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故障判断方法;解决策略
1、轨道交通中牵引供电故障判断方法
1.1牵引变电所故障
牵引变电所最常见的故障是牵引变电所跳闸,主要原因有雷击、机车自身、过负荷、外界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原因引起跳闸约占跳闸总数的85%以上。
1.2接触悬挂及接触网相关的故障
接触悬挂及接触网的主要故障为关节及线岔处线间距不足,承力索、接触线、弹性吊索、吊弦及接触悬挂设备经常出现此类问题。特别是由于季节性或者作业产生的温度变化,相关设备易出现热胀冷缩,使得接触网静态参数也随之产生变化,极易导致此类故障的发生。另外,在技术人员施工过程中的疏忽也会导致此类问题,例如电连接压接操作不规范等。
1.3隔离开关相关的故障
①由于隔离开关的刀闸的开合角不到位、电机及整理部件损坏、螺栓力矩不够等机械方面的故障,这些故障易造成虚接,从而导致电气烧伤。②本地与电调综自系统的显示不同、非远动分合闸及远动无法运转,这类远动方面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系统故障。
1.4分段绝缘器相关的故障
①绝缘滑道被损坏。②销弧角产生了断裂。③本体电弧被灼伤。④表面碳粉堆积过厚。
1.5谐波问题
传统的交直型电力机车采用半控桥式整流,是靠晶闸管来控制导通角来控制机车出力,所以在整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3、5、7次低频段的高次谐波电流,但也会出现20次及以上的高频高次谐波电流。而高次谐波电流的产生对供电系统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增加变压器、电动机的铜损和铁损;涌入大量电流,导致电容器过热甚至损坏电容器;产生辐射所用,对周围无线电及电子设备产生干扰;造成计量仪表的感应盘产生额外转矩,引起误差,严重时甚至烧毁线圈。
2、轨道交通中牵引供电故障解决策略
2.1重视设备周期性动静态检测工作
对线岔、锚段关节、分相绝缘器、分段绝缘器、小曲线拉出值等关键设备按周期做好静态测量。强化动态检测、安全巡检装置数据、测温数据分析。每次检测结束后,及时整理检测缺陷数据,做好缺陷复核、缺陷克服工作,并对比分析每次检测结果,找出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动态变化。对个别区段多次出现同一检测结果时,必须加强重点检查,找出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及时组织处理。通过对设备静态检测,在对测量数据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设备的修前调查,掌握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按照对设备运行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据先重后轻的原则,在停电点内利用车梯、接触网检修作业车或攀登支柱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停电区段内的设备进行检调、缺陷处理。利用近距离检修,可以对步行巡视或登机巡视看不到的缺陷,如导线硬弯、线索烧伤、缺少螺母或开口销等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强化关键设备周期检测和检修
根据近年来关键设备监控力度不够,导致设备跳闸影响行车的情况,要重点对线岔、分相、分段绝缘器等关键设备,按照检测、检修周期,合理安排计划,组织测量与检修工作。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期、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线岔、锚段关节、补偿装置的检查,保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2.3推行“状态修”以提高设备维修的针对性
当前,接触网设备维修通常是依照相关规程规定的周期和内容进行测量、维修。换言之,不管接触网设备状态怎么样,到达规定的检修周期就必须进行维修;没有达到检修周期规定的设备,即使运行状态不佳,也不能得到及时维修。通常的“周期修”有以下弊端:维修作业没有针对性,既造成天窗时间及人力、物力的浪费,又不能有效提高接触网的检修质量。要想实现“状态修”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可靠、精准、快速的接触测量、检测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供电系统6C”检测设备也不断普及,使得接触网动态性能和技术参数测量更加快速、便捷,这就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状态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采用“状态修”的方法,既提高了检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提高了天窗利用率和有效性。
2.4做好集中修式的检修模式
按照“高定标准、严检慎修、过程控制、每检必优”的原则,在供电段推行接触网设备“集中修”。实现设备检修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达到修一年保三年的目标,不断提升设备检修质量。在大秦线接触网检修中采用了集中修式的检修方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车间为单位,充分发挥人员、材料、机具和接触网作业车优势,集中骨干力量,做好牵引供电设备“集中修”,提高牵引供电设备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一年中,1月和8月是温度最低和最高的月份,所以以应分别在4月份、10月份开始对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设备进行检修,如线岔、补偿装置、线索驰度、腕臂和定位偏移,对不符合温度变化曲线的处所及时进行调整。
2.5提高接触网检测的科技化和自动化水平
“供电系统6C”系统已经在电气化铁路上广泛使用:1C弓网综合检测装置、2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3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4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5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6C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其中1C、4C设置在接触网检测车上,检测时附挂于列车上,车上的检测设备通过录像系统和微机数据处理系统可在运行中自动测量接触网的技术状态并筛选出超标处所,通过“供电系统6C”系统可以快速发现设备缺陷及隐患处所,防患于未然,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高接触网检测作业的水平势在必行。机械化、自动化检测设备可以保证接触网不间断供电,从而提高接触网间接带电作业的比重,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检修质量和工作效率。
2.6建立接触网缺陷数据库共享平台
建议铁路局专业管理部门建立接触网缺陷数据库共享平台,将每月设备检查出的缺陷数据共享于平台之上。各供电段、车间及时下载数据,接触网工区利用天窗检修、检测计划对1C、2C设备检查出的缺陷及时进行复测,依据轻重缓急制定整改计划完成处理,由车间将复测、处理的数据记录在数据平台上。在该数据的共享平台内按照工区、车间、站段、业务处室不同等级设置维护数据、浏览查看的权限,便于各部门、单位实时掌握接触网设备上缺陷存在和处理情况,使检查出的缺陷能真正形成闭环式管理。
结束语
牵引供电人员要对发生的所有跳闸均高度重视,组织多方人员对跳闸原因判断和查找,不断总结经验,吸取跳闸原因教训,收集行车组织、机车情况、牵引供电等多方信息,确保在牵引供电发生故障跳闸后,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只有将设备检修到位,消除隐性缺陷,做好预防工作,将事故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设备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使运输秩序有序可控,供电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恒星.牵引供电故障判断方法与措施[J].丝路视野,2017.
[2]马腾宇.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7.
论文作者:李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设备论文; 故障论文; 缺陷论文; 作业论文; 供电系统论文; 装置论文; 数据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