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对无创正压辅助通气在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探讨。方法:以2010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52例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6例;两组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采取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常规组达到96.2%,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的通气时间(71.3±21.4)h、住院时间(13.4±5.7)d均要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采取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可有效缩短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77-01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严重性病症,常见于早产儿,临床表现为产后数小时内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是到早产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2例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通气治疗进行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0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52例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纳入本次研究,均得到确诊,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2]。其中,男29例,女23例;胎龄30到36周,平均(32.1±1.3)周;出生体质量为1000到2300g,平均(1560±310)g。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型:I级28例,II级24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胎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常规组
本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机械通气联合固尔舒治疗。常规机械通气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辅助模式。初调参数:FiO2为0.4到0.6;RP为40到60次/min;呼气末正压为3到6cmH2O;吸气峰压为:15到30cmH2O。固尔舒用法:先撤离常规机械通气后,气管插管,应用无菌注射器吸固尔舒通过气管给药,用药量为100mg/kg.次,1到2次/d,在给药完成后重新连接常规机械通气。
1.2.2研究组
本组患儿均采取经鼻持续正压辅助通气联合固尔舒治疗。初调参数:压力为3到5cmH2O;FiO2为0.5到0.8。在通气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气情况,并进行分析再对参数做出适当调整。固尔舒给药方法和剂量同上。
1.3疗效观察[2]
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分为:(1)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气指标有显著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无效,临床症状、血气指标等均未得到明显改善,且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1.4统计处理
应用SPSS26.0软件对本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 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常规组达到96.2%,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如表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在通气治疗中出现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是3.8%,常规组有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气胸,发生率为11.5%,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2.225,P<0.05)。
2.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一种以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3],若不及时给予治疗,纠正呼吸衰竭症状,易引发患儿脑部缺血、缺氧性窒息等并发症,严重时会直接引发脑部局部组织坏死,产生不可逆性的神经后遗症,这不利于患儿预后改善[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为由多种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成的混合分泌物,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具备维呼气肺泡张开、降低肺表面张力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NCPAP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治疗手段,其具备提升跨肺压,减少气道阻力,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其还能延缓肺活性物质的灭活时间。
在以往对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治疗一般是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类药物,虽然此种治疗模式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但是该种机械通气是有创、侵入的通气,在通气治疗中易引起气胸、肺部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临床治疗效果。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新型通气方法,它能够使气道始终处于正压通气状态,进而使萎缩肺泡得以扩张,有效改善氧合。本研究中,采取无创正压辅助通气的研究组和机械通气的常规组在临床总有效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研究组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可以看出,采取无创辅助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更具优势,在临床上更具推广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咏鸽.无创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8):315-316
[2]陈信,潘家华.无创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8:137-138
[3]毕雷.盐酸氨溴索联合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当代医学.2013,12:147-148
[4]张卫红.持续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439-2440
论文作者:陈锋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窘迫论文; 综合征论文; 正压论文; 呼吸论文; 常规论文; 新生儿论文; 并发症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