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自反结构的跨语言察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语言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语言有两种表达反身的策略:一些语言利用人称代词上的变化来实现,如英语和海地语(Haitian)①;而另一些语言则是充分利用动词的变化来实现,如西班牙语和俄语。生成语法主要关注第一种现象,研究人称代词的照应规则,而本文则是关注第二种现象。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类动词,它的施事和受事都是同一个实体(通常是人),即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接受者相同,动作是作用于自身,为了区别于以往的反身代词结构,我们把这样的动词形成的结构称为自反结构。例如:
(1)我昨天洗澡了。
(2)她匆匆忙忙地打扮起来。
(3)他正在挠痒。
汉语中这样的动词并不多,一般都和人的起居生活相关,所以形成的自反结构也很少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动词入手来探讨汉语中自反结构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并结合其他语言揭示汉语自反结构的类型学意义。
二 自反动词
2.1 自反动词的类型
自反动词既然作为动词的一类,那么每一个自反动词都应是一个词位。自反动词在语言类型上有两种基本表达方式:一种是词汇型,如上面三例的动词,这类动词词汇义就易于表达反身的事件,其他语言也有同样的语义认知框架,一般是作用于自我身体的动作,如英语的shave(刮胡子)、wash(洗)、soap up(用肥皂洗自己)、bathe(洗澡)、showered(淋浴)、scratch(挠痒)、button up(扣紧)、dress(穿衣)等。这类动词除了可以表达自身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句法形式来引出非自身的对象。如汉语用介词“给、为、替”引出非自身的对象,英语则无需采用任何语法手段,像其他及物动词一样在后面直接加上受事对象,试比较:
(4)我给/为孩子洗澡。
(5)她匆匆忙忙地给/为演员打扮起来。
(6)他正在给/为我挠痒。
(7)I shaved him.(我给他刮胡子。)
(8)She bathed children.(她给孩子们洗澡。)
显然,仅靠这些词汇型的自反动词,很难确定它在语言学中的意义,因为它和非自身动词一样,可以加上不同的受事,甚至可以加上和主语指称相同的宾语,但之所以我们把它独立出来,是因为自反意义已经固化到该动词中,不出现宾语时,动词表示的动作一定作用于主语。再如海地语(Haitian):
(9)a.Jak benyen m de fwa pa jou.
(海地语)
bathe lsg two times per day
Jak bathes me twice a day.(Jak一天给我洗两次澡。)
b.Jak benyen de fwa pa jou.
bathe two times per day
Jak bathes twice a day.(Jak一天洗两次澡。)
c.Jak benyen[kò l]de fwa pa jou.
bathe body 3sg two times per day
Jak bathes himself[all by himself]twice a day.(Jak一天给自己洗两次澡。)
另一些语言,即使这些动作作用于自身,自反义也没有固定到动词中,还必须加人称标记,例如萨波蒂克语(Yatzachi Zapotec):
(10)a.(萨波蒂克语)
pot-comb-I head of-3f
I will comb his hair.(我将给他梳头。)
b.
pot-comb head of-me
I will comb my hair.(我将梳头。)
可见,这种少量自反词汇型语言还是属于第一种策略即人称代词的变化表达自反含义,只是人称代词省略而已,或者说是被动词吸收而已。
一种是形态型,即在一般动词上添加某种形态标记以表达自反含义,如大部分的斯拉夫语(Slavic)都是形态型的。这又分为两类:加前缀和加后缀。第一类如西班牙语和法语加se-:
(11)a.Matilde quemóla cena.
(西班牙语)
Matilde burned the dinner.
Matilde burned dinner.(Matilde烧晚饭。)
b.Matilde se-quemó.
Matilde herself-burned
Matilde burned herself.(Matilde烧自己(自焚)。)
(12)a.Jacques regarde laté lé.
(法语)
Jacques watches the TV.
Jacques watches TV.(Jacques看电视。)
b.Jacques se regarde.
Jacques himself watches.
Jacques watches himself.(Jacques看自己(照镜子)。)
西班牙语的se黏着性比较强,法语中的se虽然已经独立出来,但如果没有se,动词词义发生改变,如:se lever(起床)、s'endormir(入睡),如果没有se意思变为“拎起”、“让某人睡觉”,这也说明法语se还是和动词共同构成一个词位。即“自反代词+动词”=代词式动词。
第二类如葡萄牙语加-se,俄语加-sja,波兰语(Polish)加:
(13)a.(葡萄牙语)
The mother washed the boy.
The mother washed the boy.(妈妈给男孩盥洗。)
b.
The mother washed herself(the mother).
The mother washed herself.(妈妈(给自己)盥洗。)
(14)a.(俄语)
Boris wash child-Pl:Acc.
Boris washes the children.(Boris给孩子们盥洗。)
b.
Natasha wash-Refl.
Natasha washes(herself).(Natasha(给自己)盥洗。)
(波兰语)
有些语言则存在真假形态自反动词,王阳(1983)提到过这种情况,德语真自反动词sich beeilen(急急忙忙赶)、sich begeben(前往)、sich entschlieβen(决定)、sich erholen(休息)等就是这样的单个词位。假自反动词主要是因为中动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的干扰(这在后面自反结构的分析中会详细谈到),以及“sich+动词”还没有变成一个词位。例如:
(16)a.Der Schlüssel hat sich gefunden.
(德语)
the keys have themselves find.
The keys have been found.(钥匙找到了。)
b.
the orange peel itself bad.
The orange peels badly.(柑子皮不好剥。)
C.In dem Sessel sitzt es sich bequem.
in the armchair sits it itself comfortably.
The armchair sits comfortably.(这沙发坐着舒服。)
(17)a.(德语)
the mother wash the children.
The mother washes the children.(母亲给孩子盥洗。)
b.
the mother wash herself.
The mother washes herself(母亲在盥洗。)
c.
the mother wash herself and the children.
The mother washes the children and herself.(母亲在盥洗她自己和孩子。)
例(17)之所以是假反身动词,是因为德语把第四格宾语和sich并列起来,所以sich已经成了一个单独的词位了,这也说明sich的黏着性越来越弱。
形态型的自反动词是在动词上加标记,即自反动词相当于一般动词来说是有标记的,然而有一类语言正好相反,自反动词是无标记的,非自反动词是有标记的,例如Atsugewi语是在自反动词上加上一个受益的词缀,表示非自反的动作:
我们发现:Atsugewi语和Yatzachi Zapotec语形成鲜明的对比,Atsugewi语是在动词上加词缀,Yatzachi Zapotec语是在名词上加词缀。
2.2 汉语的自反动词
汉语的自反动词有四种构成方式:
第一种是靠动词本身的自反意义,这种动词并不多,因为大部分的动词的对象都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这一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后面不能再加宾语,如“打扮”、“化妆”、“挠痒”、“撤退”、“梳头”、“翻身”等等,一类是后面可以加宾语,只是宾语通常是身体的一部分,或是处所宾语,如“扭(头/身体)”、“招(手)”、“伸(手)”、“抬(头)”、“眨(眼)”、“卖弄(自己)”、“躲藏(在树林里)”等等,这类动词的宾语渐渐地被动词吸收,向不及物方向发展。显然这属于词汇型自反动词。
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在动词词根上加词缀“自”或者“自我”,这种方式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方式,如“自爱、自傲、自拔、自白、自保、自暴自弃、自卑、自裁、自残、自测、自查、自嘲、自称、自持、自肥、自焚、自豪、自毁、自检、自荐、自尽、自咎、自疚、自救、自觉(自己觉得自己)、自夸、自理、自律、自勉、自欺、自杀、自首、自卫、自刎、自问、自我标榜、自我吹嘘、自我解嘲、自我批评、自我陶醉、自我作古、自信、自省、自诩、自许、自己、自以为是、自娱、自誉、自怨自艾、自责、自制(自我控制)、自尊(动词)”等,“自”或者“自我”已经成为动词的一部分,不管主语是第几人称,“自”都不能随便改成其他人称再加“自”,这类动词同样不能再加宾语。例如:
(19)*他自暴自弃他/自己/他自己。
魏培泉(1991)指出:先秦时期“自”只能作状语,在它的最小句范畴内复指前一个前行词,可强调行为由主语主动发出,是“自主”的,也可表示行为发于主语,相当于“反身”的用法。如:
(20)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韩非子·有度》)
(21)有乌获之劲,而得人助,不自举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前一例表“自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亲自”。后一例表“反身”。董秀芳(2002)则着重考察了“自”的照应用法,认为表照应的“自”是不同于表强调的“自”,它是作动词的宾语,如例(21),再如:
(22)彼必释赵而自救。(《孙子·吴起列传》)
现代汉语也有两个“自”,表照应的就是我们上文举到的“自”类自反动词;表强调的是动作由自己发出,并非外力使动的,如“自备、自爆、自产、自筹、自吹自擂、自忖、自得(自己感受到或体会)、自得其乐、自费、自奉、自负、自负盈亏、自告奋勇、自供、自纠、自立、自留、自流(放任自流)、自满、自鸣得意、自修、自学、自找、自制(自己制造)、自作自受”。这也证明了现代汉语“自”类反身动词的来源,由于双音节化影响,“自”成为动词的前缀,黏着性越来越强。其他语言的自反动词有时也只有“亲自”的意思,如德语的sich beeilen(急急忙忙赶),sich begeben(前往),sich entschlieβen(决定)等。同时这两个“自”有时很难分开,特别是表示状态或者感觉的如“自满、自疚、自鸣得意”等等,所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作为一个义项列出的。这种“自”类自反动词的构成方式属于形态型,而它又与形态型有所区别,即不管主语是第几人称,“自”或者“自我”都不会随人称的改变而改变。对比汉语和法语:
(23)a.我廉洁自持,无私奉献。
b.*你廉洁你持,无私奉献。
c.*他廉洁他持,无私奉献。
(24)a.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我一向自我解嘲。
b.*遇到什么不好的事,你一向自你解嘲。
c.*遇到什么不好的事,他一向自他解嘲。
(25)a.Je me lève.
(法语)
I myself get up.
I get up.(我起床。)
b.Tu te lèves.
you yourself get up
You get up.(你起床。)
c.Il se lève.
he himself get up
He gets up(他起床。)
这是因为印欧语系形态比较发达,而汉语本来就是缺乏形态的语言,所以汉语的形态型自反动词比其他的更为凝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法语的自反代词随着主语人称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自反代词必须依附在动词上和动词共同构成一个词位,如果否定的话,也只能对整体否定,而不能只对动词或者自反代词否定,汉语自不必说,例如,法语的否定是用ne pas夹注被否定的动词,对(25)例的否定是:
(26)a.Je ne me lève pas.(我不起床。)(法语)
b.Tu ne te lèves pas.(你不起床。)
c.Il ne se lève pas.(他不起床。)
可见,se lève是一个词,而不是词组。提到“自”,自然会想到“己”,然而现代汉语中“己”还没有达到词缀的功能,虽然它比“自”更具有黏着性,但作为词缀的能产性比较弱,一般出现在成语中,如“克己奉公、身不由己、先人后己”,如果能构成自反结构也应属于词汇型。古代汉语的“己”是一个词,所以构成的反身结构是采用句法的策略。例如:
(27)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孟尝君列传》)
(28)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老子·韩非列传》)
比较例(27)和(28),两句都是宾语从句,例(27)的“己”是和从句中的主语同指,是真正的反身结构,例(28)的“己”是和主句中的主语同指,并不是反身结构。
汉语“自”类自反动词在其他语言也能找到佐证,例如日语,日语是采用“zi-+词根”构成自反动词。例如:
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在动词词根上加词缀“反”,这类没有“自”多,如“反躬自问、反剪、反口、反求诸己、反身、反思、反省”等,两个成语的“反”可能还是和“自”和“己”相关,暂时放进来。这类动词比“自十词根”少得多,动词后面有时可以有宾语,通常是人体的部位名词。例如:
(31)他反省*他/自己/他自己呢。
(32)他反剪着双手在花园散步。
“反”类也是属于形态型。“反身”在《周易》中就有:
(33)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34)象曰:威如这吉,反身之谓也。
其他各词至先秦两汉都很少见。“反”类自反动词的能产性也是相当薄弱的,处在“自”和“己”之间。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通过加“前缀”,这也符合汉语是SVO型的前置词语言。
第四种构成方式是离合词,如“睡觉、站岗、洗澡、游泳”等等,这类动词都可以分开,中间加上动量词,从而把动词部分名词化了。分开时,我们一般也不把后面的词看做宾语,而认为是典型的不及物结构。“离合词”的自反动词在类型学上属于词汇型。用动词名词化表示自反含义的,也不只是汉语,如英语have/take a bath(洗澡)、get lost(迷路),在动词前加一个轻动词,动词完全变为同根的名词,韩语里也有类似的现象,用ha-da,相当于have/take。例如:
(35)Nae kamok-yok elha-da.
(韩语)
I-nom a bath-acctake.
I take a bath.(我洗澡。)
三 自反结构
3.1 自反结构的形式特征
现代汉语以以上四类动词构成的结构就是自反结构,自反结构从形式上看是“主语+动词”,而同样句法形式的还有不及物动词结构、中动结构、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那么,它们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或者这些结构在类型学上是否有用自反动词来表示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考察一番。
首先看不及物动词结构,杨素英(1999)提到:不及物动词包括自主的动词,如“学习”、“工作”、“跳”、“哭”、“笑”等;有意愿控制的动词,如“喵”、“汪”等;部分有意愿控制的动词,如“休息”、“睡觉”、“咳嗽”等,这三类如果从自反动词的语义上考虑,自主的和部分由意愿控制的动词可以进入自反结构,如汉语中两种词汇型的自反动词,就是比较典型的不及物动词,这主要是受自反动词的自主含义的影响,加上都没有宾语,动作作用于自身也一时很难说清,所以就有了自反结构表示自主或部分由意愿控制的不及物动词结构,我们也可以说这两种自反结构是不及物动词结构的一种特例,在形式上,与不及物动词结构相同,如图一所示:
图一
其次是所谓的中动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中动结构在汉语中界定比较复杂,这里我们只取得到认可的几例。例如:
(36)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中动结构)
(37)这些政府贿赂起来容易。(中动结构)
(38)钥匙找到了。(无标记被动结构)
(39)信写完了。(无标记被动结构)
中动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的主语虽然是动作作用的客体,但动作并不是由主语发出,这是和自反结构最大的不同,然而有的语言确是用形态式的自反动词构成中动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例如波兰语的(16b)。再如法语和西班牙语:
(40)La vache se vend.
(法语)
the cow is sold
The cow is sold.(母牛被卖了。)
(41)(西班牙语)
is sold the slave
The slave sold itself/the slave was sold/(some)one sold the slave.(奴隶被(自己/别人)卖了。)
还有德语假自反结构,说它假,是因为它和自反动词的定义相矛盾,且除去“sich”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我们认为这可能跟这类句子的主语都比较泛化有关,以致动作发出者不明,从而可以用自反结构来表示。汉语中的自反动词不能表示中动结构和无标记被动结构。
最后我们看一看作格结构,这几年关于作格结构的讨论也很多,就明确的定义看,作格结构的主语是动词的深层宾语,根据“Burzio原则”(Burzio's Generalization)即“只有那些能够指派主语名词‘施事论旨角色’的动词才能指派宾语名词‘宾格’”,所以它在宾语上得不到格,只能体现为主语。而自反结构的动词是能够指派主语名词“施事角色”的,所以它能给同指宾语附格,除非宾语给动词完全吸收了,那么形态标记的自反结构的自反代词有没有得到格呢?我们认为它和作格结构一样,也没有得到宾格。至于为什么没有得到,我们以汉语的形态性自反结构为例,汉语的“自”类自反动词最为典型,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董秀芳(2002)认为照应的“自”和强调的“自”不同,因为前者作宾语,后者作状语,但是这个结论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根据魏培泉(1991)的考察:先秦中“自”只能作状语,这个作宾语的“自”是怎么来的呢?“自杀”我们可以理解“自”是宾语,但是理解成状语也是未尝不可的。如果是状语,那么它是附加到动词上的,这和“前缀”是中心语又有点矛盾,从语序类型学上看,汉语是前置词语言,前缀是要统辖后面词根的,根据这一点我们有一个想法,如果词法也能纳入到句法,那么自反动词的前缀(自反代词)不是宾语,而是主语,如图二所示:
图二
图二和图一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既然作为同一的自反结构,形式上不免应该可以统一,词汇型的是通过形态型的提升而来,同时我们也就有理由把它和通过代词变化的反身结构区分开,因为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当然这也只是针对前缀的语言而言,至于像葡萄牙语、俄语等加后缀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3.2 自反结构的语义特征
自反结构从类型学上说一般有自反义、相互义、被动义和绝对义,自反义是自反结构的基本语义,而相互义是当主语是复数时演化出来的语义。例如:
(42)Les deux amis se regardent.
(法语)
the two friends Refl see
The two friends see each other.(两个朋友遇见了。)
汉语的自反结构没有相互义,即使主语是复数,也只表示自反含义,而不表示相互义,汉语中有专门的一组词表示相互义,如“相爱、相伴、相比、相称(互相称呼)、相遇、相成、相持、相斥、相处、相待、相得益彰、相等、相抵、相对(面对面)、相逢、相辅相成、相干、相隔、相顾、相关、相合、相会、相见、相交、相较、相接、相近、相距、相看、相连、相联、相恋、相邻、相配、相亲、相让、相扰、相容、相商、相识、相视、相熟、相通、相投、相望、相违、相偕、相依、相映、相遇、相约、相悦、相知、相持、相撞、相左”等和“互爱、互补、互动、互访、互换、互惠、互见、互利、互谅、互勉、互派、互让、互市、互通、互译、互助”等,可以看出汉语的相互动词和“自”、“反”类自反动词构成相似,也是形态型的动词,如果按其他语言的处理,把相互结构归入自反结构也未尝不可。
被动义在上一节的形式比较中已有所涉及,如例(40),汉语的被动义一般不采用自反结构,而是采用被动结构,因为被动结构有自己的形式标记“被”,并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而存在。根据邓思颖(2004)和潘海华、韩景泉(2006)的作格研究,认为“短被动结构”和作格结构同构,都是抑制宾语的出现,而上面我们也已经比较了作格结构,作格结构的底层结构还是有宾语的,而自反结构的底层结构是没有宾语的,所以短被动结构汉语中是不采用自反结构的。即使没有标记“被”,汉语中也不用动词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采用语序,这也跟形态不发达有关。
关于绝对义,指形态词缀是一个固有的成分,算作词缀可能不妥,即这类自反动词必须有自反代词,否则不是词,如法语的se souvenir(想起)、se rende compto(意识到)和se trouve(位于)等,意义固定,不能从组成成分推导出来。具体来看:
(43)Où se trouve la station de métro?(法语)
Where lie the station of subway?
Where is the station of subway?(地铁站在哪?)
我们主要考察了“自”类自反动词,这类动词除去“自”一般都可以成词,且整个词的意思完全可以从词根上加以推导而出,所以汉语的自反结构没有绝对义,当然这也跟本文的出发点有关,我们先从意义上确定了自反动词,最后又回到这些自反动词形成的结构意义,所以很难有其他的三种意思,但是为什么像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结构就有其他几种意思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动词和结构是互动的,动词义影响结构义,反过来结构义也能影响到动词义。
从动词的配价看,自反结构既然只能联系一个成分,那么是一个一元谓词结构,而从语义上说它实际联系两个成分。每一种语言都有调整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的操作,包括增价、减价和重置(rearrange)价。这些操作改变核心论元的数目或语义角色。语言可以通过形态、词汇和分析的形式来减少动词的价。最普遍的形态减价操作是反身、相互、被动和反被动,所以说自反结构其实是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调整的结果,通过合并进行的减价操作。
四 结论
本文从自反动词的类型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的自反动词和自反结构,认为汉语的自反动词也有词汇型和形态型,汉语的形态型自反动词比典型的形态型更加凝固,句法上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出现,由自反动词构成的自反结构句法上不宜体现为及物的动词结构,当自反动词是词汇型时,就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结构;当自反动词是形态型时,就适合分析为S+(S+V)的不及物动词结构,S和V构成一个词位,自反结构语义上也比较单纯,一般不表示其他的含义。
注释:
①海地语的人称代词变化如下例:
a.M wk m. b.Ou wk w.
c.Nou wk n.
lsg see lsg 2sg see 2sg1/2pl see 1/2pl
I saw myself.
You saw yourself. We saw ourselves/each other/you(pl.).
OR You (pl.) sa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