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冠健[1]2015年在《原子核低激发态的配对关联》文中研究说明在低能条件下原子核可以看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复杂量子多体系统。在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中,人们一方面通过“基本组元+相互作用”的模型方法预言和解释实验结果,另一方面试图深入理解复杂的原子核系统所呈现的各种简单规律。传统核物理研究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子核结构、反应和衰变性质;近二十年来借助于新一代的放射性束流大科学装置,极端丰质子和丰中子区不稳定原子核的研究成为现实,是当今核物理前沿领域。壳模型是原子核结构理论中最成功的微观模型,然而对于研究质量数较大、满壳外价核子数较多的原子核而言,壳模型空间实在太大,所以对于壳模型空间必须做截断。壳模型配对近似是原子核壳模型近似的有效途径。因为核力的短程吸引性质,核子倾向于配对,如果壳模型空间中能够选取低激发的配对组态,则低激发态可以由维数巨大的壳模型组态空间的矢量近似为维数很小的配对组态空间的矢量,这就是配对近似的物理图像。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原子核结构理论中的两个问题:(1)利用配对近似方法研究原子核低激发态的质子―中子配对关联;(2)利用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系统规律研究原子核质量。在第一章中我们简单介绍原子核物理的背景和原子核结构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原子核壳模型的理论框架和配对近似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短程吸引的核力出发,我们解释同类价核子中为什么自旋为零的核子配对(S对)和自旋为二的核子配对(D对)在原子核低激发态中最重要,以及为什么价质子和价中子处于相同轨道时质子―中子配对很重要。我们还解释原子核质量(或结合能)在原子核物理、核天体物理、恒星核合成、粒子物理、中微子物理、度量衡学等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质子―中子配对近似理论。我们推导同位旋是好量子数的耦合费米子算符的Wick定理,发展同位旋守恒的配对近似理论方法,编写相关的计算程序,并应用这个理论对N=Z原子核低激发态进行系统研究;同位旋守恒的配对近似理论很适合研究原子核低激发态的质子―中子配对关联问题。基于同位旋守恒的配对近似理论我们讨论壳模型空间下quartet(四核子)截断问题。在同位旋守恒的配对近似框架下,我们研究N=Z原子核低激发态中的质子―中子配对关联,系统研究四粒子、八粒子偶偶核基态和低激发态中配对近似波函数与壳模型全空间波函数的重叠,首次实现多j壳组态下利用壳模型有效相互作用的同位旋守恒配对近似计算,而其它方法目前只能做单j壳的同位旋守恒配对近似计算。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N=Z偶偶核低激发态,同位旋标量的质子―中子配对近似与同位旋矢量的同类核子配对近似给出一致的组态,这个奇特的现象来源于两种配对基矢非正交性;对于N=Z偶偶核的基态,同位旋矢量自旋为零的配对近似比同位旋标量自旋为一的质子―中子配对近似的描述更合适。我们从同位旋守恒的配对近似理论出发,研究四质子―四中子系统低激发态的quartet截断近似。根据我们的计算,92Pd原子核的基态可以用两个自旋和同位旋都是零的quartet描述,每个quartet内部结合很紧密,quartet之间的耦合很弱。我们在费米子动力学对称性模型(壳模型的一种SD配对近似)框架下用随机相互作用研究低激发态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对于无论是基态自旋为零的随机抽样还是基态自旋非零的随机抽样,随机系综的Mallmann图像都呈现强的线性关系,低激发态之间的电四极跃迁也有很强的关联。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相邻原子核的质量提取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并研究其系统性。我们发现偶质量数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大于奇质量数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我们用经验提取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系统规律,结合质子―中子相互作用与相邻原子核质量之间的代数关系,得到原子核质量的新局域公式。这一方法简单实用,是当今精确度最高的质量公式之一。我们在壳模型框架内利用USDB有效相互作用研究sd壳原子核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我们发现经验提取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和T=0两体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很接近。偶偶核和奇奇核的结合能有一个附加的额外项,这个额外项由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给出,从而解释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奇偶性。壳模型有效相互作用中T=0成分和T=1成分都对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Wigner效应有贡献。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奇偶性和Wigner效应在随机相互作用下具有鲁棒性,这可能与原子核系统内在对称性有关。我们在第四章中总结前面的主要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工作。配对近似是一个灵活的理论模型,经过推广和改造可以研究核结构前沿领域的许多问题,例如quartet截断近似、跨壳激发、连续态和共振态、壳模型有效相互作用、β和双β衰变等。
刘振宁[2]2016年在《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调控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及其相关基因家族在白菜中的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子植物具有雌、雄两种配子体,其生活周期是二倍体孢子体和单倍体配子体世代交替的过程,其中,雌配子体(胚囊)在植物花粉管引导、受精和受精后的种子发育等生殖过程扮演着关键角色。雌配子体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发育事件之一,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双组分信号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TCS)介导的磷酸化传递是植物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主要机制之一。被子植物具有包括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 HK)、组氨酸磷酸转移蛋白(Histidine phosphotransferprotein,HP)和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 RR)的多步磷酸化传递的双组分信号系统。目前对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境胁迫和营养生长方面,对生殖发育尤其是TCS对雌配子体发育和细胞命运分化的作用还知之甚少。为进一步揭示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与雌配子体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本研究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双组分信号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参与双组分信号转导的组氨酸激酶基因在胚囊中的表达模式,重点研究了细胞分裂素受体对功能大孢子形成的调控以及CKI1 (cytokinin-indepenndent 1)基因与雌配子体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同时,为深入研究白菜中的双组分信号系统,基于白菜全基因组对白菜IPTs (isopentenyl transferases)和(CKXs (cytokinin oxidase/dehydrogenases)基因家族、TCS基因以及CRFs (cytokinin response factors)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对上述基因家族的基因组信息、蛋白特征、进化和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其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TCSnpro::NLS-3XeGFP marker对拟南芥胚囊发育过程中双组分信号的动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组分信号从胚囊发育的功能大孢子时期到成熟期在雌配子细胞中均存在,暗示双组分信号系统在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对所有能够参与双组分信号转导的7个组氨酸激酶基因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启动子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除AHK2外,在胚囊中AHK1、 AHK3、AHK4、AHK5、CKI1和ETRl均检测到表达信号,且CKI1表达相对较高。对ahk2 ahk3 ahk4三突变体的观察结果表明,AHK2,AHK3和AHK4在调控功能大孢子发育时存在功能冗余。(2)拟南芥ckil-9/+突变体表现出雌配子体的败育表型。对胚珠DIC观察表明,突变体胚囊中两个极核往往不能正常融合,还伴随着未发生降解退化的三个反足细胞核从胚囊合点端向珠孔端的迁移。构建了雌配子体细胞特异表达的单1narker和双marker,并将上述marker通过拟南芥浸花转化法转入ckil-9,/+突变体中,结果表明,突变体胚囊中反足细胞和中央细胞的细胞命运彻底丢失,三个反足细胞和两个未融合的极核表现为卵细胞或者助细胞的细胞命运。对CKI1蛋白在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定位分析表明,CKIl从胚囊发育的FG4时期开始表现出合点端的极性定位,这种极性定位可能是通过基因转录后的调节机制实现的。利用ES1启动子在胚囊中过表达CKIl基因,结果显示,CKI1在卵细胞和助细胞中的异位表达能够将卵细胞和助细胞的细胞命运转变成中央细胞的细胞命运。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雌配子体细胞命运决定的两种模型。(3)对,IHPI~AHP5在成熟胚囊中启动子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AHP1基因在中央细胞和助细胞中表达,AHP3基因在中央细胞中特异表达,AHP2和AHP5基因在中央细胞、卵细胞、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中均有表达,而AHP4基因在胚囊中不表达。随后构建了ahp多突变体并对多突变体的种子发育和胚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hp2-2 ahp3 ahp5-2/+三突变体表现出与ckil-9/+相似的表型,AHP2、AHP3和AHP5共同作用于CKIl基因的下游调控雌配子体的发育。(4)对植物HK家族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发现,CKI1在HK结构域和HATPase结构域中分别存在着氨基酸序列为SHD和GLGLG的特异motif,可以作为判定CKI1的重要依据。通过overlap extension PCR技术对CKI1结构域的替换研究了CKI1的结构域与CKI1基因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KI1的HK结构域和HATPase结构域而非Rec结构域影响CKI1基因的功能。另外,CKI1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研究结果显示,CKI1的N-端区域决定着CKI1蛋白在内质网上的定位。(5)对不同长度的CKI1启动子的研究表明,CKIl的核心启动子元件位于第一个内含子中。利用酵母单杂技术对CKI1上游转录调控因子进行了筛选和鉴定,最终筛选获得了7个在中央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6)在白菜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到了13个IPTs基因和12个CKXs基因,并对其基因组信息和蛋白特征做了分析。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白菜IPTs和CKXs都可以分为Ⅰ、Ⅱ、Ⅲ和IV四个亚组。选取白菜、拟南芥和琴叶拟南芥三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IPTs和CKXs做了基因组层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基因存在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现象,并通过计算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的Ks和Ka值对基因的进化模式做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中旁系同源基因的Ks值明显比白菜、拟南芥和琴叶拟南芥中直系同源基因的Ks值要小,同时,白菜在大约26~33MYA与拟南芥分离开。另外,通过qRT-PCR技术对白菜IPTs和CKXs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的分析,筛选出了一些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对白菜IPTs和CKXs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响应模式开展研究,获得了一些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调控网络的候选基因。(7)对白菜中的双组分信号元件进行了鉴定,共找到了85个TCS基因成员,包括20个HK基因、8个HPs和57个RRs,并对其基因组信息和蛋白特征做了分析。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Ks可以分为细胞分裂素受体亚家族、AHKl亚家族、AHK5亚家族、CKI1亚家族、乙烯受体亚家族和光敏色素亚家族。RRs可以分为Type-A RR、Type-B RR、Type-C RR和pseudo-RR四大类。我们分析和比较了白菜和拟南芥中TCS基因的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现象,并通过计算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的Ks和Ka值对基因的进化模式做了分析。另外,通过qRT-PCR技术对白菜TCSs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做了分析,筛选获得了一些器官特异表达的基因。此外,还研究了白菜TCSs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特征,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脱落酸的响应特征。(8)在白菜基因组中鉴定出了281个AP2/ERF超级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保守结构域和进化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菜AP2/ERF超级家族可以分为AP2家族、RAV家族和ERF家族,其中ERF家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IREB亚家族和ERF亚家族,包括Ⅰ~Ⅺ 13个小组。对小组Ⅵ和VI-L中的21个CRFs做了重点研究。白菜CRFs可以分为Ⅰ~Ⅴ5个分支,编码A、B和C三种类型的蛋白。利用qRT-PCR技术对白菜CRFs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RFs在不同器官中是遍在表达的,但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通过研究CRFs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响应模式以及对外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响应模式,筛选获得了一批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调控网络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植物的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同时也为充分理解经济作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完善芸薹属蔬菜作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基础,有效调控作物育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繁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Zhao, Jing, Xie, Yining, Lu, Yu, He, Yongjun[3]2018年在《Segmentation of overlapping cervical nuclei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文中指出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Wakana, TSURU, Takafumi, KONISHI, Satoshi, WATANABE, Shin-ichi, TSUDA[4]2017年在《Observation of Inception of Sheet Cavitation from Free Nuclei》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李希彬, 芦凤桂, 崔海超, 唐新华[5]2014年在《脉冲电流作用下纯铝熔体凝固晶核的迁移行为(英文)》文中指出建立凝固过程的数学模型来揭示自由晶核的迁移行为。模拟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流作用下,大多数形成于熔体上表面的晶核将往下迁移并随机分布于Al熔体内部,提供更多的形核质点,进而细化凝固组织晶粒。同时,研究在施加脉冲电流(ECP)时晶核尺寸对晶核分布和细化的影响。小尺寸的晶核同周围熔体一同运动,迁移距离较短;而大尺寸的晶核在脉冲电流作用下以较快的速度相对于周围熔体运动,有利于熔体内部晶粒的细化。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脉冲电流细化凝固组织机理的认识。
王晓路[6]2017年在《小脑、脑干在大鼠喉化学反射和小鼠眨眼条件反射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参与大鼠喉化学反射的神经元在小脑、脑干中的解剖学分布研究目的:喉化学反射效应包括声门关闭、呼吸暂停、血压升高等,是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之一。胃食管返流导致食物或消化液等异物逆流进入喉腔刺激引起喉化学反射,研究证明该症状与新生儿脑干发育不全相关。喉化学反射是简单反射,其反射中枢主要位于延髓,但参与其调控的神经核团并不清楚。小脑顶核参与包括呼吸调节在内的多种生理机能反射,其是否参与喉化学反射尚未见报道。该部分研究旨在找到参与大鼠喉化学反射的延髓、小脑神经核团。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组在麻醉状态下经KCl-HCl灌注喉腔诱导喉化学反射,同时记录腹部呼吸肌群灌注前后肌张力变化。对照组行与实验组相同操作但不予化学灌注。随后采用c-fos免疫荧光标记小脑、脑干中被激活神经的分布,并在荧光显微镜下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数量差异。结果:化学刺激诱导大鼠喉化学反射,实验动物腹部呼吸肌群张力显著降低,呼吸节律明显下降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经统计学分析,延髓双侧孤束核、前庭复合核、疑核疏松结构、头端腹侧呼吸组、腹外侧网状结构、前包钦格复合核、包钦格复合核、三叉神经脊核和中缝隐核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经喉化学反射激活,数量明显增加。实验组、对照组小脑中未发现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结论:延髓是喉化学反射调控中枢,多个神经核参与大鼠喉化学反射调控;小脑可能不参与喉化学反射。第二章延髓儿茶酚胺能,5-羟色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大鼠喉化学反射调控目的:儿茶酚胺能,5-羟色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在延髓广泛分布。我们过去的研究显示喉运动神经元接受儿茶酚胺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投射,而所有喉运动神经元本身均表现胆碱能神经元特性。病理学研究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能和5-羟色胺能通路异常是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主要诱因。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延髓儿茶酚胺能、5-羟色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参与调控喉化学反射,该部分研究目的是发现这三种递质能神经元经喉化学反射诱导激活后在延髓的分布情况。方法:本实验中,实验组成年SD大鼠采用KCl-HCl喉腔灌流诱导麻醉状态下喉化学反射。对照组行同样操作但不诱导喉化学反射。通过延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fos样免疫阳性分别与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5-羟色胺免疫阳性以及胆碱囊泡转运体免疫阳性共同标记,分别指征经喉化学反射诱导激活的儿茶酚胺能、5-羟色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随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经喉化学反射激活的三种递质能神经元在实验组、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中,疑核疏松结构中观察到c-fos-胆碱囊泡转运体免疫阳性双标神经元;延髓背外侧孤束核中12.71%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同时显示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儿茶酚胺能),中缝隐核中70.87%的FLI神经元为5-羟色胺能神经元。对照组延髓切片中并无找到上述免疫阳性双标神经元。结论:大鼠延髓疑核疏松结构内胆碱能喉运动神经元、背外侧孤束核中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和中缝隐核大部分5-羟色胺能神经元均参与调控喉化学反射。实验结果暗示该部分神经元功能失调可能是引起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原因。第三章小脑顶核调控小鼠眨眼条件反射的行为学研究目的:眨眼条件反射是常用于研究联想性学习神经机制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之一。来自脑桥的苔状纤维和延髓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分别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传入小脑皮层和小脑深部核团,经小脑整合并传出信息,引发眨眼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以往研究表明小脑深部核团是参与眨眼条件反射的重要单元,长期损毁未训小鼠小脑深部核团导致其学习障碍,或致使训后小鼠眨眼条件反射消失。尚无报道显示短期或在条件刺激期间暂时阻断顶核对小鼠眨眼条件反射影响如何。顶核是小脑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深部核团,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反射,其在眨眼条件反射中的作用至今未知。该部分研究目的是:1.探究顶核是否参与小鼠眨眼条件反射;2.研究在学习期间阻断顶核,对未训小鼠学习过程的影响;3.观察短期或条件刺激期间暂时阻断顶核,训后小鼠眨眼条件反射的行为学变化。方法:1.观察、记录并比较此采用蝇蕈醇至成年C57BL/6训后小鼠顶核微量注射前,注射后5min和注射后一天的眨眼条件反射行为学变化。2.采用designed receptor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d drugs(DREADD)系统实现短时间阻断顶核或间位核。第1-10天给予成年C57BL/6未训小鼠每天学习前腹腔注射氯氮平-N-氧化物激活DREADD系统,随后进行眨眼条件反射学习训练;第11-17天终断氯氮平-N-氧化物给药,训练至实验动物形成良好条件反射;第18-19天恢复氯氮平-N-氧化物注射,观察小鼠眨眼条件反射行为学变化。3.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成年训后L7cre/Ai27小鼠浦肯野细胞轴突末梢,从而抑制顶核神经元活动。观察在条件刺激全段(0-250 ms)、前半段(0-125 ms)和后半段(125-250 ms)抑制顶核时小鼠眨眼条件反射行为学变化。结果:1.与微量注射蝇蕈醇前相比,注射至顶核5min后条件反射消失;注射后一天条件反射试验数量占总试验百分比、条件闭眼幅度与注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顶核、间位核DREADD组同样可以习得并表达条件反射,但所表达的条件反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光遗传学手段于条件刺激0-125 ms,125-250 ms,0-250 ms抑制顶核均可显著降低条件闭眼幅度,但条件反射试验数量占总试验百分比与非光遗传刺激条件反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脑顶核参与小鼠眨眼条件反射,阻断其可导致未训小鼠建立条件反射延迟,但是否影响训后小鼠条件反射还有待研究。第四章小鼠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间位核、顶核神经元体内电生理学研究目的:电生理学研究结合巴浦洛夫反射揭示了小脑运动性学习的神经机制。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小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活动已被前人阐述。作为小脑传出神经元所在的唯一区域,小脑深部核团在眨眼条件反射中扮演信息整合、转换和传出的重要作用,但其电生理学放电模式至今未见报道。顶核内包含多种类型神经元,伽马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眨眼条件反射中的电生理调控模式有待研究。小脑间位核、顶核调控眨眼条件反射的传出神经通路不同,二者是否有共同脑干传入通路还不清楚。该部分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小脑间位核、顶核神经元在小鼠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的放电模式;2.光遗传学技术标记顶核伽马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并探究该类神经元在眨眼条件反射中的电生理学特征;3.利用逆向神经示踪技术研究在眨眼条件反射中顶核、间位核的共同传入神经元。方法:所有小鼠经眨眼条件反射方案训练至形成稳定、良好的条件反射。1.形采用细胞外电生理技术记录小脑顶核、间位核在成年C57BL/6小鼠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的放电过程,并用摄像机记录小鼠眼睑对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在电生理记录最后一天记录结束后,采用玻璃电极微量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以标记记录区域。2.于成年Gad2-cre小鼠顶核微量注射hSyn1-AAV-flex-chrimson-tdtomato并在同一钻孔处植入长2 mm光纤。病毒三周充分表达后,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对在体光刺激有反应的顶核神经元,随后测试该类神经元在眨眼条件反射试验中的放电模式。结果:1.采用体内电生理总共记录42个顶核神经元,其中25个(60%)神经元在条件反射期间表现神经冲动易化,其余表现冲动抑制;6个(14%)顶核神经元放电频率与条件反射性眼睑闭合幅度相关。总共记录270个间位核神经元,其中部分(30%)神经元表现冲动易化;20个(7.4%)间位核神经元放电频率与条件反射性眼睑闭合幅度相关。2.总共在Gad2-cre小鼠顶核记录到31个对在体光刺激有反应的细胞,其中10个细胞在体内光刺激区间放电频率增高(伽马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该类细胞对条件刺激无调制效应;其余21个细胞在体内光刺激区间放电频率降低(受局部抑的制神经元),该类细胞对条件刺激的调制效应均为冲动易化。结论:1.小脑顶核、间位核神经元在条件眨眼反射过程中表现多种调制效应,调控反射的开始、进行和结束;部分神经元放电频率与眼睑闭合幅度相关,暗示该部分神经元在眨眼条件反射中调节眼睑运动,可能是运动性学习记忆的重要参与部分。2.顶核伽马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可能不参与条件眨眼反射;顶核内受局部抑制的神经元参与调控眨眼条件反射。
Yong, Zhou, ZhiHong, Li, YouBao, Wang, YongShou, Chen, Bing, Guo[7]2017年在《Empirical formula for β~--decay half-lives of r-process nuclei》文中研究指明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REN, Yuejiao, REN, Zhongzhou[8]2013年在《New Geiger-Nuttall law of odd-Z nuclei and long-lived island beyond the stable line》文中认为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张凌新, 陈林娅, 彭晓星, 邵雪明[9]2017年在《The effect of water quality on tip vortex cavitation inception》文中提出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Zhong, Lv, a, and, Huisu, Chen, a, a,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10]2011年在《Modeling of Self-Healing Efficiency on Cracks Due to Unhydrated Cement Nuclei in Harden Cement Paste》文中研究说明预测组织形成Stria Terminalis的Bed Nuclei
参考文献:
[1]. 原子核低激发态的配对关联[D]. 傅冠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2]. 植物双组分信号系统调控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及其相关基因家族在白菜中的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D]. 刘振宁. 浙江大学. 2016
[3]. Segmentation of overlapping cervical nuclei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J]. Zhao, Jing, Xie, Yining, Lu, Yu, He, Yongjun.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8
[4]. Observation of Inception of Sheet Cavitation from Free Nuclei[J]. Wakana, TSURU, Takafumi, KONISHI, Satoshi, WATANABE, Shin-ichi, TSUD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7
[5]. 脉冲电流作用下纯铝熔体凝固晶核的迁移行为(英文)[J]. 李希彬, 芦凤桂, 崔海超, 唐新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4
[6]. 小脑、脑干在大鼠喉化学反射和小鼠眨眼条件反射中的调控机制研究[D]. 王晓路. 山东大学. 2017
[7]. Empirical formula for β~--decay half-lives of r-process nuclei[J]. Yong, Zhou, ZhiHong, Li, YouBao, Wang, YongShou, Chen, Bing, Guo.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2017
[8]. New Geiger-Nuttall law of odd-Z nuclei and long-lived island beyond the stable line[J]. REN, Yuejiao, REN, Zhongzho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2013
[9]. The effect of water quality on tip vortex cavitation inception[J]. 张凌新, 陈林娅, 彭晓星, 邵雪明.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7
[10]. Modeling of Self-Healing Efficiency on Cracks Due to Unhydrated Cement Nuclei in Harden Cement Paste[C]. Zhong, Lv, a, and, Huisu, Chen, a, a,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
标签:生物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质子质量论文; 中子和质子论文; 原子核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 科学论文; 条件反射论文; 原子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