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琴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通州公路分局 北京 101100
摘要:桥梁的设计、施工、运营及管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桥梁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本文以长期从事桥梁施工技术管理、设计审批、运营、检测及养护管理等工作实践为基础,从设计和施工应该注意的细节总结分析其对桥梁结构耐久性和健康运营的影响,阐述了桥梁精细化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性。
影响耐久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结构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密切相关。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当前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以影响桥梁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从提高结构自身防水能力、精心设计防排水设施、加强细部构造设计、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加强桥面铺装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设计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从施工工艺控制、材料选择、非结构性裂缝控制、质量缺陷处理等方面讨论了桥梁施工是影响耐久性的决定性环节。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是决定其耐久性的内因,精细化施工和设计应该引起广大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细节决定成败,桥梁建设和管理者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站在管养和运营的角度上,倡导安全、经济、耐久的理念,从质量形成的源头上下功夫,形成精细设计、严密施工、科学管养、健康运营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精细化;设计;施工;耐久性;健康运营
绪论
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对气候作用、化学侵蚀、物理作用或任何其他破坏过程的抵抗能力,取决于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性和结构的使用环境。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仅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不采取措施加以保证,则将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度,最后导致结构破坏。桥梁在使用中受到使用条件及环境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将发生材料老化与结构损伤,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种损伤的积累将导致结构性能劣化,承载能力下降和耐久性降低。耐久性不足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削弱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结构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密切相关。桥梁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而桥梁施工则是决定设计意图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可靠和使用功能的保证,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在桥梁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桥梁建设者往往满足于规模大和速度快,而忽略桥梁的精细化设计和施工。长期的检测和调查分析发现,桥梁缺陷首先是由于设计对桥梁的工作性质和状态考虑不周、对桥梁工作环境分析不彻底、对构造细节考虑不够导致的先天缺陷;其次就是施工工艺、质量不过关等造成的原生缺陷,这两种缺陷直接影响着桥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影响桥梁的耐久性。因此,精细化的设计和施工是决定桥梁质量和耐久性的重要保证,桥梁的安全与健康运营需要从源头上做起,从细节入手,需要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精细化设计是决定桥梁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性环节
1、设计中的不足
大量的桥梁病害实例表明,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来自构造上(也即设计上)的缺陷。目前国内的桥梁设计过程中,有这样的不足: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忽视使用状态的极端情况,然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恰恰是使用时的性能表现;重视结构的建造而忽视对结构维护的考量,实际上,目前的设计中,耐久性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受到关注,有些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重视结构的常规设计而忽视结构的细部优化设计,设计规范是对各种指标的最低要求,常规设计只能从整体上满足业主和规范的要求,然而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不同的材料组成、不同的施工方法及养护方式、不同的交通组成、不同的结构形态、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等都会对结构体系提出不同的布局和构造等方面的要求,设计时应该对施工中混凝土水化热造成的失水收缩、温度变化等产生的基础应力造成的损伤(如裂缝)进行充分的考虑;设计与施工及管养不密切,有些设计人员缺乏对结构本身、施工工艺控制水平、建造过程中结构内力变化等的理解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设计水平。设计中对于较高标号混凝土的选用要慎重,水泥材料过细会产生大量水化热,造成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快,后期增长不符合规律,到桥梁投入运营时强度储备不足。
这些设计思想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工程事故多发、结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低于设计预期,造成经济性上的损失。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却忽视了从结构体系、构造、材料、使用维护、耐久性以及从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有的计算图式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有的混凝土强度存留较少、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这些细节都削弱了结构耐久性,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不少桥梁虽然满足了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但仅用了5~10年就因为耐久性出了问题影响结构安全。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是桥梁质量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在设计阶段做好结构细部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或抑制桥梁病害,可以为桥梁使用时的可检性、可换性和可加固性奠定基础。
2、提高桥梁结构耐久性的设计细节
(1)桥梁防水
水侵蚀是影响桥梁健康的主要因素,几乎所有侵蚀混凝土和钢筋的作用都需要水作介质,桥梁防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提高结构自身的防水能力
提高混凝土自身的耐久性是解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结构的刚度,以减少和控制变形产生的结构裂缝。对容易受到水侵蚀的部位采用高耐久性的防水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结构抗破损的能力。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即材料组成。新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在总则中增加了耐久性设计内容,明确规定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结构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均做出了限制规定。建议对处于污水河道桥梁的承台及墩柱提出耐久性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2)重点部位做好防水设计
防水设计对于桥梁至关重要,影响耐久性的重点部位应针对性地设计防水措施,建议做好以下几个细节部位的防水设计:
①不容忽视的伸缩缝防水
伸缩缝漏水是引起墩柱、盖梁及梁板端部钢筋腐蚀锈裂破坏的主要原因。比如在多跨连续箱梁中过渡墩钢筋锈胀裂缝破坏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盖梁及主梁端部渗水引发的病害多有发生,且不易修复。
建议在连续箱梁的过渡墩盖梁顶面设置防水层,并设置双向排水横坡,防止水分在盖梁顶面堆积、渗入;对伸缩缝处梁端进行防水涂刷是防止伸缩缝处渗水侵蚀封锚端的重要措施;在盖梁台帽的底面设置“檐口”,可以防止漏水沿墩柱表面流敞。
建议改进伸缩缝的结构设计,提高伸缩缝的止水性。目前北京地区小跨径桥梁的伸缩缝大多采用仿毛勒缝,伸缩缝沿路缘石弯起并延伸至桥面板两侧的栏杆底座,设计时应考虑伸缩缝保护带与两侧桥面衔接处的防水,这个部位经常开裂渗水,建议在伸缩缝底部采用橡胶止水带与下卧环氧砂浆垫层形成密封隔水层,并预留泄水孔或设置引水板,将漏水引到盖梁和墩柱的外面,以解决伸缩缝漏水问题。
②上部结构防水
对于预制梁板边板是最易受水侵蚀的部位,建议对边板的翼板和腹板进行表面防水处理。箱梁内部可以采用沥青油等防水材料进行喷涂,箱梁外露表面涂刷保护涂料,可使梁体混凝土处在封闭的膜体内,阻止雨水及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大大提高结构耐久性,但前提是要保证箱梁内部积存的水分可以排出。在箱梁设计中,检查孔通常设置在横隔板处,同时为便于拆除箱体内模,常常在顶板开设人孔。人孔后浇混凝土接缝处、横隔板角隅处及刚度变化处易出现裂缝,应考虑防水设计。
③桥梁墩台防水
桥梁墩台浸水,混凝土表面泛碱劣化,钢筋锈蚀导致结构加剧破损开裂,这是钢筋混凝土墩台常见病害。在我国对墩台采用严密的防水设计是很少见的。对于浅基础及圬工砌体墩台,基础底部及台背水的渗透经常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甚至发生致命的破坏。但是目前对圬工墩台的防水设计非常简单,通常仅在台背涂刷沥青油以及设置粘土隔水层,然后采用导水管排水。圬工墩台背后涂刷沥青油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勾缝开裂雨水就会渗流,侵蚀整个桥台。如果在基础表面及台背先覆盖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薄层,然后涂刷沥青油防水,就可以阻止水渗透到砌体中;同时基础四周及台背回填料与路基土间采用土工织物防渗、加固保护,在基础及台背形成稳定的土体,就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④人行道处的防水
桥面铺装与人行道的连接处也是防水的重要部位,极易被忽视。检查中发现,许多桥梁边梁(板)被水侵蚀的迹象明显。桥面上的水通过横坡流向人行道处,再通过横向或竖向的泄水孔排出。人行道、路缘石及地袱下面应设置防水层。
⑤桥面防水
桥面防水层对桥面及主梁的防护有重要作用,必须精心设计。桥面采用复合纤维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如赛柏斯),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水效果;桥面铺装层顶面应设置防水层,特别是连续梁(或悬臂梁)的负弯矩段更应十分重视防水层设计。
⑥混凝土表面
对可能遭受水分侵蚀的混凝土表面(如边梁的翼板和腹板),建议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靠防水材料渗透结晶作用,形成自密的混凝土保护层,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破损能力。
(2)桥梁排水
1)桥面排水
桥面排水设计应与桥面的纵、横断设计密切配合,合理地选择和布设泄水管;在北京地区冬季要撒融雪剂,桥面要遭受氯盐侵蚀,建议加大桥面纵、横向的排水坡度,以尽快将水排除;要考虑结构发生挠曲或施加预应力引起的反拱对桥面排水的影响,防止桥面积水。
2)泄水孔设计
桥梁泄水孔位置、长度及管位周围的防水设计很重要,这些细节处理不周,就会造成漏水,导致泄水孔周围混凝土泛碱、破损。应加强泄水管周边的构造细节设计,防止水分从泄水管处渗入梁体(或墩台盖梁)。对于泄水管材料,则建议采取镀锌钢管或PVC材料,避免铸铁管锈胀可能造成的混凝土局部裂缝,同时增加泄水管周边梁体的防水设计。
以我区的某桥为例,建于2003年,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空心板,泄水孔是穿过边板的空心位置竖向设置的,这种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如果泄水孔处防水层施工不细,水会直接渗入板内,造成底板冻胀开裂。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该桥的边板底板出现了两条纵向通长的裂缝,宽度将近0.5厘米,裂缝周围渗水现象明显。为了避免类似现象,我们对其他类似桥梁的边板均进行了底板打孔和局部防水处理。
(3)混凝土保护层
就一般情况而言,只有保护层混凝土碳化,钢筋表层钝化膜破坏,钢筋才有可能锈蚀。因此,适当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保护钢筋免于锈蚀,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建议适当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为40~50mm。
(4)桥面铺装
桥面铺装是抵御桥梁结构钢筋腐蚀破坏,提高结构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混凝土桥面铺装出现裂缝,特别是铰结空心板梁顺铰缝出现纵向裂缝是较为普通的。水分沿铰缝下流,造成周边钢筋腐蚀锈胀,引起混凝土局部破损,钢筋外露,腐蚀将会进一步加剧。北京地区冬季撒盐除冰,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桥面铺装混凝土发生盐冻破坏,混凝土表层剥落、强度降低,失去对桥面板的保护作用。
1)采用高密实度具有良好防水性能桥面铺装混凝土是提高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措施,设计中应考虑采用具良好防水性能、抗有害介质腐蚀能力和良好的抗冻性能的高密实度混凝土。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抗冻等级和氯离子渗透性选择是决定桥面铺装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指标,在设计文件中均应做出明确的规定。
2)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耐腐蚀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桥面铺装材料,应该提倡使用。
3)建议适当加大桥面铺装层的厚度,对于板桥建议不小于12-13CM,建议设置双层钢筋网,这样可以减轻板桥单板受力状态,推迟或减缓板桥铰缝处的变形,提高桥面铺装层自身的抗横向弯矩的能力。
4)应加强桥面铺装混凝土钢筋网设计,防止和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目前采用的钢筋焊网比以前采用的绑扎钢筋要好的多。
5)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桥面混凝土与预制梁板的结合,目前许多设计采用在预制板梁上预埋钢筋的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在计算桥梁荷载和桥面铺装厚度时应预留桥面铺装维修罩面的厚度。为了保证桥面铺装的安全运营,罩面养护经常是我们不可避免而又简便的处理措施,然而增加恒载必将影响结构承载能力,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避免养护时的担忧。
7)有些桥梁往往处于道路交叉口,车辆频繁的起步和停车很容易造成桥面的车辙。建议对这些桥梁的桥面铺装采用抗车辙性能较好的改性沥青混凝土,或者直接设计成水泥混凝土桥面。我区有许多桥梁都是这样处理的,效果还不错。
(5)提高预制板梁的横向刚度和整体性能
由于桥面铺装层混凝土与桥面板的粘结作用,桥面铺装层作为主梁(或桥面板)截面的组成部分共同承受内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空间分析表明,空心板梁在主要承受纵向弯矩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横向弯矩。铰缝本身的横向连接薄弱,横向弯矩主要由铰缝顶面的混凝土铺装层来承担。混凝土铺装层厚度有限,配筋很少,在横向弯矩作用下,桥面铺装层出现纵向裂缝是必不可免的(图1)。
图2 铰接T形梁桥面铺装由局部荷载引起的纵向裂缝
解决铰接桥梁桥面铺装层纵向开裂的根本途径是改进铰缝处的细部设计,提高横向整体性。尤其是板桥结构,铰缝的设计更为重要,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提倡大铰缝的设计。
(6)搭板与路基由刚性向柔性的缓冲过渡处理
通常做法是选择易于压实、透水性好的碎石、砂粒作为回填材料,台背填土的范围通常为底部距基础边缘2m,纵向以1:1.5的坡度或45°角至路床顶面,横向的宽度大于桥台背墙的宽度。台背回填的顶部长度接近甚至超过搭板长度,这可能加大搭板端部与路堤衔接部位的沉降差异,而且当台背回填料受雨水侵蚀及超载反复作用后,很容易造成板底大面积脱空,甚至使搭板沉陷断裂。土工织物具有优秀的过滤、隔离、加固防护作用,抗拉强度高、渗透性好、抗冷冻、耐老化、耐腐蚀,目前我国在公路桥梁领域应用土工织物主要是道路边坡的反滤防护、沥青混凝土路面与路基的隔离及加强、软基处理等,在台背回填料与路基填土间防渗、排水、加强保护方面应用较少。台背回填料与路基填土间采用土工织物隔离、防渗、加强保护,可以阻止台背回填料与路基填土间因基础的刚性差异导致的不均匀沉陷。
3、便于养护管理的细部构造设计
(1)预设更换支座顶升位置
对于北京地区常见的空心板和T梁桥来说,大多采用板式橡胶支座,这种支座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结构的寿命,支座脱空、剪切变形、偏压等病害经常发生,在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通常需要对支座进行更换,因此,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支座安装和更换的可行性,预留设计更换支座顶升位置,考虑支座顶升位置的结构加强设计,校核支座顶升使结构内力产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便于养护管理,更重要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寿命设计。
(2)预留养护和检查平台、工作通道
养护管理人员要对桥梁进行检查、巡视和部件更换,设计时在护坡顶部预留平台,在锥坡预留台阶,检查人员就比较安全。大桥以及跨越重要河道桥梁要设计检查通道和空间,方便养护人员使用。
(3)以人为本,舒适安全
桥梁设计要结合桥梁所处的河道、位置进行考虑,更要站在司机的角度,线形平顺,便于车辆安全行驶。比如位于路口处的桥梁,应该做成八字形,增大车辆拐弯半径。
(4)便于加固维修和道路提级改造
二级以上公路交通量往往较大,为了减小将来加固维修时对交通的影响,采取分幅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交通组织。应区分不同路线、不同交通组成、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桥梁的设计标准应适当高于道路的设计标准。
4、超载车辆应引起重视
设计规范是对各种指标要求的最低要求,具体应用时应结合路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设计指标。超重车辆过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引发的结构破坏。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是不能恢复的,使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混凝土桥梁一直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但在汽车超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开裂;即使在荷载卸除后裂缝能够闭合,但混凝土结构内部已经受到损伤,构件的开裂弯矩降低、刚度下降,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对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精细化施工是确保桥梁质量和耐久性的决定性环节
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桥梁检查中我们发现,刚修建几年的桥梁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病害,这些病害往往是施工中不注意细节造成的,但正是这些众所周知却不注意的细节,影响着结构的耐久性。
1、施工工艺控制
(1)后张法预制梁板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重视,孔道压浆不实是后张法预应力结构常见问题,极易造成预应力的锈蚀,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薄弱环节,施工中有许多细节应该引起注意:空心板预制时要控制芯模不上浮,预留孔道位置要准确,孔道压浆要饱满,张拉时间和张拉顺序要合理,张拉时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保证,空心板内养生积水要清理干净等,都是保证质量的施工细节。目前蒸汽养生的使用加快了梁板的预制速度,张拉时以混凝土强度作为控制指标,应该充分认识到砼龄期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增长关系,在其弹性模量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早期加载导致塑性变形加大,徐变增加,造成预应力损失。
(2)梁板吊装
梁板吊装时,对局部的不慎磕碰必须及时用环氧砂浆等修复;当发现预制梁板安装位置不准确时,必须将构件吊起,重新安装,切忌用撬杠撬动构件纠位,以免造成支座剪切变形;不能为了调整板间的高差而在支座上垫小块钢板,造成局部应力增加;要注意支座安装时的温度。我们发现许多近几年修建的桥梁存在支座剪切变形和脱空现象,均与施工有关。
(3)防水层施工
应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防水层,都要特别注意泄水孔周围的施工,许多桥梁都是在泄水孔处先出现渗水和泛白。防水层的局部破损直接影响防水效果,铺筑沥青混凝土时摊铺机在防水层行走,极易破坏防水层,对局部破损的防水层应予以修复。要保证防水层与桥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不能滑移。要加强人行道处防水层的施工,以更好地保护边梁(板)不受水的侵蚀。
(4)梁板湿接头施工
目前预制梁板的设计多为混凝土湿接头,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桥梁的单板受力,提高了整体性,但是湿接头恰恰也是上部结构的薄弱环节。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是一个薄弱面,首先要加强混凝土预制部分的凿毛,清除混凝土浮浆和松散部分;浇筑混凝土前最好先用水湿润,或者在结合面上预先刷一层水泥浆,增加结合面的粘结;混凝土浇筑时要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铰缝底部的缝隙要封阻严密,以防漏浆;加强养生,夏天要洒水覆盖,避免由于失水过快造成干缩裂缝,温度低时要注意保温,防止冻胀。桥梁检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桥梁都存在湿接头处渗水和泛白的现象。
(5)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
设计规范中对不同结构和部位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都有明确规定,设计单位一定会严格遵守,重要的是施工时如何保证。施工中必须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或小于允许的误差。
(6)抗震设施的施工
许多新建桥梁的抗震设施都存在问题,有的抗震锚栓螺母丢失,有的被不懂技术的工人拧死,有的抗震挡块在吊装时被撞坏没有修复,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桥梁的安全运营,对于简支梁桥来说这些都是防止地震时落梁的措施。
(7)桥面铺装的施工
桥面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控制、桥面纵横缝的接缝处理、桥面施工的平整度、桥面铺装混凝土的密实性、桥面与主梁的有效连接等都是应该注意的细节,尤其是当预应力梁板张拉时起拱较大时,会造成桥面混凝土厚度不均匀,局部混凝土厚度过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调整桥面高程和厚度,以保证桥面铺装的最小厚度。桥面水泥混凝土施工中要加强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处理,梁板预制时,顶面往往是用木抹子收面,建议在桥面施工前,用空气压缩机带高压水枪将梁板顶面的水泥浮浆清除干净,这样做比凿毛的效果还好,可以有效地避免桥面空鼓的出现。桥面施工时要保证其平整度,准确地控制桥面的纵、横坡,避免由于坑洼不平导致桥面积水从而加剧桥面破损。
(8)混凝土密实性的保证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混凝土自身抗破损能力和抗渗透能力,防止或控制混凝土开裂,阻止水分的侵入。这需要施工工人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对于易受水侵蚀的部位,精心施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尤其重要。
2、材料的选择
施工中应重视混凝土材料的选择,要选择级配良好的集料,选用含碱量低的水泥,不使用碱活性大的骨料,选用不含碱或含碱低的化学外加剂,通过各种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总含碱量不大于3kg/m3,这些都是防止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主要措施。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最小水泥用量和最大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3、非结构性裂缝的控制
施工中应加强对非结构性裂缝的控制,这是一种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当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结构变形受到限制时,在结构内部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值时就会引起混凝土裂缝。裂缝与钢筋腐蚀的相互作用,将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同时裂缝的存在将降低乃至最后破坏表层混凝土对结构的保护作用。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和绝对用水量是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控制干燥收缩裂缝的基础。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拌和物表面失水过快,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的产生与混凝土配合比,初期养护方法(包括温度和湿度控制及养护期限)、结构约束及构造钢筋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时的混凝土强度并不是最终的强度,远没有达到设计强度。在强度较低时这些裂缝的过早出现对结构的影响是较大而且是长远的,是不可逆的,这种裂缝的积累将直接影响结构耐久性,但这种裂缝是可控制或者可减少的。因此,在施工中应认真做好混凝土浇注后的早期养护,加强覆盖,及时洒水养生,可有效减少塑性裂缝的产生;采取二次搓毛压平措施,对已形成的塑性收缩裂缝有良好的愈合作用。
4、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
施工中发生混凝土的各种质量缺陷在所难免,例如裂缝,气泡,空穴等,但是对这些缺陷如果不很好地处理,水分和侵蚀性物质渗入到混凝土内部,就会与混凝土发生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施工中一旦发生混凝土质量缺陷,必须及时与设计、监理等部门进行沟通,确定处理方案,认真处理,不留死角。
绪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桥梁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旧桥病刚愈,新桥又出现较多病害,养护成本越来越高。通过大量桥梁的检测数据,找出桥梁设计和施工的不足、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总结分析需精细化设计和施工的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以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为桥梁安全运营、延长使用寿命奠定基础。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是决定其耐久性的内因,对看似小事的细节不重视,就会给桥梁结构造成先天和原生的病害,影响桥梁的耐久性,精细化施工和设计应该引起广大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应提倡科学的发展观,站在管养和运营的角度上,从质量形成的源头上下功夫,形成精细设计、严密施工、科学管养、健康运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2004)2005年修订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8:200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5]高丹盈,赵军,朱海堂.钢纤维混凝土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刘效尧,蔡键,刘晖.桥梁损伤诊断.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7]张劲泉,宿健、程寿山,何玉珊。混凝土旧桥材质状况与耐久性检测评定指南及工程实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王国鼎,袁海庆,陈开利.桥梁检测与加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张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混凝土论文; 桥面论文; 桥梁论文; 耐久性论文; 结构论文; 裂缝论文; 防水层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