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武进附属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龙丹理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瘀肺证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60例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按入院日期奇偶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龙丹理肺汤,均治疗7~10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喘息等主要症状评分以及肺功能指标、感染性指标、血黏度指标改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喘息、咯痰、口唇紫绀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黏度(低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血黏度(低切)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组显效率50%、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20%、总有效率93.33%(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龙丹理肺汤能有效缓解AECOPD患者主症,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降低感染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瘀肺;龙丹理肺汤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073-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急性加重期的药物治疗包括静脉使用抗生素、口服激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或激素等,呼吸支持包括机械通气、氧疗。近年来我们将孟河医派传承人申春悌教授所拟之龙丹理肺汤用于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痰热瘀肺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为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共60例,根据入院日期的奇偶数进行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9例,女1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1.90±8.99)岁;病程3~40年,平均病程(14.27±9.84)年。对照组男26例,女4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3.20±6.68)岁;病程3~50年,平均病程(18.63±11.8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GOLD指南(2016年更新版)》[1]拟定。①肺功能检查:给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测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70%,存在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②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至持续性呼吸困难;③慢性咳嗽;④慢性咳痰:任何类型的咳痰;⑤危险因素接触史。患者同时符合①项及②至⑤项中的任意一项方可确诊,且疾病属于急性加重期。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2]制定痰热瘀肺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咳嗽,喘息,痰黄或白黏而干,口唇青紫;次症:胸闷痛,发热,口渴,便秘,肺部哮鸣音,肺部湿啰音;舌脉:舌紫暗、暗红或有瘀斑,舌苔黄或腻,脉滑数。必须满足所有主症,同时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并处于急性加重期;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年龄在50~85岁之间,无性别限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合并感染,且EF<50%者;存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或因COPD导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间质性肺炎、肺癌、继发性气胸或其他肺部疾病引起上述症状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服首剂试验药物60天内曾服用过试验药物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因精神障碍而无法配合临床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为:抗感染(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2.5g/次,1次/8h);化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推注,60mg/次,2次/d);解痉平喘(多索茶碱静脉滴注,0.3g/次,1次/d。布地奈德1mg和硫酸特布他林5mg雾化吸入,2次/d)。上述药物治疗14d。病情较重时同时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抗炎平喘,20mg/次,治疗3~5d。治疗期间同时配合低流量吸氧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辅助治疗。
2.2 治疗组
西医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加用中药龙丹理肺汤颗粒剂,此剂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药用地龙10g,丹参、前胡各20g,炙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炒黄芩、佛耳草、陈皮各10g,生石膏、海浮石各15g,干姜3g。1剂取300ml沸水冲调,每日1剂,早晚分别各服150ml。两组均服用1个疗程7~10d。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中医主症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进行症状评分。咳嗽:无咳嗽为0分;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记2分;昼夜咳嗽,有时影响睡眠,记4分;频繁咳嗽,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记6分。咯痰(痰黄或白黏而干):无痰为0分;24h痰量10~50ml,记2分;24h痰量50~100ml,记4分;24h痰量>100ml,记6分。喘息:无喘息为0分;喘息不影响正常活动,剧烈活动受限,记2分;喘息影响轻度正常活动,记4分;喘息导致无法正常活动,记6分。口唇紫绀:无紫绀为0分;暗而有光泽,记2分;暗而稍有光泽,记4分;暗而无光泽,记6分。此外次症胸闷痛、发热、口渴、便秘、哮鸣音、湿啰音均由轻至重记为0分、1分、2分、3分。
3.1.2肺功能指标、感染指标及血黏度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CRP)和血黏度(低切)、血黏度(中切)、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的含量。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总后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控制:症状(咳嗽、咯痰、气喘)、体征(肺部干湿啰音)基本消失,胸闷气喘明显好转,痰少白黏,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但未恢复至急性发作前水平,有阵咳,痰白黏,胸闷气喘好转,其余客观指标均得到改善,75%≤疗效指数<95%;有效:咳嗽略有缓解,痰色转淡,痰量略有减少,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4.讨论
COPD属于中医“肺胀”范畴,病理基础是久病肺虚,病机关键和急性发作的夙根是痰瘀阻碍肺气[4],急性发作多与外感相关,临床常见痰热瘀肺证。故选用龙丹理肺汤清热化痰,理肺平喘。方中地龙其性寒,有清热定惊、散肺中伏火、利尿作用,兼能解决平喘、祛风通络。丹参活血祛瘀,除烦安神,行而不破。两药相合,共奏清肺泄热,活血通络之功,共为君药。麻黄宣肺止咳平喘;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黄芩清肺热;生石膏清肺胃热兼能生津,四者共为臣药,助君药清肺热止咳平喘。前胡降气清热化痰;佛耳草止咳化痰平喘;海浮石清肺降火兼软坚化痰,此三药共为佐药,清热之时更增化痰之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干姜能振奋脾阳,燥湿化痰,使生痰乏源,为治病求本。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有培土生金之意,又防前药苦寒败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此三药共为使药。以上诸药痰热瘀同治,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共奏清肺化痰,理肺平喘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龙丹理肺汤,可改善患者喘息、咯痰症状,改善肺功能和感染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但是该研究治疗时间尚短,缺乏长期使用的疗效支持,同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证据支持,无动物实验的支持,对该方真正的临床疗效了解得还不算全面,这些都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PD,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updated 2016. http://goldcopd.org/.
[2]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53(1):80-8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陈平.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肺胀的机理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0(5):18-19.
基金项目:常州市卫生计生委青年科技项目(QN201608);常州市武进区第二批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计划项目(WS201616).
论文作者:高斌,马仁龙(通讯作者),陈淑娟,王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疗效论文; 黏度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指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疾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