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示范区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目标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区域范围内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1]。按照规划,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周期为两年,“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分三批创建90个左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180个左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央财政按照示范区西部地区1200万元、中部地区800万元、东部地区400万元的标准,示范项目西部地区150万元、中部地区100万元、东部地区50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通过示范区(项目)的创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形成制度,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2011年初,在地级市人民政府自主申报示范区、地级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自主申报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经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独立评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社会公示,31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副省级城市所辖区人民政府)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47个地级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获得示范项目创建资格。2012年3~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组织了对第一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单位的中期督查。2013年上半年,将对第一批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城市和单位进行验收,验收通过者,正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或示范项目。2012年下半年,将启动第二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把创建示范区纳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此为标志,示范区(项目)创建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重点任务,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包括整体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在内,因此,抓住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机遇乘势而上,将会为公共图书馆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 示范区创建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指标
文化部制定了分东、中、西部的示范区创建标准,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城市在两年的创建周期内应全面达到创建标准设定的指标,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创建标准主要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设施网络建设、服务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服务评估5大方面。东部地区包括30个项目95个指标,中部地区包括29个项目90个指标,西部地区包括25个项目77个指标。其中直接涉及公共图书馆的项目和指标见表1。
表1中的项目和指标充分吸收和转化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果和经验,首先着眼于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导向和特点也非常明确。
第一,把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益作为重要内容。在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5大核心指标:①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②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③公共图书馆藏书流通率;④年人均到馆次数;⑤数字图书馆点击率与文献下载率。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对公共图书馆形成持续服务能力基础资源的要求,第三条至五条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的要求。没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基础资源,公共图书馆就形不成基本的、持续的服务能力;没有稳步提升的服务效益,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价值就无法充分体现。示范区创建通过设定这些指标,引导和推动公共图书馆走上科学、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促进公共图书馆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建设。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居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能力并不高,具体表现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网站设置率不高。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可访问率不足20%,其中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超过50%,而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只有13.97%[2]。流动服务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又一短板。2010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流动图书车服务的人次仅占总服务人次的5%,外借图书的册次仅占总外借册次的4.3%[3],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尚未配备流动图书车,不具备流动服务能力。示范区创建标准对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提出了较高的指标要求,对东中部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配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在于迅速弥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两大短板,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作出示范。
第三,重点任务指标化推进。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工作,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示范区创建标准对这些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较高水平的量化指标,使重点任务推进有标准,效果可核查。
2 创建示范项目中的公共图书馆项目
在第一批47个创建示范项目中,与公共图书馆直接相关的项目有8个(见表2)。
以上8个项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嘉兴模式”的拓展和深化。嘉兴模式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为主要特点,在我国图书馆界有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代表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成功的探索,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发展方向[4]。在创建示范项目过程中,“嘉兴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所谓拓展,是把过去在市本级实施的总分馆模式拓展到了包括五县二区的“大嘉兴”范围;所谓深化,是在完善乡镇分馆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村(社区)分馆建设、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乡镇分馆和村(社区)分馆为阵地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实现这些目标,嘉兴市政府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实施规划。重庆市大渡口区、陕西省铜川市和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创建示范项目是西部地区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重庆市大渡口区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建设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而且是图书馆和文化馆同时推进,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陕西省铜川市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探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区县自主提出采购计划、各自支付采购经费、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集中分类编目、资源流动以集中模式为主、图书馆服务全市协同合作。新疆克拉玛依市是从建设联合编目中心、共建共享各类数字资源做起,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和通借通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总分馆制是形成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但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总分馆制的实现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嘉兴的做法体现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创新性和带动性,而西部地区多样化的实践,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探索和实践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较多地进入第一批创建示范项目,体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创建示范项目的导向。
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广东省佛山市、湖南省衡阳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项目属于此类。所谓基础建设,从几个项目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更关注基础资源建设。如佛山市的“南海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5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人均到馆0.6次以上,平均每册图书年流通1.2次以上[5],这些指标已经高于示范区创建的东部标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关注设施和队伍建设。湖南省衡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项目,首先解决的是公共文化设施进社区:在全市23个街道建设文化站,176个社区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具备“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办公用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具备“二室一场三配套”(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小型文化活动广场,设备配套、队伍配套、活动配套)[6]。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包括基层图书馆(室)在内的设施网络建设问题。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和社区普及图书馆设施和管理人员。工程的目标是在全市44个乡镇、352个行政村、132个社区建设“五统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投入、统一验收)的图书馆(室)。为了管好用好建成的设施,每个村级设施按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运行管理经费,同时,全市招募482名村级文化管理员,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补贴,100元工作经费;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统一采购设备、器材、文献资源,配送到基层设施[7]。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的重点不同,但总的来看,实施创建示范项目都明显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三是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全民阅读活动,以湖北省荆州市的“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为代表。公共图书馆主办读书节在全国并不鲜见,荆州市的项目之所以入选创建示范项目,主要原因一是该项活动参与面广,全市3区6县同步实施,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0万以上;二是该市以读书节活动为抓手,将全市8个社区、12家企业、20所学校、30个机关单位整合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节点和辐射基地[8],具有以活动为抓手促进网络体系建设的特点。
3 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项目)创建的着力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示范项目的创建主体是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地方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在创建示范区中有更大的作为,赢得创建示范项目,是实现政府重视、改善支撑和保障条件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具有争取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示范区创建要求体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全面达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二是制度设计研究与创建实践相结合。所谓全面达标,是指通过创建活动,全面达到文化部分东中西部制定的创建标准,这是示范区创建的“规定动作”。所谓重点突破,是指示范区创建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示范,这是示范区创建的“自选动作”。制度设计研究是这次示范区创建突出强调的内容,要求示范区结合创建实践、结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制度设计研究,以制度设计研究指导创建实践,把示范区作为制度设计研究的实践基地,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与互动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国内外经验教训,并将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建设成果,形成一系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方案乃至规范标准、法律法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与长效机制。
明确了以上特点,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创建应着力做好的工作也就明确了。首先,对照创建标准找差距,形成全面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条件。全面达标是促进政府以强有力的投入和保障来提升事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手段,是创建示范区最基本的要求。示范区应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因此,东部示范区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要具有国际视野,力争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区域;中西部示范区也要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标准迈进[9]。其次,要提炼出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重点突破的问题,也就是形成最终作为创建成果的亮点。相对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全面达标是共性问题,重点突破才显示个性和特点。示范区最终真正能为区域乃至全国提供示范的,是突破重点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政策和措施。比如苏州市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凝练为创建示范区重点突破的问题,就是一个彰显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成功案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苏州模式”在苏州市获得创建示范区资格之前就已有广泛影响,不过,那时的“苏州模式”是具有“自下而上委托关系”的“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是没有实现政府主导、没有得到专项经费支持、没有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的“职业创新行为”[10]。创建示范区使“苏州模式”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契机:制度设计研究设立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课题,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总分馆覆盖范围由市本级拓展到“大苏州”,到2012年底分馆达到140个,到“十二五”末达到200个,实现每3—4万常住人口有1所公共图书馆的目标。为此,制定了馆舍建设标准、功能配置标准、图书资源标准、数字化服务标准,规范了运行管理方式,落实了经费保障、人员保障条件,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11]。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实现了由“职业创新行为”向“政府主导行为”的转变,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所形成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做法、机制、政策,为同类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创建示范项目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能够结合实际凝练出重点突破、要素完善的示范项目,同样是赢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公共图书馆打造示范项目除第一批已经关注到的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外,还应特别关注如下方面或问题。
免费开放环境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效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是“十二五”时期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文化事业重点解决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免费开放”政策的未来走向:拓宽范围、完善政策,表明“免费开放”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依然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围绕“免费开放”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公共图书馆性质功能相吻合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作用、公共资金支撑的基本服务的边界,形成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目录。其次是研究和探索支撑基本服务能力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结构,形成基础资源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的量化标准,为形成基本服务能力和提升服务效益奠定资源基础。比如,国际图联提出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1.5~2.5册[12],日本图书馆协会2000年提出过一个最低藏书规模5万册、年新增藏书至少为总藏量的1/7~1/8的公共图书馆基础资源标准[13]。我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形成持续吸引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资源规模与结构应是什么标准?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要素性指标,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第三,以创建品牌服务项目为抓手,着力提升服务效益。评价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应该特别关注四大核心指标:以有效持证读者为核心的目标人群覆盖率、外借率、到馆率和网站点击率。不同地区的四大核心指标纵向比较增长到什么幅度、横向比较达到什么水平才算与所拥有的基础资源相适应、相匹配?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
公共图书馆设施不能形成网络体系而往往处于“设施孤岛”境地,这是目前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不少地方在制定“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十五分钟文化圈”一类设想。如何把设想付诸实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施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指标。同时应该明确,所谓设施覆盖体系,不是仅指固定设施,而是固定设施体系和流动服务体系的有机结合。就我国现状来说,强化流动服务体系和数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与阵地服务的配置原则和标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现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走在前列,而文化馆(站)则相对滞后。在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中,形成并提升文化馆(站)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是重要任务。在这方面,迫切需要探索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一体化建设方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长期以来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实施,因此,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导形成包含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乃至美术馆、博物馆在内的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图书馆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