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级论文,主要领导论文,党政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国家治理中,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责任审计是运用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它不仅是国家审计加强权力监督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推进国家良治的有力措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县一级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级党政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县级党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规范权力行使、强化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针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更具典型样本意义。 一、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履职特点及权力轨迹 县级党委和政府共同承担着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责任具有广泛关联性。县级党委侧重管决策、管监督制度建设,县级政府侧重管实施、管具体事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主要是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管理、执行、监督是一个互相交叉的连续过程。因此,在制定县级区域的发展规划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上,县委对县政府具有领导权,在界定县委书记和县长共同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责任时,就可以明确地确认县委书记具有决定权,应负有首要责任。而对于涉及具体的地方财政管理、部门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执行经济管理政策等日常性工作,则在县长审计评价时予以重点关注。作为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试点单位,2005年邯郸市直65个行政部门清理自身权力,汇总申报、审核,最终形成邯郸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清单。2011年北京西城区公开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公布了164张区委权力运行流程图。当前随着各地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广东惠东、浙江嘉善、河南西平等地也相继公布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权力职权目录。根据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权力清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行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政策贯彻执行权、参与领导决策权、政府(县委)工作领导权、审核把关权、组织协调权、监督检查权、干部任免建议权和提名推荐权等方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对超越职权范围的权力予以纠正,对职能交叉的权力予以厘清,对权责不清的权力予以明确,对履行职能不到位权力予以强化。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为全面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办、国办《规定》以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机关应依法依规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必须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就要正确把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受我国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广,领导干部经济职权大。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在关注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审计的视野,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和权力运行为主线。最大限度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手中可支配的资源和决策进行审计。通过审计,促进县级党委政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根据县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决策及执行结果情况,在客观评价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工作业绩的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关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任期内民生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举借债务和科技创新等情况,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此外,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六个贯穿始终”,也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指明了方向。 三、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客观要求,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的重要举措。当前,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审计内容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对被审计书记和县长的审计重点不清晰,责任认定界限模糊等问题,而相关审计评价主要侧重于经济和财务绩效方面,关于推进依法治国和廉政建设、推动履职尽责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尚不够全面和深入。2014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明确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等情况列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因此,应认真落实《实施细则》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新规定,按照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岗位特点,沿着权力运行的轨迹,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关注党政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突出监督重点,构建一套以推进科学发展、强化履职尽责、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为中心的审计评价体系。围绕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和书记县长权力运行轨迹,本文构建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涵盖包容性增长情况、依法履职尽责情况、权力规范运行情况、经济风险防范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5个一级指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生改善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等19个二级指标。 (一)包容性增长情况审计指标。推动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是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责的根本目的。通过审查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情况,任期内发展思路、重要举措、重大决策、重大经济事项及主要工作成效等,客观评价发展成果、发展代价和发展趋势。重点审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民生改善程度、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情况。审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审计。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的取证与分析,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审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趋势;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审计。检查任期内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制度、创新举措、目标任务和执行效果;三是民生改善程度审计。根据任期内上级考核指标,检查“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审计。重点审计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节能减排情况以及大气颗粒物PM2.5浓度考核等;五是可持续发展审计。主要审计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耕地面积保有量和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等,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情况审计下设5个二级指标和若干评价内容。5个二级指标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民生改善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包括人均GDP增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水平等主要评价内容;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出口结构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主要评价内容;民生改善程度包括人均财政民生支出增长、科技研发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住房保障水平、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土地出让收入充实民生资金、国资收益总额充实社保资金等主要评价内容;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大气颗粒物PM2.5浓度考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COD、SO2)、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等主要评价内容;可持续发展包括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耕地面积保有量、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等主要评价内容。 (二)依法履职尽责情况审计指标。要加大对依法履职情况的审计力度,注重发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 1.简政放权改革情况审计。简政放权是打造法治政府、推动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和监督权力。因此,应重点审计县级权力清单制度、责任清单制度、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等建设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问责机制等情况。 2.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审计中要把监督检查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特别是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等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把推动政策落实贯穿始终,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作用。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如任期内重大政策和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效果如何等。 3.重大决策民主情况审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所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往往对本地区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因此,应围绕决策机制、程序、内容和执行效果等方面开展审计,尤其要关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国有资产处置等方面的决策,突出审计重大项目、重大资金运作和重大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科学民主决策情况。 综上所述,依法履职尽责情况审计下设3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项评价内容。3个二级指标主要是简政放权改革程度、重大政策执行程度和重大决策民主程度。其中,简政放权改革程度包括权力清单制度建设、责任清单制度建设、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建设,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行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等主要评价内容;重大政策执行程度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事项的推动和管理情况及其效果、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重大决策民主程度包括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和程序的民主性,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及建设管理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 (三)权力规范运行情况审计指标。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履职用权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隐患,研究、揭示、预警和公开都还不够深入,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威慑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1.权力运行公开化情况审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县级政府采购的公开化程度、财政管理公开化程度、土地资源配置决策公开化程度、公共资源配置决策公开化程度、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决策的公开化程度、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决策公开化程度。 2.操作行为规范化情况审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任期内推进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的规范化情况,如县级财政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资源管理、投资项目管理、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规范化程度,以及《审计法》执行的规范化程度等。 3.资源配置市场化情况审计。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依据法律法规,经过科学合理程序,运用市场调节手段,通过招标、拍卖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竞争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财政资源配置、土地资源配置、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资项目领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情况等。 综上所述,权力规范运行情况审计下设3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项评价内容。3个二级指标主要是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度、操作行为规范化程度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其中,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度包括政府采购、财政管理权、土地配置决策权、公共资源配置决策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决策、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决策的公开化程度等主要评价内容;操作行为规范化程度包括财政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资源管理、投资项目管理、民生保障、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以及《审计法》执行规范化程度等评价内容;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包括土地优惠政策公平性、工业用地招拍挂市场化程度、商住综合类用地招拍挂市场化程度,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矿产资源招拍挂、特许经营权招拍挂、非转经资产招拍挂以及企业产权转让招拍挂市场化程度,咨询、服务采购,承包、施工招标以及设备、材料采购市场化程度等主要评价内容。 (四)经济风险防范情况审计指标。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要密切关注县域内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安全员”作用。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政府性债务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注重揭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1.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揭露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县级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公平性、财政补助政策的公平性情况;财政管理及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如全部政府性收支是否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的管控情况,如“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情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超编和使用编外人员情况等。 2.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效益性审计。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开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可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党委政府相关会议纪要等资料;国资办、融资平台和国企运营情况,是否存在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未缴入预算管理的情况;国有资产处置是否存在设置限制条件、定向出售、无偿划拨、低价出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否存在管理制度缺失、缺陷与漏洞,因执行不到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投资、参股企业情况,尤其是投资效益问题。 3.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范围具体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预算、财政专户资金、政府性债务、其他财政收入,以及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政府收支。《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要看好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县级全部政府性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支农、教育、社保、环保和扶持企业等重点支出;大额资金支出和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土地出让等绩效;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结果等。 4.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规范性审计。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县级政府性债务管理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情况;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和管控效果,如各项债务指标是否超过警戒线,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编制和偿债准备金建立,债务报批和使用合规性等情况。 5.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制度性审计。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因地制宜,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促进依法有序和集约节约有效使用资源;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审计;加强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推动资源和环保政策落实到位。因此,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情况等。 综上所述,经济风险防范情况审计下设5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项评价内容。5个二级指标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效益性、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规范性、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制度性。其中,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财政补助政策的公平性,本地区财政管理及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情况,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效益性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投资效益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包括全部政府性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支农、教育、社保、环保和扶持企业等重点支出,大额资金支出和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土地出让等绩效,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结果等主要评价内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规范性包括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偿还和风险管控情况,地方政府性债务三率、偿债准备金建立等主要评价内容;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制度性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 (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审计指标。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充分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重点审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廉政规定以及廉政建设情况,尤其在重大资金使用、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决策、针对性较强的特殊政策、政府补贴或扶持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有无干预市场活动和个人违反廉政建设行为等情况。 综上所述,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审计下设3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项评价内容。3个二级指标主要是遵纪守法情况、个人廉政行为和滥用职权行为。其中,遵纪守法情况包括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职责、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约法三章”和执行六项禁令情况等主要评价内容;个人廉政行为包括个人述职述廉、个人及其家属经商投资、兼职及中介活动、违规使用公共财物行为、超标准配置办公用品行为、未按规定移交公共财物行为等主要评价内容;滥用职权行为包括违规提供便利和优惠行为、为亲友及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行为、违规干预市场活动行为、为自身谋取不正当政绩行为等主要评价内容。 此外,设计了修正指标,分为加分指标和扣分指标,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加分指标:任职期间在经济领域获国家级先进或获省部级先进的,以及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个人所作的重大经济决策和推进落实的举措,事实证明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进行相应加分;二是扣分指标:根据审计结果,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有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事项,结合群众满意度测评、干部谈话情况进行相应扣分。 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以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对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轨迹进行鉴证,由于权力运行的复杂性及权力边界的模糊性,权力运行审计鉴证时常流于形式,止于财务收支审计。各地开展的县级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尚没有很好地按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轨迹,“由人及事”地确定审计重点,对有些重要经济决策或事项中存在的疑点或问题,审查的深度不够,有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现象,不能有效地通过“是否干事、干了哪些事、干成哪些事、当地干部群众怎么评价这些事”来“审事评人”。此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深入开发利用不够,对领导干部履责用权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隐患,研究、揭示、预警和公开都不够,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威慑效果有待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当前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价值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党政主要领导同步审计尚未全面实施、联席会议组织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审计技术手段方法有待创新、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规范、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机制尚不完善以及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 (一)党政主要领导同步审计未全面实施,造成权力监督缺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关于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也要求建立县委权力特别是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和反映问题处理工作机制,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当前,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有些省份尚未针对县委书记进行经济责任的同步审计,这也造成了审计中出现权责不对等、责任难落实和审计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导致权力监督的缺位。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单位和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对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的同步审计尚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同时在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之间的责任划分上,模糊不清,评价标准不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难以被相关部门采用。因此,针对县委书记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特别是围绕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应加强审计监督,避免权力滥用,确保县委书记正确行使权力。 (二)联席会议组织协调机制尚不够健全,导致成效发挥欠佳。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是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和国资委等部门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组织协调制度。各地基本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相关成员单位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认识不到位,信息沟通不够畅通,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职责履行不够充分,各部门把精力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审计情况汇报上,对实质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没有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的督促、落实和责任追究等相应制度,造成审计成效发挥不理想。如主要领导个人廉政情况,除接受举报外,审计机关很难获得组织、纪检等部门掌握的重要信息,承受较大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手段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制约审计效率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同时,经济社会的运行已超越了严格的行业和领域限制,信息化条件下各类行为主体的多数经济活动更跨越了传统的部门和环节束缚。然而,当前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手段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模拟仿真和智能分析等新兴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充分,制约着审计效率的提高,这些都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努力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和审计方式现代化。 (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够统一规范,造成评价结果差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责任界定标准,影响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统一性。此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即使有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价的内容和重点也各有侧重。在责任界定方面,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责任界限模糊,如责任范围的界定、前后主要领导责任的划分等,都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责任评价的准确性,使得组织部门等单位难以通过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机制尚不完善,影响审计效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最终体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存在着审计和运用相脱节现象,审计成果难以转化。当前,对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等如何运用审计结果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谈话、戒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此外,审计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启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必将严重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导致审计结果运用不甚理想。 (六)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制约审计质量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覆盖面广,涵盖了财政、重大投资、国有企业、社保等各个领域,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审计队伍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审计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审计技能欠缺、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多数为会计、审计专业,缺乏经济、法律、投资、环境和计算机等方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的制约,造成了有些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范畴,缺乏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宏观把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五、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针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审计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审计组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必须及时向审计派出机关报告。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省级组织部门提交审计建议书,省级审计机关抽调地市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集中近两个月时间开展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如以浙江为例,往往采取交叉审计的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组的从严从实管理。探索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审计等部门联合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履责联审”等联合监督方式,形成纪检(监察)监督、组织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合力监督机制。此外,可以构建贯穿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职全过程的“任前告知、年度报告、任中审计、离任交接”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如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前经济责任告知办法》和《浙江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年度报告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强了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例行体检”的力度。 (二)转变审计理念,推动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创新。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审计方法和途径,推动和加快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以浙江为例,全省近100个县(市、区),按照五年任期审计一次的要求,每年将有20个县(市、区)的审计任务。为有效破解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等矛盾,迫切需要转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如浙江省构建了以全部政府性资产和权力运行为主线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等。进一步创新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云计算”、数据挖掘和模拟仿真等新兴审计技术的运用,着力构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数字化平台,努力实现审计指挥一体化、审计数据一体化、审计业务一体化、审计模式一体化和审计保障一体化。积极利用通信技术、通讯融合技术等多种手段创新审计项目管理和组织方式,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 (三)坚持与时俱进,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健全和完善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坚持“以权定责、以责定评、权责对等”的原则,客观公正把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重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的需要,结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设置能够体现地区差异性的个性指标,不断完善和调整审计评价指标,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纵向和横向的业绩比较、将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或事项置于相关经济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等。 (四)强化审计问责,建立问责问效和责任追究机制。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和奖惩被审计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依据。可以建立“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问责问效和责任追究机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界定被审计党政主要领导应当承担的责任,是强化对重大问题进行问责和责任追究的前提。根据被审计党政主要领导对有关问题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对其做出免职、降职、撤职、诫勉谈话和纪律处分等相应处理,如《浙江省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试行)》第八条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有重大损失浪费或者严重违纪违规行为,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的纳入领导干部失职问责、需要调整职务的情形。 (五)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依法审计和队伍的职业化。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推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关键在人。要通过建立符合审计工作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根据实际需要,审计机关应增加财政、金融、工程、环境、信息技术和社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储备,同时建立利用外部专家工作的机制,以有效应对审计领域拓展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并通过招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措施,改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战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分析和研判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审计和队伍的职业化。 综上所述,本文以国家治理为理论工具,基于权力清单的视角,针对县委书记县长这一典型群体,围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运行特点,重点剖析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审计评价体系,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可以为促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和开展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实践提供参考,有助于深化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领导责任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党政领导干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地方领导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