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袁明辉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袁明辉

袁明辉(犍为县新民中心校 四川 犍为 614400)

摘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还利于我们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4-0062-02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长处,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改变这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和愿望,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平台,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用,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点及面,由抽象到形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的感受、视觉形成鲜明的时空印象,动画技术,音像剪辑和粘帖组合技术,化静为动,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境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蜜蜂,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还有建筑物,动画。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到这些图形的美,深刻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征,而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为一体的,动静结合的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量引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起始课,课本安排的例题是这样一幅插图:左边两个小方块,右边小猴子推来一块小方块。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设计:两个拟人化的小方块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蹦蹦跳跳的出现在屏幕上,并在原地跳跃、翻滚;接着音乐停止,传来“嗨呦,嗨呦”的声音,小猴子推来一个小方块;然后这个小方块跟小猴子说了声“再见”,与原来的两个小方块手拉手一起跳跃、翻滚,同时从小方块的动态分布上逐渐淡化出算式2+1=?由于色彩鲜艳,小方块模拟人体动作跳跃、翻滚,并配上同步童声配音,学生仿佛看了一场动画片,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思维被激活了。这一动态过程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而用多媒体课件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图形的变化速度,使课件发挥不同的作用。

可见,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效果比传统的方法大大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图文声茂的课件,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制作图文声茂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一些形象的图表、关键的词、符号等展现给学生,引起更有效的注意。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适合于进行多媒体的教学:例如立体图的展开问题、平移问题等等,另外,在回放“活”的生活经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在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的过程中,如何提取重要的信息及排除生活多变的干扰因素,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手段显得尤为突出与必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三年级的老师在上(一天的时间)片段

创设情景,导入部分:两个好朋友约好了在八时见,双方都按时到了预定的地点,却没见着面,为什么?

方法1:教师只用语言表达进行展示。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没见着面吗?

生:老师,可能他的表走不准了??????

生:可能睡过头了??????

生:记错地点了,或者离得挺近的 ,却没看见。

??????

方法2:课件辅助:创设了完整的情景,并适时加上点钟显示8时,及早晚自然情景的变化。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没见着面吗?

生:他们对8时的理解不一样,一个是早上的,一个是晚上的!

五、在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学生 “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可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的丰富、形象和生动,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虽然生活中有这类现象,可学生的印象却是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对“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到相遇时,两车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的理解。借助平台中课前准备的视频进行如下演示:两车在同一段线的两端同时相向移动,直到相遇。让学生观察,感受到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动态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清晰地理解了题意,掌握了思维方法,从而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引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参透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七、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被人们喻为“思维的体操”,尤其是小学生对其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且小学生年纪小,经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使得课堂与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引起探索数学世界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情境,再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

比如教学《认识千克吨》一新授课,在让学生理解“一吨有多重”时,如果让学生直接感受是不现实的,这时可先让学生观看学生倒水进一个容积为1000升的容器片段。再现真实的情景,出现学生的采访对话:这一升的容器需要用50桶水才能倒满,一桶水拎着已经很累人了,如果50桶一起拎的话,是没人有可以办到的。这样让教学现场的学生看到数个同学忙来忙去的情景,配上背景音乐,老师讲述:同学们,在经过10位同学的的不懈努力下,这一1000升的水的重量恰好就是一吨。看同学累的满头大汗的样子,要把20千克一桶的水,倒满50桶才能将这个容器倒满,你们说这一吨水重不重?

以上课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运用多媒体手段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坐在家中学习:热闹的场景、动人的解说、还有动画演示,将本来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此情此景,激发了学生的临场感,加上教师的解说,使学生联想到刚刚体验一桶水的重量,进而联想到一吨有多重。这样的课堂氛围,再现了一段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乐中学,赏中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总之,从目前看来,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全国许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改进教学环境,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袁明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袁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