸从1978年到1987年初,由186种增至1761种,8年余增至近10倍;从1987年初到1996年初,9年间又新增474种,达2235种。报业的总营业额1996年达200亿元左右。杂志1978年为930种,到1996年达8100多种,净增7200种。另外还有内部报刊1.6万种左右。

电视台1978年32座,1996年无线台980余座,有线台1300余座, 另有教育台1000余家。电视机1978年304万台,1996年底3亿台。从1980年底到1996年底,电视人口覆盖率由30%增至86.1%;经常收看电视的观众由0.4亿增至9亿。1996年平均每天播出节目近千套,每周播出总时间4万多小时。1983年,我国的省级电视台和5个计划单列市(青岛、大连、重庆、厦门、深圳)电视台共同组建了“中国省级电视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电视台也成立了“城市台协作会”,共同投资建立了城市节目交流中心,现已有400 多个会员台。这些都为电视节目的交易流通提供了持久的机会。北京、上海等地定期举办的电视节上也设立节目交易场所。1996年9 月在北京举行的国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上,参与单位有304家,代表近千人,展示和交易的节目达16169部(集)。

广播电台1981年144座,目前已一千多座,其中城市台约40%。 广播人口覆盖率1996年底为83.7%。

报纸和电视广告在1979年刚恢复刊登和播出。1983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新闻媒介的广告总收入还仅1.2亿元。 七年后的1990年,四大媒介广告收入已达14.1亿元。又6年后的1996年更达182.8亿元。

传媒如此迅速地发展,从市场原因看,一方面,受众对传媒存在着巨大的、以往得不到满足的潜在需求,又在新的社会生活和传媒环境中发展了许多需求;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营销、公关广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大陆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发展,给新闻传媒提供了迅速激增的做广告需求。

从传媒自身看,80年代以来,新闻传媒逐步由事业管理改革为企业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国家的资助和政策性扶持逐渐减少,受众和广告客户的欢迎,成了传媒生存发展和员工收入的关键因素。于是传媒产生了走向市场的强大内驱力。市场的动向,受众和广告客户的需求、爱好、接受心理等等,受到了传媒极大的重视。传媒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争取受众的竞争。新闻传媒就在面向市场、倾力为受众服务的过程中扩大了市场,发展了自己。

二、新闻传媒市场的作用方式

新闻传媒市场对传媒的作用主要为促进传媒商品的流通;反映社会对传媒的需求;调节传媒资源的配置;推动传媒的竞争。

1.促进流通。就狭义的传媒市场而言,传媒流通领域沟通着传媒的生产和消费,使传媒潜在的价值成为现实的价值。从广义的传媒市场来看,传媒商品的交换关系使产销方都重视流通环节,自觉拓展流通渠道,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流通量。促进流通的结果是受众的需求得到更迅速、更充分的满足,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相应的实现。

2.反映需求。新闻传媒有提供信息、进行劝服、提供娱乐、提供做广告的机会等许多功能,各个传媒又有自己的侧重和擅长。与此相应,社会对新闻传媒也有多种需求,社会各界、各人群对传媒又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内容和数量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传媒产品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计划管理的时代,政府的新闻传媒管理部门和各个新闻传媒机构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无法正确认识和及时掌握社会需求。许多合理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人们不需要的许多东西又反复制作出来硬塞给我们,实际效果可想而知。而现在,可通过媒体、版面、栏目、文章、报道等在市场上的反应,迅速感受到受众的需求状况,使传媒能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服务对象。

另一方面,对市场上反映出来的需求情况要作深入分析:有的不是应当得到满足的;有的不是应当得到鼓励的;有的则虽然并不明显强烈,却是应当予以鼓励提倡的。

3.调节资源。无论从社会来看,还是从单个媒体来看,新闻传媒的人、财、物资源,广播电视频道资源,在一定的时候有一定的限量。不按社会需求办传媒,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传媒的社会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现在通过市场的晴雨表,可及时调整人、财、物及无形资产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同时也要注意,传媒价值与市场效应的一致是相对的,不一致是绝对的,有时差距还很大。因此对有些确有较高价值而又难有相应的市场回报的传媒,还须在资源上予以特别扶持。

4.推动竞争。市场能让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一定的价值者,得到超额利润,从而促使人们竞相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包括提高质量。为此,就要优化管理,更新设施,提高员工素养,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潜力,等等。传媒机构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率,传媒产品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准、降低相对成本。

由于市场需求并不都是应该予以满足、得到鼓励的,因此以满足所有需求为特征的市场自然调节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也有把传媒引向歧途的倾向,须加以一定的规范。

三、新闻传媒市场对媒体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各个经济实体有独立的责、权、利,包括购买传媒产品的自主权。新闻传媒市场上强制性公费购买减少,自愿的公费购买和自费购买占有的份额扩大,广告激增,竞争对手也激增。这些成为对媒体关系重大的市场环境。新闻传媒与市场互相作用,不仅使事业规模扩大,还影响到媒体的其他各个方面。

思想观念上,市场、客户、尤其是作为销售和广告收入基础的受众,大大受到了重视。

内容上,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提高时效性,是提高新闻传媒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于是新闻传媒在竞争中日益扩大容量、丰富信息、贴近社会、贴近受众增强新鲜性、提高时效性。经济信息、社会新闻、娱乐性材料等过去不太受重视的内容,现在都占了相当的比重。为群众、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周到了。

形式上,新闻传媒一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版面和栏目,新的报道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在符合接受规律,欣赏习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编排、表达艺术。从新闻业务的水平到传媒整体的精彩程度,都与“事业管理”时代有天壤之别了。

经济上,新闻传媒实力大增。报业广告收入1983年仅7000 万元, 1993年达37.7亿元;1994年50.5亿元;1995年67.68亿元, 其中超过1.2亿元的报社有10家;1996年达77.7亿元。从单个报社来看,发展水平为中上的《浙江日报》从1990到1995年,广告收入由1137万元上升到了12870万元,净增10倍多,平均年增幅达62%以上; 报社营业总收入和总资产均增加了5倍,分别达2亿多和3亿多。 发展最快的《新民晚报》1982年广告收入110万元,六年后的1988年1294万元,净增10倍多; 再五年后的1993年达15820万元,又净增11倍多;1996年更达5.26亿元。 电视广告收入增长更快,1983年仅为报纸的22%,从1991年起每年都超过了报纸,1996年达90.8亿元,超过了报纸13.1亿元。

技术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新闻传媒采用最先进手段,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传媒得以成了开发利用新技术的尖兵。还是以报业为例,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已基本实现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58家报社已使用计算机采编业务网,实现新闻处理全电脑化,告别纸与笔。1997年内又将有数十家报社要上采编联网平台。电脑分色,轮转胶印,卫星传输等技术的采用也都大大提高了新闻传媒的制作质量和速度。

经营上,确立和加强了市场意识(其根本为受众意识)、质量意识、营销意识。市场调研、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包装、市场宣传和促销等市场营销方法被广泛运用。市场上的潜在需求——也即经营机会——被及时探寻出来,予以尽可能好的满足。

管理上,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作指标和经济指标;推行承包责任制和干部聘任制,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责权意识;引进竞争机制,实施经济奖惩。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价格上,新闻传媒为了争取受众,定价尽可能低,许多报刊的零售价都在成本以下。如1996年《新民晚报》平均每份成本为0.90元,售价为0.50元;《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成本为1.10—1.20元之间,售价为0.60元。

发行上,尽可能利用邮发和零售的长处,增加分印处,分销点,零售点,减少环节,缩短时间,方便受众。

以上种种变化的共同结果是新闻传媒质量大为提高,销量大为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扩大。《新民晚报》从1981年复刊起就完全以市场为经济依托,现已在全国新闻性日报中人均创利第一,发行量仅次于《人民日报》,社会影响也相应扩大。身为党报的《广州日报》面向市场后,从1992年起不再要求市委下发订报通知,销量却平均每年递增14%,现自费购买率达3/4,全年广告收入和营业总收入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当地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报纸。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对有些新闻传媒也带来负面影响,使传媒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迎合受众中的不健康趣味,接受金钱对传媒内容的干扰,甚至垄断新闻源,夸大新闻事实,泄漏国家机密。这些都提醒我们加强对传媒市场的管理调控。

四、新闻传媒市场的趋势

改革开放是中国不变的方针,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新闻传媒事业也必将在这大背景下,加深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运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1.市场规模更大,传媒的竞争力更强。信息产业在现代社会中的比重将逐年增加,新闻传媒事业也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传媒的竞争力不断加强,这意味着传媒的实力和传媒受欢迎的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国新闻传媒渗透到中国也更加容易。我们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是从根本上,从长远上,有效地防止国外传媒的消极影响。

2.市场的运行更合理化。市场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大的释放,消极作用得到更有效的抑制。目前有些传媒主要是个别“长官”为了有个表现的舞台,勉力维持生存;有些以虚报发行量、给回扣、传播内容“打擦边球”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还有的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销,或阻止其他地方的传媒进入。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包括建立科学的新闻传媒调查统计机构和评议会,不断改进市场条件,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传媒质量提高,整治传媒的散和滥。

3.市场调控更完备。社会主义传媒市场,必须在有益于发挥传媒社会效益的范围内运行,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要扶持、促进社会效益好的传媒,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合理、不正当的竞争,抑制社会效益差的传媒。为此,除了要有一般的商品市场管理外,还需要有对传媒市场特有的管理。调控手段可有经济的,即投资、信贷、价格、税收等手段;社会的,即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的作用;行政的,即行政部门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法制的,即有关法规的制订和执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条件的成熟,对传媒市场的管理调控必将日趋完善。

4.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大众传媒主要靠市场来流通,靠市场的接受来产生社会影响,获得自身发展。我们即使有经济能力对外提供宣传品,但如不能进入市场,效果仍难以理想。而如能在市场上获得发展,不仅能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还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目前,国内有些传媒已具较强的经济实力,开始或加强了国际市场的开拓。随着市场经验的丰富,人、财、物条件增强,在这方面也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标签:;  ;  ;  

中国新闻媒体市场的现状与趋势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