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王凌艳论文_王凌艳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王凌艳论文_王凌艳

摘要:目的 讨论分析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阿奇霉素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以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0名儿童患者为对象,并且将这80名儿童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儿童患者在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特将观察组和对照组以不同的方式接受阿奇霉素的药物治疗,具体是对观察组的儿童患者采取静脉注射阿奇霉素的方式,而对于对照组将采取口服的方式。结果: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数为轻度不良反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口服(P<0.05);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年龄<6岁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6岁以上儿童(P<0.05),男女之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神经及皮肤系统,静脉滴注的发生几率最高,大多症状较轻,临床应加强对儿科应用阿奇霉素的监管。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类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主要关注的问题。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还会增加疾病,使得情况更加复杂,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还会影响健康和生活。因此了解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发生类型以及发生年龄等,是预防和解决不良反应的必要条件。阿奇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对此,为了让阿奇霉素充分发挥药效,需要对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0名儿童患者为对象,将这80名儿童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在这两组的男女比例划分上,选取男26名,女14名患者组成观察组,患者年龄2~13岁,平均6.5±2.3岁,其中包括18名呼吸系统感染儿童患者,5名皮肤组织感染儿童患者,17名泌尿系统感染儿童患者;由男24名,女16名童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年龄2~12岁,平均6.0±2.1岁,其中包括20名呼吸系统感染儿童患者,8名皮肤组织感染儿童患者,12名泌尿系统感染儿童患者。在对比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儿童患者的以上资料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使用阿奇霉素:口服阿奇霉素片(辉瑞制药,国药准字H10960167),总剂量1500mg,每日1次服用本品500mg共3d。或总剂量相同,首日服用500mg,第2~5日每日1次口服本品250mg。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东北制药,国药准字H2000046),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配制成0.1g/mL,再加入250mL或500mL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霉素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浓度为1.0mg/mL,滴注时间为3h;浓度为2.0mg/mL,滴注时间为1h。使用药物后,密切关注情况,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用药时间,给药时间等信息。药学监护:①对阿奇霉素的适应症进行严格要求,非适应症不使用,并且要进行试敏,根据试敏结果决定是否使用。详细了解过敏史,在用药期间严密关注情况。②将静脉滴注用药改成口服用药,阿奇霉素的用药剂量尚不明确,可根据体重以及具体情况给药,给药前要与家属沟通,明确阿奇霉素的所有不良反应,并告知患儿家属,对不良情况密切关注,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当病情缓解后,要及时调整减少药量。③如果可以使用其他药物进行代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医疗人员详细为患儿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听力损害、胃肠道反应、抽搐、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原因,总结药学性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根据分析计算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儿童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方式接受阿奇霉素药物治疗后,情况没有明显差别,即在统计学上没有实际意义。

三、讨论

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其作用机制为通过病原菌中的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病原菌DNA转录,阻断RNA依赖性的蛋白质合成,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阿奇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等均有良好抗菌效果,儿童由于下呼吸道感染率较高,使得阿奇霉素的使用几率较高,但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6岁以下、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最为常见的是消化系统反应,这是由于阿奇霉素可导致胃肠内菌群失调,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胃肠蠕动加快,进而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神经系统及皮肤反应,且静脉滴注的风险性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干混悬剂将阿奇霉素制成成粉粒状物,加入水混合均匀后成为混悬液,经口服给药,剂量易于掌握。因此,临床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剂量以干混悬剂最为安全。

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阿奇霉素后产生中的不良反应

3.1恶心、呕吐等肠胃问题

胃肠道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痛等,因患儿年龄较少,无法准确表达不适感觉,可能会出现啼哭、面部潮红等情况,当患儿出现类似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服药,在患儿症状缓解后可以适当的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若一直无缓解情况或者有加重现象,立即入院治疗。

3.2过敏性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出现过敏性反应一是过敏性休克,二是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与过敏性休克虽然都是缘于儿童患者对阿奇霉素药物的过敏,但具体反应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休克的危险系数更高,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3.3体表温度升高

发热也是使用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患儿在治疗前,体温一直正常,但在用药后,会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并且面色发红,年龄较小的患儿会出现哭闹现象,年龄大的会表现出烦躁现象。在停止用药后,体温会恢复到正常,如此反复。使用该药物的另一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这种现象出现的不多,主要原因为患儿在使用中,有过敏现象,进而出现休克现象,患儿会出现脸色发白、嘴唇发青的情况,这些均为休克主要表现。如果患儿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停药并进行抢救,防止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情况。对于发热患儿,如体温升高幅度不大可采取物理降温,如升高幅度过大,要采用药物降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应用在儿科治疗中有很多不良反应,以6岁以下为主,静脉滴注造成的轻度不良反应,通过严格规范阿奇霉素的适应症,进行过敏试验,以及改成口服给药等方法进行药学监护,可以降低皮疹瘙痒、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胜本,郭建峰,马锐.阿奇霉素治疗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6):3761-3764.

[2]朱霖.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117-118.

作者简介:

王凌艳,1981.2 贵州,汉族,大学本科,女,主治医师,遵义医科大学 呼吸

论文作者:王凌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王凌艳论文_王凌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