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研究会论文,研讨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 (2000)01—0236—7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于10月22日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来自全国党校、高校、科研机构和理论宣传部门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15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孟建柱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与会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为主题,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回顾我国五十年来发展的历史,从哲学上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发展,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总结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50年的状况及其展望
与会的许多同志认为,我们沿用多年的“苏联哲学体系”及其教科书,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貌和全貌,没有吸收当时已经发表和尚未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许多重要著作中的哲学思想,更没有吸收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学革命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由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对这本过份通俗化、简单化的小册子的吹捧,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封闭、僵化和教条化。在沿用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它更显陈旧,而且误导许多干部和群众以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本”,甚至以为这就是全部哲学。苏联东欧的垮台同它们死守这个封闭、僵化、割裂、残缺的“教科书体系”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下决心打破“教科书体系”,返本开新,另创二十一世纪中国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为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恢复成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开放,对二十一世纪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开放,对包括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人文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开放,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放,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困境和危机即全球问题开放。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吃透,东西打开,古今贯通,站到现代化科技成就的基础上,面向中国和全球问题,才能开创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改革出来的新体系应当是什么样子呢?学者们认为至少要达到以下目标:(1)体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2)不再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而是把它们统一起来,一以贯之;(3)能够回答中国和时代的重大问题, 能让人信服和征服人心;(4)是中国化的和民族化的,并能提升民族精神, 填补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信仰和信念的空缺;(5 )有科学的高度和逻辑的严密性;(6 )它能为实际工作提供一种可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学者认为,对建国5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前瞻,有三个关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第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实现了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发展为主题的转换,这是5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的变化;第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形成,是5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重大成果,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建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完奋的理论形态,是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迫切任务。
有的学者提出,要在新世纪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贡献,就要放眼世界,研究新问题。对国外已有研究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但是,在人家那里很迫切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未必一定迫切,反之亦然。不能人云亦云。哲学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对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走向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对哲学自身的反思,更需要研究制约其存在发展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这种现实进行的实践,因为哲学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历史轨迹,但它的命运如何还是要看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序而定。世纪之交的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整合当代中国精神的精华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在下个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哲学研究主要的课题而且获得重大的发展。哲学应用成为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中间环节或桥梁,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复归的重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反思历史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始终是本次理论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
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搞社会主义,要善于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要坚定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资”姓“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要破除把社会主义教条化的观念,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东方的蓬勃兴起、兴旺发达,必将极大地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
有的学者在发言中强调,中国革命的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开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走弯路和受损失。联系建国五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更充分证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密切关系。
有学者认为,哲学要为政治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前导,需记取“左”倾教条主义扼杀学术的教训,自觉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创建与邓小平哲学思想相适应的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为促使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自觉地承担起确立现代人文观念的历史使命。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人文观念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它应为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继承,与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结合,成为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本世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为其扫除障碍的性质。今日应将其作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并据以积极开发传统思想资源,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振兴中华文化奠定思想根基。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建国以来的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一是前提与理由的混淆。这一误区导致还原论和发生学方法在哲学研究中误用,它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人学的研究中。二是“是”与“应当”的混淆。这一误区包括把“是”归结为“应当”和把“应当”归结为“是”两种相反的偏执。前者导致实用主义的保守立场,后者则陷入实践上的“乌托邦”悲剧。三是超验与经验混淆。这一误区使哲学走向了经验立场和实证视野,从而妨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正确把握,以至于在前马克思的水平上解读马克思。
还有的学者提出,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其一是对50年的哲学发展加以清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寻找起点;其二是对哲学发展的转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前,哲学研究中的教科书意识非常强烈。人的问题的研究往往被看成资产阶级的专利。改革开放之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正本清源,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本来面目,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实践、主体和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维度,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先后有三种意识得以彰显。一是返本意识,重建反映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实践唯物主义、文化哲学和价值哲学。二是问题意识,关注发展、文化、价值、人等重大现实问题。三是理念意识,致力于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核心理念。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学,哲学在当代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核心理念,社会转型实质上是由权力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三、努力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构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之路,寻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是与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与会学者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就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谈了自己的意见:其一,精读原著,弄清文本的精神实质,拓宽加厚理论基础;其二,积极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其三,与现代西方哲学作比较研究。还有主张通过对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及全球化、知识经济、市民社会等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以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要面向现实,关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两大背景,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其研究的视角要面向未来,关注网络社会;研究方法要从问题入手;研究的成果要有实践价值。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些专家学者在反思历史经验的同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性主要有以下四点: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现实的统一。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是: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上更加强调事物和矛盾的特殊性,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上更加强调现实性,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上更加强调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更加强调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后发展的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和应用性将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挥前导性功能的同时,反思功能将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将更加突出。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实践和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推进,自身的体系将更加完善,范畴、术语的表述将更加科学化和时代化。
也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具有反思的本性和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不能将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并在应用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及其发展问题上,与会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简单化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二十一世纪能不能发展,就看能不能提出新的命题、新的范畴和新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命运维系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由于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中国遭到重大挫折。邓小平恢复了唯物史观的完整形态,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得到生机。只有全面地完整地实现唯物史观之要求,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也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有两个突破,一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一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革。
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与会的学者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建国五十年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的科学结晶,这种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丰富发展于江泽民。邓小平理论包含对我党以前的错误理论的纠正以及对正确理论的继承,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想中,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主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工作者应关注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近年来,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提出的问题大多缺乏深入探讨,从实践中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深刻内函显得薄弱,从政治层面研究多,从学术层面研究少;一般性的研究多,具体性的研究少,解读性的研究多,发掘性的研究少。对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研究,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联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深入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思路主要有三: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研究,进而升华为科学的理性精神。3.研究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探索一种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求真与务实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式。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他们提供了这个概念所依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这一理论的灵魂和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正确认识和处理长期性与紧迫性、主体和多样、主要矛盾和阶段斗争、最高纲领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关系。
五、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体现
与会的学者一致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体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密切相关。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息息相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承袭的最主要的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年来,大家深深感到,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十分艰难的,即“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难?第一,主体反映客体,反映规律,尤其是反映社会领域的规律,是很不容易的。第二,是主体素质问题,是立场、观点、方法有毛病。第三,是体制的弊端。体制改革不到位,实事求是也难以到位。要做到实事求是,需要研究、认识规律,提高主体素质,深化体制改革。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哲学工作者应尽职尽责,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讨论中有的学者认为,建国以后,党和毛泽东没有始终一贯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客观实际和主观意志的关系,没有真正弄清中国的实际,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没有处理好普通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用理论一般代替了特殊的实际;没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认识水平,认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端正价值观念,提高主体的觉悟水平;进行体制改革。
标签: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