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Q到EQ:智力内涵的新建构〔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内涵论文,IQ论文,EQ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传统智力理论和IQ测验的缺陷
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例如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和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一般皆认为智力属综合性能力,至于此综合能力的内涵所指,尽管各家说法不一,但大体上咸指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例如,智力二因素论中被认为在一切智力活动中都占据中心地位的G因素(一般能力),斯皮尔曼把它设想为迅速理解关系并有效利用这些关系的能力。瑟斯顿所认定的七种基本心智能力,即言语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和一般推理,亦属认知能力范畴。吉尔福特也不例外,他将人类智力看作思考运作的产物,思考时包括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心理维度。[1]卡特尔后来所界定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基本上也是属于认知能力范畴。
众所周知,传统的IQ测验与传统的智力理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起,它们即以鉴定人(尤其是儿童)的学习能力,预测人的学业成就的面孔出现,并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教育工业。但IQ分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智力,或者说它在多大的意义上说明了智力的本质,是不断有人对此提出怀疑的。
最近,Neisser等人综合很多有关IQ测验与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者的相关在.50~.60之间,这样大小的相关只能说明总变异的.25~.36;而IQ测验分数与被施测者接受教育的总年限之间的相关大约为.55,意味着IQ测验分数所说明的智力差异只能解释大约30%的结果变异。另外,IQ分数本身也只能说明约1/4的社会地位的变异和1/6的收入的变异,尚不及另一个变量: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后者可以预测青年成人社会经济地位变异的1/3和收入变异的1/5。
因此,人们有理由对IQ测验的功能和传统的智力理论发生怀疑,并设想或许存在着另外一些智力,可以弥补传统智力理论对智力内涵的过于窄化的认识之不足,使我们对人类智慧有更好的理解和预测。
2 智力概念内涵的拓展
80年代,针对传统智力理论的缺陷,有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建构。在这些理论中,Gardner的多维智力理论和Sternberg的三重智力理论深具影响,并被认为是对智力概念的拓展。
Gardner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应包括以下7种不同的类型:(1)言语智力;(2)数理逻辑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体能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Gardner指出,传统智力理论看重和IQ测验所测量的通常只是智力结构中的一部分,即言语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其它的几种形式则经常被忽视。在他的观念中,上述7种智力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同等重要的,并无主次之分。可以说,Gardner的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的概念是情绪智力的雏形。
Sternberg提出三类不同的智力:(1)成分智力;(2)情境智力;(3)经验智力。成分智力是对智力活动内部机制的刻画,系指人类的智力基于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有效处理;情境智力系指个体与环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以达到生活目的的实用性智力;经验智力系指个体善于运用经验,形成新观念,对新事物处理时能迅速进入情况,且能表现高度工作效率的能力。Sternberg的智力理论不仅深化了传统的智力建构.而且强调适应环境与改造经验也是人类智力的表现,从而大大拓宽了对智力的理解。
3 情绪智力:智力研究的最新进展
情绪智力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Salovey和Mayer共同提出,他们在1990年把情绪智力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1)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3)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1993年,Mayer和Salovey对情绪智力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1)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2)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界定虽然比1990年的表述有所改进,更清晰和明确些,但基本涵义变化不大。
作为情绪智力的大众传播人,Goleman则从5个方面定义情绪智力:(1)自我觉察能力;(2)情绪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能力;(4)冲动控制能力;(5)人际技巧。看得出来,Goleman的说法偏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强调的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等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智慧。但Go1eman的说法似乎转移和扩大了原先的情绪智力概念的关注点,把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例如人格因素,动机特点,等等,全塞进这个口袋里,使得这个概念变得含糊、浅俗,而且5个方面的能力之间似乎缺乏某种内在联系,作为学术概念,无疑是个不小的缺点。
有鉴于这种情况,近两年,Mayer和Salovey觉得有必要对先前的定义作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在一篇最新撰作但尚待发表的论文中,Mayer和Salovey指出,他们早期对情绪智力的界定主要针对情绪的知觉与调节能力两方面,而忽视了对情绪进行思维加工的能力。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四方面内容,这四方面能力在发展与成熟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和级别高低的区分,Ⅰ级能力最基本和最先发展,Ⅳ级能力比较成熟而且要到后期才能发展。以下是这四方面能力:
(Ⅰ)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
(Ⅱ)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Ⅲ)对情绪的理解、感悟能力
(Ⅳ)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情绪与智力的发展。
根据Salovey和Mayer的分析,情绪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新命名的智力把传统上基本作为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智力结构拓展到情绪领域,把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结构特点高度概括成为一种能力,这种智力结构联结着人格结构中两个基本成分:认知与情绪。情绪智力反映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个体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的心智良性发展的可能性。情绪智力本质上是情感与理性(认知)协调联结的结果,这是有其神经生理活动的依据的。现代神经心理学的成果表明人类情绪活动尽管有其非常自主的神经生理机制,但它又与主司理性活动的大脑皮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情绪一方面具有很强很独立的活动能力,可以影响、冲击、甚至阻碍理性,但在许多时候,它又可以接受理性的控制和调节。
正如IQ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智力一样,EQ(EmotionalQuotient的缩写)亦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的高低。如果说IQ分数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那么EQ分数则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获得职业成功和满意生活的更有效的东西。Epstein说:人们控制其情绪的水平决定他们智力的效度。这一说法在很高程度上说明了情绪智力的实质。
情绪智力作为新近提出但巳比较完整的学术概念,毫无疑问,它对传统的智力概念的内涵作了重大拓展,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它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建构。当然,鉴于此概念以及相应的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充实还在不断完善,现在要评价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能还为时过早。
注释: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戴健林,黄敏儿(510400广州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