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视角下中国网民的国家认同研究
——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
陶相安
摘 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网络媒介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不断丰富。而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的提升,网民的国家认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网站公布的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从媒介使用的角度出发,发现当下我国网民的国家认同现状,探究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
关键词: 国家认同;媒介使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随着电子媒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人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媒介已逐渐替代传统媒介,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较2017年提升3.8个百分点。网络媒介凭借其开放性的优势,成为大众发表意见、动员舆论、组织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民心理机制发生变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表达爱国情怀的一个新阵地。
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媒介使用与网民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探究媒介使用视角下影响网民国家认同的因素,为引导公众通过大众媒介表达理性爱国形象、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提供建议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网站公布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CGSS网站发布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问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得勇教授设计和执行,于2014年4月—5月展开调查,最终回收问卷2 379份。整份问卷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完成,因此,为了保证问卷的信息真实有效,对数据结果进行了整理,将回答问卷在15分钟以下的样本进行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 946份,用于最后的分析。
1.1 因变量
2017年的网络调查问卷中,量表的语句涉及网民社会认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立场、政治与社会信任、民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选取涉及爱国方面的7条语句,进行信度分析,得到量表信度α=0.817。
采用主成分分析对7条语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31,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方差解释力度为67.625%。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分析
1.2 自变量
1.2.1 媒介使用频次
钠表测量所需的pH值,pH计测量样水所需的温度值,都可以作为状态值,用来辅助判断当前的样水是否符合测量要求。
1.2.2 时政新闻关注程度
官方媒体使用频次与爱国主义:r=0.084,sig=0.000
2 研究发现
2.1 媒介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媒介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媒介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之间具有相关性。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官方媒体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的两个因子之间均有相关性,非官方媒体的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中的民族主义因子具有相关性。官方媒体的使用频次与爱国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而非官方媒体使用频次与爱国主义甚至没有相关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与媒介对于国家报道的内容有关,但因本次调查中不具备对内容的调查,因此不作深究。如表2所示。
网民社会意识调查中,对于网民对时政类信息的关注程度,设置单选题“总体来说,您对时政类信息感兴趣吗?”,选项为1-完全没兴趣、2-不太感兴趣、3-一般、4-比较有兴趣、5-很感兴趣。
官方媒体使用频次与民族主义:r=0.311,sig=0.000
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是民政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国的福利彩票发行和组织销售工作。李立国成为分管领导后,鲍学全挖空心思讨好。据鲍学全透露,时任民政部部长临近退休年龄,李立国作为排名第一的副部长,希望更进一步。鲍学全不断炫耀自己的“高层关系”,积极为李立国奔走,最终成为李立国的心腹爱将。
非官方媒体使用频次与民族主义:r=0.179,sig=0.000
对任何科学研究来说,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语言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逻辑方法、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桂诗春,1993:1)。逻辑方法较多地用于研究语言系统,而观察方法则大多用于研究语言使用。语言使用有时也采用实验方法(何兆熊等,2000:350)。语用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跨文化的语用研究多取实证研究路径,方法上以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为主,以语言材料为基础。因此,如何收集研究所需的语料,如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上述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我们特别关心的。
网民社会意识调查中,对于媒介使用频次的调查采用矩阵单选题进行测量,题目为“请问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时政类消息和评论,频率如何?”根据题干的设定,将该题目分为“官方媒体使用频次”和“非官方媒体使用频次”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只有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者才能存在。交换必然要求打破依赖性促成广泛的交往关系。马克思在《57年手稿》中分析道:“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既要以生产人的(历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的依赖为前提。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5]102。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然存在被完全否定了,人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不再是人自由自在的劳动,它完全是由社会决定的,生产成为社会化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
盾构隧道在运营期能否满足设计使用年限,主要取决于列车在动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管片承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次数。隧道周边存在溶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片的拉、压应力水平。依据混凝土疲劳寿命的相关理论[28]可知,混凝土管片的拉、压应力水平的变化亦影响着其自身的疲劳寿命。
2.2 时政新闻关注程度与国家认同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媒介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与爱国主义因子具有相关性,r=0.146,sig=0.000。如表3所示。
2.3 教育程度与国家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教育程度与爱国主义之间存在正相关,r=0.046,sig=0.041;教育程度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负相关,r=-0.283,sig=0.000。如表4所示。
表2 媒介使用频次
表3 媒介使用频次
表4 教育程度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2017年的网络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网民在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如下。
张雨生有不少杂文,关注的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超短,“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张雨生说:“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并且具体提出“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的问题。与此文着重说“富”的一端不同,《向农民工深鞠一躬》说的是“贫”的一端,他说得掷地有声:“若有人编著这个时期的史册,没有农民工的辉煌篇章,我敢说,那便缺失了创造历史的主体。”他在新春前夕用“深鞠一躬”的方式,表达了对农民工的敬意。
3.1 官方媒体并非提高网民国家认同感的工具
通过对于网民媒介使用频次与国家认同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使用官方媒体频率高的网民,其国家认同感并不会明显高于使用非官方媒体的网民,这也证明,西方学界诸多“中国官方媒体动员宣传民族情绪”的说法站不住脚。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两种类型的媒体与国民的民族主义因子均正相关。本研究中,对于民族主义测量的语句设定具有一定的偏激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媒体依旧需要提高自身水平,从理性的角度引导网民去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
3.2 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是影响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媒介的更新换代,网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正式新闻的关注程度,依旧是影响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家时政新闻关注程度越高,其国家认同感越强。由此看来,对于媒体而言,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将国家大事准确地传递给每个国民,依旧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3 教育依旧提高国民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研究中发现,网民的教育水平与国家认同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教育水平越高,网民的爱国主义越强,而民族主义越弱,考虑到量表语句的引导性,可以看出,教育依旧是提高人民国家认同、引导人民理性爱国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白苏婷,秦龙,杨兰.认同概念的多学科释义与科际整合[J].学术界,2014(11):80-90,310.
[4]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108.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10-02].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 陶相安(1994—),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标签:国家认同论文; 媒介使用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民族主义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