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关系:区域地理学的新前沿_地理学论文

区域间关系:区域地理学的新前沿_地理学论文

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近期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首先指出5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发展滞缓的问题所在,结合实例,阐述6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研究中关于空间关系与空间组织、功能区和优化地域组合的研究进展,认为现阶段区域地理学的前沿在向区际联系的研究方向转移。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从特定区域的独特性,转向地域分异,现阶段又在上述基础上向区际联系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区际联系 地域组合 区域系统

1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10年中,地理学基本上仍保持着原先状态〔1〕,在法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区域学派,仍占主流。50年代晚期以来,地理学在学术思想、观点、方法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与区域地理学密切相关的有:①50年代晚期,战后世界从经济恢复步入经济繁荣,很多地理学家关注于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发展,推动了对区际功能与关系的研究〔1〕, 提出了区际联系这一研究课题。②60年代地理学界推行计量化,结合定量分析开展专题研究,特别是有关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研究。70年代,空间理论及其研究模式受到重视,社会与城市问题的研究将社会科学理论与空间理论结合起来。③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复兴区域地理学呼声高涨,导致对世界系统研究的升温。

战后,区域地理学发展滞缓,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在于区域地理学过去过分强调特定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而对于空间关系一般规律注意甚少,致使不能运用一般规律引导或启迪对其它特定区域的研究。

我曾在“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2〕中, 就区域地理学的这一弱点,即过多强调区域个性或独特性而不注意空间关系一般规律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事实上,区域地理学并非对一般规律的研究不起作用。比如类型区的共性就是从同类型各分布区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并可转而启迪对同类型各区的个性作深入的追踪研究,而区域个性或独特性研究又可为一般规律提供检验的场所。

单因素的地中海型气候可作为一个示例。这一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范围内,但以这一分布规律对照在各洲的分布区,则其所跨纬度幅度互有差异,这便会启迪人们对各分布区作进一步探索。再如把本类型夏干冬雨这一规律性特征来加以对照,又会发现各分布区在夏干的程度上、冬雨期的迟早以及冬雨所占季节比率等,也互有差异,从而可引发对各区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由多因素所构成的类型区的共性与个性,体现同样的辩证关系。这种共性对个性作深入研究的引导作用限于类型的各分布区,类型区的共性是从各分布区的相似性中概括出来的。

众所周知,区域地理学从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强调研究区域个性或独特性和区际差异或地域分异。早在1905年赫特纳曾指出:地理学关注的现象间的联系,一是同一地方的,一是地方之间的〔3〕。 后者即地方之间或区际之间的联系。但实际工作中却着重于前者,对区际联系未能引起重视。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地理学家E ·阿克曼教授曾指出过:“地理学(这里实指区域地理学)如只满足于研究区域个性或独特性和区际差异,并以此作为最终目标〔4〕, 这无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封闭起来,犹如作茧自缚。”一叶障目会使这门分支学科看不到新的生长点和前沿。

1963年E ·阿克曼在“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在哪里”一文中进一步强调:“实际上我们中有一些人把对地理学本身的研究视为研究尽头,而没有放开眼界,为更大的科学目标作出贡献的胸怀和远见。过去很多地理学家渴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却忽视了整个科学进展的前沿。我们不能无视当今时代面临的变化洪流。“整个科学的进展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组成分支学科的进步”〔4〕。 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E ·阿克曼就系统与地理学研究前沿的问题指出:“地理学关注的主要是人—地关系这个大系统”〔4〕。 钱学森先生等更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地理系统,同时也要关注地理系统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5〕。 系统内各部分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其连接关系是最重要的特征〔5〕。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和区际差异, 而且还要强调对区际横向联系的研究,即对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研究。

50年代,不少地理学家曾试图从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建立另一种区域概念,以别于基于某一特定区域内部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区域概念。德迥(De Jong)称前者为水平联系(horizontal unity), 即横向区际联系,而对区内联系称为垂直联系(vertical unity)〔3〕,即纵向联系。横向的区际联系对洞察大区内组成区域的结构格局及其性质与功能的分异和联系至关重要。

2

区域地理学关于横向区际联系,虽然许多文献早已提及,但在实际中贯彻甚少。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实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区域地理学强调区际联系是顺理成章的,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以下,结合具体地区作者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是区际差异的基础, 而区际差异是渐移的,其更替是递变的,呈连续性转换,体现地域分异规律。而这种区际变异和转换往往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所以区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比如南美洲的半荒漠与荒漠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处于大陆东岸位置的干旱区,它与以西的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南段区,正处于相反位置,二者在气候、植被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6〕。 前者是大陆东岸中纬偏高的干旱区,年降水量大部分不足250mm, 加以多风且风力强劲,所以呈现干旱。只有西部在安第斯山麓附近有缺口的地方以及南纬50°以南因地域再度缩窄,山势再度降低,而且缺口很多,降水量因此略多,可达250—500mm。在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动物界方面,全区体现干旱性。而它以西的安第斯山南段区,则体现温凉湿润的特点,其年降水量超过2000mm,分布着湿润森林,结合其他特征,充分体现湿润性,与巴塔哥尼亚的干旱性,形成强烈对比。一山之隔,两重天地。虽然如此,但两区植被的转换,却并非如此急剧,而是连续有序地更替的。从奇洛埃岛(Isle de Chilóe 43°S)附近向东至巴塔哥尼亚作一东西向的横剖面,东面首先是荒漠—半荒漠灌木,西至安第斯山麓为禾本科灌木干草原,向上至高坡转为山地湿润混交林,最后向上过渡为冰雪带。超过山巅转入西坡的冰雪带,向下更替为山地常绿湿润森林,再向下至沿海山脉和沿海地带,乃转为杂生着针叶树种的主要由山毛榉属种构成的阔叶林〔3〕。 显然这两个相邻区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递变的,呈现规律性更替序列。

再者,巴塔哥尼亚半荒漠—荒漠的形成,同东西两侧地区对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巴塔哥尼亚位于西风带,安第斯山阻挡着下层西风气流向东吹袭,使之处于背风的雨影位置,使得中部和底部的年降水量不足250mm。西部山麓一带因多缺口,南部因山势较低, 西风气流得以带来一些水汽,故降水量稍多。另一方面,它的东侧是大西洋,虽然濒临海洋,但并没有受到惠泽,因为它受极地大西洋气团的侵入,冷锋面上的气旋可从大西洋引来气流,但因福克兰寒流经过,水汽含量低,不能产生丰富降水。因此,本区降水量少,而且自西向东减少。东部很多地方降水量不足150mm。这说明相邻区域之间,不仅性质转换有着连续性,而且有着成因上的联系。

(2)区域不同,特性各异,从而产生区际差异。 区域之间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参差不一,各有长短。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为相互交流提供基础。在区域开发中,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区际联系研究至关重要。E ·阿克曼说过:“区际差异只有在有助于显示或明确系统的连接关系或信息流时,才显出其重要意义”〔5〕。

美国北中部上湖区和下湖区同属于五大湖区,但自然环境却多不相同。上湖区为加拿大地盾南延部分,由前寒武纪古老岩石组成,在地貌分区中被列为苏必利尔高地。第四纪时在以冰蚀为主的冰川作用下,地表岩石裸露,湖沼广布。森林覆盖率高,原产白松、云杉、铁杉等。苏必利尔湖南岸有自然铜矿,湖的西端南北两岸有著名的大铁矿。下湖区的前寒武纪基底,覆有下古生代沉积岩系,在以冰积为主的冰川作用下,冰碛地貌发达,在地貌分区中属于冰碛平原。下湖区内尼亚加拉河蕴育丰富的水能资源,西南和东南附近地区有丰富矿藏。这两个副区同属温带湿润气候,上湖区位置偏北,属短夏副型,下湖区纬度较低,属长夏副型。五大湖横列展布,东连圣劳伦斯深水航道,构成世所少见的东西联络通道,益以铁路网和公路网的相继兴建,两副区之间以及与邻区之间,得以充分发挥互补互利作用,共收共同发展之益。

下湖区为工业发达、城市密集地区。一百多年来上湖区一直从事资源的开发。欧洲移民入居以前,土著印第安人已在苏必利尔湖南岸开采自然铜矿,最具重要意义的是森林采伐和铁矿开采,通过湖运长期为下湖区钢铁工业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铁矿砂。因多年开采,高品位铁矿已近枯竭,近年来转采低品位矿石,经加工制成精矿砂,继续供应下湖区和附近的匹兹堡区,并利用回空船只将煤和焦煤回运,供应沿湖钢铁工业中心,甚至运往上湖区苏必利尔湖西端的德卢斯等港。至使下湖区一带钢铁工业兴起,特别是芝加哥—加里发展最为迅猛;另一方面德卢斯也发展了钢铁工业。芝加哥不仅同下湖区其它城市一样享有大湖水运之利,而且地处密歇根湖南端,东西走向重要铁路多绕至于此。所以芝加哥也是本区乃至全美的最大铁路枢纽。1959年圣劳伦斯深水航道竣工开放后,芝加哥成为大湖区重要的湖港兼海港。不仅享有上、下湖间联系便利,而且向东延至圣劳伦斯谷地下游地区,向东出海。另外,芝加哥又因位于美国农业心脏地带——玉米带的北缘,及西部肉牛产区和东部肉类食品消费中心的中间地带,芝加哥除作为谷物市场外,还成为屠宰业、肉类包装业中心。上湖区伐木业兴盛,加以玉米带对农业机械的需要,所以又成为家俱和农业机械制造中心。可见,上、下湖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芝加哥多种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充分体现区际联系和区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3)研究区际联系是优化地区组合和优化区域系统组合的需要。1959 年R. S. 普拉特提出地域的功能组织(arealfunctionalorganization)〔7〕这一重要概念。60 年代初期地理学中关于空间组织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势头日增,给区域地理学原先的研究模式一个有力的冲击。实际上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区域地理,30年代在德国已见端倪〔8〕,二次大战后方逐渐露面,传统研究方向受到削弱, 逐渐为功能研究所取代〔8〕。

功能区(functional region)是基于横向区际联系建立起来的区域概念,它不同于均质区(homogeneous region),后者是基于特定区域内组成要素的联系所形成的形态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而功能区则是跨地区的一个在功能上相联系的空间组织,它不是形态特征的概括, R·哈特向称之为功能上组织的区域(functionally organized regions)〔3〕。这一类区域大致有两种:一是结节区, 它包括某些活动的结节点、其服务的地区范围,以及连接各地以传送人流货流和信息流的交通网络。另一是为了某种或某些特殊目的而组成的区域,如地表水资源富裕与匮乏地区所组成的调配区域,或为了环境保护,改善某种再生资源的质量所组成的功能区等等。

以上所提到的功能区,不论结节区或为某种其他目的而组织的功能区,都是跨地区组成的。为谋致某一共同目的或整体效益,对区内不同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区际之间的联系性,进行分析。以结节区为例,就要研究该区内的结节点、交通网络、人流、货流、信息流等,以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取得整体效益,而这种问题非任何单个组成部分或区域所能独自解决的,必须分析组成地区或所跨地区各自特点、所长和所短以及各地区相互间的联系,以使各组成地区在大区之内或大系统之内,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进行合理地域分工,优势互补,合理开发与协调发展,从而取得整体效益。否则,不仅不能获致整体效益,而且会影响各个地区优势的发挥。再则,地区的所长和所短是相对的,在经济开发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随着科技进步和应用,往往会转换位置,短处也可转为长处。比如美国四大农业专门化区域——玉米带、冬小麦区、春小麦区和乳酪区〔9〕,相对地是一组优化的农业区域组合。 就玉米带与小麦带为例,在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原则作用下, 美国境内的大平原(GreatPlains)东部和内陆低原(Interior Lowland)有时又称中央低原(Central Lowland)的西部形成小麦带, 其东的内陆低原的高草原部分则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北部(南、北达科他两州的东部),因冬季严寒,又缺少积雪覆盖,地面易遭冻裂,而生长期又短,加以年降水量较少,属半干旱气候。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是其所短。在小麦作物中,适宜生产春小麦,不能生产冬小麦。虽然春小麦单产较低,但市场价格高于冬小麦〔9〕。这样的气候特点,对春小麦生产来讲, 是它的优点和长处(小麦带的南部为冬小麦区)。它不仅与玉米带,而且在小麦带中与冬小麦区,各自发挥所长,建立了合理的农业地域分工和组合。最后还要指出,随着客观实践的需要,区域地理学中对功能的研究逐渐占居优势地位,并被纳入系统框架之内〔10〕。1956年D ·克里格曾提出关于区域系统(regional system)的研究〔11〕, 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现已得到共识,它在不同程度上受其他区域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区域。因此,区域地理学应强调研究区际之间的联系,将重点移到这方面来。再则,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初,政治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渐露转机, 导致了对世界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12〕,感到世界这个巨系统,对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很多人甚至认为区域的外部关系即区域之间的关系,比区域系统内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更见重要〔12〕。外部关系的结构,可导致区域反应,并通过空间组合的调整,以适应外部关系的结构变化〔12〕。

由此看来,区域不仅属于一个大的地域系统,同时也属于整个世界系统。了解一个大的地域系统如何运转,甚至整个世界系统如何运转,区域是引发和推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12〕,而区际联系,便是运转的纽带。因此,为优化区域系统组合,以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强化区际联系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区域地理学领域中,过去从特定区域的个性或独特性,转向地域差异或分异,进入现阶段,又转向区际联系。这一重点转移,乃势所必然,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来稿日期:1995 0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5 06。

INTER—REGIONAL CONNECTIVITY ——AS A RECENTFRONTIER OF REGIONAL GEOGRAPHY

Li Chunfen (Chun-fen Lee)

( Institute of Wester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Key words regional geography, inter- regionalconnectivity,spatial organization,regional system

Abstra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frontierof regional geography.A brief review of the main defectsever present in the discipline is made with a view torevealing the crux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of

thediscipline since late fifti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it is critical of

itssatisfaction merely with the uniqueness of the region andtheir areal differentiation which were regarded

as theultimate goal of research. This is tantamount to a tacitconsent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field as a closed system.There in li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that prevents it fromseeking a research frontier.Today it has become known that aregion is an open system.'External' relations are often seenas more important than'internal' relations,i.e. relations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regional system. Since fiftiesnumerous geographers became much interested

in

spatialrelations and sought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regionsbased primarily on interregional connections. This is theconcept of functional regions which suggests a

dynamicpicture as against the static one of formal regions. A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olves not only the internalrelations but the interregional relations as well,the latterare often seen as more omportant.The causal, historical andmorphological approaches of

regions

were

replaced

byfunctional ones.In a larg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areas orregions the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ir

own

respectiveadvantages and resources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herebypromoting development separately and jointly and contributingtheir share to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whole spatialorganization.Therein lies the research frontier of regionalgeography.It is,therefore,imperative to shift our emphasisof research to interregional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vity,which involves theoretical and

pratical

significance,indispensable for healthy and promising development. Theshift from emphasis on uniqueness of regions to that on arealdifferentiation and recently

to

that

on interregionalrelationships is an inexorable trend.

标签:;  ;  

区域间关系:区域地理学的新前沿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