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幼儿园的男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男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
专家篇 关键在于改善教养方式
幼教工作中的女性化问题,我看主要就两个方面说的:一是教师的女一色,二是幼儿心理行为普遍存在软弱、娇嫩现象,性格缺少强度和硬度。我不认为这二者有必然联系。在此不妨先略提一下关于幼儿基本素质的问题。我们在理解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培养目标时,有一点已越来越成为共识,即年轻一代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而且必须从婴幼儿这个关键年龄段开始。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认知、情感、意志)是如此,为形成个性打基础的个性素质(如自主、自控、乐观、冷静)更是如此。幼儿女性化,其实主要是指幼儿心理素质中一些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性素质)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勇敢果断,过于稚弱胆小;缺乏独立性,过于依赖成人等。我认为这主要与家庭、幼儿园的教养方式有关,如过度保护、替代,幼儿生活天地狭小,接触大自然太少等。关于“立体性”观念的确立,往往被误认为是大中小学校教育的事。有这样一个极普通的例子:在角色游戏中,一名幼儿“当解放军”的要求一再被老师拒绝,原因是他在班上个头最小,“当兵”不合格。他伤心地接受了老师的安排。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体现老师意志的强行安排过多,幼儿在活动中就没有主人翁感。而我们知道,只有在自己积极参与的活动中,幼儿的个性素质才会得到健康发展。再者,由于幼儿弱小,教育者出于过多担心,便把一切都作好,不需要幼儿再费力费心,结果,鼻涕流出来了只会本能地往里吸,鞋带松开了,找不到老师就哭鼻子。这类似乎不必惊怪的现象正说明了,使环境来适应幼儿的那种失度努力会使幼儿成为适应环境的弱者。所以,我认为解决所谓女性化问题,有赖于教育者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的改善。用男性教师来掺沙子,以便提高幼儿性格的硬度,这似乎并没有对症下药。
此外,有些男孩言行柔软细腻,细声细气,轻手轻脚,待人接物文雅有余,自然粗犷不足,这也许与接触一色女性教师有关。但我觉得对这种有别于内在素质的“姑娘味”不必太在意。要紧的是女性教育者从中看到幼儿极易接受暗示,教育者应使自己从健康适度的外在行为到良好的内在素质,为幼儿提供一本特殊的教科书——好榜样。男、女在生理、心理上都各有其特征。女性更适合于幼教工作,这是长期实践的经验,其中的理数在此不作赘述。我相信,使女性幼教工作者理解现实和未来对新一代的要求,努力以科学的教养观和教养方式规范自己的工作,并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那么就一定能使她们为培养有力量应付挑战的新一代作出贡献。
增强幼儿教育的阳刚力度
“男性教育”是针对当前幼儿园多清一色的女性教育者;幼儿的个性、行为表现也多有懦弱、腼腆、畏缩、依赖、娇气……等弱点而提出讨论的。既然是讨论就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看来,笼统地提“男性教育”不够妥贴,上述当前幼儿个性、行为上的弱点,不能冠之于“女性”之气,也不能归之于清一色的女性教师所致。因为那是对女性传统的刻板印象,也是对幼儿弱点成因的简单化。的确,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中很少见这些弱点,更多的是阳刚之气:冒险、强壮、富活力等,很少提及其支配、侵犯、攻击、粗暴、鲁莽等方面。这里有一定的偏见,勇敢、顽强不应是男性所独有,腼腆、懦弱也不是女性的胎气,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所不同的是其表现形式。女性柔气中不乏刚阳,男性粗气中内藏腼腆。男性教育的内涵既指阳刚之气的培育,又含对其弱点的克服。它更适合于性发育、性成熟的男性,不大适于尚未性发育的幼儿。其实越是发达的社会、国家越是男女性平等,越主张早期性平等教育和完善个性的培养。当前讨论男性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克服懦弱、畏缩、依赖、娇气等弱点,培养其自主、勇敢、交往、不怕“难”、“苦”、“险”的精神。可见提“男性教育”不够贴切,似乎提“阳刚教育”较贴近些。故本文试就增强幼儿教育的阳刚力度提几点建议:
一、提高师资素质,改变性别结构。教育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师资素质的高低。改变幼教师资队伍的性别结构,无论对师资素质提高,还是对婴幼儿阳刚性的熏陶,都是有益的。
二、勇敢、自主性的培养,应从零岁做起。孩子从呱呱附地起就落入了人格陶冶场,这种陶冶奠定着孩子一生的个性基础。特别是在一岁大的探游期,除了危及安全的事外,不要对孩子说“不”、“不要”、“不许”的过多使用,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否定自我的阴影。让孩子玩水、玩砂、摸蚕、拿虫、登高、爬低,让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什么叫“怕”。
三、阳刚个性的培养重在活动性质。萨特认为,懦夫并不是因为他有一颗懦弱的心或脑,而是由于他所做的事情、放弃或让步的行为决定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阳刚个性时,要特别重视其活动性质:1.让孩子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使其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2.让孩子参与创造性活动,对孩子任何微小的“发现”——“小草出土”,“创新”——“随意画Y”,“进步”——“战胜自我”,都要热情肯定、鼓励。3.开展幼儿拳术等强度、力度较大的体育活动,身体的健康与强壮是孩子阳刚之气的基础。4.切忌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这是依赖、娇气的祸根,适当增加一些“困难”、“饥寒”、“苦果”、“挫折”等劣性刺激,是孩子阳刚个性的必需营养素。
教师篇 浅谈引“男”入园
幼儿期正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与教育者的密切接触,从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性格特征诸方面耳濡目染得到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心理不同,性格不同,在教育幼儿的方式方法上也就不同,女性给孩子更多地关怀照顾,甚至没完没了的嘱咐,男性则喜欢带孩子玩一些粗犷的游戏,对孩子的要求给予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来自男性与女性共同的培养教育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协调一致地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幼儿从出生、入托、入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女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有些幼儿表现出柔弱多于坚强,依赖多于自理,模仿多于创造,甚至男孩“女性化”。要改变现状,对幼儿教育来说必须改革教师队伍清一色女性的结构,引“男”入园。
男性参与幼儿教育对幼儿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男性陪孩子玩多用挑逗、拍打等方式,态度更具多变性,玩的花样多,有时还会玩一些冒险的异想天开的游戏,给孩子以全新的感受,极大的刺激,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男性尤其是男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的自信、自尊、豪放坚毅、诚实无畏、敏捷果断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有利于男孩“男子汉”气质的形成。对女孩也同样会影响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强自信、果断、坚强的素质。
孩子们的天性喜欢跑、跳、参加多种体育游戏,体育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促进肌肉、骨骼、内脏以及大脑的发育。男性精力弃沛,喜爱体育锻炼,幼儿园若能引“男”从事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把全园的早操、户外游戏、三浴锻炼、体育活动比赛等全盘抓起来,实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规范地、持之一恒的训练,无疑对孩子健康体魄的形成极为有益。
据资料统计,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占十分之一,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比例,我国部分省市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实践证明男教师更受孩子们的喜爱。
幼教队伍中引入男性是改革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开拓型人才的需要,我建议幼师应招收一定比例愿从事幼儿教育的男生,并把专业课的侧重点放在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上,为幼儿园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师。
老师喜欢的也就是着意培养的
王欢小朋友,你曾经问过我:“老师最喜欢谁呢?”让我悄悄地告诉你:老师最喜欢的小朋友就是你。因为你憨厚、朴实、坚强、勇敢,你将会是未来真正的男子汉。
当老师点名时,你喊“到”的声音最宏亮,最果断,老师教诗歌时,你朗诵的声音最大,而且总是第一个学会;老师讲故事时,你听得专心致志,一动也不动。
那天,你流鼻血了,很多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跑来报告,当老师急急忙忙赶去时,你正在盥洗间里自己用双手掬起凉水朝头顶猛倒,顺面颊流下的带血的黄水打湿了你衣服前襟,但你没有哭,也没有去找老师。小欢欢,你是这样地勇敢,你丝毫没有独生子女的娇气、懦弱。
开饭的时候,你手舞足蹈,又说又笑,老师怕热饭烫伤了你,让你站在前边,等其他小朋友们吃饭时,你也很想吃饭,但却装做满不在乎似地站在那里双腿笔直、双眼平视前方,不争气地是你的口水一串串掉下来象水帘似的湿了衣服前襟,我悄悄问你:“小欢欢,为什么流口水呀?”你回答:“我想吃饭。”你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老师把你叫到跟前用手指轻轻地弹了你圆鼓鼓的肚皮,听到嘭嘭地响声你自豪地笑咪咪地看着老师。老师问你:“肚子里装了什么呀?”你回答:“肉。”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回答:“饭和汤。”问:“装了几碗饭?”回答:“三碗饭。”你吃得比别人多,但你毫不掩饰、毫不做作,真是憨得可爱。
王欢小朋友,因为你大方、直爽、好动的性格,使你在户外游戏时总爱翻跟头、打拳、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这一天,你正打着猴拳时又不小心碰了炎炎小朋友,没想到他以为你是故意打他的,就不依不饶地在你肚子上头上乱打,你没有告老师,而是用和炎炎同样的方法再回击他。打完后,你双手叉腰,理直气壮地跟他讲理:“我没先打你,我是不小心碰了你,你为什么打我?”“老师说过打人不是好孩子。”“你不是好孩子,我不跟你玩了。”过了一会儿,你和炎炎又在一起玩拍手游戏了。
小欢欢,老师多么希望全班男孩都能象你这样:爱学习、爱吃饭、也爱调皮捣蛋,在调皮中渗透着勇敢、坚强、直爽的成份,在勇敢坚强中又流露出憨实、可爱的性格特征。
家长篇 攸关民族存亡的课题
1992年8月,中日两国少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草原夏令营中的较量,向中国家长和教师严肃地提出了“男性化”教育问题。当今中国少儿“女性化”的现实,不仅使民族精神产生了危机,自然也向社会提出了挑战:一代缺少“男性化”的接班人,能否挑得起未来历史的重担?
“男性化”,是相对于女性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而言的。由于性别差异,从婴幼儿开始,男女孩心理活动就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女孩子一般较为沉静,能顺应困难,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柔弱”;男孩子则活跃好动,乐于吃苦、冒险,独立性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刚”。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过去时代比较,现在不仅女孩子多柔少刚,男孩子也往往满口“姑娘腔”,缺乏应有的那份阳刚之气,唯唯诺诺,过于循规蹈矩,怕苦怕难,独立性差,不愿与人群接近,自理能力也比较低,可谓阴盛阳衰。
导致幼儿心理“女性化”,根本原因在家长和学校,而不在孩子。孩子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心理发展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一代孩子自从“独生”的社会地位确立之后,理所当然的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庭的“小太阳”、“小皇帝”。因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包办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也就切断了孩子与社会的大部分联系,使孩子们难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学校的教育应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要求,也同时走向极端,重智育,轻德育;重一般意义上品德说教,轻精神及意志的培养锻炼。这样,势必导致少儿“男性化”一面减弱,“女性化”一面增强。
幼儿心理向“女性化”发展不是健康的标志,进行必要的“男性化”教育势在必行,这个问题事关民族存亡。当然,强调“男性化”教育,并不是歧视女性。如果把女性心理成分中的优秀品质看作是民族美德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男性化”心理特征则是民族精神不可少的脊梁。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因此,必须把加强对幼儿男性化教育问题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中既要保留女性阴柔的美德,又要从民族竞争出发,培养孩子必须的“男性化”性格。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注意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磨炼意志,确立“男性化”性格的机会和环境,重视培养孩子自强、自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讲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