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自读相结合,一讲一读集文采——关于课外阅读的一些思考和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采论文,一读论文,课外阅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课外阅读一直是我们忽略的教学区域、不被我们重视的教学内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潜心研读12本教科书中,觉得这12本课本已经够我们忙碌,够我们琢磨了。至于课外读物,有则读之,无则也无大碍,果真如此吗?
请看一组考题:
一、下面故事情节出自《鲁滨逊漂流记》的是()
(1)恐怖的人肉宴 (2)青面兽卖刀
(3)双叉岭遭难(4)火烧草料场
二、下面人物中第( )位是抗洪英雄
(1)任长霞(2)聂海胜(3)苏宁
(4)李向群(5)徐霞客
三、下面不是杨红樱作品的是( )
(1)《男生日记》(2)《非常爸爸》
(3)《幸福的鸭子》(4)《皮皮鲁传》
四、《上下五千年》中提到的“朋党之争”是指( )
(1)李德裕和牛僧孺(2)廉颇和蔺相如
(3)岳飞和秦桧(4)王允和董卓
你能相信,这就是我们福鼎市去年初考的试卷内容吗?也许,你会认为这些题目太过于离谱,太深了,太偏了吧!初看似乎好像是这样,可是,当我们看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和推荐目录时,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因为你会发觉这些试卷题目全来自于大纲推荐的几本书中。由此可见,不是题目太偏僻,而是我们没有读透新课标的精神啊!可是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考试题目,回头再静心细想我们的教学时,是否感到有失偏颇了呢?
让我们回头看看,漫长的小学六年时间,我们的孩子大多读了些什么?除了12本课本,我们还教他们什么?这12本书本的知识,够吗?虽然目前,我们广大老师已经意识到文本知识的局限性,在每一课教学时,都尽可能最大范围拓展相关知识点,尽量在课堂上引进一些课外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这样真的有效吗?我们所拓展的那些知识,固然有其必要,但我始终认为,这些知识毕竟是零碎的、杂乱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用不大!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课外大量的阅读。唯有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据资料调查,俄罗斯人、日本大和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三大民族。为什么这些民族如此强大?人们发现这些民族原来都是酷爱读书的民族。在埃及,家家有书橱,藏书上万册,凡14周岁以上公民,每个月至少要读一本书。他们告诫孩子的名言是:金钱是别人的,唯有智慧才是你自己的。
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为此,我常想:既然读书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引导我们的孩子有计划、有选择的多看点书?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长期的阅读习惯,还课外阅读在我们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那么,课外阅读该如何指导?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时,该如何挑选?我们往往会有些束手无策,这就涉及课外读物的挑选问题和阅读指导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新课标中推荐的目录,进行研究吧!
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目录: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等
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
科普科幻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等
从这些目录来看,新课标要求学生看的课外读物内容很是丰富、具体,从童话到长篇小说到科普文,无不涉及。我们教师只要根据这些目录,结合学生年龄、兴趣、理解程度,有计划地进行一个长期、合理的编排,列出各阶段阅读书目,就能引导学生正确挑选课外读物了。至于怎么编排,怎么指导?对此,我曾有过7、8年的琢磨,渐渐总结出一些做法,归纳就是:整合安排,必读自读相结合;一讲一读,文笔口才集文采。
一、整合安排,必读自读相结合
首先,我对新课标提供的课外读物,进行整合补充,安排如下:
一、二年级:以童谣、绘本童话、儿歌为主
三年级:成语故事、古今中外神话故事等
四年级:(上学期)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下学期)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五年级:(上学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少儿版)、法布尔的《昆虫记》,冰心等名家散文
(下学期)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少儿版),杨红樱、郑渊洁作品等
六年级:(上学期)高尔基的《童年》(少儿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儿版),简单了解《三国演义》《儿童文学》《上下五千年》(少儿版)等
从以上目录来看,整合后的书目显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适当增加,这些都是必读书目,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因为学生还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我们也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每个阶段,还是要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课外读物自读,保持学生的阅读个性化。那么如何让整合好的书目和学生自选书籍不发生冲突,彼此和谐共存呢?每个学期开学初,我就会让学生在书本第一页做这样一个表格:
阅读时间必读书名自选书名
这个表格中,必读书目是我下达给学生的阅读任务,而自选书目,则放手让学生随时填写,有时陆陆续续填也可以。
有了表格的安排,学生对本学期自己要阅读的书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一明确,读起书来就不会今天抓一本,明天抓一本,而无所适从。
二、一讲一读,文笔口才集文采
为了让这项阅读工作真正落实有效,除了整合好各阶段的书目,列出自读必读表格外,我还自创“每周一讲一读”法。
1.“一讲”:即每周举行一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等。这些朗诵(或演讲)内容我事先提早一周告诉学生,一般是尽量紧扣本单元或本周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譬如,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有关伟人尊师故事的,那么下周的故事会内容就是“我心中的伟人故事”;这一单元是《变色龙》《金蝉脱壳》,下周故事内容就是“动植物趣闻”。当然,作为新时代儿童,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是“眼观四方,耳听八方”,所以,有时我也会结合时事,安排一些新闻内容,譬如: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就安排这样一节演讲内容:我也来谈开国大典。由于有一周时间准备,学生几乎都能做到人手一份,有备而来。然后,在这节的演讲课上,由班长抽签决定谁来表演,并当场点评亮分,记录在案(5分制,即优秀者可得5分;良得3分;及格1分;若没有准备,则倒扣5分),作为学生的每月口才成绩。如果时间紧凑,一般一节课会有10个左右学生可以上讲台表演,一个月下来,全班学生几乎可以轮到一回。
“一讲”的目的,即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去看书,又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说来真的有些遗憾,有些学生,书读了六年,从不知道站在讲台上讲话是什么滋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所以,我提供这个平台给学生,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多些体验和感受,同时又能读些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长期下来,我发觉这节课很受学生欢迎。
2.“一读”,即每周的一节课外阅读课,这节阅读课可以是“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是“作品欣赏课”,或是“好文章交流课”,也可以是“静心读书课”。总之,每周必定要有一节独立的时间安排学生根据制定的表格书目选择看书,做些阅读笔记,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仅有这“一讲一读”还是不够的,还有几点也是我经常要做的工作: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看书的时候,我自己也看书,给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只有教师手不释卷,学生才会“爱书没商量”。虽然这样做刚开始很困难,但一旦坚持执行,形成习惯,学生也就习惯了。
2.重视家长的配合沟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益处,让家长明白读课外书对孩子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让学生养成在家爱看书的习惯,以达到家校和谐同步。
以上这些做法,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安排学生看课外读物?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些困难,时间该从哪儿去挤呢?我经过琢磨,发觉我们文本中有些简单文章完全可以简单教或不教,与其花时间在那些文章上讲评,不如挤出这些课的时间改成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名篇,欣赏佳作,摘抄好词句,更有益处。当然,在如今的课程表中,如果能安排有一节阅读课,那岂不更好?(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城市开设了课外阅读课)
最后,我想说: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为了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为了他们能像蜜蜂一样吮吸知识的甘露,尝到阅读的快乐,树立起“大语文”观,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和学生一起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