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辩证法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社会发展论文,研讨会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和主办的“社会发展辩证法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于2003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会议围绕社会发展辩证法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了回顾和展望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探索的方法沦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是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特点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三是坚持真理原则、价值原则和历史原则,把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和最高的价值尺度,把实践作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的探索,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从生产关系的层面入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是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力、从技术形态的层面,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整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总结党领导的基本经验,反映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则是这一探索历程的最新成果。
二、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研讨
1.关于坚持以人为本。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的历史渊源、演进轨迹、根据前提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新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社会追求。以人为本同以神为本或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它体现了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同、肯认和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把人类历史视为自然历史过程,又把人类历史视为人的活动的结果,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以人为本正是这种统一在发展观和发展政策上的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也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促进每个人以及作为总体的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生态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健康素质等;三是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才能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通过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从原来贫穷的社会主义,进入温饱的社会主义,再追求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如果说在贫穷的阶段是为了求生存,那么,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好了,综合国力增强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更高地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与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的回归。坚持以人为本,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进程的普遍要求。
2.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相关性日趋明显。从唯物辩证法的视野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内外矛盾比较突出,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成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片面发展观,将社会发展归之为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归之为经济增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必须对片面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牢固确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就是这种科学发展观在政策层面的体现。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不是其中某个子系统单独的运动,而是诸要素、诸子系统的协调行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和谐、全面发展、持续演进的系统运动过程。人们在致力于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适时改革经济制度,调节利益关系,以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必须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创造稳定有序、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创造条件;必须变革思想关系,更新思想观念,确立与社会发展走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人口数量与环境支持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必须全面认识自然规律系统,既要关注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的现实效用,又要科学预测人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多样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的学者指出,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新的文明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建立新的公平观,确立代内公平原则,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人均资源意识、整体发展意识、团结互助意识以及共同富裕意识,同时,确立代际公平原则,着眼于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在生活方式上,要确立可持续的适度消费方式,建设一种与现实国情、资源状况、可持续发展方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适应的消费文明。
3.关于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生产力层面,是利用后发的优势和条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生产关系层面,是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道路;在上层建筑层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在全球化的层面,是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可行道路,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在当今时代,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经济腾飞;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政治文明,就必然产生腐败;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精神文明,就必然迷信盲从。社会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安排我们的经济生活。市场经济是民主、竞争、法制、诚信的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民主、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民主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价值原则,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又需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从物质基础、制度安排和观念转变三个层面,构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发展路数。
4.关于矛盾与发展的关系。有的专家学者指出,从辩证法的视野来看,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在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矛盾关系。例如,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农村小康与城市化的关系,东部与西部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等。要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些重大矛盾关系。
有的专家学者还指出,不仅要研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还要研究突出矛盾。突出矛盾,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具有尖锐性、多样性和暂存性等特点和全局性影响的矛盾。有的突出矛盾的产生与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有的突出矛盾的产生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解决对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决都有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突出矛盾的研究和解决工作。
5.关于新发展观的总体概括与描述。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有五个要素,即经济要发达,社会要公正,政治要民主,精神要文明,生态要平衡。“五个统筹”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灵魂。面对发展实践,理论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而是要深入研究发展观、改革观和人文观。如果说以往的发展观着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发展观则是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正义与公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说以往的改革观着重强调政策调适,新改革观则是着重强调制度、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如果说过去着重强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新发展观则更强调全面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发挥人的各种潜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新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前进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的内在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若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依据。全面统筹各方面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观的保证。若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平衡不相称,发展就难以健康而持续地进行,并最终将陷入停滞。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阶段性目标。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是在一个个谜团的破解中前进的,永远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坐享其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怎样有机结合?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对重大问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承载着对这两对重大矛盾的解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市场化并由此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或必经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历史难题已被突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渐进式的审慎态度和方法,即由最初的放权让利到利改税,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再到确认计划与市场是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构想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蓝图和具体方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探索及其成功实践,是对“市场社会主义”以及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超越,为世界范围内成功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问题提供了范例。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问题的解答进入更高更难的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清楚地表明,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部分人或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更是追求全体人民和所有地区共同富裕;社会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从更高的境界回答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重大问题。
三、回顾了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历程,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学科建设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充分肯定这一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与积极作用,并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理论框架、任务、范围、范畴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问题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方法,要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未来学多个学科视野和层面进行综合性和交叉渗透的研究。有的与会者还提出,不仅要研究理论,还要研究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制度、体制和方法;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还要研究资本主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还要研究其阻力,以增强体制创新和观念变革的自觉性;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应用研究,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基础理论的系统建构和创新;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还要研究广义的社会发展观,使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获得一个宏大的学术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发展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主题,也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实践在不断发展,发展理论亦应与时俱进。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