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后抑郁与梗塞部位的关系及治疗效果。方法:收取我院50例脑梗塞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抑郁程评估和抑郁症筛查,筛查后将5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非抑郁组和抑郁组,每组患者25例,分析抑郁患者其与梗塞部位的关系,再给予抑郁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观察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实施药物治疗后,显效患者有20例、有效患者有3例、无效患者有2例,总有效率为92.00%,抑郁组患者的前部梗塞发生率80.00%和皮层梗塞发生率72.00%与非抑郁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由此证明,抑郁患者与梗塞部位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塞后抑郁发生与梗塞部位密切相关,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后,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抑郁;梗塞部位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也可以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多数患者发病后,其神经功能易受到严重损伤,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同时脑梗塞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患者治疗效果较为不利。因此,我院对脑梗塞后抑郁与梗塞部位的关系及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见本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收取我院50例脑梗塞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实施筛查后,将5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非抑郁组和抑郁组,每组患者25例。纳入标准:①50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颅部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梗塞,②50例脑梗塞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不接受治疗和研究的患者,②排除具有认知、意识、精神障碍患者。
非抑郁组;年龄在20~5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35.01±1.21)岁,女性患者有12例、男性患者有11例。
抑郁组;年龄在21~5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36.11±1.26)岁,女性患者有11例、男性患者有14例.
抑郁组、非抑郁组患者各项资料差异不显著,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抑郁程评估和抑郁症筛查,筛查出抑郁患者以及非抑郁患者。
对抑郁组患者采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33),每日一次、每次20mg,4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抑郁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的效果。
分析抑郁组、非抑郁组患者与患者梗塞部位的关系。
1.3.2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实施治疗后,抑郁症临床症状消失。
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抑郁症临床症状缓解。
无效:无任何变化。
显效率加有效率等于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将抑郁组、非抑郁组患者与患者梗塞部位的关系进行统计处理,前部梗塞发生率和皮层梗塞发生率采用X2检验,采用P<0.05表示抑郁组、非抑郁组患者与患者梗塞部位的关系对比存在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25例抑郁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后,显效患者有20例、有效患者有3例、无效患者有2例,总有效率为92.00%,如表1所示。
表1:观察抑郁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的效果
注:两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脑梗塞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梗塞在临床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梗塞疾病一旦发作,易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多数患者常产生悲观、消极、自我厌弃等心理情绪,易引起抑郁症患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极为不利[3]。因此,我院对脑梗塞后抑郁与梗塞部位的关系及治疗进行研究。
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查后,其中有25例患者伴有抑郁症,据表2研究显示,抑郁组患者前部梗塞发生率和皮层梗塞发生率高于非抑郁组患者,由此证明,抑郁症发生和患者脑梗塞部位密切相关,抑郁症是由于人体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失衡而引起的,患者发生病变后,导致5-羟色胺活性抑制,从而引起抑制症。我院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盐酸帕罗西汀片能抑制患者体内5-羟色胺吸收,从而提高5-羟色胺活性浓度,发挥其抗抑郁作用,改善患者的病情[4]。
经研究表明,实施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00%,抑郁组患者的前部梗塞发生率80.00%和皮层梗塞发生率72.00%与非抑郁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脑梗塞后抑郁发生与梗塞部位密切相关,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后,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利革.脑梗塞后抑郁与梗塞部位的相关性及治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2):99-100.
[2]戴颖仪,曹裕民,刘新通等.首发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21):3305-3307.
[3]马云枝.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6(2):63-64.
[4]李松奎,王相立,孟琳琳等.脑梗塞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探讨[J].山东精神医学,2014,17(3):155-156,159.
论文作者:陈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脑梗塞论文; 抑郁症论文; 部位论文; 羟色胺论文; 发生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