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石油安全_石油论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安全问题论文,中国石油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2)04-0045-06

石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稳定地获得足够数量石油,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在新的世纪,人类将面临石油资源日趋减少而需求又不断增加的巨大挑战。因此,制定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石油问题的新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国际化商品对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石油价格多次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石油市场经历过6次剧烈变动:第一次是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油价从每桶3.11美元涨至11.65美元,主要原因是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油价并削减石油产量;第二次是1978年底到1980年底,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34美元,主要原因是中东产油大国伊朗发生政治革命,随后与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拉克爆发战争,造成石油减产;第三次是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油价由每桶28美元降到6.8美元,主要原因是前两次石油波动造成需求下降,一些产油国竞相提高产量低价销售石油;第四次是1996年10月到1998年12月,油价从每桶23.5美元下降到10.6美元,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石油需求下降;第五次是1998年12月至1999年3月,油价从每桶10多美元上升到35美元左右,又下降至20多美元,这主要与亚洲经济迅速复苏、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库存下降、限产兑现串高有关;第六次是1999年9月至今,油价又出现剧烈波动,每桶原油价格从10美元左右涨至38美元(2000年8月),2001年底又跌至20多美元,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抑制石油价格上涨以确保本国经济稳步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干预,以及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愈演愈烈。

第一、二次油价波动给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被称为“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第二次石油危机使美、英的通货膨胀率都达到13.3%(1979年),西方七大工业国家的国民生产增长率从1978年的4.3%降到3.5%。这次石油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很大,1979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达450亿美元,外债总额增加到2500-3000亿美元(见图1)。

图1 二战以来世界石油价格走势

注:1.1986年以前为阿拉伯轻质油的价格,自1987年以后为欧佩克原油一揽子价格的现货平均值;

2.1993年的价格为1993年的1月1日-10月14日之间的欧佩克一揽子价格的平均值;

3.1994年的价格为1994年的1月1日-12月30日之间的欧佩克一揽子价格的平均值;

4.1995-1998年的价格为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值,其中1998年为1998年1~12月的价格。

资料来源:《油价变动中的政治因素考虑》,《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近年来的油价波动,迫使美国在2000年底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油价上涨使欧盟国家能源进口增长118%,通胀率升至2.4%,利率被迫提高到4.5%,加上欧元汇率再度下降,直接影响到欧盟经济复苏的形势。

2.国际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石油领域转移,世界石油巨头掀起联合兼并的热潮。

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普遍放松了对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市场流通和价格的管制,市场在石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石油领域转移,国际超级石油垄断集团正在形成。从1988年英国石油以560亿美元收购美国阿莫科公司开始,世界范围掀起了石油巨头联合兼并的热潮。1998年,埃克森公司出价890亿美元收购美孚石油公司;2000年,雪佛龙公司出价350亿美元收购德士古石油公司,至此,形成了拥有庞大市值的五大石油巨头(见表1)。

表1 世界五大石油公司市值(2000年资料) (亿美元)

埃克森—美孚 3150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2210

英国石油—阿莫科 2090

菲纳埃尔夫

1130

雪佛龙—德士古

850

每年公布的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均有多个石油公司上榜,2000年有4家石油公司进入前50名。《财富》2000年公布世界利润排名前10名中,石油公司有2家。从2000年和1999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对比来看,前10名的石油公司的排名和营业收入均有不小的进步。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调整发展的今天,石油作为传统经济的象征,仍然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2)。

表2 2000年与1999年前十名石油企业排名与营业收入

埃克森

皇家荷

英国石油

菲纳埃中 国

德士古

埃尼

雪佛龙

委内瑞 鲜京

美 孚

兰壳牌

阿莫科 尔 夫石 化

拉石油

2000年(500311

17 5058 86 89 101 102 105

强中排名)

营业收入 163881

105366

83566 4499041883

3569034091

32676

3264831997

(百万美元)

1999年(500811

19 6673 81 78 116 126 103

强中排名) 40

营业收入 100697

9369268304 35864 34025

31707

32389

26801

2565928808

(百万美元)

47678

3.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冷战结束以后,饱受石油危机之苦的各国仍然把石油作为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石油冲击的风险依然十分严峻,不论是中东老产油区,还是里海周围的新油区,历来都是美俄、阿以、美穆(斯林)国家争斗的热点地区,又是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盛行的危险地区。从1990年的海湾战争到现在的美国对阿富汗塔里班政权的战争,除去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响之外,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石油。

4.世界石油供应和需求呈现明显的集中化倾向。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需求的不平衡矛盾由来已久,构成全球石油地缘政治的核心内容。近10年来,这一矛盾不是缓解而是进一步加剧。

从供应方面来看,中东及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份额处于上升态势,非欧佩克国家所占份额有所下降。在欧佩克内部,中东地区的欧佩克成员国所占份额上升,其它地区成员国所占份额下降(见表3)。

表3 2000年世界主要地区的石油产量估计值(1000桶/日)

国家或地区 2000年原油产量 较上年增长率(%)

西半球总计17,196.70 1.8

阿根廷749.4 -6.5

玻利维亚 33.8

4.1

巴西 1,139.20

4.9

加拿大1,998.50

5.1

智利 9 0

哥伦比亚 688.7 -15.6

厄瓜多尔 390.3 3.9

墨西哥3,035.405

秘鲁 97.1

-5.2

特立尼达 119.6 -4.3

美国 5,823.00-1

委内瑞拉*3,035.008.9

其他拉美国家 64 0.3

西欧总计 6,429.60 1

奥地利

20.20.1

丹麦 357.2

19.4

法国 28.5-7.7

德国 60.812

意大利

91.8-8.1

荷兰 51.8-6.2

挪威 3,216.206.6

西班牙

4.5 -26.1

土耳其

57 1.3

东欧和独联体总计 7,834.506.8

国家或地区 2000年原油产量 较上年增长率(%)

阿尔巴尼亚 5.96.9

克罗地亚

23 -6.5

独联体 7,194.00 1.4

匈牙利 27.1

12

罗马尼亚

122.6 -0.2

塞尔维亚

18 0

其他东欧国家9 26.5

非洲总计6,705.30 1.8

阿尔及利亚 8007.4

安哥拉 743.5 -2.4

喀麦隆 100.7 0.7

刚果(前扎伊尔) 255.5

刚果共和国

265

0.3

埃及 810.8 -0.5

加蓬 330.9 -2.7

利比亚* 1,407.50 4.5

尼日利亚*1,990.80 1.4

突尼斯

74.5 -8.7

其他非洲国家 760.1

中东总计 21,568.705.9

巴林 102.4 0.2

伊朗*3,567.50 1.8

伊拉克* 2,681.70 6.2

科威特*@ 1,774.00 7.3

阿曼 891.2 7.1

国家或地区 2000年原油产量 较上年增长率(%)

卡塔尔*680.85.1

沙特阿拉伯*@

8,064.007.2

叙利亚 510.2-5.9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7,738.00-6.7

也门

4400.88.2

其他中东国家

0 -22.4

亚太总计7,361.602.7

澳大利亚720 36.7

文莱168.71.8

中国3,255.000.9

印度639.1-1.9

印度尼西亚* 1,298.801.5

日本12.3 6.1

马来西亚670.8-7.3

新西兰 40

-11

巴基斯坦54.6 2.2

巴布亚新几内亚 68.5 -22.7

泰国110.235.6

越南303.52.8

其他亚太国家20

5

世界总计67,096.33.7

欧佩克总计 28,156 5.8

北海总计5,983.002.7

注:*为欧佩克成员国,@表示科威科和沙特的产量各包括中立区一半的产量。

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0年12月18日。

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为中东、美洲、俄罗斯,其中最重要的是欧佩克这一国际上最大的产油组织。

从需求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的石油需求正在成为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增长源。主要体现在:第一,石油需求迅速增长。1989年至1999年,亚洲石油消费总量从6.17亿吨增加到9.29亿吨,增加3.12亿吨,占同期全球需求增加量的83%,年递增4.2%,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3.1个百分点。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未来1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近40%仍将来自亚洲;第二,出现石油消费核心区。亚洲的日本、中国、韩国和印度,1999年共消费石油6.54亿吨,占亚洲石油消费总量的70.4%,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19%。预计到2010年,这四国石油消费总量将增至9.5亿吨左右,年递增3.5%;第三,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来源更加趋于集中。随着消费的快速增长,亚洲石油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对外部的依赖度迅速提高。1999年该地区从区外进口石油6.25亿吨,其中中东5.25亿吨,占84%。预计未来10-20年内,亚洲作为世界石油中心的倾向将越来越明显,并将对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见表4)。

表4 1999年世界主要地区的石油消费

万桶/d1999年的变1999年占总量

化率(%)的份额(%)

世界总计 7321

51.6 100

北美

2206.51.8 30.2

欧洲 1599

-0.7 21.8

亚太地区 19923.6 26.9

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0年7月3日

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者是北美、欧洲、亚太地区,而尤以亚太地区消费增长最快。

二、中国石油供求状况

1.我国石油生产与供应。

中国拥有24个油气生产基地,截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万亿立方米。在过去10年中,中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8%。200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63亿吨,排在世界第3位。近10年来,由于油气勘探投入不足,新增石油储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预计今后10-15年内,如果在勘探方面没有大的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原油产量不会有明显增长,只能维持在1.65-1.7亿吨水平。中国是人均占有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人均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3%和21.4%。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7亿吨,其中已采出33亿吨,尚余24亿吨(见表5)。

表5 近年来中国原油生产状况(单位:万吨)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全国合计 14906.4

15729.216044.1 16025.615878.6 160.86

大庆 5600.75600.8 5600.9 557.4 5450.2 5300

辽河 1552.31504.3 1504.1 1452.1 1430.4 1401

华北 466

467468.1

473468.1

456

大港 430

434435 430410 400

吉林 340

370400.3

397.1 380.1

375

新疆 790.3 830.1 870.2

871898.5

920

长庆 220

275.2 330 400.1 430.1

464

玉门 40.4 43.2

40 40 40.143

青海 121.7 140.1 160.2

176.1 190 200

四川 17.2 21.3

23.321.8

20.417

延长 73.5 88.1

107.3

162.6 211.9

246

冀东 5157 61.163.8

63.262

塔里木

253.1 310.5 420.3

385418.6

435

吐哈 220.8 292.2 300.1

295.1 295.1

285

胜利*3000.32911.6 2801.2 2731

2665.2 2675

中原 410.3 400.3 402.1

400.2 375.4

377

河南*191.6 186.9 185.1

186183 185

江汉*8586.5

82.175.7

84.187

江苏*101.4 107.2 117.2

133.83 145.3

155

滇黔桂* 10.2 7 4.9 5 3.4 3

安徽* 58 9

8

新星(其它) 56.4(27.2)86.8

62.0(31.1) 62.8(53.2) 98 240

中油集团合计 13981.2

14141.414322.3 10746

10706.7 10605

中石化集团合计3531.7 3456.5 3724

海洋石油合计 841.6 1501.1 1628.7 1631.9 1617.4 1757

注:1.带*号的油(气)田的油气产量在1998年以前计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8以后(包括1998年)计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2.新星公司于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其油气产量计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3.安徽油田的原油产量自1999年起计入江苏油田。

4.地方企业的数据未全部包括在本表内。据国家石化局统计,2000年全国总产量为:原油1.63亿吨,天然气277.3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世界石油网。

2.中国石油需求与消费。

1991-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长率为9%,同期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十五”期间,预计中国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石油需求仍会以较快速度增长。2000年中国石油消费达2亿吨,假定今后10-15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比过去10年的增长速度低1个百分点,即按4%测算,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原油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43亿吨、2.96亿吨和3.6亿吨,且需求弹性不大。

三、中国石油问题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工业在近20年中发展较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石油现有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需求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自产石油仅增长1.8%,目前进口石油已占中国石油消费量近30%(见表6)。

表6 1995~2000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及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本表不包括地方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显而易见,由于受国内石油资源的限制,石油产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到2015年,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足需求量的一半,中国石油需求的一半要依赖进口,这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开始已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大约进口原油7000万吨。2000-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原油进口量将突破亿吨,从而使中国成为亚洲和世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之一,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总量的13%-14%。

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呈明显增长趋势,原油进口快速增长(见图2)。

图2 近年来中国原油的(净)进口情况

石油是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物资,易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供求价格发生巨大波动。在石油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中国石油问题受制于人的危险性日益加大,将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油价剧烈波动的影响。

油价的波动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高油价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和消费国进口支出的增加,进而推动通货膨胀增加,迫使政府提高利率来降低通胀率,从而限制了投资和消费,最终使经济增长减速。中国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已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5月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油价随国际市场波动。2000年7月,国际油价曾一度突破每桶35美元的新高,而中国国内油价也达到每桶32美元的高位,这对石油下游产业影响巨大。2000年上半年,用油大户中国民航因油价大幅攀升,全行业增加成本支出12.7亿元,使航油成本占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从22%上升到31%。油价的剧烈波动特别是大幅度上涨,使许多行业成本上升,获利减少,抑制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物价水平上升,抑制社会消费需求,给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巨大的困难。

2.石油进口减少甚至中断的影响。

由于中国近10年石油供需缺口逐年扩大,石油进口呈连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起,中国每一桶新增加的石油需求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斗争、宗教以及民族矛盾等原因,石油供应难以持续稳定,特别是美国以及国际石油巨头操纵石油市场,用抬高价格、减少供应等手段对中国进行威胁甚至打击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局部的地区性战争导致石油生产的破坏和运输的中断也时有发生。

四、构建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

如何保障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是中国未来经济安全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基于防范和化解石油风险的目标,我国应采取如下石油安全战略措施:

1.把保障石油供应的基本立足点从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及时地转到国际市场分享世界资源,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期,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有能力利用国际石油资源。

通过进一步加强与石油生产国和大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使我国石油获得比较稳定的海外供应保障。

加大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在海外投资建厂,直接从海外获得原油和成品油。目前,中国石油总公司已能每年获得200万吨的国外份额油,5年后有望增至1500万吨。应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到2020年海外份额油达到5000万吨左右。中东地区是中国参与海外石油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区,从1999年起,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国已放宽政策,允许外国石油公司投资本国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我国应抓住机会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在苏丹开发油田,兴建输油管道,还与伊朗、伊拉克签订了石油勘探合同。

基于石油来源多元化的战略,中国在以中东地区为重点合作伙伴的同时,还要兼顾中亚、俄罗斯、非洲和南美洲,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近年来,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所环绕的里海周围地区成为世界石油储量可观、开采前景极为乐观的地区,估计石油远景储量高达2000亿桶(约274亿吨),约占世界储量的10%-15%。该地区与中东相比,政治、经济和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可成为中国本世纪石油进口的重要替代来源。

2.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使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以及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由中央政府投资或者以其它方式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原油或成品油储备,在发生战争、大规模禁运等非常时期,可用于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减少或屏蔽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主要石油消费国都相继建立了石油储备。据统计,美国的储备量约为5.6亿桶(约8000万吨)原油,相当于约70天的净进口量;日本储备了约140天的消费量;西欧一些国家储备量约为70-10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中国应根据国内石油消费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把国家的石油安全储备逐步提高到60天左右。按照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年需求为3亿吨计算,需要建立总量为5000万吨左右的石油战略储备库系统。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系统,包括国家的战略储备和市场的商业储备两部分。国家战略储备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市场商业储备服务于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以应对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由商业机构自己操作。掌握一定数量的石油储备可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油价的起伏跌宕,对稳定市场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3.开源节流,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后备能源的开发,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大力推动节能、环保、降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中国天然气地质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为5%,发展潜力巨大。若能在10年内将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2.1%提高到8%,将会大大缓解石油供求矛盾紧张的局面。另外,开发燃料酒精等石油替代产品,以甲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积极发展和利用电力;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发展以煤代油;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以及大力推广节能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

4.风险经营,建立石油风险采购体系。

风险采购是利用现代石油的贸易手段,构建规避石油风险的防火墙。它依靠市场化方式实现战略目标,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甚至军事对抗,同时弥补战略储备中被动性高成本的不足。对于下游产业,有利于锁定成本,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保证石化企业的均衡生产。另外,有利于不断开拓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并与国际大资本建立起多元化的战略联盟。这种风险分散的战略设置可以使中国的用油行业获得一道新的防风险屏障。

建立石油风险采购体系,是在国家石油进口总量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由专门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动作的大型国际贸易公司通过风险采购的方式组织进口。一方面用油企业按规定比例以固定价格向这些公司长期定货;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通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高抛低吸”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建立战略联盟、收购和投资海外石油基地以及其它投机运作方式,获取差价并获取风险收益。从长远来看,专门从事这种风险采购的公司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政治、外交、经济甚至军事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石油作为国家的基础性能源,其安全问题极其重要。我国应及早行动,建立国家石油安全保障体系,防患于未然,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石油安全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