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机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人们通常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第五媒体”。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BLOG)的兴起,表明互联网正在逐步实现对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门户的超越。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自媒体趋势将愈加明显,而博客以及微博客也将成为自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不经意间,人们由传统传媒时代跨入到一个“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改变甚至颠覆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有人甚至预言:“新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新的话语将成为主流话语,由此带来的新思维将成为主流思维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新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新载体新机遇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能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载体和阵地,善加利用,乘势而为,必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容易为广大青年学子所接受。

(一)新媒体技术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无障碍性”。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毫无障碍地向大学生发布,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通过新媒体,学生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既能通过多种新媒体快速查找到大量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发帖子、发短信、QQ聊天、写博客等多种方式,与同学、老师或者陌生的“他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而且将真善美、假恶丑的多元价值观同时展现在青年学子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选择。

(二)新媒体技术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感染力”。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让人常有身临其境之感,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或者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新媒体技术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针对性”。新媒体文化虚拟的特性及匿名狂欢的氛围,填平了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天然鸿沟,“你”、“我”、“他”之间一律平等。在“虚拟”空间,原本处于“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新意见领袖”的核心人物,而获得众星捧月般的追捧。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借助“虚拟”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袒露自己的真实心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完全能够利用新媒体虚拟传播的特点,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主动与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倾向与价值取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广与弘扬工作。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在看到新媒体技术天然地具有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因子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去中心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支配着意识形态的整体发展。但新媒体时代是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的时代,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交流之中,成为话语主体并作为信息方式中的主体。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出售”各种信息产品的同时,也在“出售”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一旦媒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宣传报道中潜移默化地引入了一种价值尺度,且这种价值尺度与客观现实有时存在一定距离,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和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将媒介的导向视为“圭臬”而盲目追随,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

(二)“超媒体性”削弱了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深度思考。超媒体性是指在多种媒体中非线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所谓超文本是一种按照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现在,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介信息的整合,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点击”,不仅可以选择性地获得相关的文本信息,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关声音、影像等信息。超媒体性不仅给用户以极大的信息选择自由,而且还让用户享受到视角和听觉上的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需要顺序阅读,影像画面的刺激性和震撼性被一再强调,传统教育内容之间固有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内容残片之间的随意链接。这种碎片化与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减弱了当代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等理论问题的深度思考,也极易消解个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三)“不对称性”的消逝造成教师话语“霸权”危机。“不对称性”是指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教师相对于学生在身体、经验、知识、能力、社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正是由于“不对称性”的存在,年轻的学生才有弥补差距的冲动和内在动力,才会对教师始终保持一种仰视的角度。然而随着成人信息控制权的空前削弱,尤其是随着学生对教师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严控信息的了解,笼罩在教师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很快被掀开,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老师“不过如此”,对老师及其生活的敬畏和好奇与日俱减。“不对称性”的消逝,对负责传播“主流文化”的教师话语权形成了极大挑战,即使是针对教育者提出的信息内容,学生们也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其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产生的新的信仰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怀疑一切的情况下,价值取向可能变得混沌不清甚至被误导。

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既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新环境,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会造成技术与人文的极大悖论,更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育的宏伟大业。

(一)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宣传方式。博客、手机等新媒体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开放、平等、自治是新媒体渗透的基本要义。为此,教育者一定要改变传统说教的形象,真正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放低姿态,抓紧学习新媒体知识,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媒体信息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工作。其次,要树立民主化的教育理念,通过公开自己的QQ、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注重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再次,要敏锐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细枝末节,及时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通过“点对点”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深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意蕴,通过自身深厚的功底和内涵,用新媒体语境中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引导“圈子”里的影响力,真正化被动为主动。

(二)重视“载体合力”的整合功能,探索新的工作思路。“融合”是新媒体发展的显著特点。这种“融合”首先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即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新媒体能够将传统教育中有效的内容、途径与方法通过有效转换,在虚拟空间中组织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努力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效互动。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发挥传统教育的独特优势。毕竟“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离开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教育关系只会粗化为“伤害和受伤的关系”。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管理。“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新媒体语境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要求。首先,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它们通过多种形式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次,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注重以重大事件中产生的榜样力量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再次,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教化公众、传播知识,让广大青年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参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最后,要高度负责地坚持舆论监督,对出现导向性的错误问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大众传媒能力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大学生不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而且能不断地创造和传播有益信息,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近年来,大学传媒教育迅猛发展,但大多倾向于技术上的教育,关于信息评价、批判、选择等方面的能力教育仅占少数。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对媒介的批判的能力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首先应重视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优点,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学生直接掌握相关知识;再次,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园媒介环境和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最后,加强与家庭、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呼吁大家共同参与,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标签:;  ;  

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